《(浙江專用)2018版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考前三個月 第一章 核心題點精練 專題四 文言文閱讀 精練十八 文言斷句的閱讀及答題技巧》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浙江專用)2018版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考前三個月 第一章 核心題點精練 專題四 文言文閱讀 精練十八 文言斷句的閱讀及答題技巧(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核心題點精練十八 文言斷句的閱讀及答題技巧
文言斷句題是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考生對此題的訓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答題準確率有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著答題耗時過長、有時在最關鍵處斷得不準的問題。因此,需要繼續(xù)強化訓練,提高解題速度,提高準確斷關鍵處的能力。
1.用“/”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昔者貴人有疾,而天方不雨,醫(yī)來治者以十數(shù),皆莫效。最后一人至,脈已,則以指計甲子,曰:“某夕天必雨?!本钩?,不言治疾之方。貴人疑之,曰:“豈謂吾疾不可為邪,何言雨而不及藥我也?”已而,夕果雨,貴人喜,起而行乎庭。達旦,疾若脫去。明日,后至之醫(yī)來謁,貴人喜,且問曰:“先生前日脈疾而
2、言雨,今得雨而果瘳,何也?”醫(yī)對曰:“君 侯 之 疾 以 憂 得 之 然 私 計 君 侯 忠 且 仁 所 憂 者 民 耳 以 旱 而 憂 以 雨 而 瘳 理 固 然 也 何 待 藥 而 愈 邪?”若是醫(yī)者,可謂得其道矣。(節(jié)選自方孝孺《醫(yī)原》)
答案 君侯之疾/以憂得之/然私計君侯忠且仁/所憂者民耳/以旱而憂/以雨而瘳/理固然也/何待藥而愈邪
參考譯文
從前有貴人得病,天剛好久旱不雨,醫(yī)生來醫(yī)治的用十來數(shù),都沒有什么成效。最后一個醫(yī)生到了,把脈完了,就用手指計算甲子,說:“某天晚上一定下雨?!蓖炅顺鰜?,沒有提起治病的藥方。貴人對此很是疑惑,說:“難道是我的病醫(yī)不了了嗎,怎么就說下雨卻不給
3、我用藥???”不久,晚上果然下雨,貴人欣喜不已,起來在庭院里游走。直到天亮,病好像好了。第二天,后到的醫(yī)生來拜訪,貴人開心,并且問道:“先生前幾天搭脈看病而后說下雨,今天下雨了病果然好了,這是為什么?。俊贬t(yī)生回答說:“君侯的病是因為憂慮而得的。然而我私下里想君侯忠誠并且仁愛,憂慮的是民生罷了。因為旱情而憂慮,因為下雨而痊愈,按理本該這樣,哪等用藥而后才好呢?”像這樣的醫(yī)生,可以說得醫(yī)道了。
2.用“/”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食筍之法多端,不能悉紀,請以兩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葷用肥豬?!比?齋 者 食 筍 若 以 他 物 伴 之 香 油 和 之 則 陳 味 奪 鮮 而 筍 之
4、 真 趣 沒 矣 白 煮 俟 熟 略 加 醬 油 從 來 至 美 之 物 皆 利 于 孤 行 此 類 是 也。以之伴葷,則牛羊雞鴨等物皆非所宜,獨宜于豕,又獨宜于肥。肥非欲其膩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但覺其鮮之至也。(節(jié)選自李漁《閑情偶記·卷五》)
答案 茹齋者食筍/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則陳味奪鮮/而筍之真趣沒矣/白煮俟熟/略加醬油/從來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類是也
參考譯文
吃筍的方法有很多種,不能記錄周全,用兩句話概括,就是:“素宜白水,葷用肥豬?!背札S的人如果在煮筍的時候拌上別的東西,再調上香油,那些東西的味道會把筍的鮮味奪走,筍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正確的做法
5、是用白水煮熟,略加點醬油。最美好的東西適宜單獨做,筍就是這樣。用來和肉食一起煮時,牛羊雞鴨等都不合適,唯獨豬肉合適,還特別適宜和肥肉一起煮。不要肥肉的膩,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筍吸入,而后感覺不到這種甘,只覺得鮮到了極點。
3.用“/”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嗟乎!國破家亡,余謬膺節(jié)鉞,既不能討賊復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當天寶之亂,流離蜀道,不廢風騷,后世至今,名為詩史。陶靖節(jié)躬丁晉亂,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熙。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誠可念也已。然 則 何 以 名 《奇 零 草》 是 帙 零 落 凋 亡 已 非 全 豹 譬 猶 兵 家 握 奇 之 余 亦 云 余 行
6、間 之 作 也 時 在 永 歷 十 六 年 歲 在 壬 寅 端 陽 后 五 日 張 煌 言[注]自 識。
注 張煌言(1620—1664),浙江寧波人,南明將領,詩人。
答案 然則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猶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間之作也/時在永歷十六年/歲在壬寅端陽后五日/張煌言自識
參考譯文
唉!國破家亡之際,我又不合情理地擔任將帥,既然不能討賊復仇,難道卻想憑借詩作聞名后世嗎?只是杜甫面臨天寶之亂,在蜀地漂泊奔波,始終沒有荒廢詩歌創(chuàng)作,從那時到現(xiàn)在,他的詩都被稱為詩史。陶淵明親身遭逢晉亂,辭官回家,寫詩作文必定寫上晉安帝義熙的年號。他的志向令人悲痛,他的真情的確
7、令人懷念啊。既然這樣,那么我的詩集為什么要取名為“奇零草”呢?這是因為卷冊稀稀落落大量散失,已經(jīng)不是全貌,譬如兵家握奇陣中的余陣,又可以用來說明這些都是我在軍旅之間所創(chuàng)作的。南明桂王永歷十六年,歲次壬寅,端陽節(jié)后五日,張煌言自敘。
4.用“/”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淵明解印而歸。尚可執(zhí)杖耘丘,持缽乞食,不至有性命之憂。而長為縣令,則韓退之所謂“抑而行之,必發(fā)狂疾”,未有不喪身失命者也。然則淵明者但可謂之審緩急,識重輕,見事透徹,去就瞥脫者耳。若蕭統(tǒng)、魏鶴山諸公所稱,殊為過當。淵 明 達 者 亦 不 肯 受 此 不 近 人 情 之 譽 也 然 而 自 古 高 士 超 人 萬 倍
8、 正 在 見 事 透 徹 去 就 瞥 脫 何 也?見事是識,去就瞥脫是才,其隱識隱才如此,其得時而駕,識與才可推也。
答案 淵明達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譽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萬倍/正在見事透徹/去就瞥脫/何也
參考譯文
陶淵明辭去官職歸隱,還可以拄著拐杖到小丘除草。拿著缽盤討飯,不至于有性命的憂慮。假如長久做縣令,那么就像韓愈所說的“壓抑自己做事,一定會生重病的”,沒有不失去性命的。既然這樣,那么陶淵明只可說是明白事情輕重緩急,認識事理透徹,選擇放棄爽快的人罷了。像蕭統(tǒng)、魏了翁諸位所贊譽的,很是過分了。陶淵明通達的話,也不肯接受這樣不近人情的贊譽。然而自古以來高潔之士,超過常人萬倍的
9、,正在于認識事理透徹,選擇放棄爽快。為什么呢?認識事理透徹是“識”,選擇放棄爽快是“才”,他隱藏自己的才識如此,抓住時機辭官引退,其才識值得尊崇。
5.用“/”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范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曰:“吾既造《后漢》,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唯志可推耳。博贍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節(jié)選自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五)
答案 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
10、
參考譯文
范曄在獄中時,給他的外甥和侄子們寫信道:“我已經(jīng)寫成了《后漢書》,細看古今的著述及有關的評論,很少有符合自己心意的。班固的名望最高,全是隨意寫的,毫無體例,不值得評判其優(yōu)劣,只是他著述的志向可嘉罷了。在材料的全面和豐富上我可能比不上他,如果看材料的整理,我卻未必感到慚愧。我寫的雜傳的末尾的議論文字,都有精深的意旨。至于《循吏》以下及至六夷部分的諸篇序論,筆力雄健,盡情揮灑,實在是天下的奇作。其中適當?shù)钠?,往往不低于賈誼的《過秦論》?!?
1.斷句要聚焦文本整體
首先,判別文體,史傳文應區(qū)分人物、事件、言論,闡理文則明晰中心、論據(jù)、方法及邏輯關系;其次,文言斷句應采用由文到
11、段、由段到句、由句到詞的順序,采取先易后難的原則。
2.掌握“斷句”五法
一是推語意,先斷易。斷句的基礎在于對文段內容的領會,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要求斷句的文段有個大體的了解,然后依語感將能容易斷開的地方先行斷開,由易而難逐步縮小范圍,最后集中力量分析難斷處。二是找虛詞,斷語氣。文言虛詞出現(xiàn)的位置會在句首、句末和句中。三是找“曰”“云”,細推敲。如史傳文、敘述性散文或札記、筆記等,在這些文言文中的對話、引用之語處常有“曰”“云”等提示語,一般情況下這些提示語后也應是斷句處,可以依據(jù)這些提示語來斷句。四是明句式,助斷句。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幫助斷句。五是定關系,明結構。有些
12、要求斷句的文段存在較為明顯的結構關系,如并列關系、總分關系、轉折關系、因果關系,利用文段的結構關系或邏輯關系,可以比較有效地斷開句讀。
3.注意斷句陷阱
一是利用語言標志設圈套,誘導考生按語言標志進行斷句。二是提供語境,設置陷阱。有的在敘述人物事跡片段時,有的在描述人物對話時,有的在闡發(fā)看法處,有的在抒寫感慨時,利用對話、結論、引述等設置陷阱。斷句陷阱的實質是對文意的曲解,是于無疑處設疑。
1.用“/”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 而 如 此 則 禍 敗 亂 亡 亦 無 所 不 至 況 為 大 臣 而 無 所 不 取 無
13、 所 不 為 則 天 下 其 有 不 亂 國 家 其 有 不 亡 者 乎?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節(jié)選自顧炎武《廉恥》)
答案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解析 可用抓虛詞、句式的方法來斷句。據(jù)兩個“則”字,一個“況”字,大致斷開;再據(jù)句式整齊,斷開里面細致處。
參考譯文
廉、恥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大概是因為不廉潔就沒有什么不貪取的,不知恥就沒有什么不敢做的。人如果像這樣,那么災禍、頹敗、變亂、滅亡,也就沒有不降臨的了。何況身為大臣若是沒有什么不貪取,沒有什么不敢做的,那么天下哪有不混亂,國家哪有不滅亡的
14、道理呢?所以孔子在談論士人的道理時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要有羞恥之心?!?
2.用“/”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自予得此山,予之所欣,日新而月異,不知其幾矣。人生適意耳,如今日所遇,霄壤間萬物無以易此。前之所欣,所 過 者 化 已 不 可 追 紀 予 意 夫 后 之 所 欣 者 至 則 今 之 所 欣 者 又 忽 焉 忘 之 故 忽 起 奮 筆 乘 興 而 為 之 記 且 諗 同 游 者 發(fā) 一 噱。(節(jié)選自《文天祥詩文選譯》,有刪節(jié))
答案 所過者化/已不可追紀/予意夫后之所欣者至/則今之所欣者又忽焉忘之/故忽起奮筆/乘興而為之記/且諗同游者發(fā)一噱
參考譯文
自從我得到這
15、座山,我的歡欣日新月異,記不清知道有多少了。人生只求適意而已。譬如我今天所遭遇的,天地間萬物都不能和它相交換。以往所歡欣的事物,過后就沒有了,已不可追紀。我以為今后歡欣的事物出現(xiàn),那么今天欣喜的事物又被忽略很快忘記。因而急忙起身奮筆疾書,乘興為今天的歡欣作記,并告知同游者,讓他們也聊發(fā)一笑。
3.用“/”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公問于眾仲曰:“衛(wèi)州吁其成乎?”對曰:“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夫州吁弒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務令德,而欲以亂成,必不免矣?!?
(節(jié)選自《左傳·隱公四年》)
16、
答案 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參考譯文
魯隱公向眾仲詢問說:“衛(wèi)國的州吁能成功嗎?”眾仲回答說:“我只聽說用德行安定百姓,沒有聽說用禍亂的。用禍亂,如同要理出亂絲的頭緒,反而弄得更加紛亂。州吁這個人,仗恃武力而安于殘忍。仗恃武力就沒有群眾,安于殘忍就沒有親附的人。大家背叛,親近離開,難以成功。軍事,就像火一樣,不去制止,將會焚燒自己。州吁殺了他的國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過禍亂來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禍患了?!?
4.用“/”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君子之所為,必非眾人之所識。湯 可
17、就 桀 亦 可 就 必 道 義 如 伊 尹 者 能 之 伯 夷 柳 下 惠 不 能 也 佛 肸 召 可 往 公 山 弗 擾 召 可 往 必 圣 神 如 孔 子 者 能 之 曾 顏 閔 不 能 也 《傳》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先生之所能,某自知某必不能矣。(節(jié)選自謝枋得《上丞相留忠齋書》)
答案 湯可就/桀亦可就/必道義如伊尹者能之/伯夷//柳下惠不能也/佛肸召可往/公山弗擾召可往/必圣神如孔子者能之/曾顏閔不能也
參考譯文
君子的所作所為,一定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梢缘缴虦?圣君)那里去(就職),也可以到夏桀(暴君)那里去(就職),一定是像伊尹那樣有道義的人能夠做到,像伯夷、柳下惠等人
18、也未必能做到;佛肸召喚了他可以去,公山弗擾召喚了也可以去,一定是像孔子這樣的圣人能夠做到,至于曾參、顏回、閔損等人都不能做到?!蹲髠鳌分姓f:“一個人各有能做到的事情和不能做到的事情?!毕壬茏龅降?指投降新朝為高官),我自知我一定做不到的啊。
5.用“/”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說文之為書,以文字而兼聲音訓詁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條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為說文注,而聲音之道大明。于許氏之說,正義、借義,知其典要,觀其會通,而訓詁之道大明。訓詁聲音明而小學明,小學明而經(jīng)學明。蓋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若夫辨點畫之正俗察篆隸之繁省沾沾自謂得之而于轉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聞是
19、知有文字而不知有聲音訓詁也。其視若膺之學,淺深相去為何如邪!(節(jié)選自王念孫《〈說文解字注〉序》)
答案 若夫辨點畫之正俗/察篆隸之繁省/沾沾自謂得之/而于轉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聞/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聲音訓詁也
參考譯文
《說文解字》這本書,是以文字為主,兼論音韻和訓詁的專著。我的好友段若膺(段玉裁,字若膺),在古音條理方面,觀察細致入微,剖析深入嚴密,依據(jù)其古音學的成就來為《說文解字》作注,于是音韻學的道理彰明。對于許慎所說的本義和借義,段若膺能夠知道其中關鍵,看到其會合變通,于是訓詁學的道理彰明。訓詁和音韻能夠道理明晰,小學也就明晰了;小學能夠明晰,經(jīng)學也就明晰了。從《說文解字》問世之后一千七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至于有些人辨別字形的正體與俗體,考察小篆到隸書之間的繁密與簡約,沾沾自喜以為得見精要,但在轉注、假借上的各種常見條例,卻茫然而不曾聽說。這種人就是只知道有文字,卻不知道還有音韻和訓詁了。他們與段若膺的學問比較,深淺差距有多大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