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1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學案 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1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學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1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學案 新人教版(4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1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fā)展演變主要經(jīng)歷了兩大階段:夏商周時期的早期政治制度和秦至明清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線索1 夏、商、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中國早期(先秦時期)國家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緣關系的影響明顯,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高度集中。 線索2 秦至明清時期的政治制度 可分為三條主線:(1)君主專制權力的加強與中央機構的演變;(2)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地方行政機構的變化;(3)選官用人制度和監(jiān)察制度的演變。 第1講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考綱要求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2.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2、 考點一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出現(xiàn),禪讓制被 所取代。? (2)王權特點:通過 決定國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商朝中央設相、卿士等,地方封侯和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 (2)內(nèi)容 ①對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義務:諸侯要為周天子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 和朝覲述職。? ③權力:受封諸侯在自己領地內(nèi)可以對 實行再分封,可以設置官員、 和征派賦役等。? (3)影響 ①前期:加強了 對地方的統(tǒng)
3、治,鞏固了王權;擴大了統(tǒng)治區(qū)域,開發(fā)了邊遠地區(qū);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為一個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強國。? ②后期:受封諸侯在自己領地內(nèi)有相當大的獨立性,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西周后期, ,分封制遭到破壞。?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 、財產(chǎn)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含義:宗法制是用 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tǒng)治的制度。? (3)內(nèi)容:推行王位 ;形成相對的大宗和小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 。 ? (4)特點:血緣關系和政治相結合,形成“家”“國”一體的統(tǒng)治。
4、(5)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 內(nèi)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保障分封制推行。? 【教材補遺】 神權政治 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都以天命神權來詮釋政權、君權獲得的合理合法性,天命是思想家們解釋一切社會、政治或歷史現(xiàn)象的唯一標尺。殷商時期,“率民而事神,先鬼而后禮”是神權政治興盛的標志。 【構圖解史】 分封制與井田制的關系 【圖畫證史】 周公輔成王 ①年幼的周成王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王位,由其叔叔周公輔佐,反映了宗法制的特點。 ②諸侯前來朝覲周成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權力和義務。 命題點一 分封制的特點和歷史影響 史料一 西周分封示意圖
5、 史料二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親信①所封的“諸侯國”已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nèi)人為“插隊”進去②……很像是“摻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國……實行貴族世襲統(tǒng)治,地方擁有實權③……西周政治體制明顯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④。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 史料解讀 (1)史料一為西周分封示意圖,圖片可以反映出以下幾個主要信息:分封的主要區(qū)域及范圍、分封的對象及主體、西周的都城設置及方位等。這些信息對于我們理解和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內(nèi)容和特點有重要的意義。 (2)史料二通過與原有邦國比較的方式,分析了西周分封制的特點。其中第①②句話指出了分封制下的諸侯國
6、與原有邦國的不同,第③④句話說明分封制下地方諸侯在其領地內(nèi)擁有較大的權力。 ■ 史料運用 1.指出史料一的圖片中同姓與異姓封國在數(shù)量與地域分布上呈現(xiàn)出什么明顯特點。分析這些特點體現(xiàn)出西周統(tǒng)治者怎樣的統(tǒng)治策略。 ? ? ? ? ? 2.根據(jù)史料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國內(nèi)“摻沙子”的意圖。這一舉措對西周政治體制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 ? ■ 史論歸納 分封制的特點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1)特點 ①分封對象:多元化,以同姓親族為主。 ②分布區(qū)域:集中在北方黃河流域,同姓諸侯國多分布于富饒之地或戰(zhàn)略要地。 ③縱向聯(lián)系:君臣權力與義務較為明確,進一步彰顯周王的最高地位,形成
7、嚴格的等級秩序,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縱向聯(lián)系。 ④橫向聯(lián)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加強了諸侯國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 (2)對后世的影響 ①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中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皇族的分封。 ②中國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國名稱,如宋、魯、鄭、陳等。 ③中國的地名簡稱很多源于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國名,如山東省簡稱魯、山西省簡稱晉等。 ④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命題點二 宗法制的特點和影響 史料 后(武則天)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二人(狄仁杰與王方慶)同辭對曰:“……姑侄與母子孰親①?陛下立廬陵王(武則天兒子李顯),則千秋萬歲后常享宗廟②;三思立,廟不祔(新死者附于
8、宗廟先祖旁祭祀)姑?!焙蟾形?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帳中,召見仁杰語廬陵事。仁杰敷請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還爾太子!” ——《新唐書》 ■ 史料解讀 史料以武則天立太子一事為例,說明了宗法制對后世的歷史影響。第①句中,狄仁杰與王方慶暗示武則天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第②句以宗廟制度為例指出傳位于李顯的重要性。最后,武則天決定立李顯為太子,說明了宗法制在唐代仍然有著深刻的影響。 ■ 史料運用 史料涉及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根據(jù)史料,分析狄仁杰反對“三思立”而擁立廬陵王的主要依據(jù)是什么。 ? ? ? ■ 史論歸納 宗法制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 (1)對當
9、時的影響: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 (2)對后世的積極影響:重視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有利于社會安定,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3)對后世的消極影響: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與現(xiàn)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識相違背。 (4)歷史遺存影響:影響了后世人們的思想觀念及祭祀、編修家譜、追根尋源等社會習俗。 命題點三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史料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處在中國歷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完成了社會的轉型。在此之前中國社會仍然是血緣社會,在此之后雖然仍有濃重的血緣色彩,
10、但轉向了地緣社會①;在此之前是封建諸侯、貴族分權的時代,在此之后是專制獨裁、皇帝集權的時代②……中國自夏朝以來的四千年歷史可以分為前后兩大階段,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是這兩大階段之間的轉型時期。 ——辛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 史料解讀 史料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轉型為切入點,通過前后對比的方式,描述了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第①句和第②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轉型前后的政治形態(tài)變化,既有變化同時也有繼承和延續(xù)。 ■ 史料運用 根據(jù)史料,歸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轉型前后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 ? ? ? ■ 史論歸納 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以血緣關系
11、為紐帶:將國家權力和家族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的局面。 (2)等級森嚴: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不同等級的權力和義務固定,很難逾越。 (3)地方權力較大:分封制給予諸侯國較大的統(tǒng)治權力,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 (4)神權色彩濃厚:王權和神權緊密結合。 (5)穩(wěn)定延續(xù):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襲,具有相對的延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考點二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背景:秦滅東方六國,結束分裂,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 2.內(nèi)容 (1)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 ①權力: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等一切大權,由
12、 總攬。? ②特點:皇位世襲; 。? (2)創(chuàng)立三公九卿制 ①丞相:百官之首,協(xié)助皇帝 ,下設諸卿。?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監(jiān)察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國 。? (3)推廣郡縣制 ①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部分地區(qū)設郡縣的基礎上全面推行。 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下設若干縣。 ③郡守、縣令、縣長由 直接任免。? 3.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 ,以及形成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重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
13、2)對后世的影響:具有開創(chuàng)性,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 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圖畫證史】 皇權的象征——虎符 【教材補遺】 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是相對于貴族政治而言的,是建立在官吏的選拔和任命制基礎之上,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權力體系,包括有關官僚機構的組織運作與官僚的活動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規(guī)定。從戰(zhàn)國末期中央集權制度的逐漸形成,到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官僚政治逐步確立起來,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獨特特點。 命題點一 皇帝制度與秦朝中央官制的特點 史料一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創(chuàng)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璽,分別刻著“皇帝之璽
14、”“天子之璽”“皇帝行璽”“天子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信璽”①。如任命國家官員,則封印“皇帝之璽”;若任命四夷的官員,則用“天子之璽”;信璽用于對國內(nèi)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璽則為皇帝外巡時隨身攜帶②。秦亡,御璽落入漢室,代代相傳,稱“傳國璽”。 史料二 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朝設左、右丞相,以右為尊;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監(jiān)察③。 ■ 史料解讀 (1)史料一以秦始皇創(chuàng)制玉璽為切入點,展現(xiàn)了秦朝皇帝制度的特點。①闡述了玉璽的分類;②分別說明了六枚玉璽的用途,反映了秦朝皇帝的權力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2)史料二中的③闡述了
15、秦朝中央官制的內(nèi)容及各自的職權。由此可以看出,秦朝中央官制的設置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中央主要官職分工嚴密,各司其職,但都要圍繞著皇權這一中心來設置和運轉。 ■ 史料運用 上述兩則史料反映出秦朝中央官制有哪些特點? ? ? ? ? ? ■ 史論歸納 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中央主要官職分工嚴密,各司其職,但都圍繞著皇權這一中心來設置和運轉。中央主要官職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操縱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君權不致旁落。 (2)充分體現(xiàn)出“家天下”的特點,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職都是為皇帝專設的
16、,是為皇帝私人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tǒng)治特點。 命題點二 郡縣制與官僚政治的形成 史料一 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①……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為天下計,則(郡縣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②。 ——王夫之《讀通鑒論·秦始皇》 史料二 郡縣之失,其專在上③……今之君人者,盡四海之內(nèi)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顧炎武《郡縣論》 史料三 華夏國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國家形態(tài)……但是,隨著封建制賴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漸敗壞的時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國家的企圖,就難以實現(xiàn)了④……正是在
17、這一背景下,中國必須再一次重新尋找制度建構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構的征程,這就是從華夏國家到官僚制國家的嬗變⑤。 ——劉建軍編著《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 ■ 史料解讀 (1)史料一主要論述了郡縣制的積極作用。①反映出郡縣制是秦朝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與維護國家安定的主要因素;②說明從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安定的角度考慮,郡縣制的危害要遠遠小于分封制。 (2)史料二主要論述了郡縣制的弊端。③認為郡縣制的弊端是君主專制權力過于強大。 (3)史料三反映了國家形態(tài)從“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變。④和⑤分別說明了秦朝實現(xiàn)制度的轉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背景和結果。 ■ 史料運用 據(jù)史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
18、出周秦所創(chuàng)制度的顯著差別是什么。這反映了怎樣的政治發(fā)展趨勢? ? ? ? ? ? ? ? ? ■ 史論歸納 西周與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較 中央政治體制 地方政治體制 選官制度 政治特點 西周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家國一體,最高執(zhí)政集團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與宗法制相聯(lián)系,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形成了建立在血緣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祿制度 奴隸制的貴族政治 秦朝 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 郡縣制在國家大一統(tǒng)的條件下實行,按地域劃分 實行俸祿制度,官位概不世襲,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遣 封建制的
19、官僚政治 高考試題 考查內(nèi)容 命題立意 2017·全國卷Ⅰ·24 分封制的影響 以周朝分封諸侯為背景材料,考查分封制對文化融合的影響,考查學生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016·全國卷Ⅲ·24 商周文明的傳承 從青銅器銘文切入,考查商周政治文明傳承的特點,考查學生闡釋和評價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2014·新課標全國卷Ⅱ·24 分封制與禮樂制的關系及影響 以雅言為切入點,考查分封制與禮樂制的關系,考查學生判斷歷史問題的能力 2013·新課標全國卷Ⅰ·24 分封制的瓦解 以考古發(fā)現(xiàn)為背景材料,考查戰(zhàn)國時期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考查
20、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考題1[2017·全國卷Ⅰ] 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wèi),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 ( )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 C.實現(xiàn)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 考題2[2016·全國卷Ⅲ] 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shù)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yè)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 ( ) A.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 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
21、 D.青銅器的功用發(fā)生重大改變 考題3[2014·新課標全國卷Ⅱ]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國貴族按“周禮”行事,學說統(tǒng)一的“雅言”,促進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應起源于現(xiàn)在的 ( ) A.河南 B.河北 C.陜西 D.山東 考題4[2013·新課標全國卷Ⅰ]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脊棚@示,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地區(qū)君王墓葬規(guī)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東方六國地區(qū),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 ) A.經(jīng)濟發(fā)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guī)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
22、統(tǒng)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考向1 分封制 1.有學者認為,分封制在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孕育,在夏、商兩朝時開始形成和發(fā)展,在西周時漸趨完備,是一種由部落聯(lián)盟轉變而來的“聯(lián)邦”或“邦聯(lián)”式的國家結構形式。該學者強調了分封制的哪一特點 ( ) A.集權性 B.分權性 C.松散性 D.落后性 2.錢穆《國史大綱》記載:“蓋耕稼城郭之國,本已先周而有。周人不能盡滅之,以與周之諸侯并存;在而此諸邦亦力不敵周人,認為共主,以天子禮奉事之?!睂Υ死斫庹_的是 ( ) A.異姓封國已顯露出反叛之心 B.推行分封實際是西周勢力的擴展 C.西周的大一統(tǒng)格局已經(jīng)形成
23、 D.諸侯紛爭的局面在西周已經(jīng)出現(xiàn) 考向2 宗法制 3.《禮記·大傳》記載:“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宗廟嚴故重社稷?!辈牧现荚谡f明 ( ) A.分封制的必要性 B.宗法制的合理性 C.立嫡制的合法性 D.世襲制的重要性 4.《尚書大傳》說:“古者諸侯始受封,則有采地:百里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孫雖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其子孫賢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謂興滅國、繼絕世?!辈牧戏从沉?( ) A.安土重遷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礎 B.世代相傳的采地是維系宗法體系的紐帶 C.嫡長子并非封國唯
24、一的繼承人 D.封地是諸侯世襲的私有財產(chǎn) 考向3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5.禹征三苗時,“乃會群后,誓于師”;啟征有扈氏,“乃召六卿”。商王盤庚遷殷“命眾悉至于庭”,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天子乃與公卿大夫共飭國典”的現(xiàn)象。這些歷史現(xiàn)象表明當時 ( ) A.分封制在夏商時期開始推行 B.專制主義思想顯露苗頭 C.原始集體議事方式影響尚深 D.貴族議事制度不斷完善 6.《政治秩序的起源》在描述某一時期時說:“各種故事講到,貴族當眾責備君主,并吐口水,卻沒受到他的訓斥或處罰;拒絕他對珍玩的索求;在他妻妾群中與他一起玩游戲;未獲邀請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門邀請他分享晚餐,卻發(fā)現(xiàn)他在外射鳥?!贝瞬牧?/p>
25、表明 ( ) A.君主和臣民平等協(xié)商國事 B.君主尚未實現(xiàn)權力的高度集中 C.君主專制下的腐敗現(xiàn)象 D.君主與貴族矛盾尖銳 考向4 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7.隨著秦王朝的統(tǒng)一,過去由宗室姻親組成的國家機構,為大批官僚和軍功顯貴所取代……一種新型的國家管理體制由此建立起來。材料中的“新型的國家管理體制” ( ) A.是秦朝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根本保障 B.體現(xiàn)了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C.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 D.強化了官僚階層的政治特權 8.學者王亞楠指出:“因為有了這一項根本決定,任何貴族就沒有‘食土子民’的權能。經(jīng)濟政治大權集中于一身,他就有無上的富、無上的貴、無上
26、的尊嚴,‘朕即國家’?!辈牧现械摹案緵Q定”應是 ( ) A.設立皇帝稱號 B.規(guī)定王位世襲 C.分封子弟為王 D.推行郡縣制度 第2講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考綱要求1.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2.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考點一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集權的發(fā)展 (1)西漢 ①問題:漢初郡縣、封國并存,造成封國與朝廷對抗的局面。 ②解決:漢武帝在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基礎上,頒布“ ”,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唐朝 ①問題: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 ,其長官擁有地方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實權
27、,發(fā)展成為割據(jù)勢力。? ②影響:安史之亂后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3)宋朝 措施 影響 軍事 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并抽調地方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 的局面,有利于國家的安定與發(fā)展,加強了中央集權? 消極:出現(xiàn)了冗官、冗兵、冗費的現(xiàn)象,造成后來國家 的局面? 政治 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 監(jiān)督? 經(jīng)濟 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 ,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行省制度 ①內(nèi)容: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
28、族地區(qū)設 進行管理。? ②影響: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2.從漢至元君主專制的演進 (1)西漢:漢初,丞相位高權重;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 (2)魏晉南北朝: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 (3)隋唐:確立并完善了 的管理體制,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被一分為三。? (4)宋:設立 作為最高行政機構,后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5)元:設 作為最高行政機關,其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29、。? 3.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實行察舉制, 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2)魏晉南北朝 ①實行九品中正制,選用官吏重 不重才能。? ②后期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這一制度已無法繼續(xù)下去。 (3)隋至明清:科舉制。 ①形成: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官員; 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②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 ;為歷代所沿用,影響深遠。? 【圖析概念】 “推恩令” “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
30、分土地為列侯,歸郡管轄,王國越分越小。 【構圖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運行程序示意圖 【教材補遺】 外戚干政現(xiàn)象 外戚亦稱外家,指封建社會中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無能而把持朝政的現(xiàn)象,外戚干政現(xiàn)象是君主專制下皇權專制的結果,反映了宗法觀念的延續(xù),往往會造成政治黑暗或朝廷內(nèi)部矛盾斗爭激烈。 【構圖解史】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遷 命題點一 漢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史料一 漢武帝規(guī)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分別隸屬于漢郡①?;茨贤鮿仓\反,“國除為九
31、江郡”;衡山王劉賜謀反,“國除為郡”。又頒布律令,規(guī)定王國官員地位低于一般官員,限制人們與諸侯王交游。從此,王國與漢郡無異。 ——摘編自邱樹森、陳振江主編《新編中國通史》 史料二 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②。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熹《朱子語類》 史料三 無論行政、財政、軍事、司法諸事權,朝廷總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權力(如主要軍隊、官吏任用等)的同時,把相當一部分權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權于中央③。顯而易見,元行省制中央集權是秦漢以來郡縣制中央集權模式的較高級演化形態(tài)……明顯優(yōu)于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單純
32、的地方分權④。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點與歷史作用》 ■ 史料解讀 (1)史料一主要闡述了漢武帝解決王國問題的史實。①主要反映了“推恩令”的主要內(nèi)容。 (2)史料二主要說明了北宋初吸取前代藩鎮(zhèn)割據(jù)的教訓,將地方軍政、財權收歸中央,但導致北宋末年無力抵抗少數(shù)民族的進攻。②主要闡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和結果。 (3)史料三主要論述了元朝行省制的主要特征和優(yōu)點。③主要闡述了行省制的特征;④主要說明了行省制的優(yōu)點。 ■ 史料運用 1.依據(jù)史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權力運行方面的特征。 ? ? 2.綜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國地方權力的變化趨勢。 ? ? ■ 史論歸納
33、 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影響 (1)特點 ①演變過程中,中央一直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jiān)督、制約,地方則要求獨立的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始終存在。 ②中央通過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集權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經(jīng)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郡縣制→州郡縣三級制→行省制)。 (2)影響 ①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在征發(fā)徭役、兵役,征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維護地方治安和社會秩序方面發(fā)揮了良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證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和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 ③中央集權過度強化,造成了地方官對
34、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地方?jīng)]有相應自主權,也難以發(fā)揮管理的實效。 命題點二 漢至元中樞權力機構的演變 史料一 漢武以雄才大略獨攬事權,于是重用內(nèi)朝尚書,奪宰相權。晚年又用中書。(曹)魏世,中書監(jiān)始參大政①。東晉則侍中始優(yōu)。下逮(南朝時)宋、齊,尚書、中書、侍中三者皆為輔臣。唐代中央最高機構,依然是魏、晉以來的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但其長官現(xiàn)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屬。其職權分配,則中書掌定旨出命,門下給事中掌封駁,尚書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權,現(xiàn)在是析而為三②。 ——錢穆《國史大綱》 史料二 (宋代)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任三省長官,尚書、門下并列于外,又別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
35、堂,與樞密對掌大政。天下財賦,內(nèi)廷諸司,中外管庫,悉隸三司③。 ——《宋史》 ■ 史料解讀 (1)史料一闡述了從西漢至唐朝中央行政體制的演變。①主要說明了漢武帝設內(nèi)朝以限制相權。②說明唐代三省的職能和三省長官正式成為宰相,分散和削弱相權。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宋代二府三司分權的史實。③說明宋代決策權歸屬中書門下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財權集中于三司,反映出北宋通過分化事權,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 史料運用 綜合以上史料,概括指出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皇帝“獨攬事權”的方式主要有哪幾種。 ? ? ■ 史論歸納 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 (1)皇帝通過不斷壓制、侵奪相權來加
36、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逐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fā)展演變。 (2)內(nèi)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nèi)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逐步發(fā)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 (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 (4)宰相權力不斷被分化。宰相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解決分權導致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命題點三 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演變 史料一 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按诉x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何。既可(科舉)……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徇私舉
37、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①。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 史料二 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婆e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于其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xù)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②?!婆e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③。 ——薛明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 ■ 史料解讀 (1)史料一主要論述了科舉制的積極意義。①反映了科舉制克服了之前的選官制度徇私舞弊的弊端,具有進步之處。
38、 (2)史料二主要闡述了科舉制的創(chuàng)新之處和積極意義。②說明了科舉制的創(chuàng)新之處,③指出了科舉制的積極意義。 ■ 史料運用 1.據(jù)史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晉時期的選官制度。通過與上述選官制度的比較,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 ? ? 2.綜合上述史料,說明科舉制對于現(xiàn)代人才選拔的歷史借鑒價值。 ? ? ■ 史論歸納 古代中國選官制度演變的影響 (1)選官標準從家世門第到才學的變化,有利于選拔有才能的人為官,維護了封建國家的大一統(tǒng)局面,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2)選官制度的變化,特別是科舉制的實行,使國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權,既樹立起中央權威,又保證了社會的穩(wěn)定
39、,有利于封建國家政令的推行,促進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 (3)制度化的選官標準,提供了高素質的官員隊伍,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 考點二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宰相制度的廢除 (1)背景:明太祖認為元朝丞相權勢過重,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書省,廢除 ,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 (3)影響: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廢除,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 2.內(nèi)閣的出現(xiàn) (1)背景:廢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務繁多。 (2)過程 ①明太祖設置 ,但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 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決策,“內(nèi)閣”出現(xiàn)。
40、③后來,內(nèi)閣地位提高,大學士擁有 。? ④張居正任首輔時,六部幾乎變成內(nèi)閣的下屬機構。 (3)特點:內(nèi)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 ?!? 3.軍機處的設立 (1)清朝初年設內(nèi)閣、六部,內(nèi)閣負責奏章票擬,軍國機要由 定奪,皇權受到限制。? (2)康熙時期:設 參與機要事務,與內(nèi)閣、議政王大臣會議三足鼎立,集權于皇帝。? (3)雍正時期設軍機處 ①背景:雍正帝為辦理西北軍務,在宮內(nèi)設置軍機處。 ②職責: 每日跪受筆錄,軍國大事由皇帝一人裁決。? ③影響: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強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得
41、到進一步鞏固。 【圖畫證史】 明代“票擬”與“批紅” 注:“票擬”是閣臣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票擬是否被采納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教材補遺】 密折制度 密折是將奏章寫在折疊的白紙上,外加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無從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備于雍正時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許和鼓勵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直接向皇帝遞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兩個:一是使得朝政進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權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員,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命題點一 明清時期中樞權力機構的演變 史料一 內(nèi)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廳,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內(nèi)閣大學士也只是皇帝的內(nèi)廷秘
42、書,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職①,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變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領袖②。 ——錢穆《中國傳統(tǒng)政治》 史料二 軍機處撰擬的諭旨詔令不經(jīng)過內(nèi)閣,而直接由軍機處密封③,經(jīng)驛馬遞送給各地方督撫,稱為“廷寄”,直接交給中央各部院的稱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經(jīng)內(nèi)閣而直接交軍機處④。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 史料解讀 (1)史料一主要闡述了明朝內(nèi)閣制的特點。①說明內(nèi)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皇帝的內(nèi)侍機構;②說明了明朝實行內(nèi)閣制的最終結果是加強了皇權。 (2)史料二主要說明了清朝中央行政體制的特點。③和④說明清朝中央行政繞過內(nèi)閣,內(nèi)閣職權被軍機處所取代,而軍機
43、處又無決策權,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傳達皇帝命令。 ■ 史料運用 1.據(jù)史料一及所學知識,說明內(nèi)閣的職責與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 ? ? ? 2.據(jù)史料二,概括軍機處的職權。其本質上說明了什么? ? ? ? ■ 史論歸納 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加強的特點 (1)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制度,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 (2)內(nèi)容詳盡而全面。其內(nèi)容和措施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監(jiān)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個方面。 (3)以強化君權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體現(xiàn)在廢除丞相、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 (4)體現(xiàn)了時代特
44、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 命題點二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史料 中國在歷史上產(chǎn)生過九個統(tǒng)一全國的大朝代,我們可稱秦漢為“第一帝國”,隋唐元為“第二帝國”,明清則為“第三帝國”。第一帝國的政體還帶貴族性格,士族力量強大①。第二帝國則大規(guī)模和有系統(tǒng)地科舉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將經(jīng)濟重心由華北的旱田地帶逐漸轉移到華南的水田地帶②。……若將第二帝國和第三帝國比較,則可以看出第二帝國“外向”“開放”,帶“競爭性”。與明清之“內(nèi)向”“保守”及“非競爭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國帶擴張性,而第三帝國則帶收斂性③。 ——摘編自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
45、國歷史》 ■ 史料解讀 本段史料主要闡述了從秦漢到明清,中國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特征的發(fā)展演變情況。①說明秦漢時雖然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但貴族政治的色彩依然存在;②說明由于科舉制的實行,隋唐元時期真正實現(xiàn)了向官僚政治的轉變;③主要說明了明清政治體制的衰落,具有“內(nèi)向”“保守”及“非競爭性”的特征。 ■ 史料運用 據(jù)史料及所學知識,分析指出“第三帝國”即明清時期具有“內(nèi)向”“保守”及“非競爭性”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現(xiàn)。 ? ? ■ 史論歸納 明清時期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對外方面走向僵化的表現(xiàn) (1)政治:明朝廢丞相、設內(nèi)閣,清朝增設軍機處,君主專制 加強并達
46、到頂峰;政治機構的專制主義色彩空前濃厚,扼殺了社會的創(chuàng)造力。 (2)經(jīng)濟:實行重農(nóng)抑商政策,強化小農(nóng)經(jīng)濟,阻礙了商品經(jīng)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 (3)思想文化:實行八股取士、“文字獄”,文化專制鉗制了思想,失去創(chuàng)新發(fā)展能力,阻礙了思想解放和科技進步。 (4)對外實行閉關鎖國和海禁政策,阻礙了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導致中國與世隔絕,錯失工業(yè)文明發(fā)展機遇。 高考試題 考查內(nèi)容 命題立意 2017·全國卷Ⅰ·25 西漢中央集權的加強 以西漢地方行政制度演變?yōu)楸砀癫牧?考查中央集權加強的影響,考查闡釋歷史事物的能力 2017·全國卷Ⅰ·26 史學素養(yǎng) 以文獻
47、史料為載體,考查解讀、辨別史料的能力 2017·全國卷Ⅱ·25 朝廷官修史書的特點 以古代朝廷官修史書的闡釋為載體,考查官修史書的特點,考查對史學理論的理解能力 2017·全國卷Ⅱ·27 明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以明代宦官讀書認字為載體,理解導致明代中后期宦官專權現(xiàn)象的原因,考查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2017·全國卷Ⅲ·27 史學理論 以記載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活動的文獻為載體,考查對史料真?zhèn)蔚谋鎰e,考查辨析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2016·全國卷Ⅰ·26 統(tǒng)治者重視官修史書功用 以宋太祖的言論為載體,考查重史傳統(tǒng)對君主個人行為的影響,考查綜合認識
48、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2016·全國卷Ⅰ·27 明代地方行政管理 以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演變?yōu)楸尘安牧?考查明代地方行政管理的作用,考查分析、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2016·全國卷Ⅱ·25 科舉制的影響 以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yōu)檩d體,考查科舉制的社會影響,考查綜合認識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2016·全國卷Ⅲ·25 漢承秦制 以史書記載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政治文明演變的趨勢及特點,考查解讀材料、得出 歷史結論的能力 2015·全國卷Ⅰ·25 漢代外戚干政現(xiàn)象 以漢代外戚干政現(xiàn)象的闡述為載體,考查君主專制的影響,考查歷史解釋的能力 2015·
49、全國卷Ⅱ·25 漢代地方吏治 以漢宣帝的言論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地方政治統(tǒng)治的特點,考查解讀材料、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2014·新課標全國卷Ⅰ·24 中國古代治國特點 以古代統(tǒng)治者及官員、民眾的祭拜為切入點,考查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治國理念,考查獲取歷史結論的能力 2014·新課標全國卷Ⅱ·27 明代內(nèi)閣制 以明代內(nèi)閣的設置為載體,考查明代君主專制加強的特點,考查分析看待歷史現(xiàn)象本質的能力 2014·新課標全國卷Ⅱ·40 清朝東北地區(qū)移民政策 以清代移民東北為載體,考查明清中央集權加強的影響 2013·新課標全國卷Ⅱ·41 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50、 以中英政治建筑為背景材料,考查中英兩國政治的特點,考查獲取信息、解讀歷史現(xiàn)象的能力 考題1[2017·全國卷Ⅰ] 下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可知 ( ) 皇帝紀年 公元紀年 郡級政區(qū) 漢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漢景帝中元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 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國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 考題2[2017·全國卷Ⅱ] 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中
51、后期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 A.中樞決策過程發(fā)生異變 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 C.內(nèi)閣議政功能已經(jīng)喪失 D.宦官掌握決策權力 考題3[2016·全國卷Ⅰ] 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贝耸路从沉?( ) A. 重史傳統(tǒng)影響君主個人行為 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 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 考題4[2015·全國卷Ⅰ] 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
52、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考題5[2016·全國卷Ⅲ]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逼湟庠谡f明,西漢成功地實現(xiàn)對全國的統(tǒng)治,是因為漢初 ( ) 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考題6[2014·新課標全國卷Ⅱ] 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的內(nèi)閣
53、大學士,嚴防權臣亂政。明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nèi)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 ( ) A.皇權逐漸衰弱 B.君主集權加強 C.內(nèi)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 考題7[2015·全國卷Ⅱ] 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申明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xiàn)了 ( )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 考題8[2016·全國卷Ⅰ] 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
54、變?yōu)槿局系牡胤阶罡咝姓L官。這一變化有助于 ( ) 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權限 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 考題9[2016·全國卷Ⅱ] 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jīng)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 ( ) A.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考向1 漢至元中央集權的加強 1.漢朝建立初期,封甌越、閩越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為王;承認原秦朝南海郡尉趙佗自立的南越國;放棄秦朝已開拓的西南夷地區(qū),不設置行政機構。這些做法表明統(tǒng)治
55、者 ( ) A.大體承接了秦朝政制 B.依據(jù)形勢調整統(tǒng)治策略 C.奉行無為而治的思想 D.大力簡化地方行政層級 2.宋代路、州、縣的官員都由中央官兼任,屬于差遣性質,所謂“以京、朝官權知,三年一替”。這一做法 ( ) A.緩和了中央與地方對立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控制 D.擴大了地方行政權力 考向2 漢至元中樞機構的演變 3.中書省,魏曹丕時始設,是掌機要、發(fā)布政令的機構,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門下省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中心。隋唐時,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并負責審查詔
56、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這種演變表明 ( ) A.隋唐君主權力不斷加強 B.國家行政機構日益龐大 C.皇權專制下的權力轉移 D.中央官吏權力過度集中 4.《資治通鑒·唐紀》載:“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zhí)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边@一制度 ( ) A.使得官員之間相互傾軋 B.推動專制皇權走向頂峰 C.一定程度上減少決策失誤 D.導致了中書省一省獨大 考向3 選官、監(jiān)察制度 5.學者閻步克認為:以九品論人,蓋源于漢末士林的品評之風。由于名士在漢末的重大影響,在士林輿論中得到好評者,朝廷
57、州郡便爭相辟舉、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出( ) A.民間文化性評價影響政府對官員的行政性評價 B.品評官在官員選舉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C.士林輿論在官員選拔中起決定性作用 D.民間評價在官員選舉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評價 6.宋朝設置通判于各州、府,輔佐知州或知府處理政務,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等州府公事,須通判簽署方能生效,通判并有監(jiān)察官吏之權。清朝各府置通判,分掌糧運、水利、屯田、牧馬、江海防務等事。這反映出 ( ) A.地方監(jiān)察力度不斷被削弱 B.地方政務處理更加靈活 C.地方監(jiān)察體制有所調整 D.地方政府職能日益擴大 考向4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7.有學者
58、認為,明代皇帝的批紅權原則上不可超越票擬而徑自為之,票擬則經(jīng)過批紅而成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動下手詔、中旨處理政事,也必須送內(nèi)閣“商榷可否”?!笆ヒ馑鑺Z,亦必下內(nèi)閣議而后行”,內(nèi)閣如不同意,便可將手詔、中旨“封還”“執(zhí)奏”,拒絕擬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 ) A.君主專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內(nèi)閣牽制朝中大臣 C.出現(xiàn)近代內(nèi)閣的雛形 D.內(nèi)閣對皇權有一定制約作用 單元整合(一) 【認讀導引】 一大制度: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歷程。 兩大階段:先秦家國同構與秦漢至明清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三大線索: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君主專制制度的演變、選官用人制度的演變。
59、 一、理解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演變過程、趨勢、本質 2.歷史影響 (1)積極方面 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來侵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 ②經(jīng)濟上,有利于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從事大規(guī)模的經(jīng)濟活動,為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中華文明長期領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礎。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區(qū)、各民族間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文化在較廣闊的范圍內(nèi)傳播。 (2)消極方面 ①經(jīng)濟上,其在封建社會后期日益束縛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造成中國近代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強
60、化君主專制為核心,形成了長期的人治傳統(tǒng),民主政治無從發(fā)展,極易出現(xiàn)政治腐敗現(xiàn)象,形成暴政,派生出龐大的官僚隊伍和特權階層。 ③思想文化上,專制統(tǒng)治嚴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人民的愚昧與落后,嚴重阻礙科技進步。 【考題例證1】 明朝萬歷皇帝因立太子之事與內(nèi)閣的爭執(zhí)長達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內(nèi)閣出現(xiàn)了“人滯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現(xiàn)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稱“萬歷怠政”。這反映了當時 ( ) A.君權與相權矛盾的激化 B.君主專制出現(xiàn)弱化趨勢 C.內(nèi)閣對皇權制約的強化 D.政治體制存在嚴重弊端 二、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1.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地方行政制
61、度。 2.秦朝:推行郡縣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兼有封國制與郡縣制的特點,封國可以世襲,使中央集權受到威脅。 4.唐朝時期: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后設節(jié)度使,導致藩鎮(zhèn)割據(jù)問題。 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決了武將專權的問題。 6.元代:地方推行行省制,屬于中央派出機構;行省長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轄區(qū)內(nèi)軍政事務,不可世襲;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 7.明朝:廢除行省,設立三司管理地方。 【考題例證2】 漢代的冀州是燕趙故地,并州為三晉故地,益州為巴蜀故地,荊州為荊楚故地。這種地方區(qū)劃有利于 ( )
62、 A.延續(xù)漢初地方行政制度 B.加強中央政府權威 C.削弱地方分裂割據(jù)勢力 D.增強區(qū)域文化認同 明清時期的中國與英國政治制度的差異 項目 明清時期的中國 與明清同時期的英國 政體 封建君主專制 資產(chǎn)階級君主立憲制 權力 中心 君主有無限的權力,君主意志即國家法律,臣民必須絕對服從 君主逐漸“統(tǒng)而不治”,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 政府 機構 明朝內(nèi)閣和清朝軍機處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chǎn)物,二者沒有決策權,對皇帝負責 英國實行責任制內(nèi)閣,內(nèi)閣對議會負責,是國家的決策中心 歷史 影響 君主專制強化,成為歷史發(fā)展的障礙,是導致
63、中國在近代落后的政治根源 防止專制獨裁,促進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考題例證3】 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請求:“蒙圣諭藩臬(官員)皆賜折奏……仰懇圣恩,賜臣一例用折。”孔毓璞從而獲得了越過一切中央機構直報皇帝的密奏之權。材料反映清朝 ( ) A.非理性化統(tǒng)治的趨勢日益明顯 B.軍機處設立帶來保密性的加強 C.議政王大臣會議開始受到制約 D.地方實力的加強迫使中央妥協(xié) 素養(yǎng)一 史料實證——史實推理和論證的基石 ■ 理論闡釋 史料實證是新課程標準闡述的五大歷史學科素養(yǎng)之一。所謂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真
64、實歷史的態(tài)度與方法,任何史實的推理和論證必須以可靠的史料為依據(jù)。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xiàn)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因而,解讀和運用歷史史料,獲取歷史結論,也是中學生學習歷史和應對高考的必備能力之一。主要從史料鑒別、解讀和運用史料獲取歷史結論兩個方面進行訓練。 ■ 史料鑒別 史料的分類:通常說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類社會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詳細地說就是研究歷史和編纂史書所用的資料。 (1)按表現(xiàn)形式分類:文獻史料(指以文字形式記載的史料)、實物史料(歷史上人類
65、活動所留下的各種物件)、口述史料(口頭敘述并被記錄下來的資料)。 (2)按史料價值分類:①第一手史料。又稱原始史料,即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人物所在的時代留存下來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對象的情況。②第二手史料。經(jīng)過后人轉述、記錄或運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詮釋的材料,間接反映了研究對象的情況。這類史料與按表現(xiàn)形式劃分的三類史料的關系是:實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文獻史料中第二手史料居多;口述史料輾轉相傳,需要仔細甄別。 (3)其他史料分類:分為有意史料(官方組織編寫)與無意史料(官方無意遺留下來的檔案、文件及私人日記等);“正史”(官方記載)與“野史”(私家編撰史書或民間記載)。從史料
66、價值看,無意史料多為第一手史料。 ■ 研讀步驟 史料是史學研究的直接或間接材料,學習歷史必須從史料實證角度,培養(yǎng)學生研讀史料、獲取結論的能力,史料研讀步驟如下: 1.捕捉時空要素 歷史指的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所以必須依托于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時間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公元紀年法、朝代紀年法、皇帝年號紀年法、民國紀年法、干支紀年法,注意公元前后、某世紀或者年代的初期、中期、末期等表述;歷史事件發(fā)生地某洲、某國、某地區(qū)、某城市等是空間要素。抓住這些要素,可以幫助學生對史料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 2.抓關鍵詞、關鍵句 歷史試題所提供的史料,并非所有文字都是有用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起鋪陳、解釋作用的,真正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往往是某個詞或句子。只有抓住了關鍵詞、關鍵句,才能正確理解史料,正確解答題目。關鍵詞、關鍵句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中的一種:歷史概念(如“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歷史事件名稱(如辛亥革命)、歷史人物(如康有為)、特有歷史名詞(如租界)等。關鍵詞、關鍵句或者是上述歷史要素本身,或者是對這些要素的解釋。 3.“論從史出”的方法 “論從史出”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指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高中生物學1輪復習備考建議
- 新課程新評價新高考導向下高三化學備考的新思考
- 新時代背景下化學高考備考策略及新課程標準的高中化學教學思考
- 2025屆江西省高考政治二輪復習備考建議
- 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學科學備考策略
- 新高考背景下的2024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備考策略
- 2025屆高三數(shù)學二輪復習備考交流會課件
- 2025年高考化學復習研究與展望
- 2024年高考化學復習備考講座
- 2025屆高考數(shù)學二輪復習備考策略和方向
- 202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及頒獎詞
- XX教育系統(tǒng)單位述職報告教育工作概述教育成果展示面臨的挑戰(zhàn)未來規(guī)劃
- 2025《增值稅法》全文解讀學習高質量發(fā)展的增值稅制度規(guī)范增值稅的征收和繳納
- 初中資料:400個語文優(yōu)秀作文標題
- 初中語文考試專項練習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