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專題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講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學案
《2018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專題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講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8屆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專題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講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學案(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第1講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主線一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分為兩大階段:早期(先秦時期)國家屬松散的政治聯(lián)盟,權力尚未實現(xiàn)高度集中。秦至清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專制制度逐步加強。 主線二 秦至明清時期的政治制度可分為三條主要線索: 一是君主專制的逐步加強,主要體現(xiàn)在中央官制的演變上,實質在于君權與相權的關系變化; 二是中央集權的加強,表現(xiàn)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上,實質是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變化; 三是選官用官制度和監(jiān)察制度的演變。 一、分封制 1.對象及內容:王族、功臣、先代貴族;土地和人口。 2.權利與義務:分封者與受封者之間是權利與義務關系。 3.影
2、響:形成了森嚴的等級,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勢力范圍擴大;沒有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二、宗法制 1.核心:以嫡長子繼承制規(guī)定宗族內的嫡庶關系,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正妻所生的長子。 3.大宗與小宗的關系:宗法關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級,在各自范圍內,對直系和旁系親屬族人進行統(tǒng)治管轄。 4.影響: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防止在權力繼承問題上的紛爭,維護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與團結。但易于形成任人唯親、裙帶關系等。 三、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貴族
3、政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結構。 2.地方分權:各諸侯國有相對獨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權。 3.等級森嚴: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大宗、小宗之間存在嚴格的政治隸屬關系。 1.西周分封制的特點及影響 (1)分封制的特點 ①分封對象:分封對象多元化,但以同姓親族為主體。 ②分布地區(qū):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同姓親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戰(zhàn)略要地。 ③縱向聯(lián)系:明確周天子權力和諸侯義務,形成嚴格的等級序列,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縱向聯(lián)系。 ④橫向聯(lián)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加強了諸侯國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 (2)分封制的影響 ①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
4、周天子具有較高的權威,周天子對諸侯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衛(wèi)周王室、拓展疆域、鞏固統(tǒng)治的積極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漸崩潰,導致了諸侯分裂割據(jù)局面的出現(xiàn)。 ②歷史遺存影響 a.影響中國封建社會中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皇族分封。 b.中國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國,如宋、魯、鄭、陳等。 c.中國的地名簡稱很多源于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國名,如山東省簡稱魯、山西省簡稱晉等。 [真題例證1] 分封制下的等級秩序 (2015·江蘇單科,1)《禮記》記述了貴族朝會的列位禮節(jié):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階之前;諸侯,阼階(東臺階)之東;諸伯,西階之西;諸子,門東……九夷,東門外;八
5、蠻,南門外。與此相關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縣制 D.郡國并行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大意為:天子與不同爵位的貴族在朝會時處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朝時期貴族在朝會的時候有尊卑之分,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嚴的等級序列,故A項正確。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是秦朝時期實行的政治制度,郡國并行制是漢初實行的政治制度,均與題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項。 [考向預測1] 分封制對西周統(tǒng)治的積極影響 (2017·晉冀豫聯(lián)考)有觀點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實質上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聯(lián)盟的貴族去統(tǒng)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這一觀點可表明分封
6、制( ) A.有利于擴大西周的統(tǒng)治范圍 B.推動了行政管理模式的進步 C.形成了強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襲血緣貴族的統(tǒng)治 答案 A 解析 材料“即用本部落聯(lián)盟的貴族去統(tǒng)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表明擴大了統(tǒng)治范圍,故A項正確;材料“西周的分封制實質上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表明無法推動行政管理模式的進步,故B項錯誤;形成強大的家族凝聚力,材料沒有涉及到,故C項錯誤;淡化了世襲血緣貴族的統(tǒng)治,材料沒有涉及到,故D項錯誤。 2.先秦時期“家國一體”的形成與演變 (1)先秦時期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緣關系的明顯影響。西周宗法制與分封制結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產的基本單位,而且與國家行
7、政系統(tǒng)相結合,構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 (2)春秋戰(zhàn)國以來,宗法分封制崩潰,但其核心的宗法觀念與家國一體的傳統(tǒng),逐漸嬗變成為皇位嫡長子繼承制、貴族世襲爵位、父權家長制等封建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 [真題例證2] 家國同構對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執(zhí)政理念的影響 (2016·海南單科,3)在中國古代,褒揚官員德行和政績,往往稱其人為“民之父母”,官員亦以“為民父母”“愛民如子”作為執(zhí)政的理想境界。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 ) A.宗族關系已成為執(zhí)政的基礎 B.“家天下”觀念的政治影響 C.官員考核主要依據(jù)民本思想 D.官民之間具有共同政治訴求 答案 B
8、 解析 宗族關系是家族關系,不會成為執(zhí)政的基礎,故A項錯誤;官員考核的依據(jù)應該是官員的德行和政績,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訴求,故D項錯誤;材料“民之父母”“為民父母”“愛民如子”體現(xiàn)的是“家國同構”的“家天下”觀念,所以本題答案為B項。 [考向預測2] 君臣尊卑秩序與宗法制的瓦解(君臣尊卑所反映的“家國同構”) 春秋初期,在魯國宗廟祭禮上,魯文公將其父魯僖公(魯閔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魯閔公(魯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這一做法被孔子認為不符合“禮”。這是因為此做法( ) A.破壞了宗法血緣關系 B.沒有得到周王的認可 C.違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不符
9、合嫡長子繼承制 答案 C 解析 根據(jù)材料“魯文公將其父魯僖公的神主置于魯閔公之前”不符合宗法順序,但由于其為國君之父,從宗法的角度也有道理,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提到周王的反對,故B項錯誤;魯僖公曾為魯閔公之臣,這樣做是與君臣之禮不合的,故C項正確;材料關于牌位的擺放沒有涉及繼承制問題,故D項錯誤。 3.宗法制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1)宗法制促使“忠”“孝”觀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華民族“國”與“家”密不可分的觀念。 (2)受宗法觀念的長期熏陶,國人養(yǎng)成了謙和忍耐、溫良恭敬、勤勞儉樸的社會美德和尊老愛幼、兄弟相親的社會公德。 (3)宗法制還影響著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例如:重男輕女;修族譜;
10、后代繼承父親的“姓氏”。 (4)宗法制中“道德專制”“男女不平等”“等級觀念”“自律盲從”等成為民族進步和發(fā)展的瓶頸。尤其是道德專制導致了國人重人治輕法治,嚴重阻礙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民主法制進程。 [真題例證3] “立嫡以長不以賢”原則的影響 (2016·江蘇單科,1)中國傳統(tǒng)家族有“長兄如父”“小兒不及長孫”的說法。這些說法體現(xiàn)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級秩序 C.貴族世襲 D.宗法觀念 答案 D 解析 “家族和睦”不是材料體現(xiàn)的主題,故A項錯誤;“等級秩序”不是宗法制的內涵,故B項錯誤;“貴族世襲”不屬于材料中的信息,故C項錯誤;材料中“長兄如父”“小兒不及長孫
11、”體現(xiàn)了宗法制下嫡長子繼承制,故D項正確。 [考向預測3] 宗法正統(tǒng)觀念的影響 (2017·山東青島模擬,24)山西省因歷史上出現(xiàn)韓、趙、魏三國而被稱為“三晉之地”,但山西省的簡稱是晉,而不是韓、趙或魏。下列解釋合理的是( ) A.晉國的歷史更為悠久 B.晉國代表統(tǒng)一的潮流 C.由分封制等級體系決定 D.受宗法制正統(tǒng)觀念影響 答案 D 解析 晉國是周成王直接分封的諸侯國,而韓、趙或魏則是三家分晉后受周威烈王追封的諸侯國,不具有正統(tǒng)地位。故D項符合題意。 短板1 對史料信息提取理解不到位 例題 (2016·新課標全國丙卷)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shù)越來越多,
12、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yè)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 ) A.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 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 D.青銅器的功用發(fā)生重大改變 查短 閱讀和理解史料時,斷章取義,囫圇吞棗,扣不住主旨大意。例如本題中只根據(jù)材料中“字數(shù)多”“語句格式化”等詞句誤選A項,而實際上史料反映出銘文沿襲商代,不是新文字體系。有的考生弄不清材料的主旨誤選C項或D項。而“追頌祖先,保用子孫”正是維護宗法制的體現(xiàn)而非挑戰(zhàn),故C項錯誤。史料反映了青銅器的功用并無變化,故D項錯誤。 補短 抓中心詞→理線索→尋主旨,全面提取史料信息。例
13、如本題題干史料反映的是周代青銅器與商代相比,從字數(shù)、語句到內容的變化,其中不變的是什么?我們可以找出其中心詞從而理清線索:“沿襲商代→格式化語句→追頌祖先→子孫保用”,這體現(xiàn)的正是價值習俗的繼承發(fā)揚,這一主旨是正確解題的依據(jù)。由此可知B項符合題意。 答案 B [針對練1] (2017·山東濟寧二模)據(jù)記載,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諸侯“擁立”為王,是為孝王?!靶⑼醣?,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边@反映出當時( ) A.血緣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繼承依據(jù)賢能而非長幼 C.嫡長子并無優(yōu)先繼承的權利 D.諸侯爭霸導致王室地位衰落 答案
14、A 解析 材料反映出西周王位的繼承為:懿王——孝王(懿王叔父)——夷王(懿王太子),這貫穿其中的是血緣宗法關系,故A項正確。孝王是以“德望”被宗室諸侯“擁立”為王的,但夷王不是因為賢明而是因為他是懿王太子而被立為王的,故B項錯誤;太子燮被擁立為王而不是其他王子,故C項錯誤;D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故排除。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 朝代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縣制 漢朝 漢武帝設立中朝 漢初:郡國并行制;漢武帝:“推恩令”;刺史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期的藩鎮(zhèn) 北宋 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樞密使、三司使) 收地方權力。
15、文官做知州,通判監(jiān)督;中央掌控地方財政 元朝 一省制(中書省);宣政院 行省制;宣慰司管理邊疆事務 明朝 廢丞相、設內閣 廢除行省制,設三司 清朝 軍機處 沿用行省制 發(fā)展趨勢 中央政府機構日益完善;相權削弱直到消亡,皇權加強 地方權力收歸中央、地方自主性減小,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1.唐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 (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具體表現(xiàn)在: ①相權三分:中書省制定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zhí)行政令,這樣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職權分明: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政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zhí)行
16、(尚書省),都經(jīng)由三省處理。 ③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jīng)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 ④削弱相權:三省長官均為宰相,三省之間相互牽制,限制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2)科舉制度完善了選官制度??婆e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吏,保證了行政人員的來源和文化素養(yǎng),提高了行政效率,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加強了中央集權。 [真題例證4] 史學研究中對歷史事實的認定方法 (2017·課標全國卷Ⅰ,26)下表 記述 出處 “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zhàn)于涇州,我?guī)煍】??!? 《舊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 《舊唐書·
17、太宗本紀》 “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zhàn)于涇州,敗績?!? 《新唐書·高祖本紀》 “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諸將為舉所敗?!? 《新唐書·太宗本紀》 上表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jù)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 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zhàn)于涇州 B.劉文靜是戰(zhàn)役中唐軍的主帥 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zhàn)失敗 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zhàn)役失敗 答案 C 解析 四則材料記述的共同點是唐軍“敗績”,故C項正確。A項“皇帝”與材料中“秦王”不符,故排除。四則材料中僅有一項提到劉文靜,并且其身份是“將領”而非“主帥”,
18、故排除B項;四則材料中只有一則指出作戰(zhàn)失敗是由于唐太宗生病,而其它三則材料均未提及,故排除D項。 [考向預測4] 唐代中樞機構中的行政規(guī)則 (2017·山東臨沂高三模擬)“唐制,任免唐吏,須經(jīng)吏部;出納帝命,則為門下省之職?;实塾煤稳耍氄沾顺绦蜣k事。中宗時,權龐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頒下敕書,斜封付中書,任命官吏。時人稱所授之官為斜封官?!边@表明( ) A.君主權力被削弱 B.用人機制較完善 C.宦官專權已出現(xiàn) D.行政規(guī)則受干擾 答案 D 解析 斜封官是唐朝對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員的一種蔑視性的稱呼,這種官職的任命狀是斜封的,要從側門交付中書省辦理。這是對唐朝三省六部制
19、的沖擊,與君主權力被削弱無直接關系,故A錯誤;斜封官不符合正式程序,反映出用人機制不完善,故B錯誤;“權龐用事”不能等同于宦官專權,故C錯誤;斜封官對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沖擊,反映出行政規(guī)則受干擾,故D正確。 2.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 ①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如行省制度、選官制度體現(xiàn)了繼承,內閣和軍機處的設置體現(xiàn)了發(fā)展。 ②專制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xiàn)在廢丞相、八股取士和軍機處的設置等方面。 ③體現(xiàn)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 (2)影響 ①積極作用: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
20、的積極意義,它對于穩(wěn)定和重建封建統(tǒng)治秩序、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粉碎內部分裂叛亂、抵御外來入侵,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消極影響:從目的看,它是為了維護漸趨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統(tǒng)治,具有歷史的反動性。 從措施看,它是以強化封建專制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對全國的統(tǒng)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絕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預,這就違背了時代潮流,阻礙了歷史進步,從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強烈的統(tǒng)治危機。 [真題例證5] 明代宦官讀書識字與君主專制的強化 (2017·課標全國卷Ⅱ,27)明初朱元璋嚴禁宦官讀書識字,但中后期宦官讀書識字逐漸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針對性地編纂適合宦
21、官學習的讀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樞決策過程發(fā)生異變 B.皇帝權力日趨衰落 C.內閣議政功能已經(jīng)喪失 D.宦官掌握決策權力 答案 A 解析 明朝中后期皇帝讓宦官參政是為了牽制內閣,這使得識字成為宦官的必要素質,這是中樞決策程序發(fā)生異變的結果,A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皇權專制的強化,而不是皇權衰落,故B項錯誤;材料不涉及內閣,排除C項;中國古代決策權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項錯誤。 [考向預測5] 君主專制空前強化背景下的皇權制約因素 明中葉以后,朝廷中以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經(jīng)常與皇帝爭辯,甚至出現(xiàn)官員以因批評皇帝受到懲處為榮的現(xiàn)象。這主要表明當時( ) A.君主
22、專制進一步削弱 B.內閣職權凌駕六部之上 C.君權受到一定程度約束 D.文官集團以批評皇帝為樂 答案 C 解析 根據(jù)所學知識,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故A項錯誤;內閣只是一個顧問機構,不是法定的中央機構,故B項錯誤;官員敢于以死進諫,并以此為榮,對皇帝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故C項正確;文官集團是以皇帝為權力核心的官僚集團,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D項錯誤。 3.明清時期的內閣與近代西方內閣的不同 明清內閣 近代西方內閣(英國為例) 條件 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君主專制制度加強 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的完成 性質 內侍機構,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
23、構 國家法定的行政機構 權力 職權與地位的變化,完全取決于皇帝 議會多數(shù)黨組閣,對議會負責,首相控制行政權、立法創(chuàng)議權;總統(tǒng)制下的內閣由總統(tǒng)組建,對總統(tǒng)負責 影響 強化君主專制 鞏固了資產階級民主 [真題例證6] 物化的政治制度——中英建筑之比較 (2013·新課標全國卷Ⅱ,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國理政的場所 白金漢宮(左)和唐寧街10號(右),自18世紀中期至今分別為英國王宮和首相官邸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建筑和政治關系的角度進行中英比較。 答案 (1)提取信息準確,中英比較符合史實。 示例:太和殿高大
24、雄偉,象征皇權至上。白金漢宮工整威嚴,顯示君主立憲制下的國王享有尊貴地位;唐寧街10號平實素樸,卻是英國行政中樞,體現(xiàn)民主政治風格。 (2)概括綜合。 示例:歷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視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觀的權力結構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可從相關建筑的歷史傳承、歷史歸宿、現(xiàn)實影響等角度進行拓展性做答,如太和殿現(xiàn)為供人參觀的古跡,反映出中國已經(jīng)告別君主專制、走上民主道路。) 解析 解答圖片類試題,首先要結合圖片所反映的時代特點,將圖片信息轉換成當時具體歷史知識,從政治、經(jīng)濟、習俗、文化傳統(tǒng)等多角度解讀。解答本題失分主要體現(xiàn)在不能將建筑信息與政治特點相聯(lián)系,不能恰當將圖片信息轉換成具體知識點
25、。 [考向預測6] 明代內閣職權的強化 “永樂時,內閣初設,閣臣與部臣為平交,至嚴嵩始陰撓部權,迨張居正時,部權盡歸內閣。”材料表明( ) A.六部成為內閣的下屬機構 B.內閣地位上升,職權逐步強化 C.明朝中后期皇權漸趨衰弱 D.內閣職能強化,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 B 解析 根據(jù)所學可知,明朝廢除丞相后,設立內閣作為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但它始終沒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級的正式行政機構,也始終未能正式統(tǒng)率六部。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入閣官員的權勢和地位逐漸提高。A、C、D三項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項。 4.漢至元中央對地方管轄的特點 (1)分化事權,相互牽制,如北宋文官知
26、州通判制。 (2)劃分適當?shù)男姓^(qū)域,如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3)加強對地方的監(jiān)察,如漢朝設刺史,北宋設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權力,如北宋將地方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收歸中央。 (5)實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漢武帝的“推恩令”。 [真題例證7] 郡國并行制的實踐與矯正 (2017·課標全國卷Ⅰ,25)下表 皇帝紀年 公元紀年 郡級政區(qū) 漢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漢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漢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國 漢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國 上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可知( )
27、 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 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 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 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 答案 C 解析 諸侯國與中央的矛盾在漢武帝時期得到基本解決,故A項錯誤;材料未體現(xiàn)“中央行政體制”的變化,故排除B項;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 [考向預測7] 元代的行省制度 《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七三稱:(元代)行省“有諸侯之鎮(zhèn),而無諸侯之權?!睋?jù)此可知,元行省( ) A.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B.轄區(qū)廣闊但權力不大 C.長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權力受中央節(jié)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不是體現(xiàn)行省的權力,而是其權力受到節(jié)制,故A項錯誤;元代
28、行省的權力大,故B項錯誤;行省“有諸侯之鎮(zhèn)而無諸侯之權”指的是行省制下牽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據(jù)一方,表明行省長官由朝廷任命,故C項錯誤;盡管行省權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節(jié)制,故D項正確。 短板2 史料信息與歷史概念的對接有偏差 例題 (2016·新課標全國乙卷)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yōu)槿局系牡胤阶罡咝姓L官。這一變化有助于( ) 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權限 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 查短 明代“廢行省,設三司”這一歷史概念包括:(背景)明代吸
29、取前朝行省制的弊端(行省官員主政一方,大權獨攬)。(內容)廢行省,地方設三司,三司互不統(tǒng)屬,對中央(六部)負責。(影響)這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三司實際上缺乏一個主導機構,因此省內“事無總統(tǒng)”,難免運轉不靈。材料信息是:明代三司由對六部負責變?yōu)閷ρ矒嶝撠?。?lián)系以上歷史概念,可以判斷這不是為了擴大地方權力,因為明代已吸取地方官員大權獨攬的教訓,故A項錯誤。這也不是削弱六部的權限,六部本來是中央機構,與地方三司是“對口管理”,變化之后六部職責未變,故C項錯誤。三司的設立加強了中央集權,中央與地方無對立的情況出現(xiàn),故D項錯誤。 補短 準確提煉題干史料信息,全面把握歷史概念,仔細分析選項與史料題干信息的
30、邏輯關系,做到準確對接。明代三司由向六部負責變?yōu)閷Φ胤窖矒嶝撠?,這就克服了省內“事無總統(tǒng)”的弊端,有效地整合地方行政資源,從而提高行政效率,故B項正確。 答案 B [針對練2] 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時期制定了一個考成規(guī)制:以內閣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設立的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各設給事中,輔助皇帝處理奏章,稽查駁正六部之違誤),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撫、巡按。這一規(guī)制的實施說明此時的內閣( ) A.已經(jīng)威脅到皇權 B.有了一定的行政權 C.取得了中央的監(jiān)察權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實 答案 D 解析 內閣是皇權強化的產物,材料中沒有反映出它對皇權的威
31、脅,故A項錯誤;考成規(guī)制規(guī)定了內閣對六科的稽查,與行政權無關,故B項錯誤;考成規(guī)制僅僅規(guī)定內閣稽查六科,不能據(jù)此推斷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監(jiān)察權,故C項錯誤;六科輔助皇帝處理奏章,而內閣可以稽查六科,可見內閣權力較大,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實,故D項正確。 一、選官制度 1.察舉制:兩漢選官的主要途徑。 (1)目的:適應專制集權的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 (2)方式及標準:自下而上進行,以孝廉(品行)為標準。 2.九品中正制:魏晉南北朝時期,按門第選拔,壟斷仕途。 3.科舉制 (1)建立: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試,隋煬帝始設進士科。 (2)發(fā)展: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 (3)作用:積極方面:打
32、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消極方面:八股取士束縛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 二、監(jiān)察制度 1.先秦時期的萌芽階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監(jiān)察的因素和活動,但嚴格意義上的監(jiān)察制度未確立。 2.秦漢時期的形成階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漢代的刺史,表明從中央到地方出現(xiàn)完整的監(jiān)察制度。 3.隋唐時期的成熟階段:隋唐時期,門下省負責審議和封駁,出現(xiàn)諫議制度,形成較嚴密的監(jiān)察網(wǎng)絡。 4.宋元時期的強化階段:宋代設立獨立機構諫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監(jiān)察法規(guī)。 5.明清時期的頂峰階段:明朝設廠衛(wèi)特務機構,并在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監(jiān)察、司法;清代設有監(jiān)察機構——都察院。 1
33、.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兩大階段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主要以隋唐為界分為兩大階段 (1)隋唐以前是以血緣關系為主,以門第族望為選官的主要依據(jù),其方式有世襲和任命兩種。 (2)隋唐開始以才學為選官依據(jù),采取考試方式選拔官員,由皇帝任命。 [真題例證8] 科舉制的現(xiàn)實作用 (2016·課標全國卷甲,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jīng)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 ) A.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答案 D 解析 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選拔優(yōu)秀官吏,A項說法過于絕對
34、,故A項錯誤;察舉制更注重考查官員的道德水平,科舉制在這方面并不具有優(yōu)勢,故B項錯誤;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項錯誤。 [考向預測8] 科舉制的價值取向 古代民間認為,科舉考中的舉人和進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還有一種說法,說他們是佛,稱考試的貢院叫選佛之場,登記的名冊叫千佛名經(jīng)。材料表明( ) A.科舉制打破了特權階層對政權的壟斷 B.科舉制利于社會整體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C.科舉制促進了知識普及與文化的傳播 D.當時社會對科舉及第崇拜的價值取向 答案 D 解析 據(jù)材料“古代民間認為,科舉考中的舉人和進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還有一種說
35、法,說他們是佛,稱考試的貢院叫選佛之場,登記的名冊叫千佛名經(jīng)”可以得出當時社會對科舉及第崇拜的價值取向,故D項正確。 2.中國古代的監(jiān)察和諫議制度 中國古代監(jiān)察體制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1)皇帝擁有最高監(jiān)察權。 (2)監(jiān)察機構獨立,自上而下垂直監(jiān)察。 (3)重視監(jiān)察官的選任。 (4)憑政績黜陟,嚴格考核監(jiān)察官。 (5)允許風聞言事。 [真題例證9] 元代中書省的集體決策 (2015·福建文綜,15)元初,中書省“省規(guī)”:三日一奏事,軍國急務不拘于此限;定時由首領官排定需議事項,逐項討論,事關重大且意見不同時將實情稟奏皇帝。這表明中書省( ) A.專為處理軍國急事而設
36、B.強調集體議決防止大臣專權 C.通過分割權力強化相權 D.任何決策之事實時稟報皇帝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旨強調“奏事”“由首領官排定需議事項,逐項討論”,意見不同時由皇帝裁決,材料表明強調集體決議,以防止大臣專權,故B項正確?!败妵眲詹痪杏诖讼蕖闭f明“省規(guī)”并不專為軍國急務而設,故A項錯誤;材料中未體現(xiàn)“分權”,并且意見不同時由皇帝裁決,說明強化皇權,故C項錯誤;并不是“任何決策之事實時稟報皇帝”,而是意見不同時由皇帝裁決,故D項錯誤。 [考向預測9] 北宋通判的職權 《宋史·職官志》載: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視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
37、,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并且還有一個職責:“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庇纱丝梢姡未ㄅ? ) A.兼有地方行政權和垂直監(jiān)察權 B.擁有對地方守臣的領導權和司法權 C.資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 D.單獨掌握地方軍政財權 答案 A 解析 宋代通判對地方軍政、財政以及司法事務“可否裁決”,擁有地方行政權,同時對地方官的政績“得刺舉以聞”,擁有垂直監(jiān)察權,故A項正確;通判與地方守臣相互制約,而且還有監(jiān)察權,故B項錯誤;通判在宋代出現(xiàn),故C項錯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通判不可能單獨掌握地方軍政財權,故D項錯誤。 短板3 不能完整理解題意,對材料斷章取義
38、例題 (2016·江蘇單科,4)“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由此可見,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 ) A.考試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減少 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 D.錄取人數(shù)大大增加 查短 本題易錯選為C項,錯選原因主要是由于僅據(jù)題干中“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不能從整體上完整把握題意。本題備選項中B、D兩項在材料中并未涉及(即材料信息未涉及取士科目和錄取人數(shù)的變化),C項與材料信息無關。 補短 審讀材料時一定要將題干語句表述讀完整,尤其要避免斷章取義。本題中“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中的“然”,表明其前后句意有所變化,選題時
39、更應從“然”字轉折之意中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從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舉“兼采譽望,不專辭章”,而宋代實行糊名法,依據(jù)考試成績擇優(yōu)錄取。這說明宋代考試程序更加公正,故A正確。 答案 A [針對練3] 中國古代某時期制定的選官標準,史稱“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jīng)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痹撨x官制( ) A.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無法繼續(xù) B.明確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C.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D.使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 答案 B 解析 從題干中該官制選官標
40、準來看,該選官制度屬于察舉制。察舉制實行于西漢,世家大族的沒落于魏晉之后,故A項錯誤;該官制提出了選官標準,明確了士大夫做官途徑,故B項正確;察舉制實行于兩漢時期,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后來隋唐科舉制興起,才為歷朝沿用,故C項錯誤;察舉制實行官府征召和地方推薦相結合的方式,科舉制才使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lián)系,故D項錯誤。 精準訓練 一、選擇題 1.(2016·河南三市模擬)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從其遺愿,將大權交給西虢公,心懷不滿的鄭莊公既不為平王奔喪,也不朝賀新王登基,卻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搶奪已成熟的莊稼,從此“周鄭交惡”。該狀況反映出( ) A.天子權力開始削弱
41、 B.貴族政治徹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D.分封制受到?jīng)_擊 答案 D 解析 學生應注意關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特征。作為諸侯,鄭莊公的種種行徑:“既不為平王奔喪,也不朝賀新王登基,卻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搶奪已成熟的莊稼”,說明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已被破壞,故選D項。A項錯在“開始”;B項“徹底”的表述過于絕對;材料主要體現(xiàn)的不是宗法制,C項不符合題意。 2.《國語·魯語上》說:“先王制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終則講于會,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訓上下之則,制采用之節(jié),其間無由荒怠?!边@表明( ) A.諸侯五年朝覲周王四次 B.諸侯應向周王申報財產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
42、障 D.分封制以禮樂制為基礎 答案 C 解析 材料大意是:先王為諸侯立下制度,規(guī)定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覲見天子四次,諸侯親自朝見天子一次;事畢就集中在一起講習禮儀,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長幼的次序,講求上下的法度,確定納貢的標準,在這期間不能缺席或怠慢。故C項符合題意。 3.(2017·湖南長沙二模)《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卿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边@反映出先秦時期( ) A.禮節(jié)輕重決定地位的尊卑 B.古人對喪葬的輕視 C.喪葬制與宗法制密切相關 D.喪葬制違反宗法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天子——諸侯——卿
43、大夫、士、庶人的殯葬時間依次為七日、七月——五日、五月——三日、三月。這種殯葬制度與宗法制的等級秩序正好吻合,故C項正確,D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殯葬的時間,不是禮節(jié)的輕重,故可排除A;B項不符合與材料信息主旨,排除。 4.(2017·廣東汕頭二模)秦漢以后“官”掌握行政權力,“爵”用來確定政治名位和經(jīng)濟權利。歷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 ) A.維護封建等級制度 B.提高官府行政效率 C.維護君主統(tǒng)治權威 D.削弱貴族政治勢力 答案 C 解析 秦漢以后的歷代帝王“官以任能”,是為了更好的施政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爵以酬功”是為了更好地籠絡臣子,總
44、之是為了服務于君主專制統(tǒng)治,故C項正確。A、B項反映的目的不夠全面,D項在材料中無從體現(xiàn),故該三項均排除。 5.據(jù)《中國史綱》,春秋時人主的最高尊號是王,天神的最高尊號是帝。戰(zhàn)國中期后,諸侯稱王,人主的尊號只好為帝,原為光大之義的“皇”字稱天神。到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全國后,他自稱為“始皇帝”。人主尊號的這些變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王加強統(tǒng)治 B.人主權力不斷加強 C.地方勢力左右人主尊號 D.人主尊號的變化與社會轉型相適應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內容可知,處于春秋戰(zhàn)國乃至秦朝時期的統(tǒng)治者用對神的稱呼的詞語來作為自己的稱呼,這是借助于天來加強統(tǒng)治的一種體現(xiàn),故A項正確;材料僅僅體
45、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自身稱謂的一種變化,沒有體現(xiàn)權力不斷加強,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地方勢力,故C項錯誤;人主尊號的變化和社會轉型相適應與材料無關,故D項錯誤。 6.唐太宗即位之初,擔任門下省給事中的魏征,對于中書省起草的有關征兵的敕書,盡管已經(jīng)過皇帝的簽署下發(fā)到門下省,但他堅持不肯署敕,這個決定終于沒有頒下施行。這主要反映了當時唐朝行政機制的特點是( ) A.宰相專權 B.皇權獨尊 C.分層決策 D.三省分權 答案 C 解析 門下省負有審核詔令的權力,且門下省給事中并非宰相,不能說明宰相專權,故A項錯誤;據(jù)材料“盡管已經(jīng)過皇帝的簽署下發(fā)到門下省,但他堅持不肯署敇,這個決定終于沒有
46、頒下施行”可知不能說明皇權獨尊,故B項錯誤;材料僅涉及中書省和門下省,未涉及尚書省,無法體現(xiàn)三省分權,故D項錯誤。 7.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發(fā)布政令“分置二十四都督府”,最后以權重難制為理由取消上述改革,設置十道按察使,后罷;開元二年(714年)復置十道按察使,至四年又罷,八年復置,十年又罷。這主要說明唐朝( ) A.最高統(tǒng)治者忽視對地方的行政治理 B.地方行政運行機制日益完善 C.通過分化事權削弱地方權力 D.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矛盾心理 答案 D 解析 據(jù)題干可知,唐代統(tǒng)治者為解決地方治理的困境,不斷調整對地方的行政管理政策,這充分說明了唐王朝既懼怕地方事權過重,又
47、無力直接控制千百個州縣的矛盾心理,故選D。從題干看,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地方治理,排除A項;B項在題干材料中未體現(xiàn),排除;宋代通過分化事權來削弱地方權力,排除C項。 8.(2017·湖南十校聯(lián)考)北宋時,歐陽修等主持重修了《新唐書》和《新五代史》,司馬光則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鑒》,統(tǒng)治者還對官僚制度和科舉制進行改革。這反映出當時北宋( ) A.統(tǒng)治者注重吸取歷史教訓 B.統(tǒng)治者推行重文輕武政策 C.政治體制未形成完整體系 D.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完善 答案 A 解析 根據(jù)提供的這幾本書《新唐書》《新五代史》和《資治通鑒》,都側重于對歷史的總結反思,故A項正確;幾部史書的編修,不能確定是否
48、重文輕武,故B項錯誤;材料既然有改革的說法,說明是對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故C項錯誤;宋代的君主專制得到了強化,但從材料的三部史書無法證明,故D項錯誤。 9.(2017·湖南長沙高三統(tǒng)考)漢唐明三代都出現(xiàn)了比較嚴重的宦官專權現(xiàn)象,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沒有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這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時( ) A.皇權不斷加強 B.長期處于分裂 C.外戚勢力衰落 D.皇權相對削弱 答案 D 解析 宦官是君主專制特有的現(xiàn)象,他的權力來源于君主的默許,皇權越是強化,宦官為害的可能性越大,魏晉時期皇權相對削弱,故A項錯誤;魏晉時期曾經(jīng)出現(xiàn)了短暫的統(tǒng)一,故B項錯誤;魏晉時期個別國家外戚勢力很大,不能因
49、此說明宦官專權的消失,故C項錯誤;由于君主專制一直無法達到很好的狀態(tài),其依附勢力宦官也就無法強大,故D項正確。 10.(2017·山西五校聯(lián)考)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設都給事中六人,分吏、戶、禮、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職品級雖低,然職權很高。六科還可以參與“廷議”“廷推”,參與朝廷大政方針的制定,并監(jiān)督其執(zhí)行。由此可見,六科制度( ) A.奠定內閣制度的基礎 B.是對三省六部制的豐富發(fā)展 C.發(fā)揮了改善朝政作用 D.成為廢除丞相官職的導火線 答案 C 解析 六科制度和內閣制沒有關聯(lián),故A項錯誤;和唐代三省六部制也沒有必然聯(lián)系,故B項錯誤;丞相制度廢除的導火
50、線是胡惟庸案,故D項錯誤;六科制度改善了朝政,故C項正確。 11.(2017·湖南十校聯(lián)考)明朝讀卷官是科舉考試中殿試的閱卷官員,史料記載:“國初用祭酒、修撰等官”,其后“非執(zhí)政大臣不得與”。這一現(xiàn)象說明( ) A.科舉考試程序嚴格 B.統(tǒng)治者重視人才選拔 C.考試舞弊風氣盛行 D.人才選拔公正且合理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只是描述了讀卷官的人選的變化,沒有涉及考試程序的變化,故A項錯誤;從祭酒、修撰等官到執(zhí)政大臣的變化,能夠看出國家對科舉的重視程度,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對考試過程的描述,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對考試程序的描述,無法判斷選拔時是否公正,故D項錯誤。 12.(201
51、7·河南洛陽高三統(tǒng)考)雍正四年初有軍機處時,僅為西北兩軍設,皇帝明其便利隱秘,但其權仍小,為戶部一分支下屬。至八年時專管軍務,而十年成立軍機處時已要求知會(即以文書的形式告知)各省。這表明軍機處( ) A.可以避免大臣專權 B.逐漸成為中樞機構 C.與內閣的地位相當 D.已失去其絕密特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沒有突出軍機處是否避免大臣專權,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僅為西北兩軍設,皇帝明其便利隱秘,但其權仍小,為戶部一分支下屬。至八年時專管軍務,而十年成立軍機處時已要求知會(即以文書的形式告知)各省”可以看出其地位逐漸上升,逐步成為中樞機構,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將其與內閣地位比較,故
52、C項錯誤;軍機處仍然具有絕密特性,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國農村原本是一個自治的社會,“皇權不下縣,縣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倫理”,幾千年來都是如此。廣大農民“交了糧,自由王”,強制他們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農們對封建國家有很強的約束力,直接決定著社會的治亂、經(jīng)濟的衰榮,是影響統(tǒng)治者效用函數(shù)最重要的變量。——李成貴《國家、利益集團與“三農”困境》 材料二 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當是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初置東郡……十七年(公
53、元前230)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抉R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三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則有行省……其牧民者,則曰路,曰府,曰州,曰縣。官有常職,位有常員,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 ——《元史》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對縣以下區(qū)域治理的特點。 (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秦國郡縣制度推行的基本情況。 (3)依據(jù)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官任命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的行省制度設置的意義。 答案 (1)特點:注重血緣關系。 (2)基本情況:秦國在新征服的領土上設郡縣實行管理;秦始皇即位以
54、前,郡縣制在秦國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導地位。 (3)特點:地方官正職由蒙古人擔任,副職由其他民族人員擔任。 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解析 第(1)問,解題關鍵是依據(jù)材料一中“皇權不下縣,縣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倫理”的信息來歸納。第(2)問,首先要準確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礎上再聯(lián)系所學知識概括作答,可以從材料二中“當是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等信息來概括答案。第(3)問,第一小問可以從材料三中“其牧民者,則曰路,曰府,曰州,曰縣。官有常職,位有常員,
55、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的相關信息來概括;第二小問依據(jù)所學知識從加強了中央集權、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的角度思考作答。 14.中國古代的科舉制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偉大創(chuàng)舉。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科舉制是封建社會的“平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強宗法勢力對政治權力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動,從而擴大了統(tǒng)治階級政治統(tǒng)治的合法性基礎……儒家思想與封建專制制度和科舉制度相結合,成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強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科舉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制度因素。 ——摘編自鄒一南《淺談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材料二 美國學者羅茲曼在《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一書中
56、指出:“(新政的)舵手在獲得一個新的羅盤以前就拋棄了舊的,遂使社會之船駛入一個盲目漂流的時代。”這位作者還認為,中國的困難的實質在于,這種過渡階段破壞了久經(jīng)考驗的選拔精英的程序,科舉制度的廢除,破壞了經(jīng)典教育,嚴重地削弱了傳統(tǒng)價值的影響,代之以毫無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編自蕭功秦《從科舉制度的廢除看近代以來的文化斷裂》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評述材料中有關科舉制度被廢除的觀點。(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特點:平民性;綜合性。 影響:打破了宗法貴族政治,推動了“平民政治”的形成;促進了
57、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促進了儒家思想的傳播,鞏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促進了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 (2)觀點一:材料認為中國近代的社會動蕩是由于科舉制度被廢除造成的,此觀點不正確。理由:科舉制度在中國近代已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它的廢除有利于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中國近代社會的動蕩并非科舉制度被廢除造成的,而是列強侵略和軍閥割據(jù)導致的,即使不廢除科舉制度,社會也會出現(xiàn)動蕩局面。(言之有理即可) 觀點二:材料認為中國近代的社會動蕩是由于科舉制度被廢除造成的,此觀點正確。理由:科舉制不僅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選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對政治權力的壟斷;近代由于廢除了科舉制,不僅使選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也使一些手握重兵的強勢力量能夠割據(jù)一方,從而加劇了社會動蕩。(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問,據(jù)材料一中的“平民政治”“儒家思想與封建專制制度和科舉制度相結合”可概括出特點;據(jù)材料一中的“打破了……壟斷”“促進了社會的良性流動”“擴大了……基礎”等信息可概括出影響。第(2)問,首先概括出材料中的觀點,然后指明對此觀點的態(tài)度并聯(lián)系相關史實進行評述。 21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