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題 含答案(VI)》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2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題 含答案(VI)(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題 含答案(VI)
xx.9
考生注意:
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1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第I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yīng)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第Ⅱ卷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nèi)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3.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
第I卷(選擇題共5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第1?6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第7?10題有多項符合題目
2、要求.全部選對的得5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牛頓做了著名的斜面實驗,得出輕重物體自由下落一樣快的結(jié)論
B.國際單位制中,力學的基本單位有N、m和s
C.伽利略開創(chuàng)了科學實驗之先河,他把科學的推理方法引入了科學研究
D.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2. —質(zhì)點沿x軸正方向做直線運動,通過坐標原點時開始計時,其的圖象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質(zhì)點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0.5 m/s
B.質(zhì)點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0.5 m/s2
C.質(zhì)點在第1 s內(nèi)的平均速度0.75 m/s
D.質(zhì)點在1 s末速度為1.5
3、 m/s
3.某同學在學習了直線運動和牛頓運動定律知識后,繪出了沿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s、速度、 加速度a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若該物體在t = 0時刻初速度為零,則下列圖象中該物體在t = 4 s內(nèi)位移一定不為零的是
4.如圖所示,斜面放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物塊A通過跨過光滑定滑輪的輕質(zhì)細繩與物塊B連接,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現(xiàn)對B施加一水平力F使B緩慢地運動,使繩子偏離豎直方向一個 角度(A與斜面均保持靜止),在此過程中
A.斜面對物塊A的摩擦力一直增大
B.繩上的拉力大小不變
C.地面對斜面的摩擦力一直增大
D.地面對斜面的支持力一直增大
5.為了研究超重與失重現(xiàn)象,某同學
4、把一體重計放在電梯的地板上,并將一物體放在體重計上隨電梯運動并觀察體重計示數(shù)的變化情況,下表記錄了幾個特定時刻體重計的示數(shù)(表內(nèi)時間不表示先后順序)
時間
體重計示數(shù)(kg)
45.0
40. 0
50.0
45.0
若已知時刻電梯靜止,則
A. 和時刻電梯的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反
B.和時刻物體的質(zhì)量并沒有發(fā)生變化,但所受重力發(fā)生了變化
C.和時刻電梯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相等,運動方向一定相反
D.時刻電梯一定向上運動
6.在地質(zhì)、地震、勘探、氣象和地球物理等領(lǐng)域的研究中,需要精確的重力加速度g值值可由實驗精確測定,近年來測g值的一種方法叫“對
5、稱自由下落法”,它是將測g歸于測長度和時 間,以穩(wěn)定的氦氖激光的波長為長度標準,用光學干涉的方法測距離,以銣原子鐘或其他手段 測時間,能將g值測得很準,具體做法是:將真空長直管沿豎直方向放置,自其中O點豎直向 上拋出小球,小球又落至原處O點的時間為了2,在小球運動過程中經(jīng)過比O點高H的P 點,小球離開P點后又回到P點所用的時間為,,測得T!、T2和H,可求得g等于
A B.
C. D.
7.如圖所示,A、B、C三個物塊重均為100N,小球P重40N,作用在物塊B的水平力F = 20N,整個系統(tǒng)靜止,則
A.A和B之間的摩擦力是20N
B.B和C之間的摩擦力是20N
6、
C.物塊C受7個力作用
D.C與桌面間摩擦力為20N
8.如圖,水平傳送帶A、B兩端相距s = 3. 5 m,工件與傳送帶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0. !工件滑上 '端瞬時速度=4 m/s,達到(端的瞬時速度設(shè)為vB,貝(J
A.若傳送帶不動,則伽=3 m/s
B.若傳送帶以速度%=4 m/s逆時針勻速轉(zhuǎn)動貝b = 3 m/s
C.若傳送帶以速度v=2 m/s順時針勻速轉(zhuǎn)動,tb = 3 m/s
D.若傳送帶以速度w=2 m/s順時針勻速轉(zhuǎn)動,tb = 2 m/s
9.汽車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勻速行駛,發(fā)動機功率為P,牽引力為,在時刻,司機減小了油門,使汽車的功率立即減小一半,并保
7、持該功率繼續(xù)行駛,到時刻,汽車又恢復(fù)了勻速直線運動(設(shè)整個過程中汽車所受的阻力不變)。在圖中能正確反映汽車牽引力F、汽車速度在這個過程中隨時間t變化的是
10.如圖所示,A、B兩物塊的質(zhì)量分別為2m和m,靜止疊放在水平地面上,A、B間的動摩擦因 數(shù)為,B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重力加速度為g, 現(xiàn)對A施加一水平拉力F,則
A.當時,A、B都相對地面靜止
B.當時,A的加速度為
C.當時,A相對B滑動
D.無論F為何值,B的加速度不會超過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60分)
二、實驗題(15分)
11.(分)某學生用打點計時器研究小車的勻變速直線運動,他將
8、打點計時器接到頻率為50 Hz 的交流電源上,實驗時得到一條紙帶如圖所示,他在紙帶上便于測量的地方選取第一個計數(shù)點,在這點下標明A,第六個點下標明B,第十一個點下標
明C,第十六個點下標明D,第二 十一個點下標明尺測量時發(fā)現(xiàn)B點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測得AC長為14.56cm,CD長為 11.15 cm,DE 長為 13.73 cm,則
(1)打C點時小車的瞬時速度大小為 m/s,
(2)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 m/s2.
(3)AB的距離應(yīng)為 cm.
12.(分)為了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guān)系,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設(shè)計了
9、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總質(zhì)量用M表示(乙圖中M包括小車與傳感器,丙圖中M包括小車和與/J、車固連 的滑輪),鉤碼總質(zhì)量用m表.
(1)為便于測量合外力的大小,并得到小車總質(zhì)量一定時,小車的加速度與所受合外力成正比的結(jié)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三組實驗中只有甲需要平衡摩擦力
B.三組實驗都需要平衡摩擦力
C.三組實驗中只有甲需要滿足所掛鉤碼的總質(zhì)量m遠小于小車的總質(zhì)量M的條件
D.三組實驗都需要滿足所掛鉤碼的總質(zhì)量m遠小于小車的總質(zhì)量M的條件
(2)若乙、丙兩位同學發(fā)現(xiàn)某次測量中力傳感器和測力計讀數(shù)相同,通過計算得到小車加速度均為 為當?shù)刂亓铀俣?,則乙、丙兩
10、人實驗時所用小車總質(zhì)量之比為 ,乙、丙兩人實驗用的鉤碼總質(zhì)量之比為 .
三、計算題(本題共3小題,共45分。解答應(yīng)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及重要的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的不得分。)
13. (12分)如圖所示,在傾角為的固定斜面上,跨過定滑輪的輕繩一端系在小車的前端,另一端被坐在小車上的人拉住.已知人的質(zhì)量為60 kg,小車的質(zhì)量為10 kg,繩及滑輪的質(zhì)量、滑輪與繩間的摩擦均不計,斜面對小車間的摩擦阻力為人和小車總重力的0.1倍,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當人以280 N的力拉繩時,試求(假設(shè)斜面足夠長):
(1)人與車一起向上運動的加速度大/J
(2)人所受摩擦力
11、的大小和方向,
(3)某時刻人和車沿斜面向上的速度為3 m/s,此時人松手,則人和車一起滑到最高點所用 時間為多少?
14.(14分)如圖,質(zhì)量為M的長木板,靜止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個質(zhì)量為m、可視為質(zhì)點的物塊,以某一水平初速度從左端沖上木板,從物塊沖上木板到物塊和木板都靜止的過程中,物塊和木板的圖象分別如圖中的折線所示,根據(jù)圖象,(g=10 m/s2)求:
(1)m與M間動摩擦因數(shù)"1及M與地面間動摩擦因數(shù)"2
(2)m與M的質(zhì)量之比
(3)從物塊沖上木板到物塊和木板都靜止的過程中,物塊m、長木板M各自對地的位移
15.(19分)如圖所示為倉儲公
12、司常采用的“自動化”貨物裝卸裝置,兩個相互垂直的斜面固定在地面上,貨箱A(含貨物)和配重B通過與斜面平行的輕繩跨過光滑滑輪相連。A裝載貨物后 從h = 8.0 m高處由靜止釋放,運動到底端時,A和B同時被鎖定,卸貨后解除鎖定,A在B 的牽引下被拉回原高度處,再次被鎖定。已知,B的質(zhì)量M為1.0×103 kg,A、B與斜 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滑動摩擦力與最大靜摩擦力相等,g取10 m/s2,sin 53°= 0.8,cos 53 = 0.6.
(1)為使A由靜止釋放后能沿斜面下滑,其質(zhì)量m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2)若A的質(zhì)量m = 4.0×103 kg,求它到達底端時的速度
(3)為了保證能被安全鎖定,A到達底端的速率不能大于12 m/s.請通過計算判斷:當A的質(zhì)量m不斷增加時,該裝置能否被安全鎖定。
會寧縣二中xx?xx高三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
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
1. C 2. D 3. C 4. C 5. A 6. A 7. BD 8. ABC 9. AD 10. 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