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寫在雪地上的書》教案及練習 鄂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語文上冊《寫在雪地上的書》教案及練習 鄂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七年級語文上冊《寫在雪地上的書》教案及練習 鄂教版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從從容容:不慌不忙,鎮(zhèn)靜沉著。
蒙mēng騙:用虛假的語言或行動來掩蓋事實真相,使人上當。
拂扇:扇動。
曠kuàng野:空曠的原野。
覺察:發(fā)覺;看出來。
步態(tài):走路的形態(tài)。
響鼻:騾馬等動物鼻子里發(fā)出響聲叫打響鼻。
追蹤:按蹤跡或線索追尋。
循xún著:沿著。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維?比安基,俄羅斯作家。著有童話《小老鼠比克》等。
2、相關知識:
關于“兔”的成語
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指軍隊未行動時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像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2、
龜毛兔角:比喻有名無實。
狐死兔泣: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悲筋。
見兔放鷹:比喻行動及時,適合需要。
見兔顧犬:看到了兔子,再回頭叫喚獵狗去追捕。比喻動作雖稍遲,但趕緊想辦法,還來得及。
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準備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藏的地方或方法多。
守株待兔:戰(zhàn)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F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兔起鶻落:兔子剛跳起來,鶻就飛撲下去。比喻動作敏捷。電比喻繪畫或寫文章迅捷流暢。
兔絲燕麥:兔絲不是絲(不可以織),燕麥不是麥(不可以食)。比喻有
3、名無實。
兔死狗烹: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tǒng)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后被拋棄或殺掉。
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貍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死亡而感到悲傷。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根據雪地上的動物的腳印和痕跡,作者敘述了兩個故事:狐貍追蹤兔子,大雕捕捉兔子,但兔子都機智脫險了,表現了兔子的聰明機靈。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善于觀察,激發(fā)我們探索自然的興趣。
二、文章脈絡
本文共有36節(jié),根據雪地上的動物腳印和痕跡敘述兩個故事。圍繞這兩個故事,可劃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節(jié))介紹雪地上的動物的腳印。
第二部分(第6-29節(jié))第一個故事:狐貍追蹤兔子,兔子擺脫追蹤。
第三部分(
4、第30節(jié)-36節(jié))第二個故事:大雕捕捉兔子,兔子再次脫險。
三、寫作方法
敘事清晰。兔子為擺脫狐貍的追蹤,把自己的腳印弄得亂七八糟。作者卻能從亂七八糟的腳印中,理出清晰的敘事脈絡來。開篇擺出腳印來,然后憑借作者對森林動物的了解和細心觀察研究,慢慢的解開謎團。
語言活潑生動,平易近人。本文采用了敘述故事的口吻,不僅活潑有趣,而且宛如一個人在對一群孩子講故事,口吻活靈活現,妙趣橫生。例如:“兔子哪兒去了”,“事情準是這樣”,“突然,腳印沒有了,這下還往哪兒追”等等。同時,文章中的一些動詞用得也很準確,符合動物的個性特點。例如:狐貍的尖嘴“挨貼到地面,走著,嗅著”,兔子“一蹦一跳”,“飛奔起來
5、”,大雕“用它那雙鐵鉤般的利爪去鉤脊背”等。
四、重難點導析
兔子和狐貍是如何斗智的。
兔子在曠野里兜圈子,狐貍也跟著兜圈子。
兔子走著走著不見了,腳印消失了,留下一個亂糟糟的雪窩。它肚子餓了要吃點嫩葉、樹皮,吃飽了想睡覺。狐貍循著兔子的腳印追呀追,腳印沒有了,不知往哪兒追,原來兔子拐了個彎兜了個大圈,穿過自己的腳印往一邊跑,往前走一段又踩著自己留下的腳印往回走,狐貍沒有猜到兔子兜了一個大圈,它隨著兔子的腳印兜圈子,可是兔子在沒有兜完一圈的時候,就鉆進并穿過一個雪堆,從另一個方向跑掉了,在干樹枝底下悄悄躺著,狐貍也來回走,在腳印交叉的地方,進了迷魂陣,不知道兔子的去向。你說兔子夠聰明吧
6、。
兔子遇見大雕時也顯示了非凡的智慧,關鍵時刻它鉆進雪地,躲過大雕,鉆進森林。
【練習解答】
第一題:編寫此題,目的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根據雪地上腳印和痕跡,我們可以讀出兩個故事:一個是狐貍追蹤兔子的故事。一個是大雕捕捉兔子的故事。學生概述故事內容,抓住了大意即符合要求。
第二題:在課文中兔子的“狡”主要是體現在腳印上,狐貍憑借自己的嗅覺功能照著兔子走過的新鮮腳印追蹤兔子,兔子為了躲避追蹤,來回轉圈,在同一腳印上走兩次,一次向前,一次踩著腳印往后,并在轉圈途中突然改變方向鉆進并穿過一個雪堆跑掉了,使狐貍掉進迷魂陣,不知兔子的去向?!敖仆萌摺睂嵸|上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生存智慧。
第三
7、題:課文中敘述描寫動物,既有科學性,又很有文學趣味性的句子很多,例如:“它用后腿站立起來,用牙撕下一塊樹皮,在嘴里嚼碎,走了幾步,那里又撕下一塊樹皮。吃飽了,想睡覺了?!w奔起來,人眼都看不清楚,路上有樹樁,兔子偏身一繞,就過去了??稍跇錁渡稀字恢淮蟮?”這些句子中兔子吃食和飛奔時的動作就很符合它的生理特征,像“兔子飛奔起來人眼都看不清楚”,多快啊,繞過樹樁時發(fā)現一只大雕,多險啊!這些敘述描寫都極具文學情趣。
第四題:“寫在雪地上的書”可以說是一本介紹動物知識的書,也可以說是一本介紹動物生存智慧的書。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動物知識,也從中獲得努力提高生存智慧、生存本領的啟示。
【類文
8、品讀】
漫話動物的“圈占”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他膾炙人口的名作《出塞》中寫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意思是說,只要飛將軍李廣還健在,那么就不會讓敵人的馬隊跨過陰山一步!
在歷史上,不論中國還是外國,國界的概念都是非常強烈的,為了保衛(wèi)神圣疆土,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前赴后繼,不屈不撓地和各種侵犯者浴血奮戰(zhàn),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史實。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直至今天仍被人們傳承發(fā)揚著。但是你可知道,保衛(wèi)疆土甚至也是某些動物的莊嚴本性呢!
生物學家發(fā)現,從脊椎動物的魚、烏到種類繁多的哺乳動物,甚至某些無脊椎動物,都有著保衛(wèi)領土的習性,學者特地為它起了個名詞,稱之為“圈占”。
那么圈占又是
9、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棘魚的例于。
雄性棘魚平常是成群生活的,但是到了春天,進入繁殖時期,它們的性格將發(fā)生重大變化。一條雄棘魚會攆走附近的雄棘魚,在適當場所進行“圈占”,并在其中建筑巢窩,隨后引誘雌棘魚入巢產卵。雄魚嚴密地監(jiān)守在圈占的境界線上,若其他雄棘魚游進時,它就會豎起背脊上的刺,迎戰(zhàn)上去,進行格斗。格斗是在圈占的邊界附近進行的,一般很少游過邊界進行追擊。
當然,確切地說起來,棘魚的攻擊大多數只能算是一種威嚇行為。譬如當它在邊界附近遭到敵手抵抗時,就會把頭朝下,鼻尖鉆入泥沙中,呈挖掘洞穴的姿勢,使身子抽搐地抖動。有人認為這是對入侵者(一般指雄性棘魚)發(fā)出嚴厲的恐嚇信號。尤其
10、值得指出的是,雄性棘魚只攻擊外來的雄魚,而對入侵的雌性棘魚卻友好相處,從不發(fā)生攻擊事件。這例子暗示我們:保衛(wèi)疆土其實和物種的生殖活動有密切的關系。
許多事例還表明,保衛(wèi)疆土主要是針對同種生物,而對別種生物卻不大在平。例如在狗圈占范圍內,即使有家雀飛入,通常也是漠不關心的,而黃鼠狼和田鳧的例子則更能說明問題了。
有人觀察到這么一樁事實:一只黃鼠狼偷偷地走近田鳧窩,企圖把巢內的小田鳧弄到手。在這生死存亡時刻,田鳧一邊大聲嗚叫,一邊飛向黃鼠狼,竭力進行抵御。但是即使情況如此嚴重,如果其他雄田鳧想趁機入侵,那么它們就會停止對黃鼠狼的抵御而轉身去驅趕雄田鳧。這一事例生動地告訴我們:圈占的頭號敵人,竟
11、是自己的同類兄弟,它甚至比保護下一代都更引起重視呢!這一點大概很出人意料吧!
總之從一系列事例可看出,圈占并不是動物對于土地(空間)本身的欲望,而是根據生活上需要產生的一種本能。在多數情況下,動物通過圈占可以招引異性,保護下一代,以及保證攝食的安全,如此等等。所以,這是一種有深刻生態(tài)學價值的遺傳本性。
寫到這里,有人自然會聯想起人類自身的特點來。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隨處看到人類同樣也存在著圈占意識。譬如說,每個人都喜歡和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建起的房屋喜歡單門獨戶,筑上圍墻,正如一句諺語所形容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打鼾”。此外,如熱愛本單位和愛國主義精神等,都是不同水平上的圈占意識
12、。
有人認為,人類的圈占行為可能正是動物遺產的一部分,是繼承了動物傳統(tǒng)習性的結果。這種說法雖然純屬猜測,但畢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梢韵嘈?,隨著動物圈占現象的深入研究,也許對于理解人類某些行為都會有所啟發(fā)吧!
1.自己查找有關資料,完整地寫出王昌齡的名作《出塞》。
2.解釋下列詞語。
膾炙人口:
不屈不撓:
3.仿照文中句式,運用下列詞語另寫一個句子。
前赴后繼 不屈不撓 浴血奮戰(zhàn) 可歌可泣
4.試結合短文,舉例簡析動物的“圈占”是怎么一回事。
5.動物為何會有“圈占”行為?
6、動物的“圈占”與人類的什么特點類似?在生活中你還發(fā)現了其他類似的例子嗎?
(參考答案:1.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膾炙人口: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人們都稱贊。不屈不撓:比喻在壓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表現十分頑強。屈、撓:彎曲?!?.略 4.圈占并不是動物對于土地(空間)本身的欲望,而是根據生活上需要產生的一種本能。在多數情況下,動物通過圈占可以招引異性,保護下一代,以及保證攝食的安全性,如此等等。所以,這是一種有深刻生態(tài)學價值的遺傳本性?!?、因為這是根據生活上需要產生的一種本能,也是一種有深刻生態(tài)學價值的遺傳本性?!?.人類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打鼾”之心同“圈占”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