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爭取民主的斗爭 第15課 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萌生學案 岳麓版選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爭取民主的斗爭 第15課 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萌生學案 岳麓版選修2(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五單元 近代中國爭取民主的斗爭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長城筆會
2016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在2012年由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臺灣“中國書法學會”、人民畫報社主辦的海峽兩岸百位書法家向中山陵贈送“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長城筆會百米長卷”活動在南京中山陵園孫中山紀念館舉行。來自兩岸的書法家、有關方面人士200多人出席了捐贈儀式。
■——————————————————————————————————
?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民主革命思想主要有哪些?所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果如何?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
?近代中國反專制與反獨裁的斗爭還有哪些?
[本單元將為我們
2、揭開謎底]
第15課 近代中國民主思想的萌生
[課程標準]
1.了解19世紀后半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基本主張,認識當時中國社會各階層對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應。
2.簡述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關于民主的主要論述,比較其觀點的異同。
一、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背景
(1)鴉片戰(zhàn)爭時期,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
(2)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為擺脫統(tǒng)治危機,興辦“洋務”。
含義
(1)維護君主專制和綱常名教。
(2)主張“務通”,倡導西學。
(3)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代表人物及著作:張之洞,《勸學篇》。
評價
3、(1)局限性: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有很大局限。
(2)進步性:體現(xiàn)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和官僚主張學習西方、實行變革的共識。
[思維拓展] “中體西用”觀念的提出,是近代中國思想界的重大轉變,在洋務運動時期推動了西學的傳入。進入維新變法時期,這一主張成為封建頑固勢力反對變法的工具。
二、維新派的民主思想
嚴復
(1)地位:系統(tǒng)介紹西方社會科學的第一人。
(2)譯著:《天演論》《原富》《法意》等書。
(3)思想:自由為體,民主為用。
(4)內(nèi)涵:自由是最基本的價值,西方所說的民主是捍衛(wèi)自由的一種手段。
(5)評價
①進步性:突破了“中體西用”說,在當時超出了大多
4、數(shù)改良思想家的認識。
②局限性:現(xiàn)實政治主張比較溫和,認為不能立即實行民主共和和君主立憲,需“開啟民智”。
康有為
(1)代表作:《孔子改制考》宣稱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張變革的先師。利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維新變法的合理性。
(2)主要觀點
①近代西方自由平等理論在中國“古已有之”。
②用進化論觀點重新解釋“三世說”。
③堅持漸進變革,先實行君主立憲,再實行民主。
梁啟超
(1)著作:《新民說》。
(2)主要觀點
①興民權是變法的根本,強國的保證。
②提出“新民”思想:新民,即有愛國思想、尚武精神、社會公德、獨立人格的新國民。
③君主立憲政體是世界上最完善的政體。
[特別
5、提醒] 康有為的“托古改制”,有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也從指導思想上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
三、孫中山的民主思想
三民主義:孫中山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的核心
(1)提出:1905年,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
(2)內(nèi)容
①民族主義: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洲貴族的專制統(tǒng)治,恢復漢族的正統(tǒng)地位。
②民權主義: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
③民生主義:解決以土地為中心的財富重新分配問題,平均地權。
新三民主義
(1)提出: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確立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
6、
(2)意義:成為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礎,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
五權分立思想:由西方三權分立學說發(fā)展而來,包括行政、立法、司法、考試與監(jiān)察權。
[特別提醒] 五權分立是中國民主政治的基礎,反映了孫中山力圖擴大人民參與和監(jiān)察行政政治權利的可貴意向。
要點一 正確認識“中體西用”的思想
背景
(1)鴉片戰(zhàn)爭后,伴隨著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西方文化對中國的沖擊日益強勁。
(2)地主階級抵抗派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主張向西方學習,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一思想被洋務派繼承和發(fā)展。
(3)19世紀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國農(nóng)民起義的鋒鏑指向江南,英法聯(lián)軍侵略的魔爪
7、伸向京畿,面臨內(nèi)外交困的清政府,遇到了“千古未有之大變局”。
實質:“中體西用”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清朝統(tǒng)治階級對待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中國傳統(tǒng)政治奉行的原則,其實質是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達到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
評價
(1)“中體西用”思想在清朝晚期流行了半個世紀,在其指導下進行的運動都失敗了,原因在于其本質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和封建文化,不敢突破“夷夏之防”,甚至利用其作為抵御改革潮流和學習西方的工具。在學習“西學”的同時也妨礙了“西學”的發(fā)展,在鞏固“中體”的同時也妨礙了“中體”的變革,最后導致失敗。
(2)盡管“中體西用”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其在沖
8、破傳統(tǒng)觀念束縛、開闊人們視野、追求新知方面有積極作用。它是對沖突中的中西文化的一種調適,是落后文明接受先進文明的一種選擇。
要點二 維新變法思想與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比較
類別
維新變法思想
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不同點
(1)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儒家思想相結合,在維護孔子的名義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舊思想
(2)維護清朝的統(tǒng)治,改變的只是專制主義
(3)用改良的方式建立君主立憲的政治體制
(1)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學說作為思想武器,宣傳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思想
(2)不僅要改變封建主義,而且要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
(3)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
9、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
相同點
都用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學說反對封建主義,用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體制取代封建專制;都側重介紹、宣傳政治主張,對封建思想沒有進行徹底批判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惟中國風氣未開,內(nèi)外大小多未通達中外之故,惟有乾綱獨斷,以君權雷厲風行,自無不變者……其用人議政,仍操之自上,則兩得之矣……吾今開國會,尚非其時也。
——康有為《日本變政考》
材料2:譚嗣同認為:“中國所以不可為者,由上權太重,民權盡失”;主張“廢君統(tǒng),倡民主,變不平等為平等”。他稱贊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思想學說,認為“法人之學問,冠絕地球,故能倡民主之義”。
——白壽彝《中國通史》
(
10、1)根據(jù)材料1,概括康有為在君權與憲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康有為提出這一主張的背景。
(2)根據(jù)材料1、2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康有為和譚嗣同在中國憲政改革方面觀點的異同。
[解析] 第(1)題第一小問,從關鍵詞“風氣未開”“操之自上,則兩得之矣”“開國會,尚非其時”等進行總結。第二小問,背景與當時的社會存在和個人思想密切相關,如19世紀末的民族危機及西學的傳播等。第(2)題,相同點可從二者的階級立場出發(fā),同為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都倡導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權思想。不同點,從材料2的信息“上權太重,民權盡失”“廢君統(tǒng)”來看,譚嗣同更為激進,主張學習法國的啟蒙思想,康有為則主張漸進的改革,兩
11、者的思想有明顯的不同之處。
[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開,宜保君權,自上而下變法,強調開國會時機不成熟。背景:19世紀末民族危機加深,康有為受西方近代政治學說影響,產(chǎn)生變法救國的思想。
(2)同:倡導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權思想。異:康有為主張漸進改革;譚嗣同提出廢君權、倡民權的激進主張。
閱讀下列孫中山的言論,回答問題。
材料1:
《孫中山箴言》中有上李鴻章書(1894年),其內(nèi)容有“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jīng),治國之大本也”。
材料2:革命為惟一法門。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建設民國。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實行共和。
——
12、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戲院的演說(1903年)
材料3:孫中山在致蘇俄遺書(1925年)中說:“我已囑國民黨進行民族革命運動之工作,俾中國可免帝國主義加諸中國的半殖民地狀況之羈縛。為達此目的起見,我已命國民黨長此繼續(xù)與你們提攜?!?
——致蘇俄遺書(1925年)
[綜合探究]
(1)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的目的是什么?
(2)與材料1相比較,就改造中國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孫中山的思想有哪兩個顯著變化?
(3)為了材料3所說的這場“民族革命”,孫中山晚年在思想、政治和方針政策上有何重大發(fā)展?
(4)綜合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對孫中山作一簡要評價。
[思路引領]
本題考
13、查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準確把握孫中山的社會政治理想與現(xiàn)實中國國情之間的巨大反差。正是由于在現(xiàn)實中屢屢碰壁,孫中山才逐步對清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有了清晰的認識,丟掉幻想,進行革命。(1)材料反映出孫中山希望通過維新變法的方式使中國富強,結果卻是上書毫無結果。(2)材料2說明孫中山已確定了反清革命的目標,從要求改良發(fā)展為進行革命。(3)材料說明孫中山已認識到要聯(lián)合國際力量反對帝國主義。(4)應從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行者、與時俱進等角度組織答案。
[嘗試答題]
(1)希望通過李鴻章,使清政府變法維新,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2)方法:以前采用改良的辦法,以后主張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張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張建立共和國。
(3)提出了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
(4)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一生堅持民主革命,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進步。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