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北大附中武漢為明實驗學校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1-8課基礎知識默寫(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湖北省北大附中武漢為明實驗學校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1-8課基礎知識默寫(無答案) 新人教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8課基礎知識默寫
班級 姓名
1、 年, (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 朝,定都 。
年,隋朝滅 ,統(tǒng)一南北。 在位時,國家出現(xiàn)統(tǒng)一安定的局面,社會經(jīng)濟繁榮。
2、大運河的開通目的:為了 ,鞏固 。
人物、興修時間: 從 年起
中心、起始點:以 為中心,北達 ,南至 。
2、
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
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
開通的作用:大大促進了 。
3、 年, 在江都被部將所殺,隋朝滅亡。
4、 年, 建立唐朝,定都 。李淵就是唐高祖。
5、唐高祖?zhèn)魑挥?
3、 。李世民就是 ,年號“ ”。
6、唐太宗從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認識到 力量的偉大,吸取 的教訓,重視 減輕農(nóng)民的賦役。唐太宗任命富于謀略的 和善斷大事的 做宰相,人稱“ ”; 當時最著名的諫臣是 。
7、 統(tǒng)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tǒng)治為“ ”。
8、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人稱她的統(tǒng)治“政啟 ,治宏 ”
9、唐朝時,
4、水稻廣泛采用 , 地區(qū)成為重要的糧食產(chǎn)地。
茶葉生產(chǎn)在江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占有重要地位, 之風盛興全國。
生產(chǎn)工具的改進: ; 灌溉 工具── 。
10、陶瓷業(yè): (“類玉”“類冰”)、 (“類雪”“類銀”)
(陶器、世界工藝的珍品)。
11、唐朝著名的大都市: 、 、揚州、成都。長安城城內(nèi)分為 和 , 是居民住宅區(qū), 為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唐都長安是
5、 的中心,也是一座 的大都市。
12、 統(tǒng)治前期,政治清明,經(jīng)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 時期,歷史上稱為“ ”。
13、隋文帝時,開始用 的方法來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置 ,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 正式誕生。
14、唐朝科舉制逐漸完善,考試科目以 、 兩科最重要。
唐太宗:擴充 的規(guī)模,增加學員;進士科第一名稱 。
武則天:首創(chuàng)
6、和 。
唐玄宗: 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nèi)容。
15、科舉制的影響:(1)改善了 ,使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2)促進了 ,用功讀書風氣盛行;
(3)促進了 ,有利于 的繁榮。
16、科舉制度在我國延續(xù)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 廢除。
17、 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統(tǒng)一青藏高原。
18、7世紀時, 把 公主嫁給吐蕃贊普
7、 。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 ,增進了 。
19、 8世紀時,唐朝又把 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贊普 上書唐朝皇帝,稱唐蕃已 “ ”,唐與吐蕃的關系日益密切。
20、唐朝從貞觀年間開始,日本有很多 來唐朝學習文化,兩國進行貿(mào)易。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① 遣唐使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 ,② 參照 創(chuàng)制了日本文字,③ 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21、唐朝赴日本的使節(jié)和
8、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 ,第 次東渡日本成功,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鑒真設計的 ,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
22、貞觀( 統(tǒng)治時期)初年, 從 出發(fā),前往 游學,成為著名的 大師?;貒螅瑢P姆g佛經(jīng),還寫成著名的《 》,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 半島以及我國
地區(qū) 和 的重要典籍。
23、 朝 設計并主持建造的 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4
9、、 朝印刷的《 》,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5、 朝是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流傳至今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
【盛唐】 ──“ ” (《早發(fā)白帝城》、《 》)
【唐朝由盛轉衰】 ──“ ” (“ ”“三別”)
【中唐】 ──《 》《新樂府》,通俗易通,反映現(xiàn)實生活
26、書法:“顏筋柳骨”
:創(chuàng)立雄渾敦厚的新書體,稱“顏體”,是繼
10、 之后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代表作為《 》。
:博采眾長,別出新意,成“柳體”,代表作為《 》。
27、唐朝 擅長人物畫,代表作為《歷代帝王圖》《 》。
唐朝 ,被稱為“ ”,開后世寫意畫先河,代表作《 》。
28、雕塑; (地域名稱),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大部分隋唐開鑿,尤其是“ ”圖案,被唐朝人贊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