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級化學上冊 基礎實驗4 常見金屬的性質(zhì)同步練習 滬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8年秋九年級化學上冊 基礎實驗4 常見金屬的性質(zhì)同步練習 滬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常見金屬的性質(zhì)
知識點 1 金屬的物理性質(zhì)
1.金屬不具有的物理通性是( )
A.銀白色光澤 B.導熱性
C.延展性 D.導電性
2.“金銀銅鐵錫”俗稱五金。下列相關(guān)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鐵鍋應用了鐵的導熱性
B.銅可與硝酸亞鐵溶液發(fā)生置換反應
C.金的化學性質(zhì)最不活潑
D.焊錫(錫鉛合金)比錫熔點低
知識點 2 金屬的一些化學性質(zhì)
圖J4-1
3.如圖J4-1為某文化衫圖案,“你的美(Mg)偷走我的心(Zn)”能發(fā)生,是由于鎂的( )
A.延展性好
B.導電性好
C.導熱性好
D.金屬活動性比鋅強
4.以下實驗能比較出銅和銀的
2、金屬活動性強弱的是( )
A.測定兩金屬片的密度
B.銅片放入硝酸銀溶液中
C.將兩種金屬片相互刻劃
D.銅片、銀片分別放入稀硫酸中
5.為比較X、Y、Z三種金屬的活動性大小,進行如下四個實驗。從所描述的實驗現(xiàn)象中,得出的正確結(jié)論是( )
圖J4-2
A. X>Y>Z B. Z>Y>X
C. Y>X、Y>Z D. X>Y、Z>Y
知識點 3 探究鐵釘銹蝕的條件
6.鐵釘在下列情況中,最容易生銹的是( )
A.在干燥的空氣中
B.在潮濕的空氣中
C.浸沒在自來水中
D.浸沒在植物油中
7.“對比法”是實驗探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 分析以下鐵釘
3、生銹實驗的設計,得出的結(jié)論不正確的是( )
圖J4-3
A.對比①②可以說明鐵生銹一定要有氧氣參加
B.對比②③可以說明鐵生銹一定要有水參加
C.對比①③可以說明鐵生銹一定要有水參加
D.對比①②③可以說明鐵生銹時必須水和氧氣同時存在
8.下列事實不能證明金屬甲的活動性比金屬乙強的是( )
A.自然界中甲元素只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乙元素存在單質(zhì)形式
B.甲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而乙不能
C.甲能從乙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換出乙
D.化合物中甲元素顯+2價而乙元素顯+3價
圖J4-4
9.將相同狀態(tài)的鐵和鎂分別與相同質(zhì)量分數(shù)、足量的稀鹽酸反應,產(chǎn)生氫氣的質(zhì)量與反應時
4、間的關(guān)系如圖J4-4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鐵和鎂的質(zhì)量相同
B.甲是鐵、乙是鎂
C.鐵和鎂完全反應所消耗的稀鹽酸的質(zhì)量相同
D.鎂的質(zhì)量大于鐵的質(zhì)量
10.[2017·邵陽]人們常說的“五金”是指:金、銀、銅、鐵、錫。請回答:
(1)“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金即使在高溫下也不與____________反應。
(2)黃銅片(銅鋅合金)和銅片相互刻劃,在銅片上留下刻痕,說明黃銅片的硬度比銅片的硬度____________(填“大” 或“小”)。
(3)工人師傅在切割鋼板時,常用硫酸銅溶液畫線是因為(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6·云南](1)2016年底,滬昆高鐵和云貴高鐵開通,人們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結(jié)合所學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圖J4-5
①動車電路中導線大多是用銅制的,這是利用了銅的延展性和________。動車使用的金屬材料大多是合金而不是純金屬,這是因為合金具有更多優(yōu)良性能,例如,鋼比純鐵硬度________(填“大”或“小”)。
②動車表面噴漆除美觀外,主要是為了防止外殼生銹,其防銹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③鋁熱劑是修建鐵路時常用的焊接材料,其反應原理是在高
6、溫下,鋁與氧化鐵反應得到熔融的鐵與一種氧化物。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M、N、R三種金屬存在如下反應:R+NCl2===N+RCl2,M+RCl2===R+MCl2,這兩個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都是____________,M、N、R三種金屬的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____________。
(3)將m g Zn和Fe的混合物加入一定質(zhì)量的CuCl2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濾渣洗滌、干燥后稱量,質(zhì)量仍為m g,對所得濾液和濾渣有如下四種判斷:
A.濾液可能無色
B.濾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
C.
7、濾渣中的物質(zhì)可能有3種
D.濾渣中加稀鹽酸一定有氣泡產(chǎn)生
以上判斷正確的是________(填序號)。
12.[2017·廣州]化學小組為探究鋁、銅、銀三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設計了如圖J4-6所示實驗方案。
圖J4-6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由實驗甲可知金屬活動性:Al>Cu
B.由實驗乙可知金屬活動性:Cu>Ag
C.由實驗甲、乙、丙可知金屬活動性:Al>Cu>Ag
D.實驗甲中的CuSO4改為CuCl2不能完成本實驗探究
13.[2016·濰坊改編]金屬在日常生活、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科學研究方面應用廣泛。
(1)銅可用來制作導線,是因為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
8、________。
(2)在空氣中,鋁表面易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3)某實驗小組為了探究影響金屬與酸反應快慢的因素,進行以下實驗:
實驗序號
實驗過程
實驗現(xiàn)象
a
鋅粉和鐵粉分別與5%的鹽酸反應
鋅粉產(chǎn)生氣體快
b
鐵粉和鐵片分別與15%的鹽酸反應
鐵粉產(chǎn)生氣體快
c
鐵片分別與5%的鹽酸和15%的鹽酸反應
15%的鹽酸產(chǎn)生氣體快
由此得出影響金屬與酸反應快慢的因素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將一小包銅粉和鋅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銀溶液中,使其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提示:金屬活動性順序:鋅>銅>銀)
①鋅和硝酸銀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濾液為藍色,則濾液中一定含
10、有的金屬離子是______________(寫離子符號)。
詳解詳析
1.A [解析] 大多數(shù)金屬為銀白色,但銅為紫紅色,金為金黃色。
2.B [解析] 銅不如鐵活潑,所以金屬銅不能與硝酸亞鐵溶液發(fā)生置換反應。
3.D
4.B [解析] 探究金屬活動性順序的設計思路有兩種。第一種:利用金屬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來判斷,能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的金屬的活動性較強,而且金屬越活潑,與酸反應越劇烈。選項D中的銅、銀均不能與酸反應生成氫氣,所以,該方案不能判斷。第二種:利用活動性較強的金屬能把活動性較弱的金屬從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換出來。例如選項B,就可以比較銅、銀的金屬活動性順序。
5.A
11、
6.B [解析] 鐵生銹的條件是鐵與氧氣和水同時接觸,一些酸性物質(zhì)或金屬化合物溶液能促進金屬生銹。在干燥的空氣中缺乏水蒸氣,鐵釘不容易生銹;在潮濕的空氣中,鐵釘與氧氣和水充分接觸,容易生銹;鐵釘浸沒在自來水中時,水溶氧很少,鐵釘不容易生銹;鐵釘浸沒在植物油中,鐵釘與氧氣和水隔絕,很難生銹。
7.B [解析] 做鐵釘生銹實驗時,控制單一變量才能得出正確結(jié)論,實驗②和③中,有氧氣與水兩個變量,不能得出相關(guān)結(jié)論。
8.D [解析] 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通常以化合物的形態(tài)存在,不活潑的金屬通常以單質(zhì)的形態(tài)存在;甲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氫氣而乙不能,說明甲比乙活潑;甲能從乙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換出乙,說明金
12、屬甲比金屬乙活潑;金屬活動性的強弱與金屬元素的化合價無關(guān),如鋅元素通常顯+2價,鋁元素顯+3價,但鋅不如鋁活潑。
9.C
10.(1)氧氣 (2)大
(3)Fe+CuSO4===Cu+FeSO4
11.(1)①導電性 大?、诟艚^氧氣和水
③2Al+Fe2O32Fe+Al2O3
(2)置換反應 M>R>N (3)B
[解析] (3)根據(jù)鋅和鐵的混合物加入氯化銅溶液中,則鋅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氯化鋅和銅,固體質(zhì)量會減小,鐵能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銅,固體質(zhì)量會增加,而反應后混合物的質(zhì)量不變,故鐵一定參加了反應,氯化亞鐵的水溶液是淺綠色的,所以溶液不可能為無色;濾液中一定有ZnCl2和FeCl2;鐵參加了反應,則鋅一定反應完,濾渣中不可能含有三種物質(zhì);濾渣中不一定含有鐵,故加入鹽酸不一定有氣泡產(chǎn)生。
12.D [解析] 根據(jù)金屬與金屬化合物溶液能否反應,可以判斷金屬的活動性順序。
13.(1)導電性
(2)氧化鋁(或Al2O3)
(3)a.金屬活動性(金屬活動性越強,反應速率越快)
b.金屬與酸的接觸面積(接觸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c.酸的濃度(酸的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4)①Zn+2AgNO3===Zn(NO3)2+2Ag
②Zn2+、Cu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