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芝加哥學派的認識與解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對芝加哥學派的認識與解讀(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對芝加哥學派的認識與解讀
131002120 王鈺
芝加哥學派是20 世紀初至30年代,圍繞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形成的社會學學派。作為 社會學進人美國本土后出現(xiàn)的第一個流派 , 芝加哥學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統(tǒng)治美國 社會學界長達 30 年之久; 而對城市社會學來說, 芝加哥學派更是當之無愧的開創(chuàng)者 , 并為 它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快速的工業(yè)化和移民的聚集,在美國的東部和北部出現(xiàn)了紐約、芝加哥和費城等一 系列大城市。在這其中,芝加哥的發(fā)展尤為突出。人口的快速增長,工商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導 致芝加哥人口十分混雜,1900年時,其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外國移民構成的,這賦予芝加 哥以鮮明
2、的文化多樣性。城市的迅速膨脹也帶來了高犯罪率、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由此產(chǎn) 生的芝加哥學派正是為了探索這樣的問題。芝加哥學派對人文區(qū)位、鄰里關系、人口、種族、 犯罪、貧民窟等問題的研究,是都市社會學研究的范例。
芝加哥學派研究城市社會學的著眼點首先是城市結構。
它關心的是土地利用模式和人口與機構在城市社區(qū)里的分布狀況。如城市化、郊區(qū)化的 原因和后果;不同人群住在城市的什么地方;為什么有些群體處于居住隔離狀態(tài);社區(qū)是如何 移民、增長和衰落的。城市結構看起來雜亂無章,而在芝加哥學派那里卻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帕克教授認為人類生態(tài)學是考察城市結構最合適的角度。帕克也深受影響。他認為生態(tài)學規(guī) 則十分契合
3、城市結構發(fā)展、城市空間分布的規(guī)律 , 于是第一個將人類生態(tài)學引人城市社會 研究。
帕克指出 ,城市人口和機構的地域分布并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激烈競爭和適當選擇的 結果。共生和競爭決定了城市結構的基本框架。通過對芝加哥城的分析,伯吉斯認為,城市 結構如樹的年輪一樣 , 由一圈一圈的同心圓組成。第一環(huán)(即最里面的圈內(nèi))叫中心商業(yè)區(qū) , 第二環(huán)叫過渡區(qū),這里聚集黑人、移民、流浪漢和其他下層居民, 還有工廠和倉庫。第三環(huán)是 工人住宅區(qū),這里環(huán)境比第二環(huán)要好,但住房也相當簡陋,居民主要是藍領工人。第四環(huán)是中 產(chǎn)階級住區(qū)。第五環(huán)叫通勤區(qū),這是城市最外圍的一環(huán)。上層和中上層社會的豪華郊外住宅 坐落在這里。
4、
對于芝加哥學派中提出的城市結構在當今中國的很多大城市都是符合的。比如上海,作 為中國的經(jīng)濟中心,表現(xiàn)尤為鮮明。其城市中心區(qū)的地價自然是最高昂的,是大量的金融機 構、奢飾品牌、大型綜合商場聚集地。大量外來人口的進入使得上海的人口構成也日益復雜, 也因此會出現(xiàn)城中村或城市中心低端居住區(qū),如南京路兩端周邊會有年代久遠的老式小區(qū)。 由于城市公共交通建設,以及私家車的普及,中高收入人群一般居住在外圍,城市外圍相對 居住環(huán)境好,通勤也不會不方便。
城市生活方式是芝加哥學派研究城市社會的第二個重點。
一 、 城市人口多對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
(1) 人口多必然帶來復雜的勞動分工和專業(yè)化。城市人口眾多
5、,社會結構復雜,因此導致 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變得多層次化。
(2) 城市人口多徹底改變了人際關系 , 人際接觸由首屬關系變成了次屬關系。
(3) 城市人口眾多導致社會制度的正式化和標準化。
(4) 城市人口眾多是導致政治上選舉制和代議制興起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 人口密度高對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
(1)人口密度高的體現(xiàn)是人們的空間距離縮小。沃思認為 , 空間距離縮小后 ,人們的心理 距離、 關系距離也就是社會學家所說的社會距離并不會跟著縮小。恰恰相反,社會距離很 可能會隨著空間距離的縮小而擴大。
(2)高人口密度會給社會秩序帶來不利后果。
三、人口異質性大對城市生活方式的影響
(1)城
6、市人口成份比農(nóng)村復雜得多。 (2)長期生活在異質性巨大的城市里,人們逐漸習慣了這種紛亂雜色的環(huán)境,于是 , 在城市 人的生活態(tài)度里 , 對差異的容忍度已顯著提高。這種差異容忍度加上前述的人際關系的反 情感性,又共同成為城市理性主義興盛的重要前提。
(3)人口異質性大帶來高度的社會流動性。
沃思根據(jù)城市人口多、密度高、異質性大這三個人口特征推演出城市生活方式的主要 特征。與農(nóng)村相比, 沃思認為城市生活方式的最大不同就是人際關系的變化——親密程度降 低、交往的非人本性和目的取向。
從前人們說,有情飲水飽,然而現(xiàn)如今,人們卻總吐槽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比起農(nóng)村 的雞犬之聲相聞,二三十層的樓房里居
7、住著上百上千人,你我相鄰而居,帶來的是各掃門前 雪的冷漠,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地鐵里,公車上,你我彼此摩肩接踵,卻最終行色匆匆?!氨?漂”“蟻族”“蝸居”多少人帶著憧憬而來,抱著失望而歸。也許是經(jīng)歷太多,教訓太過沉重, 人們變得理性,可是情感少了,人還叫人,城還是城嗎?
詩人說,他只是希望,有一個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的門口,然而即便在詩里,我們 依然需要土地,需要永不毀滅的土地。我想,土地之所以可以永不毀滅,無論土地之上如何 變遷,土地之下必定是有亙古而難以磨滅的支柱的。城市在劈波斬浪,一往無前,可是我們 要做好舍與得的權衡。生態(tài)要平衡才能良性循環(huán),城市生態(tài)亦然。
芝加哥學派城市社會學的貢獻
8、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芝加哥學派大力提倡實地調查研究,使社會學建立在真正科學的基礎之上。他們以 一定的理論為指導,以芝加哥這個沸騰的城市為實驗場進行實地調研工作,最終來修正并完 善各種社會學理論前提。當然 , 在芝加哥學派之前也有少數(shù)人對城市社會的某些方面進行 過調查,但把實地調查提高到與社會學理論闡釋相并列地位的 , 卻是自芝加哥學派始。
其次,芝加哥學派引人生態(tài)學的概念和方法,為城市社會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角度。而且 芝加哥學派的實地調查是對以前的調查手段進行徹底改造后而出現(xiàn)的一種嶄新方法:舊式調 查隨意摻入調查者的主觀意向, 芝加哥學派則竭力實行“價值無涉”,要求準確客觀地反映城 市現(xiàn)實,只有這樣,研究的科學性才可得到保證。
芝加哥學派城市社會學的第三個理論貢獻是沃思對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沃思意識到城 鄉(xiāng)生活方式的異同, 并正確地指出了城市生活的某些特征 , 如職業(yè)專門化、社會控制正式化 和理性主義上升等。
作為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的學生,我們是要有職業(yè)的使命感的,因為我們筆下的每一條河,每 一道路,都是民生。如今的中國城市發(fā)展程度,參差不齊,我們必須在充分調研之后才能得 出結論,重視過程規(guī)劃,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