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化學二輪復習 專題05 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教案+學案+課件+試題)(打包4套)魯科版
2017屆高考化學二輪復習 專題05 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教案+學案+課件+試題)(打包4套)魯科版,2017屆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專題05,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教案+學案+課件+試題)(打包4套)魯科版,2017,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專題,05,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教案,課件,試題,打包,魯科版
專題五 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
學習目標:
1、掌握原子結構以及相關概念。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內容以及周期表的結構。
3、解化學鍵的定義;了解離子鍵、共價鍵的形成。
4、理解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即位—構—性)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學習重難點:
1、 元素周期律的內容、周期表的結構和它們的應用
2、 位—構—性三者之間的規(guī)律及其應用
自主學習
【知識梳理】
考點一 微粒結構及相互作用力
【知識梳理】
原子結構、離子結構是物質結構的核心內容,同樣也是高考的重要考點。復習時,注意掌握常用規(guī)律,提高解題能力;重視知識遷移、規(guī)范化學用語。根據考綱,應從以下六個方面掌握。
1.突破原子或離子微粒組成的“數量關系”
中性原子: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
陰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所帶的電荷數
陽離子:核外電子數=質子數-所帶的電荷數
2.正確把握一個信息豐富的符號
如過氧根離子
3.辨析“四同”概念
同位素
同素異形體
同分異構體
同系物
概念
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種元素的原子之間互為同位素
同種元素組成的結構不同的單質之間互為同素異形體
分子式相同,結構不同的化合物互為同分異構體
結構相似,在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2原子團的物質互稱同系物
對象
原子之間
單質之間
一般為有機化合物之間
有機化合物
化學性質
幾乎完全相同
相似,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變
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
相似
實例
H、H、H
金剛石、石墨、C60;紅磷、白磷;O2與O3
CH3COOH與HCOOCH3
如甲烷、乙烷、丙烷;乙烯、丙烯;甲酸、乙酸
4.注意易混淆的問題
(1)同種元素,可以有若干種不同的核素,即核素種類遠大于元素種類。
(2)元素有多少種核素,就有多少種原子。
(3)同位素是同一元素不同原子的互相稱謂,不指具體原子。
(4)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原子其質量數不同,核外電子層結構相同,其原子、單質及其構成的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幾乎完全相同,只是某些物理性質略有差異。
5.巧記10e-、18e- 微粒
10電子體和18電子體是元素推斷題的重要突破口。
以Ne為中心記憶10電子體:
分子:CH4、NH3、H2O、HF
離子:N3 ̄、O2 ̄、F ̄、Na+、Mg2+、Al3+、OH ̄、NH4+、H3O+、NH2—
以Ar為中心記憶18電子體:
分子:SiH4、PH3、H2S、HCl
離子:S2 ̄、Cl ̄、P3 ̄、K+、Ca2+、HS ̄、O22 ̄
此外,由10電子體中的CH4、NH3、H2O、HF失去一個H剩余部分的—CH3、—NH2、—OH、—F為9電子體,兩兩組合得到的物質如CH3CH3、CH3OH、H2O2、N2H4、F2等也為18電子體。
6.正確理解微粒間的相互作用力
(1)當一個化合物中只存在離子鍵時,該化合物是離子化合物。
(2)當一個化合物中同時存在離子鍵和共價鍵時,該化合物是離子化合物。
(3)當化合物中只存在共價鍵時,該化合物才是共價化合物。
(4)在離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屬元素又含有非金屬元素(銨鹽除外);共價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屬元素,但個別含有金屬元素,如AlCl3也是共價化合物;只含有非金屬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價化合物,如銨鹽。
(5)非金屬單質只有共價鍵(稀有氣體除外)。
(6)氣態(tài)氫化物是共價化合物,只含共價鍵,而金屬氫化物(如NaH)是離子化合物,含離子鍵。
(7)離子晶體熔化時破壞離子鍵,原子晶體熔化時破壞共價鍵,而分子晶體熔化時破壞分子間作用力。
(8)分子的穩(wěn)定性與分子間的作用力無關,而與分子內部的化學鍵的強弱有關。
【題組訓練】
題組一 辨析概念 比較數量
1.中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已確定第116號元素Lv的名稱為鉝。關于Lv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原子序數116 B.中子數177
C.核外電子數116 D.相對原子質量293
【答案】D
2.下列各組中兩種微粒所含電子數不相等的是( )
A.H3O+和OH- B.CO和N2
C.HNO2和NO D.CH 和NH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微粒中電子數目的計算。CH中的電子數為8,NH中電子數為10,二者不相等。
題組二 “10e-、18e-”微粒在推斷題中的應用
3.已知A、B、C、D四種物質均是由短周期元素原子組成的,它們之間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且A是一種含有18電子的微粒,C是一種含有10電子的微粒。請完成下列各題:
(1)若A、D均是氣態(tài)單質分子,寫出A與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B、D屬同主族元素的單質分子,寫出C的電子式:
________________。
(3)若A、B均是含2個原子核的微粒,其中B中含有10個電子,D中含有18個電子,則A、B之間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D是一種含有22電子的分子,則符合如圖關系的A的物質有____________(寫物質的化學式,如果是有機物則寫相應的結構簡式)。
【答案】(1)2F2+2H2O===4HF+O2 (2)
(3)HS-+OH-===S2-+H2O
(4)CH3CH3、CH3OH
【解析】 (1)18電子的氣態(tài)單質分子為F2,則C為HF、B為H2O、D為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F2+2H2O===4HF+O2。
(2)B、D為同主族元素的單質,且A含有18個電子,C含有10個電子時,則B為O2、A為H2S、C為H2O、D為S,即2H2S+O2===2H2O+2S↓。
(3)含2個原子核的18電子的微粒為HS-,10電子的微粒為OH-,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S-+OH-===S2-+H2O。
(4)含22電子的分子為CO2,則A為含18電子由C、H或C、H、O組成的化合物,可能為CH3CH3和CH3OH。
小技巧
若10e-微粒滿足關系:
則一定是NH+OH-NH3↑+H2O
題組三 微粒組成及相互作用力
4.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當化合物中只存在離子鍵時,該化合物是離子化合物(√)
(2)共價化合物中一定只存在共價鍵(√)
(3)在離子化合物中一定存在金屬元素,而共價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金屬元素(×)
(4)氫化物一定是共價化合物(×)
(5)離子晶體熔化時破壞離子鍵,原子晶體熔化時破壞共價鍵,而分子晶體熔化時破壞分子間作用力。(√)
(6)H2O的穩(wěn)定性大于H2S,是因為H2O分子間存在氫鍵(×)
5.(2015·上海,6)將Na、Na2O、NaOH、Na2S、Na2SO4分別加熱熔化,需要克服相同類型作用力的物質有( )
A.2種 B.3種 C.4種 D.5種
答案 C
考點二、準確把握元素周期表、正確運用元素周期律
【知識梳理】
在歷年高考中,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識點屬于高頻考點,在復習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
1.強化記憶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2.理清原子序數與元素位置的“序數差值”規(guī)律
(1)同周期相鄰主族原子的“序數差值”規(guī)律
①除第ⅡA族和第ⅢA族外,其余同周期相鄰元素序數差為1。
②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為相鄰元素,其原子序數差:第二、三周期相差1,第四、五周期相差11,第六、七周期相差25。
(2)同主族相鄰元素的“序數差值”規(guī)律
①第二、三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數相差8。
②第三、四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數相差有兩種情況:第ⅠA族、ⅡA族相差8,其他族相差18。
③第四、五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數相差18。
④第五、六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數鑭系之前的相差18,鑭系之后的相差32。
⑤第六、七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數相差32。
3.“三看”比較微粒半徑大小
在中學化學要求的范疇內,可按“三看”規(guī)律來比較粒子半徑的大小:
“一看”電子層數:當電子層數不同時,電子層數越多,半徑越大。
例:r(Li)<r(Na)<r(K)<r(Rb)<r(Cs)
r(O2-)<r(S2-)<r(Se2-)<r(Te2-)
r(Na)>r(Na+)
“二看”核電荷數:當電子層數相同時,核電荷數越大,半徑越小。
例:r(Na)>r(Mg)>r(Al)>r(Si)>r(P)>r(S)>r(Cl)
r(O2-)>r(F-)>r(Na+)>r(Mg2+)>r(Al3+)
“三看”核外電子數:當電子層數和核電荷數均相同時,核外電子數越多,半徑越大。
例:r(Cl-)>r(Cl) r(Fe2+)>r(Fe3+)
4.金屬性、非金屬性判斷的三種模型
5.“跳出”六個認識誤區(qū)
(1)誤認為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價一定等于族序數(F無正價,O無最高正價)。
(2)誤認為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強(HClO、H2SO3是弱酸,忽略了關鍵詞“最高價”)。
(3)誤認為失電子難的原子得電子的能力一定強。但是碳原子、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失電子難,得電子也難。
(4)誤認為得失電子數多的原子,得失電子的能力一定強。其實不然,不能把得失電子數的多少與得失電子的能力混淆。
(5)誤認為最高正價和最低負價絕對值相等的元素只有第ⅣA族的某些元素(第ⅠA族的H的最高正價為+1價,最低負價為-1價)。
(6)誤認為負極的金屬性一定大于正極的金屬性。在利用原電池原理比較元素金屬性時,不要忽視介質對電極反應的影響。如Al—Mg—NaOH溶液構成原電池時,Al為負極,Mg為正極;Fe—Cu—HNO3(濃)構成原電池時,Cu為負極,F(xiàn)e為正極。
6.建立“位、構、性”關系模型
這類題目往往將元素化合物知識、物質結構理論、化學基本理論等知識串聯(lián)起來,綜合性較強,難度較大,解題的關鍵是正確推斷元素,常用方法有:
(1)根據原子或離子的結構示意圖推斷
①已知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由下列等式確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的種類:電子層數=周期數,最外層電子數=主族序數。
如果已知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則須將其轉化為原子結構示意圖來確定。
②電子層結構相同的微粒:陰離子對應的元素在具有相同電子層結構的稀有氣體元素的前面,陽離子對應的元素在具有相同電子層結構的稀有氣體元素的下一周期的左邊位置,簡稱“陰前陽下”。
(2)根據元素化合價的特征關系推斷
①根據等式確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最高正化合價數=最外層電子數=主族序數(O、F除外)。
②如果已知負化合價(或陰離子的符號),則須用等式先求出最高正化合價:最高正化合價=8-|負化合價|,再確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根據原子半徑的遞變規(guī)律推斷
根據原子半徑來推斷元素的相對位置:同周期中左邊元素的原子半徑比右邊元素的原子半徑大,同主族中下邊元素的原子半徑比上邊元素的原子半徑大。
(4)根據元素的特征來推斷元素的位置:如根據“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等特征來推斷。
(5)根據稀有氣體的原子序數推斷
各周期最后的元素都是稀有氣體元素,其原子序數的數值實際上等于前幾周期的元素種數之和。熟記這些原子序數,對推斷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很有幫助。
(6)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特殊結構推斷
①元素周期表中第一周期只有兩種元素H和He,H元素所在的第ⅠA族左側無元素分布;
②He為0族元素,0族元素為元素周期表的右側邊界,0族元素右側沒有元素分布。
利用這個關系可以確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和族。
如:已知X、Y、Z、W四種短周期元素的位置關系如圖:
則可以推出X為He,再依次推知Y為F、Z為O、W為P。
【題組訓練】
題組一 把握結構,記住關系,靈活應用
1.若某ⅡB族元素原子序數為x,那么原子序數為x+1的元素位于( )
A.ⅢB族 B.ⅢA族
C.ⅠB族 D.ⅠA族
【答案】B
【解析】根據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可知,從左到右依次為第ⅠA族、第ⅡA族、第ⅢB~ⅦB族、第Ⅷ族、第ⅠB、ⅡB族、第ⅢA~ⅦA族、0族,故選B。
2.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前四周期,兩兩相鄰的5種元素如圖所示,若B元素的核電荷數為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D的原子序數之差可能為2
B.E、B的原子序數之差可能是8、18或32
C.5種元素的核電荷數之和可能為5a+10
D.A、E的原子序數之差可能是7
【答案】C
【解析】由題中所給5種元素的位置關系可以看出D一定不是第一周期元素(因為如果D是第一周期元素,則D一定屬于元素周期表最左邊的第ⅠA族元素或最右邊的0族元素),所以A選項錯誤;由題意可知5種元素在前四周期,所以D、B、E分別為第二、三、四周期的元素,由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可知5種元素一定在過渡元素右邊,所以D、E的原子序數分別為a-8、a+18,A、C的原子序數分別為a-1、a+1,即只有C選項正確。
題組二 記住規(guī)律,把握特殊,準確判斷
3.下列有關性質的比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釋的是( )
A.密度:Na>K B.穩(wěn)定性:HCl>HBr
C.還原性:I->Br- D.堿性:KOH>NaOH
【答案】A
【解析】A項,密度為物理變化,與化學性質無關,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釋,錯誤;B項,氣態(tài)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與非金屬性有關,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釋,正確;C項,溴的非金屬性強于碘,所以碘離子的還原性強于溴離子,可用元素周期律解釋,正確;D項,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堿性強弱與金屬性有關,正確;答案選A。
4.依據元素周期律進行推斷,下列不正確的是( )
A.原子半徑:Cl<S B.氧化性:Cl2>S
C.穩(wěn)定性:HBr>HI D.酸性:H3PO4>HNO3
【答案】D
【解析】非金屬性越強,其最高價含氧酸的酸性越強。
題組三 表格片斷式“位—構—性”推斷
5.下圖為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一部分。E原子的電子層數為n,最外層電子數為2n+1。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A與B形成的陰離子可能有AB、A2B
B.C和E氫化物的熱穩(wěn)定性和還原性均依次減弱
C.AD2分子中每個原子的最外層均為8電子結構
D.A、D、E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強
【答案】B
【解析】由題意知,E為氯,C為氟,B為氧,D為硫,A為碳。A中說法正確,其中C2O是草酸根離子;B中C和E氫化物的熱穩(wěn)定性會依次減弱,但是還原性卻會增強;C中AD2分子為CS2,C說法正確,碳和硫的最外層均達到8電子穩(wěn)定結構;D中說法正確,碳酸、硫酸、高氯酸的酸性依次增強。
6.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如圖所示,其中Y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其電子層數的3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元素Y和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價相同
B.單核陰離子半徑的大小順序為r(W)>r(Y)>r(Z)
C.氣態(tài)氫化物的熱穩(wěn)定性順序為X<Y<Z
D.元素W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強
【答案】D
【解析】根據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可知,Y為第二周期元素,Y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其電子層數的3倍,則Y為O元素,X為N元素,Z為S元素,W為Cl元素,據此判斷。A項,O的非金屬性很強,沒有最高正化合價,A項錯誤;B項,一般來說,電子層數越多,半徑越大,電子層數相同,質子數越多,半徑越小,所以離子半徑:S2->Cl->O2-,B項錯誤;C項,非金屬性越強,氣態(tài)氫化物越穩(wěn)定,非金屬性O>N>S,則氫化物的熱穩(wěn)定性順序為H2O>NH3>H2S(Y>X>Z),C項錯誤;D項,非金屬性越強,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越強,非金屬性Cl>O>N>S,則HClO4酸性最強,D項正確。
題組四 文字敘述式“位—構—性”推斷
7.(2016·全國卷Ⅰ,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加。m、p、r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二元化合物。n是元素Z的單質。通常為黃綠色氣體,q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0.01 mol·L-1r溶液的pH為2,s通常是難溶于水的混合物。上述物質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原子半徑的大小W<X<Y
B.元素的非金屬性Z>X>Y
C.Y的氫化物常溫常壓下為液態(tài)
D.X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為強酸
【答案】C
【解析】Z的單質為黃綠色氣體,n為Cl2,因此Z為氯氣。0.01 mol·L-1 r的水溶液pH值為2,說明r為一元強酸。則r為HCl,然后根據n和p的反應條件,以及s通常是難溶于水的混合物,可知p為烷烴,s為烷烴的氯代物;根據題意,W、X、Y、Z是短周期原子序數依次增加的四種元素,綜上,W、X、Y、Z分別為H、C、O、Cl。A項,根據原子半徑的變化規(guī)律,可知原子半徑:H<O<C,錯誤;B項,非金屬性:O>C,再由CCl4、ClO2中化合價的正負,可知非金屬性:O>Cl>C,錯誤;C項,氧的氫化物可能為H2O或H2O2,常溫常壓下二者均為液態(tài),正確;D項,碳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H2CO3為弱酸,錯誤。
8.(2016·全國卷Ⅲ,12)四種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大,W、X的簡單離子具有相同電子層結構,X的原子半徑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與Y同族,Z與X形成的離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簡單離子半徑:W<X<Z
B.W與X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液呈堿性
C.氣態(tài)氫化物的熱穩(wěn)定性:W<Y
D.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Z
【答案】B
【解析】四種短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大,X的原子半徑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則X為Na元素;Z與X(Na)形成的離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則Z為Cl元素;因W與X的簡單離子電子層結構相同,且W與Y同族,則W可能為N(或O)元素、Y可能為P(或S)元素。A項,Na+與N3-(或O2-)電子層結構相同,核電荷數越大,離子半徑越小,電子層數越多離子半徑越大,故離子半徑:Na+<N3-(或O2-)<Cl-,故錯誤;B項,W與X形成的化合物Na2O、Na2O2(或Na3N)溶于水后的溶液均為NaOH溶液(或NaOH和NH3的混合溶液),呈堿性,故正確;C項,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氣態(tài)氫化物的熱穩(wěn)定性越強,故熱穩(wěn)定性:W>Y,故錯誤;D項,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中HClO4是最強的無機酸,故錯誤。
9.(2016·全國卷Ⅱ,9)a、b、c、d為短周期元素,a的原子中只有1個電子,b2-和c+離子的電子層結構相同,d與b同族。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a與其他三種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其化合價均為+1
B.b與其他三種元素均可形成至少兩種二元化合物
C.c的原子半徑是這些元素中最大的
D.d與a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呈弱酸性
【答案】A
【解析】由“a的原子中只有1個電子”知,a為氫元素;由“b、c為短周期元素且b2-和c+的電子層結構相同”知,b為氧元素、c為鈉元素;又由“d為短周期元素且d與b同族”知d為硫元素。A項,氫與氧、硫形成的化合物H2O、H2O2、H2S中氫的化合價均為+1,氫與鈉形成的化合物NaH中氫的化合價為-1價,錯誤;B項,氧與氫可形成H2O、H2O2,氧與鈉可形成Na2O、Na2O2,氧與硫可形成SO2、SO3,正確;C項,根據同主族、同周期原子半徑遞變規(guī)律知,H、O、Na、S的原子半徑大小為Na>S>O>H,正確;D項,由于H2S的電離H2SH++HS-,使溶液呈弱酸性,正確。
題組五 半徑、化合價比較式“位—構—性”推斷
10.幾種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徑及主要化合價如下表:
元素代號
X
Y
Z
M
R
Q
原子半徑(×10-10 m)
1.86
0.99
1.43
1.60
0.75
0.74
主要化合價
最高正價
+1
+7
+3
+2
+5
—
最低負價
—
-1
—
—
-3
-2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元素X和Q形成的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共價鍵
B.X、Z、R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間可兩兩相互反應
C.Q2-比R3-更容易失去電子
D.M(OH)2的堿性比XOH的堿性強
【答案】B
【解析】根據原子半徑的大小關系和元素的主要化合價,可以推斷X為Na,Y為Cl,Z為Al,M為Mg,R為N,Q為O。A項,Na和O2反應生成的Na2O2中含有共價鍵;C項,N3-比O2-更容易失去電子;D項,NaOH的堿性強于Mg(OH)2。
題組六 元素推斷的綜合應用
11.(2016·海南,13)短周期元素X、Y、Z、M的原子序數依次增大,元素X的一種高硬度單質是寶石,Y2+電子層結構與氖相同,Z的質子數為偶數,室溫下M單質為淡黃色固體,回答下列問題:
(1)M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2)Z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號),其在自然界中常見的二元化合物是________。
(3)X與M的單質在高溫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產物分子為直線形,其化學鍵屬________共價鍵(填“極性”或“非極性”)。
(4)四種元素中的________可用于航空航天合金材料的制備,其單質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三 ⅥA
(2)Si SiO2
(3)C+2SCS2 極性
(4)Mg Mg+2HCl===MgCl2+H2↑
【解析】由題干信息可知,X、Y、Z、M四種元素分別為C、Mg、Si、S。(1)由S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可知S位于第三周期ⅥA族。(2)Z是硅元素,在自然界中常見的二元化合物為SiO2。(3)C與S的單質在高溫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2SCS2,不同原子吸引電子對的能力不同,故C和S之間的化學鍵為極性共價鍵。(4)鎂單質可用于航空航天合金材料的制備,鎂單質與鹽酸發(fā)生置換反應:Mg+2HCl===MgCl2+H2↑。
12.(2016·天津理綜,7)下表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碳
氮
Y
X
硫
Z
回答下列問題
(1)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為________________。
(2)表中元素原子半徑最大的是(寫元素符號)________。
(3)下列事實能說明Y元素的非金屬性比S元素的非金屬性強的是________。
a.Y單質與H2S溶液反應,溶液變渾濁
b.在氧化還原反應中,1 mol Y單質比1 mol S得電子多
c.Y和S兩元素的簡單氫化物受熱分解,前者的分解溫度高
(4)X與Z兩元素的單質反應生成1 mol X的最高價化合物,恢復至室溫,放熱687 kJ,已知該化合物的熔、沸點分別為-69 ℃和58 ℃,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碳與鎂形成的1 mol化合物Q與水反應,生成2 mol Mg(OH)2和1 mol烴,該烴分子中碳氫質量比為9∶1,烴的電子式為________。Q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銅與一定濃度的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反應,生成的鹽只有硫酸銅,同時生成的兩種氣體均由上表中兩種元素組成,氣體的相對分子質量都小于50。為防止污染,將產生的氣體完全轉化為最高價含氧酸鹽,消耗1 L 2.2 mol·L-1 NaOH溶液和1 mol O2,則兩種氣體的分子式及物質的量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生成硫酸銅物質的量為________。
【答案】 (1)第三周期ⅦA族 (2)Si (3)ac
(4)Si(s)+2Cl2(g)===SiCl4(l) ΔH=-687 kJ·mol-1
(5)
Mg2C3+4H2O===2Mg(OH)2+C3H4↑
(6)NO:0.9 mol,NO2:1.3 mol 2 mol
【解析】根據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可知X為Si元素,Y為O元素;Z為Cl元素。(1)Cl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ⅦA族。(2)同一周期,從左到右,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同一主族,從上到下,原子半徑逐漸增大,表中元素原子半徑最大的是Si。(3) a.氧氣與H2S溶液反應,溶液變渾濁,生成硫單質,說明氧氣的氧化性比硫強,從而說明氧元素的非金屬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屬性強,正確;b.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性的強弱與得失電子數目無關,錯誤;c.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氫化物越穩(wěn)定,根據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屬性遞變知,H2O比H2S受熱分解的溫度高,正確。(4)根據書寫熱化學方程式的方法,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Si(s)+2Cl2(g)===SiCl4(l) ΔH=-687 kJ·mol-1。(5)該烴分子中碳、氫質量比為9∶1,物質的量之比為∶=,結合碳與鎂形成的1 mol化合物Q與水反應,生成2 mol Mg(OH)2和1 mol烴,Q的化學式為Mg2C3,烴的化學式為C3H4,電子式為,Q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g2C3+4H2O===2Mg(OH)2+C3H4↑。(6)銅與一定濃度的硝酸和硫酸的混合酸反應可能生成NO和NO2,相對分子質量都小于50,符合題意,1 mol O2參與反應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4 mol。設NO2的物質的量為x,NO的物質的量為y,則x+y=2.2 mol,x+3y=4 mol,解得x=1.3 mol,y=0.9 mol。根據轉移電子守恒知,參與反應的銅的物質的量為 mol=2 mol,因此生成硫酸銅物質的量為2 mol。
壓縮包目錄 | 預覽區(qū) |
|
請點擊導航文件預覽
|
編號:127697381
類型:共享資源
大?。?span id="24d9guoke414" class="font-tahoma">5.45MB
格式:ZIP
上傳時間:2022-07-30
26
積分
積分
- 關 鍵 詞:
- 2017屆高考化學二輪復習 專題05 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教案+學案+課件+試題)(打包4套)魯科版 2017 高考 化學 二輪 復習 專題 05 物質 結構 元素周期律 教案 課件 試題 打包 魯科版
- 資源描述:
-
2017屆高考化學二輪復習 專題05 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教案+學案+課件+試題)(打包4套)魯科版,2017屆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專題05,物質結構與元素周期律(教案+學案+課件+試題)(打包4套)魯科版,2017,高考,化學,二輪,復習,專題,05,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教案,課件,試題,打包,魯科版展開閱讀全文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article/12769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