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專用)2014屆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二十二單元課時提升作業(yè)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廣東專用)2014屆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二十二單元課時提升作業(yè) 新人教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時提升作業(yè)(三十四)
(40分鐘 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1873年2月,《申報》登載楊勛的《別琴竹枝詞》:“清晨相見谷貓迎,好度由途敘闊情。若不從中肆鬼肆,如何密四叫先生?!边@種近代上海中英夾雜的“洋涇浜”英語主要反映出( )
A.上海英語教育落后
B.外來文化已被廣泛接受
C.中國人崇洋媚外
D.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影響
2.(2013·太原模擬)下面分別是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國女青年群體流行的服裝圖片。導致這兩個時期服飾流行樣式變化的相同的原因是( )
A.政治觀念的影響 B.審美情趣的變化
C.生活
2、水平的提高 D.國際潮流的影響
3.(2013·湖州模擬)長期在上海生活的鄭觀應,在19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撰寫的一篇文章中,一口氣列舉了西國輸入的食物、用物、玩好等57種,指出這些洋貨“皆暢行各口,銷入內地,人置家備,棄舊翻新”。這突出反映的社會生活現象是( )
A.奢侈享樂已日漸成風
B.傳統倫理道德已蕩然無存
C.洋貨流行已日漸成風
D.傳統生活方式已蕩然無存
4.(2013·龍巖模擬)中國近代“一向被社會歧視、受性別不平等壓制的婦女,開始走向社會,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并為男女平等而斗爭”。這種變化折射的歷史發(fā)展趨勢是( )
A.封建經濟漸趨衰落
B.西學進
3、一步傳入中國
C.人性日益解放,社會日趨開放
D.科學技術進一步發(fā)展
5.(2013·濟寧模擬)1881年12月《花圖新報》載:“中國之設電線(電報線)也,始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由上海達吳淞……其經費出自中國,操持仍屬西國。后因臺灣有事,力籌防御,電線公司請于閩督……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將造電之物料,運至臺灣。自臺灣府城直達大高(地名),約百里,皆電報局學生經辦,無西人襄助?!睆纳鲜鍪妨现锌傻贸龅恼_歷史信息有( )
①有線電報進入近代中國最早是在上海
②中國最初架設電報線時主要依賴外國
③中國自主創(chuàng)辦的有線電報最早出現在臺灣
④臺灣架設電報線最早是出于軍事
4、目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13·太原模擬)據《鎮(zhèn)海縣志·風俗志》記載:鎮(zhèn)海,“自歐風東漸,婚禮亦改以簡易,謂之文明結婚,多于商埠行之,鄉(xiāng)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現象的本質是( )
A.傳統習俗根深蒂固 B.社會風俗的西方化
C.文明的交融與轉型 D.對“文明結婚”的抵制
7.“人之言語,輕者達數尺,重者達數丈,數丈以外,不復可聞。自有電話,則雖相去千里,而無語不可達矣?!边@是光緒十三年(1887年)國文教科書的一課,從中我們可以了解( )
A.電話在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
B.當時新式學堂已開始講授近代科學知識
C
5、.當時中國受到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D.電話的應用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8.右圖為天津電報大樓的樓頂建筑,鐘表指針的脫落和墻皮的破損向眾人說明曾經紅火一時的電報事業(yè)離人們遠去,出現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
A.信息技術的發(fā)展
B.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
C.人們觀念的更新
D.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2013·廣東百校聯考模擬)中文月刊《遐邇貫珍》在1854年第12號的開篇說:“西方之國,狃賣招貼,商客及貨絲等皆借此而白其貨物于眾,是以盡沾其利,茍中華能效此法,其獲益必矣。”其意在說明報紙具有( )
A.信息速遞功能 B.娛樂教化價值
C.政府喉舌功能
6、 D.商業(yè)廣告價值
10.(2013·廣東六校聯考)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中說:“1933年《申報月刊》發(fā)行‘中國現代化問題’特輯專號,征文中(26篇文章)認為中國現代化應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觀點非常少,絕大多數人主張走受節(jié)制的資本主義或非資本主義道路?!碑a生上述認識主要是因為當時( )
A.南京國民政府政策倡導
B.資本主義在中國發(fā)展舉步維艱
C.西方經濟危機危害嚴重
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被廣為接受
11.(2013·江門調研)“消失的舊時光一九四三,在回憶的路上時間變好慢,老街坊小弄堂……”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詞,下列情況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現的是( )
7、
A.曹先生與徐小姐在劇院看電影
B.張小姐基本上是乘坐電車上班
C.譚先生積極收集全國各地的戰(zhàn)況
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電視臺的節(jié)目
12.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在中國近代,“來自西方的商品改變了中國社會的面貌。它沒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卻比思想更廣泛地走到每一個人的生活里去。”下列西方事物成為中國人生活組成部分出現的先后順序是( )
①西裝 ②電話 ③無線廣播 ④電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17分,第14題23分,共4
8、0分)
13.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某研究者查找到一份清末衙門堂審記錄(節(jié)錄)
“女子嚴阿蘇,現年十六,與梁海相識月之初……十日,梁遇阿蘇于路,因邀同行,為巡士盤獲(抓獲)。
官:何時與梁相識?
嚴阿蘇:在途中相識,我中意他!
官:此事汝母知否?
嚴阿蘇:此不干母親事,且母親亦任我自由擇配。
……
官:(斥梁海):不憑媒妁之言,居然攜少女同游,有傷風化……判將分別收押,聽候核辦?!?
(1)根據材料分析,當時人們的婚姻觀如何。(2分)請結合所學知識并運用上述材料進行論證。(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上述婚姻觀的主要原因。(7分)
(
9、3)對該研究者利用上述材料研究歷史,你有何看法?(2分)
14.(2013·廣東六校聯考)中國服飾文化歷史悠久,從服飾演變中可知社會變遷的軌跡。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極堂會見群臣時,“班賜冠服”,即易鮮卑官服為漢官服。順治二年(1645年),清廷頒布“易服令”規(guī)定“官民既已剃發(fā),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強迫各族人民改滿服?!逭噙€嚴厲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飾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
材料二 維新變法期間,康有為、宋恕等人認為:“蓋欲化除文武滿漢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氣,
10、必自設議院始;欲興兵、農、禮、樂之學,必自改試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則曰:欲更官制,設議院,改試令,必自易西服始?!逼湓蔀椋骸吧w耳目不新,則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則趨慕不一?!笨涤袨橛需b于“今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則情意不親”,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風俗,新政亦不能行”。
——劉力《衣冠之制的解體:中國傳統服飾的近代化》
材料三 1912年1月12日,《大公報》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國貨為要義》,它說:“易服不易料?!覈嗣癜胧呀z綢以為生活存也,安可棄其料而不用哉?”……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給上海中華國貨維持會的復函中說:“禮服在所必更,常服聽民自便,此為一
11、定辦法,可無疑慮。但人民屈服于專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時機,欲盡去其舊染之污習。去辮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適當之服式以需應之,于是爭購呢絨,竟從西制,致使外貨暢銷,內貨阻滯,極其流弊,誠有如來書所云者。”
——《論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飾改革》
(1)據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班賜冠服”的實質和意義。歸納清初“剃發(fā)易服”政策的特點和目的。(9分)
(2)據材料二概括康有為“改易服飾”的核心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原因。(8分)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民國初年的“易服”改革帶來了什么影響。(6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選D。解讀材料的意思是近代上海
12、社會交往禮儀有中西摻雜的特點,特別是運用英語等,說明了西方工業(yè)文明對近代上海的影響。
2.【解析】選A。20世紀50年代流行蘇式女裝“布拉吉”主要是受中蘇友好關系和“一邊倒”政策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流行綠軍裝主要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都是受政治觀念的影響。
3.【解析】選C。材料中提到的洋貨“皆暢行各口,銷入內地,人置家備,棄舊翻新”等信息,揭示了近代西風東漸,洋貨流行已日漸成風。A、B、D都與材料信息或史實不符。
4.【解析】選C。本題重點要求回答歷史發(fā)展趨勢,重在發(fā)展,而且是中國近代,故首先排除A。材料反映的現象和西學的傳入有直接的聯系,但不能反映中國發(fā)展的趨勢。材料與科學技
13、術的發(fā)展關系不大。婦女地位的提高,反映的是逐漸擺脫傳統社會對婦女的要求,反映的是社會的開放和人性的解放。故選C。
5.【解析】選A。由材料中“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由上海達吳淞”可以判斷①正確。由材料中“經費出自中國,操持仍屬西國”可以判斷②正確。由材料中“皆電報局學生經辦,無西人襄助”可以判斷③正確。由材料中“后因臺灣有事,力籌防御”可以判斷④正確。故本題選A。
6.【解析】選C。B是對題干材料反映內容的總結,不是本質,不符合題意。D不能從材料中反映出來。A與題干文明結婚出現不符?!拔拿鹘Y婚”“鄉(xiāng)村尚少”并存,本質上反映了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的交融。
7.【解析】選B。本題考
14、查學生綜合分析理解材料能力。A、D材料中無從體現,C說法錯誤,電話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題干材料引自國文教科書,因此說明當時新式學堂已開始講授近代科學知識。故本題正確選項為B。
8.【解析】選A。新中國成立后,逐漸形成全國電訊網絡。改革開放后到2003年末我國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的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位,通訊工具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電報事業(yè)日益離我們遠去,故選A。
9.【解析】選D。由“借此而白其貨物于眾,是以盡沾其利”說明,報紙具有商業(yè)廣告功能,故選D。
10.【解析】選C。材料中的時間是1933年,中國報刊中刊登的新聞,“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觀點非常少”,可以看出C符合題意。
11.【
15、解析】選D。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1943年的上海,上海電視臺此時還沒有出現,故選D。
12.【解析】選B。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西裝是在鴉片戰(zhàn)爭后傳入中國的,電話最早在中國出現是1882年,無線廣播是1923年在中國出現,電影是1896年在中國出現。
13.【解析】第(1)題通過材料中“官”與“嚴阿蘇”對話的內容分析,注意史論結合。第(2)題從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因素并存的角度分析。第(3)題從史料使用價值方面回答。
答案:(1)婚姻觀:清末,婚姻自由的觀念開始被民眾接受,但傳統婚姻觀念仍根深蒂固。(2分)論證材料:①婚姻觀念自由:“我中意他”“此不干母親事”“且母親亦任我自
16、由擇配”②婚姻觀念保守:兩人同行被官府查獲;“不憑媒妁之言,居然攜少女同游,有傷風化”“判將分別收押,聽候核辦”。(6分)
(2)自由婚姻觀的原因:中國處于近代化轉型時期;西學東漸,民眾逐漸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觀念;近代工商業(yè)的不斷發(fā)展。(4分)保守婚姻觀的原因:舊禮教、舊思想根深蒂固;小農經濟依然占統治地位;專制集權的政治制度壓迫人性等。(3分)
(3)上述材料是第一手史料,有說服力;但由于是個案,需謹慎使用。(2分)
14.【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第(1)題分析孝文帝改革在促進民族融合上的作用。第(2)題考查此時期服裝的變化是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造成的。第(3)題考查對思想觀念、習俗等的沖擊。
答案:(1)實質: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推行漢化政策。(2分)意義: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有利于民族融合。(2分)特點:以滿人樣式為基準;強制,殘酷。(2分)目的:鞏固滿洲人對全國的統治;削弱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意識。(3分)
(2)思想:“易西服”是政治改革的開端和關鍵。(2分)原因: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沖擊;近代西方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世界文明發(fā)展的潮流。(6分)
(3)影響:促進中國服飾近代化;沖擊傳統習俗,促進觀念變革。(4分)國貨滯銷,制約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