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格》第一目“行己有恥”內容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青春有格》第一目“行己有恥”內容解析(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二框 青春有格》第一目“行己有恥”內容解析
· 收藏文章
本框共安排兩目內容。
第一目“行己有恥”。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青春,理性地對待青春。知廉恥,懂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自尊自愛,青春無悔。本目主要表達了四層意思。
其一,“行己有恥”是青春探索的底線。承接“運用你的經驗”活動,教材開門見山地點明觀點,青春的活力、成長的渴望與激情會引發(fā)青春的一系列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青春就可以肆意放縱,“行己有恥”是青春探索的底線,引導學生要知廉恥,懂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教材用一段正文和一個“閱讀感悟”表達了這層意思。正文中,對“行己有恥” 開宗明義,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
2、做,正所謂“有所不為”。那么,“恥”的標準是什么?怎么辨別“恥”?如何做到“行己有恥”?這是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靶屑河袗u”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髓,無獨有偶,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在其自傳體作品《懺悔錄》中同樣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因此,教材在正文之后,選取了《懺悔錄》中的一個事例,作為閱讀材料,由此來印證,“行己有恥”是人之為人要遵循的基本底線。
其二,“行己有恥”引導學生要有知恥之心,不斷提高辨別“恥”的能力。這層意思由一段正文闡釋。正文中引述了孟子“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的思想,闡述如何提高辨別“恥”的能力,即以“羞惡之心”為引導,形成是非善惡判斷標準,構建內心法庭,關注行動前、行動中、行動
3、后三個節(jié)點,強調行動前審查愿望,行動中監(jiān)督調節(jié),行動后反思結果。所謂“羞惡之心”,是指做錯事、壞事感到羞恥、憎惡的心情。我國儒家思想認為,在“羞惡之心”的作用下,人必然會對自己行為進行調整、矯正和彌補,使之合乎“義”的規(guī)范。這里的“義”是講理、合理的意思。由此可見,人常懷羞惡之心,可正身,可養(yǎng)浩然之氣;可明察,知進取,可成千秋之偉業(yè)。
其三,“行己有恥”要求學生樹立底線意識,堅決不做觸碰道德底線、違反法律的事情。這層意思由一個活動和一段正文闡釋。教材首先承接上文,通過一個“探究與分享”活動,旨在告訴學生要提高辨別“恥”的能力,就必須做到心中有規(guī)則,形成規(guī)則意識,自覺遵守規(guī)則?;顒又械牟牧媳尘?/p>
4、有助于學生理解生活與規(guī)則的關系,生活需要規(guī)則,遵守規(guī)則是形成良好社會生活秩序的前提和保障。活動的問題設置,力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種種規(guī)則,明確道德和法律都是自己需要自覺遵守的基本規(guī)則,從而引出正文中的觀點。正文部分首先用一句話表述行為和后果的關系,啟發(fā)學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繼而從兩個方面分析怎樣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是引述《禮記·中庸》中的思想“聞過而終禮,知恥而后勇”,意思是說,當我們真誠地面對自己,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過失,也就最終到達了學習禮儀的時候,當我們感到羞恥的時候就會有勇氣改正錯誤,換句話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是要敢于直面自己,勇于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和過失。二是直接陳述我們要有底線
5、意識,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也就是說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因此,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這既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行己有恥”的行為要求。
其四,“行己有恥”激勵學生主動磨礪意志,拒絕不良誘惑,不斷增強自控力。這層意思雖然只有一句話,卻是做到“行己有恥”最重要的方法支撐。教材此處設計了“ 方法與技能”欄目,為學生提供如何增強自控力的具體方法,這些方法對于學生而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因為此時的學生正處于自尊心強、自制力差的時期,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對他人的監(jiān)督還有抵觸情緒,所以,現(xiàn)實中的他們想要飛但總也飛不高,亟需正確有效的方法指引。學生可以通過這個活動進行自察、自省。
上述四層意思,充分表達了青春有格中的“有所為,有所不為”?!靶屑河袗u”是有所不為,與之對應的自尊、自愛是有所為,知恥是自尊的重要表現(xiàn)。本目始終貫穿了知恥與自尊的關系這條暗線,“行己有恥”是對學生的行為要求,自尊、自愛是對學生的品格培養(yǎng)。教學進行到這里,學生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自尊、自信、自強、規(guī)則等豐滿了青春飛翔的羽翼,是助力青春成長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