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 第三部分 詩詞及文言文閱讀 第一節(jié) 課內文言文閱讀 專題十二 文言文閱讀 七上課件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考語文 第三部分 詩詞及文言文閱讀 第一節(jié) 課內文言文閱讀 專題十二 文言文閱讀 七上課件 新人教版(3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專題十二文言文閱讀第一節(jié)課內文言文閱讀 1順暢地朗讀課文,掌握課文句讀。2理解常用的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及其基本用法,正確理解并翻譯文中關鍵的語句和重要的語段。3了解課文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感情。4了解課文的主要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 考點一:實詞的用法文言實詞包含的面相當廣,尤其要重視掌握課文中關鍵實詞的含義,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及通假字等。(一)一詞多義: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義。(二)古今異義是指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一些詞的意義發(fā)生了變化。(三)詞類活用指的是詞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改變了原來的詞性,而變成了別的詞性。1名詞活用為動詞。2形容詞的活用。3動詞活用為名詞。4
2、名詞作狀語。(四)通假字是古人在書寫時用同音替代的辦法寫成的別字。所以復習時一定要掌握本字,所通假的字,還要有正確的釋義。如“屬”通“囑”,囑托,囑咐。(岳陽樓記) 考點二:虛詞的用法在初中階段常用的文言虛詞大致有四類: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是起組合作用的,如“以、于、為”;是起連接作用的,如“而、則、乃”;是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有“之、其、而、以、于”。文言虛詞雖然沒有實在意義,但能幫助實詞組成句子表示各種結構關系或語氣,其類別為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文言虛詞的數量比文言實詞少,但是用法比實詞靈活,使用頻率比實詞高,語法功能比實
3、詞強,古今變化也比實詞大。要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識記常用文言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結合語句翻譯確定該文言虛詞在 句中的意義;根據文言虛詞在語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現代漢語中的詞語來替代;先多朗讀,體會語氣,再進行判斷。 考點三:句子(一)斷句停頓1句首發(fā)語詞后要停頓。如:“至于”“夫”“若夫”“蓋”等。例:夫/專諸之刺王僚也。2句首關聯詞后面應停頓。例:然則/何時而樂耶?3時間狀語在句首要停頓。如:時/先主/屯新野。4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后要停頓。如:虞山/王毅叔遠甫/刻。5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而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復音詞的,要分開讀。如:故
4、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以一戰(zhàn)。6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頓。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7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賓語之間要作停頓(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可以不停頓),以使語意明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二)翻譯句子1特殊句式(1)判斷句。翻譯時要加上“是”。常見的句式有:者,也者,也。,者也。此外還有“為”“則”“乃”“皆”等表示肯定判斷。(2)被動句。文言文里,被動句中的“于”“為”常作介詞,有“被”的意思。例:則人之食于虎,無怪矣。(3)倒裝句。疑問句中賓語前置。如:何陋之有?定語后置。如:馬之千里者。狀語后置。如:戰(zhàn)于長勺。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 (4)省略句。省主語:
5、(他們)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省謂語: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賓語:上使(之,指公子扶蘇)外將兵。省量詞:撤屏視之,一(個)人、一(張)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塊)撫尺而已。2文言語句翻譯的方法。(1)留。專用名詞,如國號、年號、人名、物名、地名、職稱、器具等,可不譯。(2)補。補出省略的成分。如:帝感其誠。(“感”后省略介詞“于”)(3)刪。刪去不譯的詞。如:夫戰(zhàn),勇氣也。(“夫”是發(fā)語詞,不譯,可刪去)(4)換。把古詞換成現代詞。如:吾與汝畢力平險。(“吾”“汝”換成“我”“你們”) (5)調。倒裝句應在翻譯時調整語序。(6)選。文言文的詞往往一詞多義,要根據語
6、境選用恰當的詞義翻譯。(7)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和通假字。如:屬予作文以記之。(“屬”譯為“囑”)(8)固定格式的固定譯法。如:“得無乎”譯為“莫不是吧”,“不亦乎”譯為“不也是嗎”等。(9)意譯。文言文中經常用到比喻、借代、互文、委婉、諱飾、用典等修辭格,如果直譯會不準確,可意譯。 考點四:理解與賞析1分析綜合一般從把握文章重點,概括文章中心等方面考查。如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等。注意:一是要對全文的中心意思、結構線索等做到心中有數;二是對句、段的分析不能就句論句、就段論段,要統觀全局,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同時還要根據文章內容要點
7、逐一概括歸納。2分析文章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以下幾種手法及其特點要努力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妙用襯托,虛實相生,采用起興,以動寫靜,運用典故等。3閱讀感悟一要緊扣原文,二要結合生活體驗聯系實際。談體會時要大膽發(fā)揮,拓展聯想。 【例】(2016,曲靖)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問題。三峽酈 道 元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
8、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譯成現代漢語。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_4下列對文意理解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先寫山,后寫水,重點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B第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突出山的高峻,第段則只用正面描寫突出江流的洶涌。C“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D結尾引用漁歌,既突出三峽山高嶺長的地形特點,又渲染三峽秋天凄涼的環(huán)境特點。5你認為是酈道元讓三峽聞名于世,還是三峽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請說說理由。_ _ 【解析】第
9、1題: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義。解答此類題目時,應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推斷詞語的意思。(1)句意為:中間沒有空缺的地方。所以,闕:讀“qu”,通“缺”,應解釋為:空缺。(2)句意為: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馭著疾風。所以,奔:讀“bn”,在這里做名詞,應解釋為:奔馳的快馬。第2題:本題考查同一個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A項,前句句意為: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所以,“自”應解釋為:在,從。后句句意為: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所以,“自”應解釋為:如果。B項,前句句意為: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馭著疾風。所以,“雖”應解釋為:即使。后句句意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洞察得很清楚。
10、所以,“雖”應解釋為:即使。C項,前句句意為:每到春季和冬季。所以,“之”應解釋為:的。后句句意為: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所以,“之”在本句中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D項,前句句意為: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所以,“以”應解釋為:認為。后句句意為:囑咐我寫文章來記錄這件事。所以,“以”應解釋為:來。綜上所述,本題答案為B項。 第3題:本題考查句子的翻譯,翻譯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通暢。注意重點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句中重點詞語有:則:助詞,無意義??刹蛔g。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綠潭:碧綠的潭水。回清倒影:
11、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句意為: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第4題:本題考查對文言文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時需要通曉全文大意,理解相關語句,分析其含義及其在文中的作用。注意語意明確、句子通順、所答內容與文段有關。B中第段也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故B錯。 第5題:本題考查聯系實際理解、分析、判別課文內容的能力。答題時觀點鮮明,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酈道元的三峽文筆絢爛,語言清麗,描寫了三峽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很多游客都是通過文章才了解并關注三峽,慕名而去,盡興而歸。示例二:三峽風景優(yōu)美,四季景色各異。到過的游客無不驚嘆于三峽自身
12、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傳,喜歡游玩的人會想方設法尋找美景觀賞。 【答案】1.(1)“闕”通“缺”,空缺。(2)奔馳的快馬。2B3.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4.B5.示例一:我認為是酈道元讓三峽聞名于世。酈道元的三峽文筆絢爛,語言清麗,描寫了三峽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很多游客都是通過文章才了解并關注三峽,慕名而去,盡興而歸。所以,我認為是酈道元讓三峽聞名。示例二:我認為是三峽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中外游客。因為三峽風景優(yōu)美,四季景色各異。到過的游客無不驚嘆于三峽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傳,喜歡游玩的人會想方設法尋找美景觀賞。 七年級上冊
13、(一)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問題。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1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通“悅”,愉快 越過,超過 忠實,堅守 真誠,誠實 能忍受 普通的人,男子漢 C 3翻譯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一個道德修養(yǎng)高的君子嗎?(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舊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感
15、到迷惑(迷茫而無所適從),到頭來等于白學;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陷入困境。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5)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6)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個人博覽群書(廣泛地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而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你從第三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道德修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循序漸進。5在第四章中“溫故”與“知新”二者之間是什么關系?“溫故”與“知
16、新”并非并列的兩件事,關鍵在于“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如果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必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6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脑?。因為我們可以從品行?yōu)良的人身上學習優(yōu)點,也可以從品行不好的人身上得到教訓。 (二)(2016,常德、西寧、齊齊哈爾)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問題。河中石獸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