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會認知》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四章 社會認知(3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社會認知社會認知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社會知覺社會知覺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 對人知覺對人知覺印象形成印象形成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 對群體的知覺對群體的知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第四節(jié)第四節(jié) 社會認同及群體認同社會認同及群體認同第五節(jié)第五節(jié) 對行為與事件原因的推斷對行為與事件原因的推斷歸因歸因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社會知覺社會知覺一、社會知覺的含義一、社會知覺的含義(一一)感覺和知覺感覺和知覺感覺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種最簡單的反應(包括視、味、聽、嗅、觸覺),是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或體驗。知覺是當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個客觀事物在大腦中的反映。(二二)社會知覺的含義社會知覺的含義社會知覺就是指個人在
2、社會環(huán)境中對他人(某個個體或某個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行為動機和意向(社會特征和社會現象)做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社會知覺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社會知覺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對人知覺(包括對他人和自我的知覺):是指通過他人外部形態(tài)和行為特征的知覺,進而借以了解其心理活動。(2)人際知覺:是指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知覺。(3)角色知覺:是指對人們所表現的角色行為的知覺。(4)因果關系知覺:是指對社會事件因果關系的知覺,在有關的一系列社會知覺中對其因果關系的知覺。與對物的知覺相比,社會知覺有一些獨特性:與對物的知覺相比,社會知覺有一些獨特性:(1)認知對象的獨特性。社會知覺的主體可能同時還是社會知覺的對象
3、。(2)對他人行為的期望會影響社會知覺過程。社會知覺的主客體能夠理解彼此間的行為對對方的利害關系,于是知覺者和被知覺者都可以有意識地操縱和利用彼此。(3)社會知覺加工過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覺及自我概念的形成二、自我知覺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覺就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自我知覺的內容主要有兩個基本成分:自我概念與自尊。(一一)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來源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來源1、他人的反饋2、反射性的評價3、據自己的行為來推斷4、社會比較(二二)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的作用人們有一種自我表達的動機,即人們試圖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表達與反映自己對自己認識(三三)自我概念的測量自我概念的測量1、田納西自我
4、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問卷、和三、自尊及其測量三、自尊及其測量(一一)自尊的構建自尊的構建1、生活中的成敗經驗2、社會比較得來的信息3、自己的內部標準(二二)自尊的測量自尊的測量1、羅森伯格自尊量表2、得克薩斯社交行為調查量表四、自我認同四、自我認同(一一)認同的含義認同的含義認同理論主要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和社會取向。認同是心理學中用來解釋人格結合機制的概念,即人格與社會及文化之間怎樣互動而維系人格的統一性和一貫性。(二二)自我認同自我認同(1)心理動力論。(2)社會學習理論。(3)認知發(fā)展理論。(4)社會基模理論。(三三)自我認同中的性別認同自我認同中的性別認同李孟潮認為,個人的性
5、別認同大約在18個月至3歲之間建立,然而這并不表示小孩已完全了解男性及女性的意義。(四四)自我認同的研究自我認同的研究1 1、埃里克森對自我認同的研究、埃里克森對自我認同的研究人的一生可以分為既是連續(xù)的、又各有獨特發(fā)展課題的不同發(fā)展階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漸進的發(fā)展學說”。2 2、馬西亞對自我認同的研究、馬西亞對自我認同的研究認同發(fā)展中有兩個心理社會指標:一是“危機”二是“承諾”(五五)自我認同的形成確立自我認同的形成確立埃里克森提出了認同確立的三因素模式,認為認同形成和確立從理論上可以區(qū)分為個人的、集體的、相互的三大因素,每個因素中又包含了認知、情感、行為和社會四個方面。馬西亞 在自我認同
6、的成熟度上,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類:(1)認同成功(2)認同延緩(3)認同封閉(4)認同混淆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 對人知覺對人知覺印象形成印象形成一、印象形成過程的要素和組織結構一、印象形成過程的要素和組織結構(一一)信息要素信息要素1、外表2、非言語線索3、行為(二二)印象的組織結構印象的組織結構二、印象形成過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二、印象形成過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1 1、安德森的平均模型、安德森的平均模型認為人們把所獲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獲得對他人的總體評價。2 2、布魯爾的印象形成雙重加工模型、布魯爾的印象形成雙重加工模型人們在印象形成過程中,主要使用兩類加工操作:一種是以類別為基礎的加工,一種是
7、以特征為基礎的加工。三、印象形成過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規(guī)三、印象形成過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一些規(guī)律律(一一)規(guī)律規(guī)律1 1、“中心特質中心特質”效應效應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2 2、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們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據此對他人做判斷。近因效應則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對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較強作用的現象。3 3、暈輪效應、暈輪效應(光環(huán)效應光環(huán)效應)當我們認為某人具有某種特征時,就會推斷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關聯的特征,這種傾向被稱為暈輪效應或光環(huán)效應。4 4、人們比較重視負性信息,但卻傾向于對他人做正、人們比較重視負性信息,但卻傾向于對他
8、人做正性評價性評價原因可能有:(1)人們希望自己的周圍都是好人好事,這樣自己會感覺舒服些;(2)在大多數文化中,正性詞匯比負性詞匯更常見;(3)人們通過對他人的寬容來顯示自己的大度與仁慈。(二二)印象的作用印象的作用1 1、所形成的印象影響我們對他人的判斷、所形成的印象影響我們對他人的判斷印象一旦形成就會左右我們對后獲得的信息的解釋,從而保持原有印象的不變。2 2、產生與印象一致的行為、產生與印象一致的行為自我實現的預言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對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會對他人產生相應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導我們采取相應的行為以證實此期望,這一現象就叫自我實現的預言。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 對群體的知覺對群體
9、的知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刻板印象的形成一、刻板印象的形成1 1、個人的經驗、個人的經驗當人們第一次與一個群體接觸時,他們與一兩個成員的互動就構成了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礎。2 2、社會學習、社會學習刻板印象也可以從父母、老師、同學、課本及大眾媒體習得而來。二、影響刻板印象喚起與使用的因素二、影響刻板印象喚起與使用的因素(1)一個人類別的特征越明顯,與此類別相聯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現在腦海中。(2)對待匿名的、可互換的群體成員,易用刻板印象來知覺他們,從而忽略個人的特征。(3)當時間緊迫,需快速對他人做出判斷時,易使用刻板印象。(4)當所獲得的信息很復雜,不易分析加工時也易使用刻板印象。(5)當人們處
10、于極端的情緒狀態(tài),如勃然大怒時。(6)當人們意識到對個體的判斷重要,人們也許會進一步收集有關個體的信息,而不是只用有關群體的刻板印象來認識個體。三、刻板印象辨析三、刻板印象辨析好處就是能快速地了解一個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體的特征。弊端:一是它夸大了群體內成員間的相似性,從而對個體的知覺產生先入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是它夸大群體間的差異性,容易產生偏見與歧視。四、改變刻板印象的方法四、改變刻板印象的方法1 1、人們在抵制刻板印象變化時所使用的策略、人們在抵制刻板印象變化時所使用的策略(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釋掉。(2)把不一致的信息區(qū)隔開來。(3)把不一致的信息歸于群體中不典型的成員。2 2、
11、改變刻板印象的方法、改變刻板印象的方法(1)為了避免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歸于特殊的環(huán)境與時間,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斷重復(2)為了避免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被歸于群體中的亞群體成員,要與有刻板印象的群體成員廣泛交往。(3)為了避免把與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歸于群體中非典型的成員,要與群體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員交往。(4)人們必須有意識地去尋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識地校正自己的判斷,這才是改變刻板印象的根本與前提。第四節(jié)第四節(jié) 社會認同及群體認同社會認同及群體認同一、社會認同一、社會認同(一一)社會認同的含義社會認同的含義社會認同是個體認同自己歸屬哪個群體、哪個社會位置、哪種文化的過程。(二二)
12、有關社會認同的觀點有關社會認同的觀點(三三)社會認同社會認同狹義的社會認同是指“個人的行為思想與社會規(guī)范或社會期待趨于一致”,表現為三個層面,即價值認同、工作或職業(yè)認同和角色認同。1 1、價值認同、價值認同指人們對社會的傳統觀念和道德習俗等的基本原則有趨于一致的傾向。2 2、角色認同、角色認同指人們能夠贊同社會為某個角色設定的行為標準,并按這個行為標準行事。3 3、認同學習、認同學習指通過學習確立起對社會規(guī)范的認同心理。4 4、社會認同的認知過程、社會認同的認知過程建構社會身份包含了類化、認同和比較三個歷程。5 5、社會認同的動機、社會認同的動機提升自己的自尊,降低社會生活中的無常感,平衡滿足
13、歸屬感和保存?zhèn)€性兩種需要間的矛盾,以及找尋生存的意義、舒解對死亡的恐懼。二、文化認同二、文化認同指個體將所屬文化以及文化群體內化并產生歸屬感,從而獲得、保持與創(chuàng)新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文化認同包括社會價值規(guī)范認同、宗教信仰認同、風俗習慣認同、語言認同、藝術認同等。文化認同的心理機制包括文化比較、文化類屬、文化辨識和文化定位四個基本過程。三、民族認同三、民族認同(一一)民族認同的含義民族認同的含義(二二)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民族認同與文化適應民族認同只有在兩個或更多的民族群體在一段時間里相互接觸的情景下才有意義。可以把民族認同看成是文化適應的一個方面(三三)民族認同形成民族認同形成(四四)民族認
14、同的組成民族認同的組成1、自我認定2、歸屬感四、中國人的自我認同與文化自覺四、中國人的自我認同與文化自覺第五節(jié)第五節(jié) 對行為與事件原因的推斷對行為與事件原因的推斷歸因歸因所謂歸因就是人們利用信息對自己及他人行為的原因加以推斷的過程。一、何時歸因一、何時歸因1、當出乎意料的、不尋常的事發(fā)生時2、負性的事件3、對個體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不太肯定的事二、歸因理論二、歸因理論歸因理論是關于知覺者推斷和解釋他人和自己行為原因的社會心理學理論。1 1、海德的歸因理論、海德的歸因理論在海德看來,行為的原因或者在于環(huán)境或者在于個人。如果在于環(huán)境,則行動者對其行為不負什么責任;如果在于個人,則行動者就要對其行
15、為結果負責。2 2、韋納的歸因理論、韋納的歸因理論成就歸因模型認為,人們用于解釋成敗的原因可用下列三個維度加以分類與描述:(1)內因外因。(2)穩(wěn)定不穩(wěn)定。(3)可控制性。3 3、三維理論、三維理論此理論認為:(1)行為的原因可分為三種:行動者、行動者知覺的對象及行動產生的環(huán)境。(2)要找出行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種信息:一致性信息:即行動者的行為是否與其他人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相一致。若是,一致性就高。一貫性信息:即行動者的行為在其他時間、地點是否也發(fā)生。若是,一貫性就高。特異性信息:即行動者對其他對象是否也以同樣的方式做出反應。若是,特異性就低。4 4、反常條件關注模型、反常條件關注模型此模型
16、認為,一個行為或事件的可能原因有很多,要從中找出真正的原因常需已有知識的幫助;在與行為、事件的發(fā)生有關的所有條件中,如果某一條件比較突出,那么歸因者就會把行為事件的發(fā)生歸于它。5 5、順序階段模型、順序階段模型歸因過程分為三個階段:(1)行為的分類(2)自動的特質歸因(3)校正6 6、約翰斯和戴維斯的歸因理論、約翰斯和戴維斯的歸因理論對應推論理論主張,當人們進行個人歸因時,就要從行為及其結果推導出行為的意圖和動機。影響對應推論的因素主要有三個:(1)非共同性結果(2)社會期望(3)選擇自由三、歸因偏差三、歸因偏差1 1、基本歸因錯誤、基本歸因錯誤又叫對應偏差,它是指人們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夸大
17、行動者的個人因素,低估環(huán)境因素的現象。2 2、行動者與觀察者偏差、行動者與觀察者偏差觀察者傾向于做內部歸因,強調行動者內在特征的作用;而行動者對自己行為的歸因則傾向于做情境歸因,即強調情境的作用。3 3、自我服務歸因偏差、自我服務歸因偏差 人們把功勞歸于自己、把失敗歸于外因的傾向。四、歸因的個體差異四、歸因的個體差異復習思考題:復習思考題: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來源有哪些?2、影響一個人自尊高低的因素有哪些?3、人們利用哪些信息對他人形成印象?4、簡述對應推論理論的內容。5、簡述印象形成的雙重加工模型。6、在印象形成過程中人們對信息進行加工整合時有哪些規(guī)律?7、為什么一個人根據親身經驗對其他群體所產生的印象仍會有偏差?8、影響刻板印象喚起與使用的因素有哪些?9、簡述刻板印象的利與弊。10、人們在抵制刻板印象變化時使用哪些策略?11、人們在何時才會歸因?12、簡述歸因加工的順序階段模型。13、什么叫基本歸因錯誤?產生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