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制史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法制史課件(19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中國法制史,歷史朝代更迭,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三分魏楚吳二晉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三皇五帝的傳說,【,三皇,】,伏羲、女媧、神農(nóng)(,風俗通義,);,【,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共傳,14,代,共,17,后,,延續(xù)約,471,年,開國君主:啟,末代君主:桀,夏朝的法律制度,神權政治學說,聽命于天,聽命于神。,帶有濃厚的宗法血緣色彩,法律與道德并用,“禹刑
2、”,(,夏有亂政,而作禹刑,),監(jiān)獄,(,圜土、夏臺,),商朝,延續(xù),600,年左右,處于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tǒng)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tǒng)治機構和軍隊。,開國君主:湯,末代君主:帝辛(紂),牧野之戰(zhàn)后自焚而亡,三、商朝法律概況,“湯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與誓、誥、命。,刑罰:,炮烙、醢,hi,、脯,九侯女不憙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疆(通強),辨之疾,并脯鄂侯。,史記殷本紀,西周,前,1045,年,前,771,年,周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從西周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逐步形成,成為現(xiàn)代漢民族的前身。約歷經(jīng),275,
3、年。,開國君主:,周武王,末代君主:,周幽王,西周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思想:以德配天 明德慎罰,法律內容:出禮入刑,一、抽象的精神原則,:,親親與尊尊。,二、具體的禮儀形式:,吉: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兇:喪葬之禮,賓:接待賓客之禮。,軍:師旅操演、征伐之禮,嘉:冠婚之禮 禮刑關系: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春秋,禮記,西周法律制度,刑法原則,老幼犯罪減免刑罰,“三赦”之法:一赦曰幼弱,(7,歲以下),二赦曰 老耄,(80,、,90,以上,),,三赦曰蠢愚。,區(qū)分故意與過失、慣犯與偶犯,“三宥”之法:一宥曰過失,;宥曰弗知,三宥曰遺忘。,眚,(,過失,),與非眚,
4、(,故意,),惟終,(,慣犯,),與非終,(,偶犯,),西周法律制度,刑法,五刑,墨、劓、刖(西周穆王以后改為剕)、宮、大辟。,其它形罰(贖、撲、圜土之制、坐嘉石等):,贖刑是判刑以后允許罪犯用金錢贖罪,西周法律根據(jù)不 同的罪行,規(guī)定了贖金的多少。,撲:用棍子打。,圜土之制:是把犯人囚禁到圜土內去做苦役。,坐嘉石:類似后世的拘役,即讓罪過較輕的犯人在官府門外的石頭上站立,看著嘉石上的文字去反省,反省以后服勞役,服勞役的期限長短不一,期滿由家鄉(xiāng)的人保釋。,西周法律制度,契約制度,1.,買賣契約:,“質”、“劑”,(,1,)“質”長,買賣奴隸、牛馬,(,2,)“劑”短,買賣兵器、珍異之物,2.,借
5、貸契約:,“傅”、“別”,(,1,)“傅”,是把債的標的和雙方權利義務等寫在契券上(,2,)“別”,是在簡札中間寫字,然后一分為二,雙方各執(zhí)一半,札上的字為半文,西周時,格伯以良馬四匹折價,購買倗生三十田。雙方簽訂買賣契約,刻寫竹簡之上,中破為兩半,雙方各執(zhí)一半。依西周禮法,該契約的稱謂是下列哪一種?,西周法律制度,婚姻繼承制度,1.,婚姻締結的三大原則,(,1,)“一夫一妻”,(,2,)“同姓不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附遠厚別”,(,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則即為“淫奔”,2.,婚姻的“六禮”程序,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3.,婚姻關系的解除,(,1,)七出:,不順父母、無(兒
6、)子、淫、妒、惡疾、多言、盜竊,(,2,)三不出:,有所娶而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后富貴,4.,嫡長子繼承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西周法律制度,訴訟制度,1.,獄訟,民事案件稱為“訟”審理民事案件稱為,“聽訟”,刑事案件稱為“獄”審理刑事案件叫做,“斷獄”,2.,五聽,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3.,三刺,一刺群臣、再刺官吏、三刺國人,“三刺”制度說明西周對司法判案的慎重,是“明德慎罰”思想在司法實踐中的體現(xiàn),東周春秋戰(zhàn)國,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為,齊桓公
7、,、,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h l,、越王勾踐,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戰(zhàn)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zhàn)國策,。,齊楚燕韓趙魏秦,東周時期的法律,-,公布成文法,1.,鄭國執(zhí)政子產(chǎn)“鑄刑書”(前,536,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2.,晉國趙鞅“鑄刑鼎”(前,513,年),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新興地主階級,的勝利,,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傳統(tǒng),,確定了法律公開的原則,東周時期的法律,-,戰(zhàn)國李悝,法經(jīng),1.,法經(jīng),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封建成文法典,。,2.,內容共六篇,(,1,),盜法,:“,
8、盜”為盜竊,“,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2,),賊法,:“,賊”是危害國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犯財產(chǎn)的行為。,(,3,),網(wǎng)法,:,又稱,囚法,,是關于囚禁和審判罪犯的規(guī)定,(,4,),捕法,:,關于追捕盜賊及其他犯罪者的規(guī)定,(,5,),雜法,:,雜法,是關于“盜賊”以外的其他犯罪與刑罰的規(guī)定,(,6,),具法,:,具法,是關于定罪量刑中從輕從重法律原則的規(guī)定,3.,基本特征維護封建專制政權,保護地主的私有財產(chǎn)和奴隸制殘余,并且貫徹了法家,“輕罪重刑”,的法治理論。,4.,歷史地位,(,1,)它是戰(zhàn)國時期政治變革的重要成果,是戰(zhàn)國時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2,)從體例上看,
9、法經(jīng),六篇為秦漢直接繼承,成為秦漢律的主要篇目,魏晉以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最終形成了以,名例,為統(tǒng)率,,以各篇為分則的完善的法典體例在內容上,法經(jīng),中各篇的主要內容大都為后世封建法典繼承與發(fā)展,東周時期的法律,-,商鞅變法,1.,主要內容,(,1,)“改法為律”:強調法律規(guī)范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歸于一”的功能,(,2,)“富國強兵”:獎勵耕織;獎勵軍功,(,3,)剝奪舊貴族的特權:,廢除世卿世祿,實行按軍功授爵;,取消分封制,實行郡縣制,(,4,)全面貫徹法家“以法治國”和“明法重刑”的主張:,“以法治國”、“以吏為師”;,“輕罪重刑”;,不赦不宥;,鼓勵告奸;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
10、與殺敵者同賞,實行連坐、反坐: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2.,歷史意義,商鞅變法是一次極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了這一時期其他諸侯國的改革。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迅速強盛起來,最終一統(tǒng)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開國皇帝:嬴政,滅六國,完成國家統(tǒng)一,后北擊,匈奴,,南服,百越,。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jù)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首創(chuàng)了皇帝制度、以及,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合謀篡改秦法導致大規(guī)模
11、平民暴動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秦朝從統(tǒng)一六國到滅亡,只有,15,年。,秦朝的法制,-,罪名,1.,危害皇權罪,謀反,這在當時被視為最嚴重的犯罪;,泄露(皇帝行蹤、住所、言語)機密;,偶語詩書、以古非今;,誹謗、妖言;詛咒、妄言;,非所宜言;,投書,即投寄匿名信;,不行君令等。,2.,侵犯財產(chǎn)和人身罪,侵犯財產(chǎn)方面的罪名主要是“盜”,A.,盜竊在當時被列為重罪,按盜竊數(shù)額量刑。,B.,共盜指五人以上共同盜竊。,C.,群盜則是指聚眾反抗統(tǒng)治秩序,屬于危害皇權的重大政治犯罪。,侵犯人身方面的罪名主要是賊殺、傷人,3.,瀆職罪,:官吏失職造成經(jīng)濟損失的犯罪;軍
12、職罪;有關司法官吏瀆職的犯罪,主要有:,A.“,見知不舉”罪;,B.“,不直”罪;,C.“,縱囚”罪;,D.,“,失刑”罪,。,4.,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田律,中規(guī)定的違令賣酒罪;逃避徭役;逃避賦稅:隱匿成年男子,以及申報廢、疾不實,里典、伍老要被處刑。,.,破壞婚姻家庭秩序罪關于婚姻關系關于家庭秩序,秦朝的法制,-,刑名,1,、死刑,(,戮、,磔、腰斬,車裂,梟首,夷三族、具五刑,),2,、肉刑 黥、劓、斬左右趾,宮,黥,3,、徒刑,城旦舂,(46,年,),鬼薪白粲(,3,年),司寇,(2,年,),隸臣妾,(,罰為官奴,),4,、笞刑,5,、貲刑,(,罰金及罰作勞役,),6,、贖刑,7,、恥
13、辱刑(髡、耐、完),秦朝的法制,-,刑法適用原則,1,、刑事責任年齡,(,以身高作為判斷是,否成年的標準,約,6,尺,5,寸為成年,),據(jù)考古實物秦一尺相當今,22.85,厘米,.,秦尺六尺五寸相當于今天的,148.5,厘米,2,、區(qū)分故意與過失,(,端與不端,),3,、盜竊以贓值定罪,(110,錢、,220,錢、,660,錢三等,),4,、共犯加重,(,主要指“群盜”,),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共有,14,個皇帝,歷經(jīng),211,年,定都長安,開國皇帝:劉邦,末代皇帝:漢哀帝,外戚王莽,在公元,8,年,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新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
14、,最終,失敗,,,公元,23,年,,被,綠林軍,推翻;經(jīng)歷,1,帝,共,16,年國祚。歷農(nóng)民戰(zhàn)爭后,,劉秀,于,公元,25,年,建立,東漢,,公元,36,年統(tǒng)一全國。,西漢的法制,-,文景之治,(,1,)文帝,黥刑(墨刑)改為髡鉗城旦舂(去發(fā)頸部系鐵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為笞三百;斬左趾(砍左腳)改為笞五百;斬右趾改為棄市死刑。,文帝的改革,從法律上宣布了廢除肉刑,具有重要意義。但改革中也有由輕改重的現(xiàn)象,,班固稱其為“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之”,。,(,2,)景帝,將文帝時劓刑笞三百,改為笞二百;在文帝基礎上對肉刑制度作進一步改革,使得刑制改革又向前邁了一大步。,斬左趾笞五百,改為笞三百。,頒
15、布,箠,chu,令,,規(guī)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節(jié),以及行刑不得換人等。,西漢的法制,-,漢律的儒家化,1,、德主刑輔 禮刑并用,2,、“上請”與“恤刑”,“上請”。統(tǒng)治者以“為政以仁”相標榜,強調貫徹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3,、親親得相首匿”,漢宣帝時期確立。主張親屬間首謀藏匿犯罪可以不負刑事責任。,對卑幼親屬首匿尊長親屬的犯罪行為,不追究刑事責任。尊長親屬首匿卑幼親屬,罪應處死的,可上請皇帝寬貸。,來源于儒家“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理論,反映出漢律的儒家化,并且一直影響后世封建立法。,西漢的法制,-,司法訴訟制度,(,1,),春秋,決獄,董仲舒,是法律儒家化在司法領域的
16、反映。,特點是依據(jù)儒家經(jīng)典,春秋,等著作中提倡的精神原則審判案件,而不僅僅依據(jù)漢律審案。,強調審斷時應重視行為人在案情中的,主觀動機,。,著重考察動機的同時,分別首犯、從犯和已遂、未遂。,“論心定罪”,,對傳統(tǒng)的司法和審判是一種積極的補充。,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也為司法擅斷提供了依據(jù)。,(,2,)“秋冬行刑”,根據(jù)“天人感應”理論,規(guī)定春、夏不得執(zhí)行死刑,除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者外,一般死刑犯須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執(zhí)行。,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唐律規(guī)定“立春后不決死刑”,明清律中的“秋審”制度亦溯源于此。,5,、累犯加重,6,、教唆犯罪加重,磔 梟,7,、自首減輕,8,、誣告反坐,(,罪反罪),(三)主要立法,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1,、九章律,西漢初年,蕭何奉劉邦之命,參照秦法,“取其宜于時者”,所制的漢朝基本法律,共分盜律、賊律、網(wǎng)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戶律、興律、廄律九篇,稱,九章律,。,2,、傍章律,(,共,18,篇,為叔孫通參照,古代禮儀所制的漢代禮儀制度,),3,、越宮律,(,共,27,篇,漢武帝時廷尉,張湯所作有關宮廷警衛(wèi)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