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級法學】中國法制史鄧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07級法學】中國法制史鄧勇(6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中國法制史,主講:鄧 勇,目 錄,導(dǎo) 論:中國法制史與中國文化,第一編:法源、法典史,第二編:刑事法律制度史,第三編:民事、經(jīng)濟法律制度史,第四編:行政法律制度史,第五編:司法制度史,總復(fù)習,第,1,講 導(dǎo)論:中國法制史與中國文化,一、學習意義,二、學習目的和“黃帝外經(jīng)”,三、教學計劃,四、禮統(tǒng)和律統(tǒng):古代法律鳥瞰,第,1,講一、學習意義,(一)了解歷史,深入法律文化,1,、注意文化的恰當范圍和正負因素,2,、對歷史和法律文化史的良善態(tài)度,3,、從深廣角度理解中華法律文化,(二)啟發(fā)思路,養(yǎng)成廣闊思維,1,
2、、高素質(zhì)法律人才應(yīng)當具有廣闊思維(寬廣心胸),2,、法律史學習能夠啟發(fā)思路,養(yǎng)成廣闊思維,(三)交流對話,學習圣賢學問,1,、四類學問:效法之學;通常學術(shù);藝術(shù)之學;圣賢之學(唐君毅先生),2,、三重合法性:天道神圣,歷史文化,人心民意(蔣慶先生),3,、內(nèi)圣外王真學問,醫(yī)心醫(yī)國醫(yī)天下,圣人,&,英雄;,夢中詠史,;制度儒學;社會醫(yī)生,&,黃帝內(nèi)經(jīng),、“黃帝外經(jīng)”,第,1,講,一,(一)之參考:,古代“文化”的定義、學習歷史的信念,“,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jīng),賁卦,彖辭,)“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
3、人用賁之道也?!保?伊川易傳,卷二),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yīng)該略有所知。,二、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溫情與敬意,。,三、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和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xiàn)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卻于古人。,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shù)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fā)展之希望?!?(錢穆:,國史大綱,,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版),第,1,講,一,(二)之參考:,西方思想
4、家經(jīng)常把法律職業(yè)者比喻為“社會醫(yī)生”,“,如果法律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確保和維護社會機體的健康,從而使人民過上有價值和幸福向上的生活,那么就必須把法律工作者視為“社會醫(yī)生”,而他們的工作則應(yīng)當有助益于法律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我們可以說,法官和律師,通過共同努力而使爭議得到公平合理的裁決,就是在執(zhí)行社會醫(yī)生的任務(wù)。如果一個糾紛根本得不到解決,那么社會機體上就可能產(chǎn)生潰爛的傷口;如果此糾紛是以不適當?shù)暮筒还姆绞浇鉀Q的,那么社會機體上就會留下一個創(chuàng)傷,而且這種創(chuàng)傷的增多,又有可能嚴重危及人們對令人滿意的社會秩序的維護?!保?【,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
5、出版社,1998,年版,,P530,),研讀法律的學生如果對其本國的歷史相當陌生,那么他就不可能理解該國法律制度的演變過程,也不可能理解該國法律制度對其周遭的歷史條件的依賴關(guān)系。,如果法律工作者記不起一些實在法規(guī)則或條文,那么他們隨時可以從教科書、法規(guī)匯編或百科全書中查到它們。但是,有關(guān)政治、社會、經(jīng)濟以及道德等力量,它們在法律秩序中發(fā)揮著作用并決定著法律秩序的進程,的只是,就不那么容易獲得了,而且必須通過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長期且敏銳的考察才能逐漸獲得。為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公仆,,法律工作者就必須首先是一個具有文化修養(yǎng)和廣博知識的人。,(,【,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6、,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532,),第,1,講二、學習目的和“黃帝外經(jīng)”,(一)基本目的,1,、知識基礎(chǔ),2,、理解現(xiàn)實,3,、探索未來,(二)黃帝內(nèi)經(jīng)與黃帝外經(jīng),1,、思想魅力,2,、安身立命,3,、治平天下,黃帝內(nèi)經(jīng)三要義;學問之道,“,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驗于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shù)極,所謂明也。”(,黃帝內(nèi)經(jīng),舉痛論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相信,-,懷疑,開悟,-,樂道,知言,-,無知,第,1,講三、教學計劃,(一)課時安排(大體上),第,1,講導(dǎo)論:中國法制史與中國文化,【,5,學時,】,第一編:
7、法源、法典史,【15-20,學時,】,第,2,講一、深厚博大的淵源:漢代以前的法律,【5】,第,3,講,二、合情合理立善法:漢唐明清的法典,【8】,第,4,講,三、中華法系的變遷:清末變法與近代法典,【5】,第二編:刑事法律制度史,【15-20,學時,】,第,5,講,一、中華法系法刑的淵源和初建(三代至南北朝),【5】,第,6,講,二、中華法系法刑的成熟和強化(唐宋明清),【8】,第,7,講,三、近代,“,刑法,”,簡介,【3】,第,8,講,第三編:民事、經(jīng)濟法律制度史,【8,學時,】,第,9,講,第四編:行政法律制度史(上升至治國系統(tǒng)),【7,學時,】,第,10,講,第五編:司法制度史,【1
8、0,學時,】,總復(fù)習:,【5,學時,】,(二)教改原因,第,1,講四禮統(tǒng)和律統(tǒng):古代法律鳥瞰,(一)回顧古代法律精神,(二)古代法律由兩大部分組成:禮制和法刑,(三)律統(tǒng)、禮統(tǒng)的分別敘述,(四)古代法律的總體演變過程簡介,1,、遠古、黃帝至大禹:李法洪范,2,、夏商西周:禮治王道,3,、東周秦朝:刑治霸道,4,、漢唐明清:禮刑合治,“,洪范九疇”綱要;“,law”,的對譯,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nóng)用八政,次四曰協(xié)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蓋在中文,物有是非謂之理,國有禁令謂之
9、法,而西文通謂之法,西文“法”字與中文有理、禮、法、制四者之異譯,,學者審之。(,嚴譯名著叢刊孟德斯鳩法意,,第,23,頁),第,1,講附錄,中國法律史參考書目,1,、陳顧遠:,中國法制史概要,,臺北三民書局,1964,年版。,2,、范忠信等編:,中國文化與中國法系:陳顧遠法律史論集,,中國政法大學社,2005,年版。,3,、馬小紅:,禮與法,,經(jīng)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4,、,名公書判清明集,,陳智超點校,中華書局,1987,年版。,5,、高紹先主編:,中國歷代法學名篇注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6,、錢 穆:,國史大綱,,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版。,7,、梁
10、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學林出版社,1987,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8,、錢大群:,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9,、霍存福:,權(quán)力場(,中國人的政治智慧,中國政治的智慧),,法律社,2008,年版。(,1992.3,,,1995.7,,,1998.6,遼寧人民出版社第一、二、修訂三版;,1992.11,臺灣揚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初版,,1994.3,初版,2,刷;,1998.5,韓國綠叢出版社韓文版第,1,次印刷、第,2,次印刷,,6,月第,3,次印刷;遼寧人民出版社沈陽出版社,2003.3,新一版)(三版,“,跋,”,:,“,權(quán)力場,”,的精髓最終是:政治主
11、要的不是游戲,更不是詭計,法律也不是冰冷的鐵板一樣的異物。明白了這一點,就讀通了,“,權(quán)力場,”,的精髓),10,、俞榮根:,儒家法思想通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基本教材:曾憲義主編:,中國法制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或,2000,年第一版),第,2,講:深厚博大的淵源,漢代以前的法律(第一編第一章),基本內(nèi)容:先秦時期的法律思想與法典,重點內(nèi)容:,西周的禮與刑;孔孟治國思想,第一節(jié) 中華法系內(nèi)容和形式的來源,一、古代法律在外在形式上的起源,二、古代法律在思想內(nèi)容上的淵源,第二節(jié) 禮治思想和夏商西周的法律,一、夏商西周立法思想的演變,二、夏商西周的法律形式,三
12、、周公制禮和西周的“禮”、“刑”關(guān)系,第三節(jié) 孔孟法律思想和東周秦朝的法律,一、春秋戰(zhàn)國的法律思想,二、成文法的制定與公布,三、秦朝的法典和刑治思想,第,2,講第一節(jié) 中華法系內(nèi)容和形式的來源,一、古代法律在外在形式上的起源,【,參見第一章第一節(jié)“一”,第二章第二節(jié)“一、二、三”,】,1,、祭祀習慣,2,、軍事規(guī)范,3,、苗民五虐之刑,五刑,二、古代法律在思想內(nèi)容上的淵源,【,參見第二章第二節(jié)“一、二、三”,】,1,、世界各國最古老的法典認為,法律是“神”的產(chǎn)物,2,、中國古人確信,最初的法是“上天”所賜,第,2,講第二節(jié) 禮治思想和夏商西周的法律,一、夏商西周立法思想的演變,【,第一章第二節(jié)
13、“一”,,第二章第一節(jié)“一”,】,(一)商代的神權(quán)法思想,(二),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罰”思想,二、夏商西周的法律形式,【,第一章第一節(jié)“二”、第二節(jié)“二”,第二章第一節(jié)“三”,】,三、周公制禮和西周的“禮”、“刑”關(guān)系,(一)周公制禮,【,第二章第二節(jié)“三”,】,(二)禮與刑,【,第二章第一節(jié)“三”,】,第,2,講第三節(jié) 孔孟法律思想和東周秦朝的法律,一、春秋戰(zhàn)國的法律思想,【,第三章第一節(jié)“一”,、第二節(jié)“二”,】,(一)禮崩樂壞,(二)儒家法律思想簡介,(三)百家爭鳴簡介,二、成文法的制定與公布,【,第三章第一節(jié)“二”、第二節(jié)“三”“四”,】,(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眾多成文法的公布,
14、(二)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爭論,(三),法經(jīng),(四)商鞅變法,三、秦朝的法律形式和刑治思想,【,第四章第一節(jié)“一”,】,儒家王道,&,法家霸道,王道:以德服人,刑期于無刑,天下歸往;“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禮刑結(jié)合;效力長久,人們心甘情愿、“有恥且格”,霸道:以力服人,以殺止殺,怨聲載道;“法為神圣,人為草芥”,刑乃君主威嚇人之手段;只用刑事法;短暫有效,人們“免而無恥”,“,道(導(dǎo))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如果以政治體制為領(lǐng)導(dǎo),再用法制來管理,一般人就會逃避責任、法律及處罰,毫無羞恥心;假如以道德來領(lǐng)導(dǎo)(每個人都有道德的涵養(yǎng))
15、,以禮進行教化,就能做到人人有恥(具備禮義精神),從而達到政治的目的(人心歸服)。,第,3,講:合情合理立善法,漢唐明清的法典(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jié) 律典令典等多種法律形式,一、律統(tǒng)的發(fā)展與變化,二、代表性律典及其文化精神,【,第七章,唐律疏議,、第八章,宋刑統(tǒng),、第九章,大明律,、第十章,大清律例,】,三、令典的沿革簡介,四、其它法律形式簡介,【,第八章宋代編敕、第九章明大誥、第九章明代條例、第十章清代則例,】,五、典章、法規(guī)的匯編,【,第七章,唐六典,、第八章,慶元條法事類,、第九章,明會典,、第十章,大清會典,】,六、地方和少數(shù)民族立法,【,第十章第一節(jié)“二(五)”、第二節(jié)“四”,】,
16、第,3,講第一節(jié)一、中華法系之律統(tǒng)演進,1,、形式淵源:,李悝法經(jīng)、商鞅改法為律、秦律(約,-400,-200,年),2,、,3,、初步建立和迅速發(fā)展:,漢律:正律(九章律),副律(傍章律、越宮律、朝律),雜律(約,-200,200,),曹魏律:新律,18,篇,留律為副律(,220,280,),晉律:西晉泰始律,20,篇(,265,317,),北魏律(,386,534,),北齊律,12,篇(,550,577,),4,、成熟:,隋開皇律(,581,605,),唐律(開元律流傳至今):包括貞觀定律、永徽制疏(,永徽律疏,)、開元刊定(,唐律疏議,)的律,以及令格式、大中刑律統(tǒng)類等(,618,907,),5,、變動和強化:,宋律:,宋刑統(tǒng),(律令格式),,慶元條法事類,(敕令格式)(,960,1279,),元律:參用唐律,自制條格(,1206,1368,),明律:大明律、問刑條例(,1368,1644,),大清律例(,1644,1911,),1910,大清現(xiàn)行刑律,,1911,大清新刑律,第,3,講第一節(jié)二、(一),唐律疏議(義),1,、制定沿革,2,、內(nèi)容簡介,3,、歷史影響,4,、文化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