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口腔科病人護理概述-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9章口腔科病人護理概述-課件(3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9章,口腔科,病人,護理概述,井岡山,大學,醫(yī)學院口腔醫(yī)學系 制作,護理專業(yè)五官科護理學,第9章 口腔科病人護理概述井岡山大學醫(yī)學院口腔醫(yī)學系 制,1,第1節(jié) 口腔科護理的角色,第1節(jié) 口腔科護理的角色,2,現(xiàn)狀:人們對口腔科保健服務的平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口腔科護士在口腔科服務中的作用和角色:,是醫(yī)師的好幫手,是患者的好朋友,是擴展業(yè)務的好助手,現(xiàn)狀:人們對口腔科保健服務的平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3,第2節(jié) 口腔科病人的護理評估及常用護理診斷,第2節(jié) 口腔科病人的護理評估及常用護理診斷,4,一、護理評估
2、,一、護理評估,5,(一)口腔科病人常見癥狀,1.牙痛:,特點有:自發(fā)痛、激發(fā)痛、咬合痛等,程度有:劇痛、隱痛、延緩痛,常見病因有:,牙體牙髓病及根尖周疾病,牙周組織疾病,鄰近組織疾病的影響,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影響,(一)口腔科病人常見癥狀1.牙痛:,6,2.牙齦出血,病因分為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凝血功能障礙,高血壓等,局部因素:牙齦炎和牙周炎、壞死性齦炎、不良修復體刺激,3.牙齒松動,常見為牙周炎、根尖周炎致牙齒松動,也見于頜骨內囊腫及腫瘤所波及的牙位,2.牙齦出血,7,4.口臭,局部因素:口腔衛(wèi)生差,牙齦炎、牙周炎,齲齒等,全身因素:消化系統(tǒng)疾病、肝炎 等,味覺異常:患者自覺有口腔
3、異味,但他覺無異味,5.張口受限,感染,組織損傷,腫瘤等,4.口臭,8,(二)口腔科檢查,口腔檢查主要考慮局部情況,還要考慮與口腔疾病有關的全身情況,1.環(huán)境:注意椅位、光源、防止交叉感染等,(二)口腔科檢查口腔檢查主要考慮局部情況,還要考慮與口腔疾,9,2.器械:最基本的器械是口鏡、探針和鑷子(多用一次性檢查盤),2.器械:最基本的器械是口鏡、探針和鑷子(多用一次性檢查盤,10,3.椅位,檢查上頜牙時,要將椅背后仰,燈光直射至牙面,檢查下頜牙時,要使下頜平面與地面大致平行,椅被與座位平面大體垂直,但略向后仰,3.椅位,11,4.常用檢查方法,(1)一般檢查法:先對大體作一般性觀察,問診:主訴
4、、現(xiàn)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藥敏史,視診:首先檢查不適部位,其次檢查頜面部、下頜運動、頜骨、牙齒及牙弓、口腔黏膜、修復體等。,探診:用探針確定病變部位、范圍、疼痛反應等,4.常用檢查方法,12,叩診:從兩側正常牙位開始叩診,逐漸至可疑患牙,觸診:了解病變的硬度、范圍、形狀、活動度、有無觸痛、波動感等,冷熱診:冷診法可直接用冷水或無水乙醇;熱診法一般用熱牙膠測試,確定牙髓反應,X線檢查:是一項重要的輔助檢查手段,叩診:從兩側正常牙位開始叩診,逐漸至可疑患牙,13,(2)口腔前庭的檢查,檢查部位包括:口唇、頰、牙齦黏膜、唇頰溝、系帶、腮腺及其導管口,注意觀察:色、形、質、活動度的改變;有無糜爛、瘺管
5、、溢膿等,(3)固有口腔的檢查,重點觀察硬腭、軟腭、舌、口底、口咽部黏膜的顏色有無改變,有無裂縫、瘢痕、潰瘍、水腫、腫脹等,(2)口腔前庭的檢查,14,(4)牙齒的檢查,先檢查主訴部位,對主訴牙進行視、探、扣診,并檢查牙周情況和松動度等,(5)頜面部檢查,進行視、觸、探診,觀察表情和意識、顏面部外形輪廓、皮膚色澤等改變,并了解病變范圍、大小、形態(tài)、浸潤深度、硬度、溫度、動度、有無觸痛,波動感等,(4)牙齒的檢查,15,(6)顳下頜關節(jié)的檢查,視診:認真觀察,對比面部兩側發(fā)育狀況、協(xié)調性、對稱性、頦部中點是否正中位,觸診:檢查髁突的活動度,有無彈響及摩擦音,有無壓痛等,(7),牙合,關系檢查,檢
6、查咬合關系是否協(xié)調,正中接觸是否平衡,(6)顳下頜關節(jié)的檢查,16,(8)開口度檢查,輕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距離約23cm,中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距離約12cm,重度張口受限:上下切牙切緣間距離不足1cm,張口過度:開口度超過4.5cm,(9)涎腺檢查,視診:了解形態(tài)變化,同時觀察導管口有無紅腫,分泌物的性質,觸診:了解導管的質地,有無導管結石,探診:用鈍頭探針探測涎腺導管或注入造影劑及藥物,(8)開口度檢查,17,二、常用護理診斷,二、常用護理診斷,18,(一)營養(yǎng)失調(trophic disorder),(二)有感染的危險(risk of infection),(三)口腔黏膜改
7、變(altered oral mucous membrane),(四)體溫過高(hyperthermia),(五)語言溝通障礙(impaired verbal communication),(一)營養(yǎng)失調(trophic disorder),19,(六)自我形象紊亂(body image disturbance),(七)知識缺乏(knowledge deficit),(八)疼痛(pain),(九)焦慮(anxiety),(十)潛在的并發(fā)癥(potential complication),(六)自我形象紊亂(body image disturban,20,第3節(jié) 口腔科診療的感染控制與常規(guī)工作程
8、序,第3節(jié) 口腔科診療的感染控制與常規(guī)工作程序,21,一、口腔科診療的感染控制,一、口腔科診療的感染控制,22,許多病原體都可能在口腔醫(yī)療中傳播,患者和醫(yī)務人員是感染疾病的高危人群,加強口腔科感染管理是防止患者和醫(yī)務人員在口腔診療過程感染的重要措施,口腔護理工作在感染控制中其關鍵作用,許多病原體都可能在口腔醫(yī)療中傳播,23,(一)口腔科常見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逐年增高,乙肝病毒(HBV):感染基數(shù)大,結核分枝桿菌:有復蘇趨勢,真菌、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一)口腔科常見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逐年增,24,(二)口腔醫(yī)療中的感染傳播,1.感染源,(1)患者與
9、病原攜帶者及醫(yī)務人員,(2)口腔門診污染的環(huán)境,(3)污染的口腔醫(yī)療器械,(二)口腔醫(yī)療中的感染傳播1.感染源,25,2.傳播途徑,(1)接觸傳播:是醫(yī)院感染主要的傳播途徑,直接接觸,間接接觸,(2)經(jīng)空氣傳播,(3)污染的碎屑飛濺,(4)水傳播,(5)易感人群,2.傳播途徑,26,3.控制感染的方法,原則:控制感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者,(1)對患者的評估,(2)個人防護,(3)無菌技術,3.控制感染的方法,27,二、口腔科護理的常規(guī)工作程序,二、口腔科護理的常規(guī)工作程序,28,1.開診前準備,(1)清潔診室環(huán)境,(2)消毒治療臺及管路,(3)覆蓋無法清洗且易污染的設備,(4)檢查所有
10、器械的消毒狀況,(5)準備充足器械及感染控制材料,1.開診前準備,29,2.分診,對病人初步問診后分診,優(yōu)先安排急、重癥及年老體弱、殘疾人就診,維持候診秩序,做好候診宣教,3.診療前,所需器械擺設到位,病歷及X線片放置在醫(yī)師可見的清潔區(qū)內,2.分診,30,4.治療中,(1)適時穿戴口罩、手套、面罩。,(2)給患者圍上圍兜,必要時給于眼罩,調整椅位,5.治療后,及時進行清理,提供下一位患者所需器械,4.治療中,31,6.開診結束后,根據(jù)診室使用器械量先行清洗、打包,滅菌消毒。,管路消毒,防水放氣,拆下濾網(wǎng),徹底清洗。,6.開診結束后,32,本章小結,本章介紹了口腔科護理在口腔日常診療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介紹了口腔科病人的常見癥狀及其病因,以及進行系統(tǒng)口腔檢查的方法。同時,對口腔科診療感染的控制進行了系統(tǒng)介紹,最后簡單介紹了口腔科護理工作的常規(guī)程序,本章小結 本章介紹了口腔科護理在口腔日常診療工作中所扮演,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