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學課件-毫針刺法》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針灸學課件-毫針刺法(4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刺灸法總論,中篇 針灸技術,,本次授課要求,,掌握毫針針刺法的全部操作,并重點掌握捻轉、提插、疾徐等補瀉手法;,,掌握針刺異常情況的預防和處理。,,了解毫針的基本知識,,,,第一節(jié) 針具與刺法的源流,,第二節(jié) 灸法的起源與發(fā)展,,第三節(jié)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學要素,,一、刺法的量學要素,,,(一)刺激的強度,,1、通過得氣的強弱判斷刺激量,,,輕,--針下感應柔和,中,--針下感應明顯,,,重,--針下感應強烈,,2、捻轉、提插的頻率、幅度、角度決定刺激量,,捻轉角度<,90°,頻率<6
2、0次/分,刺激量輕,,,90°,<捻轉角度<,180° 60,<頻率<90次/分,中,,捻轉角度>,180°,頻率>90次/分,重,,,(二)刺激的時間,,二、灸法的量學要素,,,主要與艾炷的大小和壯數(shù)、艾條施灸的距離、施灸時間長短,,,毫針刺法,,一、毫,針的,構造、規(guī)格、檢查、保養(yǎng),(一)毫針的構造、檢查,,針灸針分為針尖,針身,針體,針柄,針尾。??? 針體必須光滑鋒利,針體挺直,易于進針,手感好,針尖具有“禿中帶銳,銳中帶禿”的特點,,必須達到刺棉花拔出不帶纖維,挑木板不起毛勾的境地,施針痛感才小,。 針柄針體連接牢固,否則容易斷針。,(二)、毫針的檢查,,二、毫針刺法的練習,(一)
3、指力練習--紙墊,,用松軟的紙張,折迭成長約8厘米、寬約5厘米,厚約2~3厘米的紙塊,用線如“井”字形扎緊,做成紙墊。練針時,左手平執(zhí)紙墊,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柄,如,持筆狀,地持1.0~1.5寸毫針,使針尖垂直地抵在紙塊上,然后右手拇指與食、中指前后交替地捻動針柄,并漸加一定的壓力,待針穿透紙墊另換一處,反復練習。紙墊練習主要是鍛煉指力和捻轉的基本手法 。,,(二)手法練習--毛線團,,用毛線由小到大,做成直徑約6~7厘米的線團。練針方法同紙墊練針法,做提插、捻轉等多種基本手法的練習。 在進行練針時,要做到捻轉的角度大小,可以隨意掌握,來去的角度力求一致,快慢均勻。在這一過程中也可配合提插
4、的練習,同時鍛煉捻轉的速度,一般總的要求是提插幅度,上下一致,捻轉角度來去一致,頻率的快慢一致,達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針刺練習,,自身練針法,,……,,,自身試針時,要仔細體會手法與針感的關系、針尖刺達不同組織結構以及得氣時持針手指的感覺。并要求做到進針無痛、針身不彎、刺入順利、行針自如、指力均勻、手法熟練、指感敏稅、針感出現(xiàn)快。,,自身練習的幾個優(yōu)點,,一、使醫(yī)者能體驗刺針的痛苦,從而不斷提高針刺手法操作技術。,,二、能同時體驗到手感和針感,提高手法的操作水平。,,三、可對各種補瀉手法的體驗。,,,三、針具的選擇和消毒,,1、針具的選擇,,2、針刺治療前必須嚴格消毒,包括:,,,針具
5、器械的消毒:,高壓消毒,、,煮沸消毒,、,藥物消毒,,以高壓蒸氣滅菌消毒法為最佳。,,,醫(yī)者手指消毒:,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凈,再習消毒棉球或碘伏棉球拭擦。,,,施術部位的消毒:,用消毒棉球或用碘伏棉球從中心點向外繞圈拭擦針刺部位。,,,施術房間的消毒:,紫外線消毒,,四、體位的選擇,,針刺的體位有:,,臥位:,仰臥位,、,側臥位,和,俯臥位,。,,坐位:,仰靠,、,側伏,和,俯伏坐位,。,,,仰臥位:身體前面的穴位(頭、面、頸、胸、四肢),,俯臥位:身體后面的穴位(頭、項、肩、背、腰、,,骶、下肢后面),,側臥位:身體側面的穴位(側頭、側胸、側腹、臂、,,下肢外側),,仰靠坐位:前頭、面、頸、胸
6、上部和上肢的部分穴位,,側伏坐位:側頭、頸側部的腧穴,,側伏坐位:頭頂、后頭、項、肩、背部的腧穴,,選穴的原則:,便于選穴、留針持久、患者舒適自然,,毫針刺法,,(一)進針法,,,1、單手進針法:,,以右手拇、食指挾持針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針尖和針身下端,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時,中指隨之屈曲,針尖迅速刺入皮膚。,,拇、食指挾持針身下端,針尖露出少許,進針時針尖對準穴位迅速刺入,然后拇、 食指再挾持針身上端或針柄,將針刺入深層,,拇、食指挾持針柄下端,中指指腹緊貼在針身旁,依靠拇、食指關節(jié)的的屈伸運動,將針刺入。,,2、針管進針法,,,3、雙手進針法,,挾持進針法,:以左手拇、食兩指挾持消
7、毒干棉球,再挾持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將針尖固定于針刺穴位皮膚表面。右手持針柄,使針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壓時,左手拇、食兩指同時用力,兩手協(xié)同將針刺入皮膚。,,,提捏進針法,: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將針刺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繃緊,使針從左手拇、食兩指中間刺入。,,,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穴位旁 右手持針,緊靠指甲將針刺入皮膚。,,(二)針刺的角度和深度,,1、針刺的,角度,:,,指進針時針身與所刺部位皮膚表面形成的夾角。,,直刺(90度),,斜刺(45度),,平刺(15度),,2、針刺
8、的,深淺,度,:,,察形氣、觀年齡、辨病情、部位酌定其深淺度。,,六、行針手法,,,行針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為了使之得氣、調(diào)節(jié)針感強弱,以及使針感向某一方向傳導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一)、基本手法,,1、,,提插法,:先將針刺入腧穴一定部位, 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方法。,“提”,就是將針由深而淺的向上的操作過程;,“插”,就是將針由淺而深的向下的操作過程,提插法就是提針和插針的結合應用。,,,2、捻轉法,: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與食、中指挾持針柄,施以前后捻轉動作,使針在腧穴內(nèi)反復前后旋轉的動作。,,(二)輔助手法,,循法,:,針刺后如無針感,或得氣不顯著時,用手指沿針刺穴位所屬
9、經(jīng)脈循行路線的上下左右輕輕地按揉或叩打的方法,稱為循法。,,,刮法,:,指針刺達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動針柄的方法。如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從下向上刮動針柄;或以拇指、中指挾持針根部,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動針柄,此法可激發(fā)經(jīng)氣,是一種催氣、行氣之法。,,,彈法,:,指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輕彈針柄,使針體微微振動的方法。但操作時用力不可過猛,彈的頻率也不可過快,避免引起彎針。此法亦有激發(fā)經(jīng)氣、催氣的作用。,,,飛法,:,針刺后不得氣,用右手拇、食指挾持針柄,細細搓捻數(shù)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復數(shù)次,如飛鳥展翅,稱飛法。,,,震顫,法,:,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
10、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動作,使針身產(chǎn)生輕微的震顫。此法可以促使得氣。,,,搖法,:,指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進行搖動,如搖櫓或搖轆轤之狀。,,七、得氣,,一、定義,,即當針刺入腧穴后,通過施用捻轉或提插等手法,使針刺部位產(chǎn)生的特殊感覺的反應,謂之得氣,亦稱為針感。,患者,會感到針下出現(xiàn)酸、麻、脹、重等感覺,或沿一定部位、方向擴散傳導;,醫(y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澀滯的感覺。得氣與否與針刺療效關系密切,可以說是針刺取效的關鍵。,,二、影響得氣的因素,,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取決于,患者,體質的強弱、病情的變化以及,醫(yī)者,取穴準否和操作手法。若針刺不得氣則應采用
11、行針催氣,或留針候氣,或溫針,或加灸等法促其得氣。,,八、毫針的補瀉,方法,,,(一)單式補瀉,名稱,補?????? 法,瀉?? 法,捻轉,,補瀉,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時間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時間長,大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補瀉,先淺后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時間短,以下插為主,先深后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 時間長,以上提為主,,名稱,補?????? 法,瀉?? 法,呼吸補瀉,呼氣時進什,吸氣時出針,呼氣時出針,吸氣時進針,開闔補瀉,出針后按閉針孔,出針時不按閉針孔,或搖大針孔,疾徐補瀉,進針慢,出針快,進針快,出針慢,平補平瀉,進
12、針得氣后,均勻地提插捻轉,,,(二)復式補瀉手法,,名稱,操 作 方 法,燒,,山,,火,先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氣后行捻轉補法,再刺入中1/3(人部),得氣后行 捻轉補法,然后刺入下1/3(地部),得氣后行捻轉補法,再慢慢將針提到上1/3,如此反復操 作3次,將針緊按至地部留針。,透,,天,,涼,先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氣后行捻轉瀉法,再將針緊提至中1/3(人部),得 氣后行捻轉瀉法,然后將針緊提至上1/3(天部),得氣后行捻轉瀉法,將針緩慢地插至下1/3,如此反復操作3次,將針緊提至上1/3留針。,,(三)影響針刺補瀉的因素,功能狀態(tài),人體處在不同的病理狀態(tài)
13、下,針刺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作用,其效果也迴然不同、即機,,體虛憊時可補,而機體邪盛時可瀉。,,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僅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對的特異性,即有的腧穴適于,,補虛,而有些腧穴則適于瀉實。,,針具及,針刺補瀉手法是對機體不同虛實狀態(tài)進行,,施術手法,治療的主 要手段,也是取得不同效果的關,,鍵,故施術手法及針具選擇必須得當。,,九、留針與出針,留針,是將針留置于穴內(nèi),若靜止不動,即不再施用手,,法,以待氣至的方法,稱為“靜留針”;若在留針,,過程中仍繼續(xù)施用手法,或為加強針感,或達補,,瀉目的的方法,稱為“動留針”。留針與否或留針,,時間的長短,應根據(jù)具體情況決定,不可
14、一概而,,論。,,出針,,是指行針完畢后,將針拔出的操作方法。其動作,,當仔細,隨勢提出,不可妄用強力,粗心大意,,,拔計時應先以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固定被刺腧穴,,周圍皮膚,有手持針輕微捻轉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將針輕捷地直接向外拔出。,,十、針刺異常情況的預防和處理,(一)暈針,,,現(xiàn)象,輕度暈針,表現(xiàn)為精神疲倦,頭暈目眩,惡心欲吐;重度暈針、表現(xiàn)為心慌氣短,面色蒼 白,出冷汗,脈象細弱,甚則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壓下降,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癥狀。,原因,見于初次接受針刺治療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緊張、體質虛弱、勞累過度、饑餓空腹、大汗、大瀉、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體位不當,施術者手法過
15、重以及治療室內(nèi)空氣悶熱或寒冷等,,,處理,,停止針刺 出針 扶持患者平臥床上:頭部放低,松解衣帶,注意保暖。輕者靜臥片刻,給溫開水或糖水,即可恢復。如未能緩解者,用指掐或針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內(nèi)關、足三里、涌泉、中沖等,也可灸百會、氣海、關元、神闕等,必要時可配用現(xiàn)代急救措施。,預防,初次接受針治者,做好解釋工作,解除恐懼心理;選取舒適持久的體位;對勞累、饑餓、大渴時,進 食、飲水后,再予針治。針刺過程中,應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變化,注意室內(nèi)空氣流通,消除過熱過冷因素。,,,(二)、滯針,,,,現(xiàn)象,,,針在穴位內(nèi),運針時捻轉不動,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若勉強
16、捻轉、提插時,則患者感到疼痛。,預防,對精神緊張者,應先作好解釋,消除顧慮。并注意行針手法,避免連續(xù)單向捻針。,處理,囑患者消除緊張,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長留針時間,用循、攝、按、彈等手法,或在滯針 附近加刺一針,以緩解局部肌肉緊張。如因單向捻針而致者,需反向將針捻回,原因,患者精神緊張,針刺入后局部肌肉強烈攣縮;或因行針時捻轉角度過大過快和持續(xù)單向捻轉等,而致肌纖維纏繞針身所致,,三、彎針,,,,現(xiàn)象,針柄改變了進針時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轉和出針均感困難,患者感到針處疼痛。,原因,術者進針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以致針尖碰到堅硬組織;或因患者在針刺過程中變動了體位,或針柄受到某種外力碰
17、壓等。,,處理,出現(xiàn)彎針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針身輕度彎曲,可慢慢將針退出;若彎曲角度過大,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因患者體位改變所致者,應囑患者慢慢恢復原來體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針。遇有彎針現(xiàn)象時,切忌強拔針、猛退針。,預防,醫(yī)者進針手法要熟練,指力要輕巧?;颊叩捏w位要選擇恰當,并囑其不要隨意變動。注意針刺部位和針柄不能受外力碰壓。,,四、斷針,,,現(xiàn)象,針身折斷,殘端留于患者腧穴內(nèi)。,,,原因,針具質量欠佳,針身或針根有損傷剝蝕。針刺時針身全部刺入腧穴內(nèi),行針時強力提插、捻轉,局部肌肉猛烈攣縮?;颊唧w位改變,或彎針、滯針未及時正確處理等所致。,,,,處理,囑患者不要緊張、亂動,以
18、防斷針陷入深層。如殘端顯露,可用手指或鑷子取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可用手指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用鑷子取出。如斷針完全沒入皮內(nèi)、肌肉內(nèi),應在X線下定位,用手術取出。,預防,應仔細檢查針具質量,不合要求者應剔除不用。進針、行針時,動作宜輕巧,不可強力猛刺。針刺入穴位后,囑患者不要任意變動體位。針刺時針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滯針、彎針現(xiàn)象時,應及時正確處理。,,針刺的注意事項,,,人體生理功能狀態(tài),,1、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2、身體虛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針刺時手法不宜過重,并應盡量選用臥位;,,3、婦女行經(jīng)期,除非為了調(diào)經(jīng),一般不宜針刺;,,4、妊娠期小腹部、腹部、腰骰部,以及一些通經(jīng)活血的腧穴,也不宜針刺,,5、小兒的囪門部。即頭頂部的腧穴亦不宜針刺。,,人體病理狀態(tài),,1、有自發(fā)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針刺;,,2、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3、小腹部的腧穴治療前要先排尿,,重要臟腑組織器官所處的腧穴,針刺不宜太深,,,針刺胸、背、腋、脅、缺盆部腧穴,不宜直刺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