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期的希臘哲學》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古典時期的希臘哲學(4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標題樣式,*,單擊此處編輯母版文本樣式,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第二章 古典時期的希臘哲學,所謂“古典時期”是相對于公元前8至6世紀的上古時期而言的,大體上指公元前5世紀到4世紀40年代馬其頓統(tǒng)一希臘以前的100多年,這是希臘城邦制從繁榮走向衰落的時期,也是希臘哲學發(fā)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古典時期的希臘哲學的三個突出的特點,首先從地域來看,古典時期的希臘哲學主要是雅典哲學。,其次從內(nèi)容上看,希臘哲學在這一時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最后從方法上看,這一時期的希臘哲學以邏輯論證為主要手段,早期自然哲學那種直陳宣稱式的方法被日益嚴密的邏輯推理所取代。,第一節(jié) 智者的啟蒙,所謂“
2、智者”,古希臘語為,sophistes,,原本泛指有智有識有才之士,例如“七賢”。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紀時,“智者”一詞則專指一批收費授徒、重點教授修辭學和論辯術并以此為職業(yè)的教師。顯然,“智者”與“哲學家”(,philosophos),不一樣,雖然兩者都與“智慧”(,sophia),有關,但實際上他們所理解的“智慧”是不同的。前者自稱“有智之人”,后者則認為自己是“愛智之人”。,一、普羅泰戈拉,(一)人是萬物的尺度,(二)一切理論都有其對立的說法,(三)社會生成論,二、高爾吉亞,批判(巴門尼德)存在論的三命題:,第一,無物存在。,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認識。,第三,即使能認識存在,也無法把
3、它說出來告訴別人。,第二節(jié)蘇格拉底的德性論,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出生在雅典,父親是石匠,母親是產(chǎn)婆。自師從阿那克薩戈拉的學生阿爾克勞(,Archelaus),接受了哲學教育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愛智”的事業(yè)。,一、認識你自己,1,,反自然哲學:自然萬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質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內(nèi)在目的,亦即“善”(,agathon,)。,2,,反“智者學派”:智者們雖然注重社會和人生問題,扭轉了哲學研究的方向,但是卻高揚個體,推崇感覺,導致了對普遍、理性和確定性的貶低或否定,由此走向了詭辯論或懷疑主義,因而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更違背了哲學愛智慧求知識
4、的初衷。,二、德性即知識,認識人自己就是認識心靈的內(nèi)在原則,亦即認識德性。,所謂“德性”(,arete,),在希臘語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長、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為該事物的本性,而人的,arete,就是人之為人的本性,所以后來便有了倫理上的意義?!吧啤笔亲匀蝗f物的內(nèi)在原因和目的,具體到人身上,就是“德性”。,三、“是什么”的問題,蘇格拉底認為,認識的目的在于認識事物的“是什么”,即,認識事物的定義或概念,亦即我們所說的“本質規(guī)定”。這一問題的哲學意義:,1,從本體論上說,千差萬別多種多樣的自然事物中普遍性的永恒不變的東西,構成了事物的本質,并且是其存在的根據(jù)。,2,從認識論上看,知識與意見
5、有別,唯有認識事物的“是什么”即確定的、普遍的本質,我們才能形成知識。,3,從方法論上看,蘇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的問題,為西方哲學的認識論原則確定了基本的形式。,四、助產(chǎn)術,1,蘇格拉底的“助產(chǎn)術”也被他稱為“辯證法”(,dialectic,)。,A,“,反譏”是助產(chǎn)術的第一步。,B,“,歸納”是助產(chǎn)術中引導方向的重要步驟。,C,“,誘導”是助產(chǎn)術的實質,也可以看作是狹義的助產(chǎn)術。,D,“,定義”是助產(chǎn)術所要達到的目的,但蘇格拉底從未下過一個絕對的定義,預示了哲學問題的永恒性,因而“辯證法”意義在于“過程”。,2,蘇格拉底對哲學發(fā)展的影響:,A,柏拉圖,B,黑格爾,第三節(jié)小蘇格拉底學派,哲
6、學史上一般把蘇格拉底的其他學生所創(chuàng)立的派別統(tǒng)稱為“小蘇格拉底學派”,以區(qū)別于柏拉圖這個大門派。,小蘇格拉底學派雖然一致認為最高的德性善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在究竟什么是善的問題上,卻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主張。在這些學派中,思想特色鮮明,對后世哲學有直接影響的有三個,即麥加拉派、昔蘭尼派和犬儒派。,一、麥加拉派:善即存在,麥加拉派在闡釋蘇格拉底的思想時深受愛利亞學派的影響,并且試圖將兩者結合起來。因此,它有兩個鮮明的特色:,一是把善等同于巴門尼德的存在;,二是能言善辯,提出了不少著名的辯題。,二、昔蘭尼派:善即快樂,昔蘭尼派的特點:,一是快樂原則;,二是實用傾向。,三、犬儒派:善即節(jié)欲,犬儒派的創(chuàng)始
7、人是安提斯塞尼(,Antisthenes,,約公元前445360年)犬儒派的另一重要代表是西諾普人第歐根尼(,Diogenes,約公元前404323年)。,安提斯塞尼虔信蘇格拉底,并從他那里學會了忍耐,并著意摹仿他對情感的冷漠,由此開創(chuàng)了犬儒的生活方式。他把蘇格拉底的善理解為節(jié)制、禁欲。,第歐根尼是安提斯塞尼的學生,他是實踐犬儒派哲學的典型,并自號為“犬”。,第四節(jié)柏拉圖的理念論,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347年)不僅是古希臘哲學,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原名叫亞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強壯的身軀和寬廣的前額,改名為柏拉圖(在希
8、臘語中,Platus一詞是“平坦、寬闊”等意思)。,柏拉圖的著作主要有:,申辯、普羅泰戈拉、曼諾、斐多、會飲、國家、,斐德羅、泰阿泰德、巴門尼德、智者、政治家、蒂邁歐、,斐利布、法律(未完成)等篇。,(以他的名義流傳下來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書信。經(jīng)過后世一代代學者艱苦細致的考證,其中有,24,篇和,4,封書信被確定為真品。),一、理念(,idea),柏拉圖的“理念”(,idea),,出自動詞,idein,(,看),本義指“看見的東西”即形狀,轉義為靈魂所見的東西。,理念的多重含義:,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過對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類概念或本質;,其次,
9、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據(jù)。個別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為這一事物的,離開了理念就沒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滿的模型,事物則是理念的不完滿的摹本,事物是因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質,事物存在的目標就是實現(xiàn)它的本質,從而成為完滿的存在。,理念派生事物的兩種方式:,一是“分有”,二是“摹仿”,二、可知世界與可感世界,分離學說將世界二重化,劃分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這是柏拉圖整個哲學的出發(fā)點和基本原則。,分離學說具有存在論和認識論兩方面的含義。,柏拉圖對分離學說的論證,:,(一)“線喻”,(二)“日喻”,
10、(三)“洞喻”,三、回憶說和靈魂轉向說,(一)回憶說,(二)靈魂轉向說,(三)靈魂學說,四、對理念論的反思和修正,(一)對理念論的反思,第一,關于理念的普遍性問題。,第二,關于理念的被分有問題。,第三,關于理念被摹仿的問題。,第四,關于理念、神和我們的關系問題。,(二)巴門尼德篇中的八組假言推論,在這八組假言推論中,前四組假設如若一存在,研究它將產(chǎn)生什么結果,后四組假設如若一不存在,研究它將產(chǎn)生什么結果。,柏拉圖對推論的小結:如若一存在或者如若一不存在,則相對于自身或相對于其它的,既完全是一切又不是一切,既表現(xiàn)為一切又不表現(xiàn)為一切。,(三)智者篇中的通種論,理念之間的關系有而且只有三種可能情況
11、,即全部能結合、全部不能結合、有的能結合有的不能結合。柏拉圖對存在、不存在、運動、靜止、相同、相異這六個最普遍的理念(種)進行考察,得出了結論:存在、不存在、相同、相異可以互相結合;這四個理念與運動、靜止也可以互相結合;但運動和靜止不能互相結合。這就證實了前面所說的第三種可能:有的理念能結合,有的不能結合。,理念分有說的意義 :,柏拉圖將理念之間的結合也稱為“分有”,從八組假言推論到“通種論”所建立起來的理念分有學說,是柏拉圖對理念論作出的重大修正之一。它不僅克服了巴門尼德等人把存在與不存在絕對對立起來,貶低不存在的僵化觀念,而且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探討了作為一般和抽象存在的范疇之間的關系,確
12、立了存在與不存在、相同與相異等范疇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從而推動了辨證思維的發(fā)展。,(四)劃分法,劃分法是柏拉圖對理念論所作出的另一修正。劃分和概括是辨證法的兩條途徑。,柏拉圖的劃分法實質上是二分法(這也是他建構整個哲學體系的方法論特點),即將一個總的東西劃分為二,再將其中的一個劃分為二,一直這樣二分下去,直到所需的定義。,(五)四類存在,把存在分為四類是柏拉圖對理念論所作的第三個重要修正。在后期的斐利布篇中,他提出了四類存在的觀點:,第一類是無定(,apeiron),,即沒有界限或規(guī)定的東西。,第二類是有定(,peras),,即有規(guī)定和定量。,第三類是前兩類的混合。,第四類是原因,亦即使混合得以
13、產(chǎn)生的產(chǎn)生者。,五、摹仿創(chuàng)世論,摹仿創(chuàng)世論是柏拉圖宇宙生成學說的核心內(nèi)容,在他的著名對話蒂邁歐篇中得到了系統(tǒng)的闡述。,柏拉圖的宇宙生成學說有兩個基本前提。,第五節(jié)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論,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舉世公認的歷史上第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求學、游學與辦學,構成了他單純而平凡的履歷,熱愛智慧并播散知識,貫穿著他偉大輝煌的一生。,一、方法論與知識觀,(一)方法論,第一,歷史批判法,第二,概念分析法,第三,經(jīng)驗歸納法,第四,問題探索法,(二)知識的等級,哲學作為最高的知識具有三個特征或條件:,其一,因好奇而生。,其二,因
14、閑暇而生。,其三,為自由而生。,(三)科學知識的分類,1,亞里士多德以知識的目的為依據(jù),將所有知識分成三類:,(1)為著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識是“理論(思辨)知識”(,theoretike,);,(2)為著行動而被追求的知識是“實踐知識”(,praktike,);,(3)為著創(chuàng)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識是“創(chuàng)制知識”(,poietike,)。,2,在理論知識中,又以對象的不同再分為三種:,(1)研究運動而又可分離存在東西的是物理學(自然學);,(2)研究不運動但也不分離存在(即在質料中)東西的是數(shù)學(但他承認有些數(shù)學對象是可以分離存在的);,(3)研究不運動又可分離存在東西的是第一哲學(即神學),亦即
15、我們所說的“形而上學”。,二、本原原因論,(一)本原和原因,所謂本原(,arkhe,),,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認識由之開始之點”。,原因比本原復雜得多。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原因”(,aitia,),,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據(jù)和條件,他詳細區(qū)分了各種不同的原因。,(二)四因說,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種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1)“質料因”(,hule,),,指“是所從出的東西”,它的首要含義是“載體”。,(2)“形式因”,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內(nèi)在形式,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也就是事物之所以為該事物的本質。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狀(,morphe),。,(3)“動力因”,即
16、動變的本原,指讓事物得以開始運動的那個初始的東西,。,(4)“目的因”,原文直譯為“所為了的那東西”。,四因說變二因說:,亞里士多德認為,原因雖然有四種,但是“后三種原因在多數(shù)情況下都可以合而為一。因為所是的那個東西和所為的那個東西是同一個東西,而運動的最初本原又和這兩者同類?!笔挛锼堑臇|西是形式,所為的目的亦是形式(因為形式即是其所是,只有獲得了形式才算達到了目的),使事物運動的真正動力還是形式(如房屋建筑的動力是建筑師,而建筑師之能建筑的原因在于他有建筑技術),所以,這三種原因合而為一后可以統(tǒng)稱為形式因而與質料因相對應。這樣,四因就變成了二因。,(三)潛能與實現(xiàn),(1)潛能指事物的這樣一種存在狀態(tài):具有能夠實現(xiàn)其本質和目的的潛在力量,但還沒有實現(xiàn)出來,而要實現(xiàn)出來,靠其自身又是無能為力的。,(2)“實現(xiàn)”(,energeia,,通常譯為“現(xiàn)實”,它是個合成詞,直譯為“在活動中”)是與潛能相對而言的另一種事物存在狀態(tài),即存在著的事物自身或獲得了自己本質的事物。,(3)質料與形式的關系亦即潛能與實現(xiàn)的關系。質料以潛能狀態(tài)存在著,形式則是實現(xiàn)。質料一旦獲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實現(xiàn)出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