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人文教育的困境和路徑選擇》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大學人文教育的困境和路徑選擇(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大學人文教育的困境和路徑選擇
大學人文教育是推進大學教育改革,發(fā)揮文化整合和創(chuàng)新職能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經濟進步、社會開展的客觀要求。特別是現代大學承當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效勞等重要職能,每一項功能的充分發(fā)揮都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領。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現代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比一直以來處于弱勢地位。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面對人文精神失落帶來的各種弊端,開始反思并尋求改變。而我國大學為適應國家的工業(yè)化和現代化建設,卻在大力開展專業(yè)知識教育,這一開展思路直接造成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別離,科學教育在大學教育中越來越重要,占據統(tǒng)治地位,人文教育那么不斷弱化甚至邊緣化。隨著改革開
2、放以后市場經濟的深入開展和功利價值取向的影響,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培養(yǎng)面臨著更多不利因素,我國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大學人文教育缺失問題越來越引起國家和社會的關注。在科技文明高度興旺的今天,正確的處理好人文精神與教育的關系,并使之有效的與科技教育相結合,是當今社會人才培養(yǎng)的重中之重。本文從推進大學人文教育改革角度,探討了人文教育的培養(yǎng)維度、面臨困境和優(yōu)化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大學人文教育的培養(yǎng)維度分析
人文精神,一般說來,應當是整個人類文化所表達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說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全面開展、自由、解放和幸
3、福為終極目的。在校大學生人文精神主要來源于人文知識。但是,人文知識的傳授和學習并不完全等同于人文教育。深刻理解人文精神內涵,將人文精神的應然含義與教育客觀行動結合起來是大學人文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人文精神的內涵無疑具有廣泛性,同時又“蘊含著極其深刻的目的論意義。它可以用人們通常所說的“以人為本〞和“終極關心〞八個字來概括〞,這就決定了與之相對應的大學人文教育內容應當是綜合的、全方位的,在目的論意義上應當提供應人全面、自由、幸福的開展環(huán)境,以實現人的價值和全面開展為終極目的。簡言之,進行大學人文教育不僅要以挖掘各種文化的人文意義,進行人文知識的傳播為內容,還要以全方位的文化教育,培育全面開展的人
4、為目標,關注人的開展,實現終極關心。由此可見,大學人文教育維度的分析問題即大學人文教育內容,是當前指導現代大學開展人文精神教育,推動教育改革的關鍵和根底環(huán)節(jié)。思考和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確定現代大學人文教育的主要維度,其實是思考如何看待人文精神和教育關系問題,如何實現兩者結合的問題,也就是如何將人文知識更好的傳播,挖掘其文化內涵和終極意義的過程。人文教育貫穿在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大學人文教育的應然內容,應當與人文精神所關注的終極意義始終保持一致。這就決定了當代大學生人文教育維度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人的綜合素質和全面開展?!耙匀藶楸鲸暿侨宋慕逃囊x之一,大學的目標應當以培養(yǎng)人的
5、綜合素質和實現全面開展為目標。當前的教育模式與這個目標的實現還有差距,以此為準推動教育制度改革才能取得成效。
〔二〕關注人的心靈世界。當前的知識化教育模式將知識傳授作為教育的全部內容,將教育的過程、方法單純歸結為傳授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知識化教育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學習掌握各種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但是知識化教育的過度將會無視人的心靈的開展。世界的發(fā)現和人的發(fā)現應當是相輔相成,相互統(tǒng)一的。如果知識教育歸結為“世界的發(fā)現〞的話,那么心靈教育就是關于“人的發(fā)現〞,過度的關注其中任何一項都會有失偏頗。
〔三〕關注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F行教育強調實證化研究,通過這一方法著重培
6、養(yǎng)人的辯護和論證能力,最大限度地讓人接受現有知識。伴隨著現代教學尤其是科學教育的開展,實證化方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得益于此方法的推廣和開展,當代教育才真正走向了現代化。但是,正像科技與人文的關系一樣,與實證化相對應的,教育方法論還應當關注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是人文教育的內涵之一。兩者也是相輔相成,相互統(tǒng)一的,不可偏廢。
〔四〕培養(yǎng)法治精神。法治精神以繼承和弘揚人類的“善〞為最高精神,以追求公平、正義為社會準那么,應當成為人文教育的時代開展要義。
〔五〕實現與科技精神的更好融合。當代大學,不應當簡單的將科技與人文對立,要以發(fā)現和傳承科技文明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為己任,實現兩者
7、的交融,彼此互相促進,共同開展。科技和人文作為當代教育兩大主題,如何正確的認識和處理兩者的關系是解決人的全面開展問題的關鍵,值得認真研究。
〔六〕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人文精神本身便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人文教育必須以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為主要內容,堅持揚棄的精神,不斷豐富人文精神賴以開展和傳承的土壤。
二、大學人文教育的困境
當前,我們實行的是一種以知識為本的教育模式,以考試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根本方法,我們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均圍繞滿足應試需要或者知識傳授為目標。這一根本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人文精神及其他所蘊含的目的論意義。這就導致了現有大學人文教育在教學內容設置上不可能全
8、面、系統(tǒng)的實現上文提到的六個方面維度的教育。并且現行教育模式在大學人文教育體制機制方面還存在很多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在理念、價值選擇等方面還與人文教育應然目標的實現存在諸多矛盾。
〔一〕人的全面開展綜合素質提高和專業(yè)化教育制度選擇。教育選擇的趨向性導致當前我們專業(yè)化教育的快速開展。過早的文理分科,使學生喪失了了解人類另一半文明的珍貴時機,也導致大學教育對于人的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缺乏有效的機制。現階段我們的大學教育,專業(yè)化是最為重要的特征之一。專業(yè)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全過程,難以防止的是在某些領域存在專業(yè)教育過于膨脹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的片面開展,無視了人的整體素質和能力的提高。正如愛因
9、斯坦所言,這種教育方式的危險在于,這樣的教育模式下人或許只能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而不是“一個和諧開展的人〞。
〔二〕青年學生思想活潑與文化積累的緩慢。大學生思想活潑,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尤其在科技文明大行其道的今天,年輕學生的關注點往往放在了應接不暇的知識更新和科技進步帶來的信息大爆炸的沖擊中,文化人或文化研究被打上了古板、陳腐的標簽,從研究生考試報名就可以看出,哲學、歷史學、考古學等人文哲學類的專業(yè)報考比例要低得多。文化積累的緩慢,導致大學人文教育的培養(yǎng)往往陷入后繼乏力的境地,短期內雖有成效但往往伴隨學生的畢業(yè)走向社會而缺失延伸教育的土壤,無法形成有效的長效機制。
〔三〕功利
10、價值思想與做學問搞研究。市場經濟下,傳統(tǒng)價值體系不斷被解構,西方功利主義思想迅速傳播,人們在吸收其效益、求實、利益關系原那么的同時,功利原那么也越來越凸顯。加之外表為素質教育實為功利教育環(huán)境的現代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價值判斷出現了越來越物欲化的功利價值選擇。大學生乃至高校教師缺乏腳踏實際地搞研究做學問的耐性,追逐功利化、物質化享受往往成為學習就業(yè)、搞研究的目的所在。
〔四〕人文教育內容廣泛性和教育選擇趨向性。人文精神是人類文化的精髓,具有包容性和廣泛性。教育以人和文化作為主要對象,應當涵蓋整個人類文化,包含人文精神的全部內容,是綜合的或全方位的。但是,實際上由于教育專業(yè)化、知識化開展的選擇
11、趨向性,現實的教育尤其是如科學、藝術或技術等往往是單一的或單方面的,缺乏人文意義層面的深入開掘。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的對立導致科學研究學術不健全人格的開展,科學研究的人文價值得不到充分表達。
〔五〕知識實用性獲取與文化全面?zhèn)鞒?。我國大學教育以學習知識為目標,大學生為應對各種學業(yè)考試,取得好成績不得不“死記硬背〞各種知識,對知識的獲取某種程度上滿足考試需求遠遠大于興趣和愛好以及對于科學精神的追求。從人文教育角度分析,正是知識獲取的實用主義的目的性偏差和教育手段的單一,導致了整個學習過程中缺乏對于知識所賴為存在的人文背景及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體悟和繼承發(fā)揚,文化全面的傳承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12、三、大學人文教育路徑選擇
培養(yǎng)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實現其人文素質的全面開展,大學人文教育改革是各項措施中的關鍵和根底所在。本文旨在通過大學人文教育素質維度分析促進人文精神與大學教育的有效結合,同時為樹立大學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推進教育教學內容的改革提供依據。在當前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困境分析的根底上研究創(chuàng)新人文教育方式方法、營造良好人文教育環(huán)境、提高教育者人文素質,從而構建五位一體的大學人文教育改革新模式,為當代大學人文教育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的終極意義是“以人為本〞和“終極關心〞,現行以“知識為本〞的應試教育要逐步轉變?yōu)椤耙匀藶楸鲸暤奈幕?/p>
13、教育。從人文教育的高度,大學要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現有的教學理念,將教育的過程變成真正培養(yǎng)人和關心人的過程。要將人的綜合素質的開展作為根本教育原那么予以保障,在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提高學生對生命意義和人的心靈的感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是傳授文化知識,更要注重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和文化的全面?zhèn)鞒?,提高人的開展能力和創(chuàng)新動力。要關注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人格。
〔二〕創(chuàng)新人文教育方式方法
現行教育方法忽略了人與知識的聯系,其核心和本質:是知識論和認識論同本體論和價值論的別離和脫節(jié)。這種方法論是沒有價值主體的知識論、“沒有認識主體的
14、認識論〞和沒有生命主體的方法論。大學人文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必須以人的成長開展規(guī)律為出發(fā)點,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從根本上摒棄被動接受知識和信息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的不良影響。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看待知識的獲取與個人綜合素質提升的關系。首先,教學過程中,在采用專業(yè)化教育方法的根底上要引入更多能夠促進人的綜合素質和全面開展的教育方式方法;其次,改良單純傳授知識的方式方法,引入培養(yǎng)人的人格、價值觀、對人的認知能力進行培養(yǎng)的方式方法;第三,開展實證化方法教育時,采用更多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式方法;第四,引入社會實踐教育方式,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的人文教育功能。
〔三〕改革人文教學內容
對大學生
15、既要進行專業(yè)文化教育又要安排恰當的通識教育,以到達不僅要學習專業(yè)技術,更要領悟專業(yè)背景及人類文化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目的。要以通識教育為根底,通過完整的人類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全面開展打下堅實的根底。在通識教育的根底上,開展專業(yè)教育,將專業(yè)知識的背景和開展歷程,以及背后更深層次的人文意義納入課程,更有效的促進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總之,在人文精神的視野中,不僅要重視形而下的專業(yè)教育、知識教育和技術教育,更要重視形而上的理想教育、精神教育和靈魂教育。要將教育的過程真正變成培養(yǎng)全面開展的人的過程,將人文精神作為教育的靈魂。同時,要充分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的人文教育功能,大力加強學科建設、師
16、資隊伍建設;要對大學生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課程設置的實踐性和體驗性,增強學生對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體悟和感知,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良好人格。
〔四〕塑造良好的人文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應當成為一種包含人文精神的文化,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提供豐沛的土壤。首先要建立和諧的人文物質環(huán)境。人文物質環(huán)境是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根底環(huán)境,是一切知識在校園環(huán)境中進行傳播、再生產的物質根底,也是大學歷史校園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它不僅僅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精神上的歸屬感,同時更是人文精神形成和培養(yǎng)的主要課堂。因此,一所大學的建筑布局、風格、綠化、標語圖示等等無不應當包含人文內涵,
17、要進行獨具匠心的設計。其次,要建立以人為本的和諧人文環(huán)境。和諧人文環(huán)境,主要是人的和諧。這也是大學人文環(huán)境建設的中心工作。和諧人文環(huán)境,可以增進人際交往,激發(fā)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具體到教學管理上,要充分發(fā)揚民主,聽取學生意見建議,給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要給予教師更多的教學主動權,鼓勵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風格,激發(fā)教學熱情和積極性。
〔五〕注重教師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大學教育的主體是人,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有機統(tǒng)一。曾擔任過哈佛大學校長的科南特指出:“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它的一代代教師的質量。〞教師首先要做社會的良知,要不斷的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起到表率標桿作用,要引領社會文明,追求精神獨立;其次,教育者要具有獨立的批判意識,對于做學問搞研究要有執(zhí)著的追求。批判是對事物現有規(guī)律的思考和評價,是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發(fā)現和開展社會規(guī)律性存在的必要途徑;也是知識理論創(chuàng)新的有力武器,作為文化知識的傳播和創(chuàng)造者的教師應當不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更要有對真理的追求和向往;再次,教育者要具有人文關心的精神。要關注社會生活,以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為科學研究的動力,要具有奉獻精神。學校應當為教師人文素質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條件,要有完善的引進、培養(yǎng)和考核機制,努力推進高素質、富有人文素養(yǎng)的師資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