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我的水鐘》評課稿》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小學科學《我的水鐘》評課稿(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小學科學《我的水鐘》評課稿
上周五在虹橋路小學聽了陳老師執(zhí)教的五下《我的水鐘》課,因黃勝國老師的安排,叫我這個新手進行評課。誠惶誠恐地接下了這個任務,經小組成員共同討論,總結如下:
一、注重嚴謹性思維訓練與培養(yǎng),忽略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
由于本學期,我們的教研團體以“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為教研活動的主題,本節(jié)課陳老師極為重視對學生嚴謹性思維的訓練與培養(yǎng)。從設計“我的水鐘”討論環(huán)節(jié)開始,陳老師都極力地引導學生要嚴密考慮影響水鐘準備性的因素。比如:在材料材料選擇上,利用大的汽水瓶,因為這個瓶子的形狀比較的規(guī)則,有利于學生畫時間的刻度;在控制水流速度要保持勻速上,要求學生觀察好上個瓶子的
2、水位,盡可能讓水壓保持一致,從而使水流盡可能保持勻速...由于老師在細節(jié)指導方面做得很到位,對于學生來講,也是一種嚴謹性思維的訓練與培養(yǎng)。
可能陳老師過于追求嚴謹性,從而忽略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作為技術類的科學課,技術的靈魂是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應該是技術的首要內涵。在討論如何畫水鐘的刻度時,有一位學生提出:一分鐘一分鐘地畫刻度,可能會出現由于水位變化不大,刻度間隔很小,刻度畫得不準。這時,陳老師可能為了讓全班統(tǒng)一標準,就指出,在設計過程中,水流的小孔挖得足夠大,一分鐘上升的水位是比較明顯,不存在問題,所以就用大家統(tǒng)一的標準畫。我認為這位學生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他的思維是積極且活躍的,雖然
3、他這次的考慮可能是多余的,但有不一樣的想法,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就應該屬于發(fā)散性思維,是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重要標志。老師可以充許他所在的小組用他的方法來標刻度,這是對他“別樣想法”最大的支持與鼓勵了。以后會有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別樣想法”我想這應該是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發(fā)展的起點。事實上整堂課下來,這位男生表現出色,是較拔尖的學生,新課程要求我們應該實施分層教育,尊重學生的差異。對于這類學生就可以提高要求,也是新課程理念一種落實。
對學生思維的訓練與培養(yǎng)不是一節(jié)課能完成的,需要平時的每時每課的貫徹與落實,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在定位在一種思維的訓練與培養(yǎng),是不合理也是不夠的。
對于材料的選
4、擇,陳老師基于標準化的考慮,所以就統(tǒng)一用一種材料,相同規(guī)格的汽水瓶。我認為材料種類可以再多點,老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家里,各種不同品種已用過的飲料瓶,可以讓學生收集家里的不同容器(瓶子),不僅可以對學生滲透“變廢為寶”的保環(huán)教育,同時也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明白不僅僅只有一種材料可以做水鐘,只要符合透明(容易觀察)、可以挖小孔等要求的其它容器也可以成為制作水鐘的材料。這也是一種思維的訓練。
二、教學目標把握準確,但不厚實。
陳老師對于這節(jié)課是做了精心準備,參考了許多的資料,對于教學三維目標也是進行準確設置。但我認為,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上還可以增加這條:了解水鐘的發(fā)展史(科學史)
5、,(從過去不夠準確的水鐘,到現在所用原子鐘,準確率高達“4億年誤差為1秒”。)了解技術進步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通過二次設計實踐活動,感受技術的改進。從而感受科技的力量,更加熱愛科學。
這節(jié)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指出:在實踐中經歷思考方案 → 制定計劃 → 實施方案 → 檢驗成果 → 尋找原因 → 改進實驗的探究過程。但陳老師的整堂課,只完成了“思考方案 → 制定計劃 → 實施方案 → 檢驗成果 → 尋找原因”的環(huán)節(jié),沒有給學生改進實驗的時間,這對于一節(jié)技術類的課,是不完整的,對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也是不利的。尋找原因最重要檢驗“原因”是否正確的是需要通過“改進實驗”環(huán)
6、節(jié)來檢驗的。
三、教師指導細致到位,學生的主體參與不夠。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小學科學老教師,陳老師的教學思路清晰,指導細致到位,可以說得上“面面俱到”。這是個優(yōu)點,同時也是缺點。由于每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都考慮得面面俱到,對于學生設計方案每個因素都給予提示和標準化的要求。這對于學生來講,實施方案是有利的,但很能打開學生的思維,也很難讓老師知道學生真正的問題在哪里。我認為可以學習陳耀老師的做法:在溫州市優(yōu)質課評比時,陳耀老師所執(zhí)教的“雞蛋的保護器”。一組學生設計好“保護器”匯報設計思路,同時接受其它同學的提問。同伴的問題能體現學生在設計過程中所思所慮,這些問題也是最接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思考,促進理性思維的發(fā)展。章鼎兒老師在去年的沿海部分地區(qū)科學研討會上指出:讓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不僅僅是做實驗,更需要交流與匯報。交流與匯報的過程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素養(yǎng)。
一節(jié)技術設計課要體現出技術創(chuàng)新的味道,需要教師大膽放手,學生積極參與,更需要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的通過的實踐,不斷地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