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綜合性學習為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以《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綜合性學習為例(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讓語文綜合性學習名副其實
——以《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綜合性學習為例
內容摘要:記述綜合性學習《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的策劃、實施、呈現(xiàn)、評價四個階段,并對本次活動從對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語文味”的追求;對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綜合性”的理解以及對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參與活動的度的把握三方面進行反思。
關鍵字:語文味 綜合性 教師參與活動的度
該綜合性學習的對象是農村中學中一班普普通通的初二學生,引導者或組織者是農村中學中一位對新課程理念認識膚淺、對新課程實踐才一年的語文教師,最終要求呈現(xiàn)一堂避免“非語文”之嫌的綜合性學習課——《世界何時鑄劍為犁》。
一、策
2、劃階段
如何將此次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正軌?這是首要問題。第一塊“古今戰(zhàn)爭知多少”難有語文味;第二塊“記住歷史,珍惜和平”中的1、2兩點從實際情況來看搜集的難度較大,第3點可以考慮。第四塊“鑄劍為犁應有日”中4個內容的討論,對于這樣一班學生來說難度較大,斟酌再三,只能抓住第三塊內容“文藝作品與戰(zhàn)爭”來開展活動。
如何體現(xiàn)“和平”這一主題?顯然搜集的文藝作品除要以戰(zhàn)爭為話題外,還應體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性,惟有如此才能激起學生熱愛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
如何多角度地體現(xiàn)主題——和平?向學生提供以下幾種形式:散文、古詩詞、現(xiàn)代詩朗誦;從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或環(huán)境入手談感受;歌曲聽
3、后感;電影觀后感;講故事。
如何使主題——和平得到升華?小組展示后讓學生以和平鴿的名義說一句話,那么“和平”主題隨之呈現(xiàn),最后以齊頌一首《和平的面容》作結,使情感達到高潮。
最后要考慮的是怎樣讓學生克服恐懼心理?畢竟在他們身后后面有一百多位教師。因此我在課的開始部分設計了一個關于戰(zhàn)爭文化的搶答賽。
二、實施階段
大概兩個星期的時間里,我和學生們作了以下準備:我按座位將學生分成八組,列出八種形式,要求各小組討論,于第二天定下形式。第二天我協(xié)調了部分小組的形式,要求利用雙休日搜集材料,明確材料要求:體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星期一材料匯總,小組初審,要求組長在考慮好具
4、體形式的基礎上對組員進行合理分工,十一假期內完成各自任務。返校后給學生兩節(jié)課時間排練,教師巡視并指導。此間不少小組在課間來辦公室詢問。
三、呈現(xiàn)階段
開門見山進入搶答一刻,共八題,內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戰(zhàn)爭文化,課堂氣氛活躍,臉上有勝利的粲然,有失敗的沮喪,然而隨著新一輪競爭的來臨,又表現(xiàn)出振奮、躍躍欲試……我知道學生已經忘記身后的一百多位教師了。我宣布結果后說:“同學們,豐富的戰(zhàn)爭文化給我們帶來了一絲樂趣,(邊展示圖片邊解說,并播放音樂)然而,在這些文化的背后呢?(停頓)望著硝煙彌漫中孩子們那一張張哭泣的臉;一片狼藉中孤苦無依的小男孩;再看,小男孩無辜的表情下那一枚手雷;還有這
5、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這叫人難以置信的萬人坑……這一切都讓我們聞到了戰(zhàn)爭散發(fā)出來的血腥味!下面就讓我們進入展示時刻,從文藝作品中感受戰(zhàn)爭?!?
講臺下一片凝重,第一組展示的是古詩朗誦《雁門太守行》?!饼R誦一遍后一男生有感情地誦讀淺譯,另幾位女生對應地誦讀詩句,朗誦聲由沉重悲涼轉為慷慨激昂,講臺下情不自禁地響起掌聲。……當?shù)谌M的女同學們齊聲誦讀我在上《蠟燭》時用過的一首詩——《鮮花哪里去了》時,我分明看到了其中一位眼里的閃亮,她們用“如果在那天,戰(zhàn)爭從古至今還未“發(fā)明”“出土”,那群可愛的戰(zhàn)士們,來到了當今的年代……”的假設表達她們對戰(zhàn)爭的厭惡,我注意到同學們的表情是沉重的,掌聲卻不失熱烈?!诹?/p>
6、組同學的描述:我看交通壕里堆滿了敵人的尸體,有不少缺胳膊斷腿,沒有頭的尸體,是浸透了鮮血的軍裝,包裹著一堆炸爛了的肉似的尸體,我好像聽到他們在倒下那瞬間的慘叫。再加上該組同學對“慘叫”的配音,那不堪入目的場面鉆入腦海讓人無法接受。第七組展示的是由同名新聞改編的新聞報導《來自巴格達醫(yī)院的悲憤》,這是他們組自創(chuàng)的形式,記者的現(xiàn)場采訪,小女孩的告白:“午夜時分,導彈落到了我們頭上,我的爸爸媽媽還有哥哥都死了,我的媽媽已經懷孕五個月了,……把我的手臂找回來,你覺得醫(yī)生能給我安上一雙手臂么?如果我沒有手,我會自殺的……我沒有手該怎么辦?”一下子拉近了戰(zhàn)爭與我們的距離,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戰(zhàn)爭無異于生活中的
7、魔鬼。最后一組讓我們在《黃水謠》的歌聲中聆聽了一位男同學的心聲——請你們想想,假如沒有戰(zhàn)爭,大地將有一片溫暖。讓世間充滿愛吧,愛是人靈魂的根源!
我總結后說:“今年的十一是新中國56歲生日。早上,首都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升旗儀式。與往年不同的是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一瞬間,1萬羽白色的和平鴿騰空而起。同學們,如果你是其中一只,你想捎上一句怎樣的話?帶著這句話飛向哪里?”其中一位同學提到她想帶給美國總統(tǒng)一句話,因為她不希望美國發(fā)起伊拉克戰(zhàn)爭。最后齊誦《和平的面容》?!?
四、課后評價階段
小組討論,由組長記錄對其他組的最有價值的評價,最好附上建議。再讓組長聚在一起交流,各組組員反思本組
8、的活動過程。之后組長向組員傳達交流結果,總結經驗教訓。此間教師巡視指點。然后全班交流經驗教訓,教師補充。有的組認為平時上課要積極舉手發(fā)言,這樣才能不緊張;有的覺得合作練習不夠多,導致配合不夠默契……
分析與反思:
一、 對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語文味”的追求。
語文綜合性學習設置的初衷是通過拓寬語文學習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砥礪能力。因此,在實施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做好融合與滲透的文章,充分體現(xiàn)語文味,至關重要。
在這節(jié)課上,所選的內容大都是語文的,惟有兩個觀后感涉及影片,一個聽后感涉及歌曲。這顯然與我策
9、劃時選擇第三塊內容“文藝作品與戰(zhàn)爭”有極大關系,從四塊內容看,只抓住“古今戰(zhàn)爭知多少”容易上成歷史課,只抓住“記住歷史,珍惜和平”容易上成故事課,只抓住“鑄劍為犁應有日”容易上成政治課,而“文藝作品與戰(zhàn)爭”涉及的詩詞、名言、故事、文學影視作中的人物形象等容易在內容上實現(xiàn)“語文味”。再者,散文、古詩詞、現(xiàn)代詩朗誦;從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或環(huán)境入手談感受;歌曲聽后感;電影觀后感;講故事這些形式都是對學生朗讀、理解、表達、寫作等語文能力的歷練,在形式上實現(xiàn)了“語文味”。
以上按程少堂在《語文味研究回顧》中所說應屬于語文味的外延,從內涵上說主要指通過情感激發(fā)和語言品味(針對
10、閱讀教學而言)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的審美快感。這一堂綜合性學習的設計以“趣”導入,以“情”貫穿。用影視作品、用音樂、尤其是用學生富有情感的朗讀來感染在座的學生,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戰(zhàn)爭的情感;而后借鴿子表達情感,過渡到對和平的熱愛;最后以齊誦《和平的面容》實現(xiàn)了學生情感的升華。教師更是用幾段飽含情感的話把學生由興奮帶向沉重,再由對戰(zhàn)爭的痛恨導向對和平的熱愛,當階梯教室中充滿悲涼、悲壯、悲憤時,當階梯教室中高響和平呼聲時,那是學生心靈的吶喊。
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綜合性學習中對“語文味”的追求都要達到這種程度。只要能從“語文“角度來學習,且最終能為“語文”服務,“語文味”便自然顯現(xiàn)。
11、二、對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綜合性”的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對“綜合性”的闡釋是: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還特別指出: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課上有古詩《雁門太守行》的朗誦,學生還針對我提出的“如何解決古詩難懂的問題”設計了一個邊讀淺譯邊頌詩的環(huán)節(jié),再配以古樂《十面埋伏》,戰(zhàn)場上危險而又凄涼的氛圍在教室中彌漫開來;有對課本中英雄人物形象的讀后感,值得一提的是學生作出了這樣的假設:如果在那天,戰(zhàn)爭從古至今還未“發(fā)明”“出土”,那群可愛的戰(zhàn)士們,來到了當今的年代,他們肯定是……以此來表達對發(fā)起戰(zhàn)爭的愚人的嘲諷
12、、憎恨;有充滿悲憤的影片觀后感;有聽歌曲〈黃水謠〉后的感受;還有富有創(chuàng)意的由同名新聞改編的新聞報導《來自巴格達醫(yī)院的悲憤》……學生通過講、誦、寫等活動表達了他們對作品的理解,促成了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還與音樂學科溝通,在朗誦時配以背景音樂,較充分地體現(xiàn)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綜合性”。
遺憾的是課前我曾經聽過一位歷史與社會學科的老師上的一堂同名活動課,當時覺得那些史料可以一用,若暢想時分中的第二小題“帶著這句話飛向哪里?”能結合這些歷史事實來說,那么學生就有可能說:"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想帶給希特勒,讓他不以“劣等民族”的荒謬理由殘殺那么多
13、萬猶太人。"等等,如此一來該學科的知識為語文所用,不失為一個亮點,但我沒顧上,這倒也罷了;課堂上我本可以提示學生結合歷史事實來思考,可我又忽略了,這也能罷了;當一位學生說“我想帶給美國總統(tǒng)”時我完全可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結合歷史事實談,而我只是追問了一個為什么?對于《世界何時鑄劍為犁》這個綜合性學習來說,與該學科中的歷史知識的結合恰恰是最必要的,雖然展示中有關于二戰(zhàn)的影片片段的觀后感,但未能免去蜻蜓點水之感。
課后反思,三次“失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對“綜合性”的理解不夠透徹,忽略了最為重要的一點——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此外,設計時太過追求“語文味”,生怕不象語文課,束縛了思想,也是導
14、致忽略的原因之一。
三、對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參與活動的度的把握。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這就要求我們要放開手腳,相信學生,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會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解放孩子的嘴,讓他們會說……當然,這并不等于放任學生自行學習。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生活體驗在教師教學的啟發(fā)、誘導下會得到深化和升華。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也需要教師提供咨詢和導向,以確保學生學習優(yōu)勢和特長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在整個過程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決定形式,有的小組在講故事的
15、基礎上增添了故事讀后感,還有一個小組竟自創(chuàng)了一種形式——新聞報道,由演播室的兩位主持人簡介后將“鏡頭”切換到醫(yī)院現(xiàn)場,來個記者采訪,再回到演播室。再者,學生將搜集的資料進行刪選后組長負責根據組員自身特點分工,有的負責整合或創(chuàng)作,有的負責朗誦,有的負責抄寫等等,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個性,使大多數(shù)同學擁有成就感。我也沒閑著,要求學生遇到什么問題隨時找我商量,“老師,你上《蠟燭》時用的那首詩還在嗎?” “老師,電影找到了,可怎樣才能只放一個片段呢?” “老師,我們找不到合適的音樂,你做課件時用的音樂能讓我們聽聽嗎?”……此外,我還主動了解每個小組的進程,提出修改意見,減少偏差。課上,小小的搶答賽活躍了課
16、堂氣氛,學生興趣盎然。此時我用悲慘的戰(zhàn)爭圖片、悲愴的音樂以及聲情并茂的朗讀使學生立即感受到了豐富的戰(zhàn)爭文化背后的“悲”,進入以體現(xiàn)戰(zhàn)爭殘酷性為主題的展示時刻,實現(xiàn)了情感上、板塊上的過渡。展示后,我又以一段富有激情的串聯(lián)式的總結提升學生對戰(zhàn)爭的感受,并設置“十一放鴿”的情境讓學生思考:如果如果你是其中一只,你想捎上一句怎樣的話?帶著這句話飛向哪里?讓學生在聽后表達對戰(zhàn)爭的看法。最后齊頌《和平的面容》,實現(xiàn)了學生對和平的熱愛之情的升華。由課外對如何開展學習的引導轉向課內對學生情感的引導。
實踐證明,給學生自主的空間,教師予以適當?shù)闹敢?、督促、?guī)范,他們的表現(xiàn)往往出人意料。學生所選的角度,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的朗讀水平、學生的鎮(zhèn)定自若、學生的前后變化都是我始料未及的,尤其是學生的變化,錢微萍同學一開始讀給我聽時不夠投入,一個字:淡,指導后,我比較無奈,沒想到展示時一聽變化還挺大;此后我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班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有了極大的提高,語文成績大幅提高,追上了我任教的另一班。
綜合性學習作為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教師大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而,萬變不能離其宗——語文、綜合、學習,只有突出語文味、體現(xiàn)綜合性、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才能使語文綜合性學習名副其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