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 1.5體積和容積的認識 蘇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 1.5體積和容積的認識 蘇教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5課時 體積和容積的認識
教材第10~11頁例6、例7及相關(guān)練習。
1.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活動過程,體會物體是占有空間的,而且占有的空間是有大小的,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能直觀比較物體體積或容器容積的大小。
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發(fā)展觀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強空間觀念。
重點:通過操作活動,初步認識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難點:體積和容積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兩個同樣大的玻璃杯、水、大小不同的水果、兩個大小不同的書盒、課件。
師:你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
師:烏鴉剛開始時喝不到水,為什么?它想出了什么辦法?最后喝到水了嗎?
生:剛
2、開始時水面太低了,烏鴉將石子扔進瓶中使水面上升,所以喝到水了。
師: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物體的體積和容積。(板書課題。)
1.教學例6。
(1)通過實驗,讓學生體會到物體是占有空間的。
教師按書中過程操作。問:為什么會剩一些水?
生:因為桃子有一定的空間。
師:如果改用其他的物體呢?再實驗。
小結(jié):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物體是占有空間的。
(2)通過實驗,使學生體會到物體所占的空間是有大小的。
出示兩個完全一樣的玻璃杯,邊操作邊講述:一個里面放荔枝,一個里面放桃。想一想:哪個里面倒進的水會多些?
師:想一想,兩個杯里都裝了物體,為什么倒
3、進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學生交流。
小結(jié):物體不僅占有空間,而且占有的空間是有大小的。
(3)揭示體積的含義。
出示3個大小不同的水果,問:哪一個占的空間大?把它們放在同樣大的杯中,再倒?jié)M水,哪個杯里水占的空間大?
學生獨立思考后讓同組的同學交流。
師:通過剛才的三次活動,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的水果占的空間大,加入的水占的空間就小。
小結(ji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
2.教學例7。
(1)出示兩個大小不同的書盒,拿出書盒里的書,問:你能看出哪個盒子里的書的體積大一些嗎?
教師講述容積的含義,并問:這兩個盒子,哪個的容積大,為什么?
唐宋或更早之前,針對“經(jīng)學
4、”“律學”“算學”和“書學”各科目,其相應傳授者稱為“博士”,這與當今“博士”含義已經(jīng)相去甚遠。而對那些特別講授“武事”或講解“經(jīng)籍”者,又稱“講師”?!敖淌凇焙汀爸獭本瓰閷W官稱謂。前者始于宋,乃“宗學”“律學”“醫(yī)學”“武學”等科目的講授者;而后者則于西晉武帝時代即已設(shè)立了,主要協(xié)助國子、博士培養(yǎng)生徒。“助教”在古代不僅要作入流的學問,其教書育人的職責也十分明晰。唐代國子學、太學等所設(shè)之“助教”一席,也是當朝打眼的學官。至明清兩代,只設(shè)國子監(jiān)(國子學)一科的“助教”,其身價不謂顯赫,也稱得上朝廷要員。至此,無論是“博士”“講師”,還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師應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5、(2)完成教材第11頁“試一試”。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1.教材第11頁“練一練”第1~2題。
先做第1題,直接判斷,并讓學生從體積、容積的含義上說明原因。再做第2題,讓學生從容積的含義上進行解釋。
一般說來,“教師”概念之形成經(jīng)歷了十分漫長的歷史。楊士勛(唐初學者,四門博士)《春秋谷梁傳疏》曰:“師者教人以不及,故謂師為師資也”。這兒的“師資”,其實就是先秦而后歷代對教師的別稱之一?!俄n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變”其“師長”當然也指教師。這兒的“師資”和“師長”可稱為“教師”概念的雛形,但仍說不上是名副其實的“教師”,因為“教師”必須要有明確的傳授知識的
6、對象和本身明確的職責。2.教材第14頁“練習三”第1~4題。
要練說,得練看??磁c說是統(tǒng)一的,看不準就難以說得好。練看,就是訓練幼兒的觀察能力,擴大幼兒的認知范圍,讓幼兒在觀察事物、觀察生活、觀察自然的活動中,積累詞匯、理解詞義、發(fā)展語言。在運用觀察法組織活動時,我著眼觀察于觀察對象的選擇,著力于觀察過程的指導,著重于幼兒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師:請同學們自己說一說這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
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要教好幾何類概念課,建立好學生的空間觀念,必須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列舉生活中的例子。在教學幾何類概念課過程中,要多以觀察、比較、動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動為主,為學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