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高中語文教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高中語文教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高中語文教案_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設計-高中語文教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被貶為密州太守時所作。當時他的弟弟蘇轍也因與變法派意見不合,遠在濟南。兄弟已有七年未見。丙辰中秋的夜晚,蘇軾獨自開懷暢飲直至天明,禁不住思緒萬千,乘著酒興,寫下了這首抒懷思親的詞。
詞的上片寫作者在“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作者持酒賞月,忽發(fā)奇想:想隨風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瓊樓玉宇”中去,但又怕經(jīng)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詞人徘徊于人生追求的苦悶和對人世繁華的流連。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
詞的下片寫
2、對月懷人。詞人因思問月:為什么總是在人們分離的時候格外圓呢?由月的陰晴圓缺現(xiàn)象談到人的悲歡離合,得到安慰,把對親人的思念化成了真誠的祝福。也是對天底下所有經(jīng)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由此也就感受到了詞人樂觀曠達的胸襟。
設計思想:
這首詞有美麗豐富的想象,生動準確的用詞,波瀾起伏的情感,這些都蘊含著詞人對人生的探尋,對哲理的求索,也折射出詞人的胸襟。因此本課的教學內容確定為“走近蘇軾,感悟哲理”,圍繞于此,我設計了“體會詞情——誦讀詞情——品味詞義——領悟詞理——延伸詞理”的教學流程。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詞義,關鍵句子的表面意思和深刻底蘊。
2.體會分析^p 詞
3、人內心的真情實感。
3.感受詞人樂觀曠達的情懷美,學會善于在逆境中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
教學過程:
一.體會詞情:情景渲染,導入新課 中秋節(jié)是人們團團圓圓的日子,特別是晚上,一家人在院子聊天喝茶賞月,其樂融融。此時此刻的蘇軾卻獨自一人坐在院子里喝酒,自己和弟弟因反對變法都被貶,天各一方,政途的失意和親人的分離讓他整夜無眠。面對圓月,他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他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清晨,趁著酒興寫下了這首富含人生哲理的詞《水調歌頭》:教師朗誦詞。
二.誦讀詞情:抑揚頓挫,體會感情 1.每句語義變化,情感轉接時需要停頓,句號處要有大的停頓。
明月/幾
4、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2.扣住詞的字詞,逐句梳理出詞人情感的變化。
作者遙望天空,十分的羨慕。渴望自由超脫,但又怕高處不勝寒,其實人間一樣可以起舞弄清影的,又自我找到了安慰。
作者因與弟相距千里不能團聚而悲,但又安慰自己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于是又轉為豁達,開朗。
那么詞人的情感過程就是:苦悶——矛
5、盾——豁達——祝愿 三、品味詞義:字斟句酌鑒賞語言 1.品詞賞句:
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fā)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把明月當成朋友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其中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之情。“不知”二句承前設疑,引起讀者對人生宇宙的思考。將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推進了一層。“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边@是詞人的想象,一方面是他對宇宙的好奇,另一方面是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也許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園。然而真要棄絕人世飄然而去,,詞人又有些猶豫了,“高處不勝寒”作者的遐想愈來愈飄渺而終不肯棄絕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世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飛天探月,出塵之思,最終讓位于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下片寫對月懷人,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
第 4 頁 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