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多邊形的面積第5課時 認識公頃》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多邊形的面積第5課時 認識公頃(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精品資料
第二單元 多邊形的面積
認識公頃
教學內容:
課本第16--17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建立1公頃的表象;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能借助計算器,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fā)展空間觀念,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yǎng)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會進行平方米和公
2、頃的單位轉換。
教學難點:
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交流作業(yè),揭示課題(2分鐘)
1、學生回憶面積單位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要用到一些面積單位,誰能把我們學過的面積單位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說給大家聽聽?
2、學生比劃面積單位大小
比劃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新的面積單位。
4、學生看圖,認識公頃。
先一起來欣賞一些圖片,自己讀讀圖片中的文字,這些文字中都用到哪個面積單位?
公頃也是我們測量和計算土地面積時常用的面積單位。今天,我們
3、就一起來學習“公頃”。
關于公頃,你想知道哪些問題?
5、學生自由回答。
二、目標驅動,自主學習(20分鐘)
1、初步認識“公頃”
下面就請大家?guī)е@些問題打開書,翻到第16頁,自己到書上先去找一找答案,找到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1)對照導學單嘗試學習。
(2)通過學習課本,你知道了什么?
(3)那么100米有多長呢?誰能結合實際說一說?、
(4)老師也找了一下,發(fā)現我們學校的新教學樓大約長100米,以我們的新教學樓為邊長,圍一個正方形,像這樣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公頃。
閉上眼睛想一想,1公頃有多大?
(5)那么1公頃等于多少平方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4、 ①學生根據導學單,快樂自學導學單
A. 自學書上16頁相關內容
B. 學完后與同桌交流學習收獲。
②全班交流,明確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
③學生自由發(fā)言。
④學生借助教學樓初步感知1公頃的大小。
⑤學生通過計算100100=10000平方米,明確1公頃=10000平方米
2、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1)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00平方米有多大
推想:( )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公頃
(2)學生親身感知1公頃的大小
課前我請28個同學手拉手圍成了一個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
下面,讓我們到校園里去感受一下1公頃的實際大小
5、。
多媒體出示:
(1)我們學校前操場長約95米,寬約 25 米,面積大約 2370 平方米。大約( )個前操場的面積是1公頃。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事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1公頃。下面,請同桌合作一起來找一找,完成在練習紙上。
(2)我們教室的長約 9米,寬約7米,面積大約63平方米。大約( )個教
室的面積是1公頃。
3、自主研究,加深認識
(1)學生合作完成練習:
1平方米里可以站約12個同學,1公頃的面積大約可以站( )個同學。
2個課桌面約1平方米,1公頃約有( )個課桌面拼成。
28個同學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面積
6、大約是100平方米,1公頃的面積大約需( )個同學手拉手圍成。
一輛小轎車的停車位約10平方米,1公頃約可停小轎車( )輛。
(2)學生自由描述1公頃的大小
現在,你能用一句話來表述1公頃的大小了嗎?
(3)完成“練一練”
三、分層作業(yè),內化提高。(8分鐘)
完成19頁第10-13題。
公頃這個面積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下面的問題你能解決嗎?
師巡視,學生完成后,有針對性地評講。
四、當堂反饋,總結反思。(10分鐘)
1、學生總結反思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公頃這個面積單位,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
7、什么收獲?
2、(多媒體出示: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會計算土地的面積。當時用“畝”做單位計算方法是:先用步量出長方形土地的長和寬(1步=5尺),計算它的積,然后除以240,就得到畝數,一畝約等于667平方米。)
3、拓展題
開發(fā)商廣告
小區(qū)簡介
本小區(qū)環(huán)境優(yōu)雅、景色宜人,是綠色花園示范小區(qū)。占地面積12公頃,其中兒童游樂場、老人健身房、網球場、道路等公共設施占地2.8公頃,綠化面積達5公頃?!?
小明他們在小區(qū)里走了一圈,發(fā)現該小區(qū)共新建了住宅樓75幢。小明估計了一下每幢樓長約80米,寬約10米。請你幫小明一起算一算,房屋開發(fā)商的廣告是否真實?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