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之Pilot系列導絲》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CTO之Pilot系列導絲(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精品文檔,僅供學習與交流,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網(wǎng)站刪除
CTO之Pilot系列導絲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Pilot超滑系列導絲
先看看Pilot系列導絲的設計吧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1Pilot導絲的獨特設計(可點擊后,放大閱讀)2DuraSteel材料(可點擊后,放大閱讀)3Responsease設計理念(可點擊后,放大閱讀)4臨床使用優(yōu)勢(可點擊后,放大閱讀)5設計優(yōu)勢總結(可點擊后,放大閱讀)6與Fielder XT系列比較(可點擊后,放大閱讀)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大師點評
張斌教授 廣東省人民醫(yī)
2、院采訪:您能給大家談談您對Pilot 150/200導絲的體會嗎?
張斌:謝謝。Pilot 150導絲既超滑,又能保持一定的硬度,所以你在操作她的過程中,能用“扎”的技術,又能用“滑”的技術,且可以結合每個 CTO開通技術應用。
采訪:您能談下閉塞段微通道對導絲選擇的影響嗎?張斌:我對微通道的理解可能和大家是不一樣的,微通道不只是存在于病理學顯微鏡下的,它在大體結構下,并不是像我們認為的那樣真正存在連續(xù)“小孔”。從橫截面上看,確實存在一個個的微孔,但是從縱向上來看,肯定不是連續(xù)的,而且這種微通道是連著假腔的,可以連到血管外膜這層的。
采訪:這個理念和您選擇Pilot 150之間有聯(lián)系嗎?
3、張斌:是的,我們在做CTO時,要達到真正地有效開通的話,一定選用一根有力的、穿透性高的導絲,通過斑塊軟的部位過去,有時候順著微通道走,反而容易進入假腔。
采訪:使用Pilot系列導絲,您有什么特殊技巧可以分享嗎?張斌:Pilot 150導絲可以很好地開展“多次穿刺技術”,即通過扎斑塊前行,但是盡量不要在斑塊外犯錯誤,在內膜下多穿刺幾次,反而容易找到真腔,關鍵是有力量的扎過去,這正是Pilot 150的優(yōu)勢所在。
采訪:那是不是要對閉塞血管走形很了解呢?張斌:是的,這都是基于對血管走形非常清楚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雙側造影是非常有必要的。不過,大家使用Pilot 150的時候也要克服自己的心理
4、恐懼,不要擔心穿孔的,其實我經(jīng)常還用Pilot 150做Knuckle技術的。
采訪:您怎么對Pilot 150/200導絲塑形的?張斌:Pilot 150/200導絲的塑形相當重要的,我很多情況下都是把頭端1-2mm塑一個大彎,通常都是塑90度彎的,這樣的話,即使走在內膜下,也可以通過操控導絲輕易進入真腔。
采訪:您覺得Pilot 150/200導絲的穿透力夠嗎?張斌:Pilot 150/200的穿透力是很好的,可能有人會說要是鈣化病變怎么辦呢?我一般采取的方式都是選擇避開鈣化,通過間隙的軟斑塊過去。我現(xiàn)在做CTO,開始即用Pilot 150,不行的話就換Pilot 200,而且絕大多數(shù)
5、的病例都可以用她開通病變?,F(xiàn)在我極少有case需要使用很硬的導絲了。
采訪:關于跟蹤性,您怎么看的?張斌:Pilot 150導絲的tracking性能相當不錯,頭端的親水涂層比Gaia好,這樣的話,對于迂曲的CTO病變,Pilot 150的表現(xiàn)就相當卓越。
采訪:您覺得需要多久,我們能把Pilot 150導絲用好?張斌:100次吧,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其實任何一根導絲,我們都需要自己慢慢去體會慢慢去品,多交流多分享體會,才能用好自己手中的那根CTO導絲。
孫福成教授 北京醫(yī)院點評:非常感謝CTO hobbyist community的邀請,CTO PCI已然成為冠脈介入的最熱話題。說
6、起CTO導絲,在Asahi的Fielder及GAIA系列出現(xiàn)前,可選的就是以Pilot為代表,再加上Miracle的組合為常用。那時成功率不高,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1. 術者的經(jīng)驗不夠豐富,包括基本功以及對導絲的理解等;2. 器械的缺乏,不但是導絲還有微導管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外國專家?guī)淼囊恍┎呗院托〖记?,讓我們少走彎路,技術也不斷得到提高,失敗率降低。其中,導絲選擇是在CTO介入治療中的重中之重。其原則有很多,但第一根導絲的選擇最為關鍵,這主要決定于病變的形態(tài),是需要扎還是尋找微通道?如果是第一種情況,Conquest pro或者Miracle 6都可以嘗試,一旦形成一定的腔或隧道時改換其
7、它導絲,這時可以考慮pilot 150,它具有尋與鉆的特性,塑形的技巧在上期已有介紹,彎度不宜太大,并且術中及時重新塑形,操作時調整導絲方向,緩慢推進,不能有太大的張力,保持對導絲反饋感覺,常能很順利通過病變。最近做的近20例CTO中,只有2例是需要GAIA系列通過病變,其它均是首選pilot150單獨通過病變或在Conquest pro協(xié)助下完成的。順便提下,我最近的經(jīng)驗是受張斌教授的啟發(fā)后有意嘗試的。當然,GAIA系列導絲也有很好的通過性,特別是預塑形結構,方便使用,但導絲的觸覺反饋沒有pilot系列好,且容易進入假腔,經(jīng)驗豐富的術者可以再進入真腔。此時,這種預塑形結構對從假腔再進真腔是有
8、幫助的。術中常需要在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導絲,不是一成不變!掌握不同導絲的特性,在眼花繚亂的導絲中,選擇你熟悉的,試用新出現(xiàn)的,比較其中的不同,最終不斷提高CTO開通成功率。
曲新凱教授 上海市胸科醫(yī)院點評:針對CTO病變的病理特點,由直接穿破纖維帽,轉變到努力尋找微通道,為此相應地設計了多種具有不同特點的導絲。其中,Pilot 150導絲在一段時間內受到很多專家的青睞。該導絲為什么吸引專家的眼球?主要在于她不僅具有很好的順滑性和扭控性,而又保留了較好的穿透力。對于閉塞處或者分叉處留有錐形殘端的病變,將Pilot 150導絲的尖端搭在殘端處快速、小幅度轉動,很容易穿透并通過閉塞段。不過,CTO
9、的成敗絕不是一根導絲能完全決定的,術者的技術水平和對導絲的掌控力也相當重要。Pilot 150既是親水導絲,又屬于中等硬度導絲,其手感反饋力較差,一旦進入假腔,手上感覺其實很弱的。此時,經(jīng)驗較少的術者很可能一直在內膜下推送導絲,造成較大的損傷或假腔,甚至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因此,對于該導絲的使用,個人不推薦初學者選擇,最好是在對其它相對安全的導絲做到熟練地掌控后去應用。重劍轉木劍,是楊過的成長,達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境界。做CTO也是如此,硬導絲轉軟導絲,到此境界,其實導絲本身已經(jīng)不重要了。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Progress CTO Registry 研究
全文下載:
10、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ovel Scoring System for Predicting Technical Success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The PROGRESS CTO (Prospective Global Registry for the Study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Intervention) Score.Authors: Christopoulos G, Kandzari DE, Yeh
11、RW, Jaffer FA, Karmpaliotis D, Wyman MR, Alaswad K, Lombardi W, Grantham JA, Moses J, Christakopoulos G, Tarar MN, Rangan BV, Lembo N, Garcia S, Cipher D, Thompson CA, Banerjee S, Brilakis ES.AbstractOBJECTIVES:This study sought to develop a novel parsimonious score for predicting technical success
12、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performed using the hybrid approach.BACKGROUND:Predicting technical success of CTO PCI can facilitate 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and procedural planning.METHODS:We analyzed clinical and angiographic parameters from 781 CTO PCIs
13、included in PROGRESS CTO (Prospective Global Registry for the Study of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Intervention) using a 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cohort (2:1 sampling ratio). Variables with strong association with technical success in multivariable analysis were assigned 1 point, and a 4-point score wa
14、s developed from summing all points. The PROGRESSCTO score was subsequently compared with the J-CTO (Multicenter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Registry in Japan) score in the validation cohort.RESULTS:Technical success was 92.9%. On multivariable analysi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echnical success include
15、d proximal cap ambiguity (beta coefficient [b] = 0.88), moderate/severe tortuosity (b = 1.18), circumflex artery CTO (b = 0.99), and absence of interventional collaterals (b = 0.88). The resulting score demonstrated good calibration and discriminatory capacity in the derivation (Hosmer-Lemeshow chi-
16、square = 2.633; p = 0.268, and receiver-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 area = 0.778) and validation (Hosmer-Lemeshow chi-square = 5.333; p = 0.070, and ROC area = 0.720) subset. In the validation cohort, the PROGRESS CTO and J-CTO scores performed similarly in predicting technical success (ROC area 0
17、.720 vs. 0.746, area under the curve difference = 0.02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 -0.093 to 0.144).CONCLUSIONS:The PROGRESS CTO score is a novel useful tool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success in CTO PCI performed using the hybrid approach.Progress CTO注冊研究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請您參與!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北京安貞醫(yī)院 楊清教授贈字以期“CTO之導絲系列”幫助到大家!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精品文檔】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