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語文上冊 古詩兩首贈汪倫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二級語文上冊 古詩兩首贈汪倫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贈汪倫》說課稿
一、設計理念:
著眼《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體味古詩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感悟詩歌情境。并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實現(xiàn)情感陶冶,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美好情操。
二、教材內(nèi)容及對象分析:
我上課的內(nèi)容是《贈汪倫》。這首詩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主要描繪了詩人告別朋友的情景,體現(xiàn)了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
在這節(jié)課上,我并沒有單純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講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多媒體和語言創(chuàng)設的情境,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去理解詩的大意。新課標也明確地指出了對于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即可,所以應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
2、會詩人的情感上。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針對上述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生字,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想象情景,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古詩的學習,更應注重對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體驗。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發(fā)的心靈獨白,那么詩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幾個句子里,所包含的情與感,更是顯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導學生去理解和體會詩人那時那刻的內(nèi)心世界,是學生真正讀懂古詩的關鍵。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古詩是很具有一種韻律之美的,多讀古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和朗讀水平。小學是基礎教育,多積累古詩是為他們未來
3、的學習打基礎的,小學生是記憶的最好時期,就更應該讓他們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通過反復的誦讀,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的修養(yǎng)。
四、教學方法及教學準備:
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整個教學過程是用談話法、朗讀感悟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等來完成教學目標的。
五、教學設計:
(一) 復習導入,鞏固舊知
在一堂新課的開始,用學生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導入,可以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很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讓新舊知識連貫起來,使知識系統(tǒng)化。《贈汪倫》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已經(jīng)學過一些李白的詩了。因此,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說說已經(jīng)學過的李白的詩,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 故事引
4、路,激發(fā)興趣
學生大都愛聽故事,在課堂教學中選擇與學習內(nèi)容有關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后面的學習作了鋪墊。于是我便講起《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故事。“十里桃花,萬家酒店”更是讓學生想跟著李白去欣賞一番。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詩意
俗話說:“教是為了不教?!睂W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顿浲魝悺愤@首詩本身較淺顯,詩意較明朗,但是相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從字面理解詩意顯然有些難度。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導入學習古詩第一句:詩中寫誰送別誰?汪倫是怎樣送李白的?李白知道汪倫會來送他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師生合作探
5、究學習,想象情景,理解詩句大意及感受人物當時的心情。學習后一句時,重點體驗詩句“夸張”的寫法,結(jié)合以前學過的李白夸張的詩句,并創(chuàng)設情境導讀,感受李白與汪倫的比桃花潭水還更深的深厚友情。
(四) 讀背感悟,體會感情
借助故事引路與師生的探究理解,讓他們在誦讀和背誦中反復感悟李白與汪倫的真摯友情。
(五)古詩新唱,升華感情
欣賞并學唱兒歌《贈汪倫》,學生興趣盎然,在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中升華感情。
(六)作業(yè)布置,自主選擇
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yè)內(nèi)容,使不同層次、不同興趣的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有所收獲,從而使學生的個性有所發(fā)展。
(七)板書設計
板書的內(nèi)容是詩題加上“水深
6、情更深”簡潔明了,將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使學生便于理解李白與汪倫之間真摯而深厚的友情。
六、教學反思:
1.語言上有了進步,不會像以前那樣為了片面追求語言的兒童化而顯得不自然,但是在講故事時顯得生硬,沒有通過語言傳達故事的生動有趣,所以沒有換來預設中學生的會心一笑。
2.評價的方式和語言單調(diào),所以學生發(fā)言不夠積極。
3.學生識字方式單一,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有待提高。由此可見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和方式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4.雖然通過語言和圖片創(chuàng)設了情境進行教學,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感覺自己并沒有做到以情入境,是在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以情促教。
5.有時當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或讀錯時,自己沒有很好的耐心來引導,沒有做到循循善誘。明白了教學不是為了完成教師的教,而是要達到學生的學的目的,學生才是課堂和學習的主體。
6.沒有結(jié)合實際理解離愁(如父母離家外出工作時),進而理解人物深厚的感情。
7.提問:汪倫是怎樣送李白的?學生回答“揮手”,沒有抓住學生的生活體驗這一教學契機,這是我們平時的送別方式,而汪倫送李白是踏歌相送,再解釋“踏歌”這一古代的歌唱形式。
8.師生都比較拘束,沒有真正走進詩的世界,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