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論文 “文化作文”寫作偏差分析和對策》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教學論文 “文化作文”寫作偏差分析和對策(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文化作文”寫作偏差分析和對策
【內(nèi)容摘要】面對中學生“文化作文”的寫作熱和各方看法不一的爭論,筆者對“文化作文”的寫作偏差展開冷靜思考,嘗試通過將文化素材精細化和縱深化的努力,有效構建中學生的“文化作文”寫作。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寫作富有思想含量和個性特征的“文化作文”,并借用教學中積累的實例來說明提升“文化作文”思想含量的方法,從而構建健康理性的“文化作文”方式。
【關鍵詞】文化作文偏差思想對策
緣起:不畏浮云遮望眼
近年來,通過運用名人達客事例、故事新編、情景再現(xiàn)、詩詞化用、文言仿古等技法,中學生作文中的“文化味”越來越濃了!我們看到,自從01年全國高考壓軸之作《赤兔之死
2、》開始,《諫屈原書》、《昭君的選擇》、《菊花飄香的時節(jié)》、《永遠的譚嗣同》、《念君清淚如鉛水》……這些高分之作均為“文化作文”。
在此類作文頻得高分的誘惑下,中學生作文的“復古風”越刮越猛。面對中學生筆下大量的水平參差的文化作文,時下有一個問題讓人爭論不休:對“文化作文”,是應大力棒殺呢,還是應大力提倡。
龔春來先生和錢林波老師分別撰文對文化作文大加批評,認為其本質(zhì)是為文造情的“偽文化”。同時,侯識河老師和余風老師與其針鋒相對,寫下與之相應的商榷文章。他們認為“這種‘文化作文’不但無可非議,而且還要大張旗鼓地提倡”,中學生思古慕賢以求得文化的滋潤實在是應該大大鼓勵和提倡的。
該如何客觀準
3、確地看待中學生文化作文寫作現(xiàn)象,中學生筆下的文化作文有怎樣的優(yōu)劣得失,該如何更有效地構建中學生文化作文的寫作,筆者希望能夠通過思考和實踐尋找一盞明燈,照亮眼前被重重浮云遮蔽的道路。
思考:小荷才露尖尖角
“文化作文”一般指充滿文化內(nèi)涵的文章,以歷史文化名人的言論或事跡,顯示作者的文化積淀,以文化的智慧表現(xiàn)真善美,讓作文的鮮花散發(fā)出文化的芬芳。中學生筆下的文化作文既不都是劣質(zhì)文章,也不都是優(yōu)質(zhì)文章。筆者以為對文化作文的追捧跟風或大力棒殺都不妥當。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文化作文大量跟風之作的嚴重偏差,引導和幫助中學生構建健康的文化作文方式。
我們發(fā)現(xiàn)文化作文在為數(shù)不少的中學生筆下有著華麗的語言、
4、精心的布局、多樣的技巧,倘若去掉這些所謂的技巧,剩下的只有蒼白和貧乏,唯獨不見敏銳的思考,獨到的見解。華而不實,思想缺席正是中學生文化作文最為嚴重的偏差,具體表現(xiàn)為:
一、寫了古人,丟失自己
在文化作文中,如開篇引出一段《離騷》,寫不了幾句又請李白、蘇軾來助陣,末了還要吟幾段李清照或李商隱,一篇文章下來猶如一場熱熱鬧鬧的古代文人大論壇,而作者只顧行論壇站長之職,卻忘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無我之思的文章沒有真知灼見,沒有真知灼見就沒有靈魂,筆下的文化作文儼然是一朵人造的鮮花。
二、擺了歷史,無視現(xiàn)實
我們看到的文化作文很少能借寫歷史來反映當前社會生活的真假美丑,更聽不到文章中時代脈搏跳動的聲
5、音,看不到現(xiàn)實人生價值的追尋。對古人、歷史、文化缺失現(xiàn)實的關照,不能用自己的思考連接古今,再多的名人逸聞、史海鉤沉也如同歷史博物館里發(fā)綠生銹的器皿。
三、砌了文化,遺落個性
沒有思考與心靈參與的文化作文往往為文造情,以教條取代思考,以共性取代個性。即使抒發(fā)感懷沉思,也多以“我們”自居,或以政治、哲學術語取代對歷史文化的獨立思考。更有甚者,尋章摘句,拼湊詩文,文中沒有幾個字是自己的。荒蕪個人情懷,缺失個性自我,這樣的文化作文僅僅是他人聲音的一種傳聲筒。
實踐:為君翻作琵琶曲
一、精心打磨,為思想打上豐厚的底子
1、體察人物的性情
【原文節(jié)選】你,仰天大笑,吶喊豈是蓬蒿;你,斗酒十千,
6、堅信天生我材。你穿上官靴,以為能施展自己的才華,為國家百姓謀利。目睹高力士的作威作福,李林甫的*惡專權,面對黑暗現(xiàn)實,你痛心疾首。寧愿散盡千金,也決不向權貴屈膝!于是你拋棄功名利祿,流連于名山麗川,伴著清酒和長劍,去采擷山水中的隨遇自適和人生真諦。
沒有人生困境中的左沖右突,沒有心靈世界的矛盾掙扎,這樣的歷史人物往往臉譜化。在大多數(shù)中學生筆下,一個個歷史人物都長著一張張遙不可及的圣人臉孔,文章的思想性也由此大大削減。在這段文字中,李白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的心靈掙扎被簡單粗略地處理,人生的取舍只用“寧愿散盡千金,也決不向權貴屈膝!于是你……”這句話一筆帶過。
在課堂中,我通過以下問題激活學生的
7、情感和思維:①按“灑然超脫,歸向山野(出世)”和“拯世濟民,壯心不已(入世)”這兩類,在課前搜集的李白詩篇中選取典型詩句并將其歸類;②人們常說“人是矛盾的復雜體”,結合這些詩句以及李白經(jīng)歷,請體會詩人在入世時的所感所想和出世時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出入之間的矛盾抉擇;③說說詩人的人生理想追尋過程是一個怎樣的過程。最后向大家推薦了易中天《帝國的惆悵》一書中《從“出入兩難”到“進退自如”》的一段論述。
學生心中慢慢清晰起一個立體豐滿的詩人形象,并意識到缺少了人物豐富的性情,即使再多的鋪陳對偶,再好的詩文化用也只是一種華而不實的文風。
【升格成果】你,一個深深陷入痛苦的你。月色下孤身佇立的身影,又在想些
8、什么呢?是配劍長嘯,建功立業(yè)的連翩浮想,還是對名利權勢的淡漠?是回味斗酒十千時的縱情恣肆,還是為天生我材無處施展而無奈悲嘆?是想尋仙訪道,就此醉臥山水,還是理想不滅,壯心不已?可以想見,這一顆深深陷入痛苦的心靈,可能有過一時的失望,但不會有絕望,可鼓起希望之后不久又將陷入痛苦。于是,在時進時退中他的命運更像是一個痛苦與快樂交錯的人生轉(zhuǎn)盤……(節(jié)選)
2、拓寬文化的意蘊
【原文節(jié)選】滿山的絢爛中夾雜著一抹醉人的清妙,它鶴立雞群。雖然它纖細,但是它剛直挺立。它蘊藉著一種攝人的寧靜,將生命的原生態(tài)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烈日當頭,它風采依舊,無堅的毅力連猛烈的陽光都顯遜色。寒暑易節(jié),大雪紛紛揚揚,聚集在
9、它柔嫩的枝頭。大地的茫茫突顯它的非凡,那永不退色的綠意是視線的焦點。
這段文字通過較為細致的描寫,刻畫了翠竹的堅毅氣節(jié)。但是,問題是大多數(shù)學生對“竹”這個文化意象的理解也只僅僅局限于高潔堅毅、不改氣節(jié)這一約定俗成的文化意蘊。原本文化內(nèi)涵極為豐富的意象,由于這種粗淺化的理解,在作文中就極易人云亦云,一種腔調(diào),趨于雷同。這段文字在遣詞造句上是花了些許心思,然而文字背后卻缺少一種思想的支撐和文化的獨到解讀。
我將此文帶到課堂并下發(fā)一份針對學生現(xiàn)有閱讀鑒賞水平編制的“中國古代詠竹詩(選編)”資料,通過誦讀、翻譯先掃除文字理解的障礙。然后要求學生以“我”的視角切入,選取自己最感興趣,有所感觸的一首,
10、靜心研讀,思考其中的文化意義,力求有所心悟,挖掘出不同于原始印象的文化內(nèi)涵。交流時,有學生說喜歡竹林小飲的閑雅,與朋友小酌淺飲間聽林動竹鳴,唯有青翠茂竹才與這人生的淡泊閑逸相得益彰。有學生愛竹子的溫婉多情,湘妃竹的云紋紫斑是滴滴清淚,憂傷相思的至情至性感動人心……其間,教師適時鏈接古代士人的人生矛盾、精神寄托和價值追尋。
【升格成果】在高低參差,叢生交錯的各種姿態(tài)中,我最喜歡他們“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叢”的樣子。如果恰好正長在籬外窗邊,就更為妙絕。古人詩句中有墨竹、檻竹;竹軒、竹塢;栽竹、煮筍……寫盡竹子的氣節(jié)和風雅。讀到宋朝樂史的《慈竹》詩,才知道世間還有這樣一種竹:他或在懸崖峭壁,或在河
11、谷洼地,只要有一撮土,一點縫隙,就能安身立命。他不刻意挺拔身姿,卻長幼相依,彼此扶持:“高低相倚賴,渾如長幼情。孝子侍父立,順孫隨祖行”。看來,一種植物的了不得之處,是教會人們懂得點什么。
二、縱深推進,讓思想接軌深遠的意義
1、追尋生命價值
在一次以“瞬間與永恒”的話題作文訓練中,學生高玲紅以“為生命落款”為題,寫下了這些文字:
【原文節(jié)選】品味千秋,我看到漫漫長路里九死未悔,汨羅江帶走屈子的生命卻將滿腔的愛國情懷鑄成永恒。身陷囹圄,酷刑打爛的是體膚骨肉,卻顯現(xiàn)了左光斗置個人生死于不顧只考慮國家利益的人格精神。千載之下,讓后人得到永恒的思索。有多少“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陽碾成塵”的
12、千古傳奇,在瞬間中化作了經(jīng)典。
你可曾留意那小小的飛蛾?飛蛾撲火,是那樣的義無返顧,它用畢生的追求來成就一瞬的美麗,在有限的生命中延伸出了無限。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選擇一時的榮辱得失,殊不知那只是瞬間的輝煌。有人選擇國家的繁榮太平,民族的堅貞氣節(jié),而往往是這些人托起了生命的天平,在生命與永恒的拔河中,找到永恒的答案。
我將高玲紅同學的文章帶到了課堂上,充分肯定了文章在人文歷史背后觸及生命的意義,追尋人生的價值。接著,我又提出一個升格的建議: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主要是劃線部分文字)如果能結合中學生所處的青春與年輕的人生階段來談,或許更會有針對性,更能在文章中寫出認識自我,優(yōu)化人生的感受。于是,
13、同學們先就“中學階段的人生具有怎樣的特點”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師生進而達成下面這些看法:“中學生的內(nèi)心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它容納著許多的夢想與渴望。它正是‘開始構筑一片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的最佳時節(jié),即使帶有夢幻色彩,卻會在精神的漫游中獲得人格的滋養(yǎng),成為照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之后,不少學生升格的文字水到渠成。
【升格成果】人的一生,最絢麗的莫過于青春,稍縱即逝的也是青春。激情四射的我們手里握著青春這本書,書寫著人生里的選擇。偉人們先天下而后一己,把瞬間的選擇蓋成生命里永恒的落款,托起了生命的天平。而凡人的選擇往往只造就瞬間的輝煌,生命最終悄無聲息地逝去。讓我們用年輕的熱情和智慧的頭腦
14、,在青春的短暫時光里理性地去探索永恒的答案……
這種穿梭古今又切合自身的精神啟示,不僅使文化作文表達出了獨特的精神見解,而且更在完善學生人品操行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關照社會現(xiàn)實
“文章合為時而作”,一篇優(yōu)質(zhì)文化作文,除了其中所積累的優(yōu)秀文化外,還要看其有沒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借助文化的力量審視社會現(xiàn)實,并反思自身,從而調(diào)整個人和現(xiàn)實的道德失范,文化作文就不再是發(fā)黃發(fā)霉的一紙文字,而具有了鮮活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中學生尚未步入社會,也做不到像文化大家那樣眼觀遠祖廢墟,吞吐萬里河山,思接當代愁慮,但他們對人生、對社會肯定都有自己獨到的一些見解,思想可能不會太深刻,但也絕不會那么簡單。在一次以“
15、風景”為話題的作文訓練中,周斐同學選材沈從文《邊城》里的純樸善良的心靈風景,表達對真摯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向往。我讓他再去借閱《湘行散記》、《沈從文自傳》等作品以更全面地了解先生筆下的湘西世界,并思考這片心靈風景在現(xiàn)代社會漸行漸遠的現(xiàn)實和實現(xiàn)生命自主自為的追求。三周后,周斐同學交上了他的升格文章。
【升格成果】我想蕩漿沅州的白燕溪,徜徉河面山谷的微風中,看夾岸青山,還有溪谷里的芷草香在鼻間纏繞。隱約的人聲從遠處的吊腳樓里傳來。天空里似乎飄逸著詩一樣的甜美歌聲。街市上有熱情的招呼與問好,酒曲鋪子里買賣成交再給顧客添頭,河岸頭為客人把行李背到渡船上……湘西世界里的風景之美或許不在自然景物,更在人們單
16、純素樸的心靈。花會有凋謝的一刻,水,會有干枯的季節(jié)。唯有單純善良的心靈風景才是生命里的追尋。
……
人們的眼神下多了點提防和戒備,心靈里多出了私欲和爭斗。生活里物質(zhì)豐厚了許多,單純質(zhì)樸的心靈風景卻正在漸漸消逝,這到底是現(xiàn)代人的幸運還是悲哀?也曾經(jīng)為那幾顆感動了中國的心靈而流淚,記得曾經(jīng)暗暗發(fā)誓:我也應該挺身而出,我也可以伸出援手……可關掉電視,生活是否因此有變化嗎?隱約覺得那幾顆善良的心靈未免有些形單影只,別讓那些誓言只成為記憶的點綴,讓我們和他們一起攜手上路吧,行一路,眼前必有美麗的心靈風景。(節(jié)選)
3、展開文化思考
評說文化現(xiàn)象,展現(xiàn)文化認知的文化作文,其文化內(nèi)涵更為深刻,文化思
17、考更為厚重。因其厚重深刻,對大多數(shù)中學生來說有較大的寫作難度。抓住文化的內(nèi)核和文化的精神來寫作,就更需要在平時珍視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關懷民族文化的興衰存亡。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高文化素養(yǎng),積淀文化精神:
(1)了解漢民族的文化特質(zhì)與文化心理。如忠恕愛國、修身立德、精誠篤實的品德;重文輕武、崇尚正義、舍生取義的情懷。這些閃光的人文精神就蘊藏在中學語文教材里古人的立身行事之中。古人的理想、志趣和人格閃爍著人文之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2)關注當下發(fā)生的文化事件。比如瑞典“哥德堡號”的中國文化之旅,泉州古橋年久失修而倒塌,巴金先生的去世。這些時事新聞里的文
18、化事件都能引發(fā)學生對文化的關注和思考。
(3)熟悉本土本地域的人文歷史。鄉(xiāng)土文化獨具特色并傳承至今,是最為貼近學生生活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如大禹公而忘私,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以“臥薪嘗膽”為精髓的吳越文化,浙江先民創(chuàng)造“滄海桑田”的奇跡……
教師可組織專題研究、模擬辯論、寫文化評論等活動,讓學生采百家之長并鼓勵其表達自我的文化認知。在思考中,由膚淺逐步走向深刻,由貧乏逐漸走向豐富,以自己的真知灼見創(chuàng)作出具有思想靈魂的“文化作文”。
反思:吹盡狂沙始到金
一、如何更好地激活與啟悟?qū)W生的心靈“內(nèi)覺”
錢理群先生說:“人的靈魂美好是生而有的。一個好的導師最大本事是能把一個學生本身潛在的創(chuàng)造
19、想象力誘發(fā)出來。”如何開啟學生心靈中貯存著的對生活和世界的體悟與感受,以至消化吸收,長成學生自己的人文“血肉”,是永遠值得探索和反思的問題。
二、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言”與“意”的融合
學生作文過程中的語言問題,如作家汪曾祺多次談到的:“我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nèi)容。語言和思想是同時存在,不可剝離的?!睅椭鷮W生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精神內(nèi)涵的語言,將想的和寫的統(tǒng)一起來,“人文的”和“工具的”融而為一,我們的作文教學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三、如何更客觀地處理“文化作文”與“生活作文”的關系
“文化作文”與“生活作文”本無優(yōu)劣之分,但“文化作文”大行其道的同時“生活作文”卻屈居其下。我們的作文教學不能因為文化作文頻得高分,就忽視了生活這個源頭活水。同時這一場由追捧模仿到爭議四起的文化作文風波,啟示著我們對高考閱卷滿分作文的多樣性,文字之華麗與真實內(nèi)在之華麗的客觀評價,甚至作文教學價值取向等問題的思考和求索。
參考資料:
1、黃孟軻主編《人生平臺上的語文》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2、王榮生主編《中學作文教例剖析與教案研制》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3、張弛著《語文教育人文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4、《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6年4月號2007年1月號2007年6月號
5、部分學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