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岳麓版檢測必修二 第二單元 工業(yè)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第19講 模擬 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歷史岳麓版檢測必修二 第二單元 工業(yè)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第19講 模擬 含解析(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精品資料
必修二 第二單元 第19講
1.(2016·全國卷Ⅰ·28)19世紀中期以后,中國市場上的洋貨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雖窮鄉(xiāng)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這種狀況表明( C )
A.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
B.商品經濟基本取代自然經濟
C.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趨密切
D.中國市場由被動開放轉為主動開放
[解析] 據材料可知,當時在偏遠地區(qū)也能買到火柴、洋布等日常用品,這說明民眾生活與世界市場聯系日益密切,故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出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排除A項。當時中國自然經濟尚未完全解體,也沒有被商品經濟
2、取代,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出當時中國主動對外開放的情況,排除D項。
2.(2015·新課標Ⅰ·28)1852年,一位在華英國人在報告中稱,英國商人運往倫敦的中國生絲是以“無用的”曼徹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國產的土布。包裝布的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 D )
A.中國的土布質量粗糙
B.英國的棉布價格更具優(yōu)勢
C.中國生絲在英國暢銷
D. 英國棉布在中國滯銷
[解析] 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由于外國商品的輸入,中國的自然經濟雖然開始解體,但是由于自然經濟的強烈抵制,外國商品在中國出現了滯銷現象,這才導致英國商人用滯銷的棉布包裝生絲。所
3、以本題正確答案為D項。
3.(2015·海南·11)下表為1800~1900年歐洲和中國在世界制造業(yè)產量中所占份額(%)。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歐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國
33.3
29.8
19.7
12.5
6.2
據此可知( D )
A.傳統(tǒng)手工業(yè)在中國越來越占據優(yōu)勢
B.中國所占份額減少緣于制造業(yè)衰退
C.工廠的出現加速了歐洲工業(yè)化發(fā)展
D.工業(yè)化是歐洲超越中國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工業(yè)革命的影響。旨在考查考生比較分析相關歷史現象的能力。開始于18
4、世紀中后期的工業(yè)革命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fā)展,最終導致其超越傳統(tǒng)的經濟強國中國,故本題應選D項;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民族工業(yè)興起并迅速發(fā)展,故A項的表述錯誤;中國在1800~1900年間在世界制造業(yè)產量中所占份額逐漸減少的根源是落后的農耕文明無法比擬先進的工業(yè)文明,故B項的表述錯誤;工業(yè)革命加速了歐洲工業(yè)化發(fā)展,故C項的表述錯誤。
4.(2015·浙江·18) 有學者認為,徽商胡雪巖“壟斷蠶絲,冀獲暴利。此既為出口大宗,適光緒九年(1893年)外國絲市不振,洋商不購,而胡氏存貨山積,悉歸腐弊。由是盡喪其資,波及全國,錢莊分設各地者,紛紛倒閉,而胡氏一蹶不振?!痹搶W者看來,胡雪巖破
5、產的主要原因是( D )
A. 沒有投資近代工礦企業(yè)
B. 買辦商人勢力的惡性競爭
C.金融業(yè)形勢發(fā)生了變化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fā)現:胡雪巖破產的主要原因是“適光緒九年(1893年)外國絲市不振,洋商不購”而造成的,也就是說當時中國已經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商人的命運已經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控制、左右,故選D項。
5.(2015·江蘇·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華商火柴廠的發(fā)展情況。
年代
廠進口火柴(萬羅)
新廠數
廠均資本額(萬元)
1914
2 38
6、3.58
10
4.92
1915
2 097.34
9
3.30
1916
2 062.07
4
1.42
1917
1 559.43
8
5.47
1918
1 334.08
3
0.66
1920
848.43
23
9.67
對表中數據的解讀正確的是( C )
A.辛亥革命直接導致了1914~1915年工業(yè)發(fā)展
B.火柴進口量的遞減影響著華商投資額的遞增
C.火柴業(yè)發(fā)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業(yè)的某些特征
D.反對“二十一條”推動了1920年的投資高潮
[解析] 本題考查解讀表格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格體現是1914~1920年間中國
7、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特征,體現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夾縫中艱難、曲折發(fā)展的特點,故C項正確。A項錯在“辛亥革命”,應該是“一戰(zhàn)”,排除;B項只符合表格中的1917年和1920年,排除;D項中錯在“1920”應為“1914”,排除。
6.(2015·新課標Ⅱ·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設立“中國聯合準備銀行”,發(fā)行“聯銀券”,流通于平、津、魯、豫等地;同時還發(fā)行了大量不具備貨幣性質的“軍用票”,流通于市場。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徑的目的是( B )
A.擾亂國統(tǒng)區(qū)金融秩序 B.轉嫁戰(zhàn)爭負擔
C.封鎖抗日根據地經濟 D.強化物資管制
[解析] A
8、項錯在地域范圍,題干中日本的侵略行徑沒有涉及到國統(tǒng)區(qū);C、D兩項不是貨幣所能擔負的作用,排除;題干中日本的行為在于“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轉嫁戰(zhàn)爭負擔,故選B項。
7.(2015·福建·24)下表為20世紀前期中國對外貿易出入超變動表。表中數據變動可以用來佐證( A )
出超(+),入超(-);單位:百萬元
年份
美國
英國
法國
俄國(蘇聯)
1909~1911
0
-90
+56
+46
1919~1921
-89
-110
+32
+14
1929~1931
-205
-76
+40
+53
A.美國逐步加強對華經濟侵略
B.英國對華貿易優(yōu)勢逐步加強
C.法國強化對華轉嫁經濟危機
D.俄國(蘇聯)對華貿易穩(wěn)步增長
[解析] 注意解讀20世紀前期中國對外貿易出入超變動表,中國在于美國的對外貿易中入超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說明美國逐步加強對華經濟侵略,對華商品輸出明顯增加,因此選A項;中國在與英國的對外貿易中入超量呈現有所下降趨勢,說明英國對華貿易優(yōu)勢地位動搖,排除B項;經濟危機期間中國在與法國的對外貿易中出超量與危機之前相比呈現有所上升趨勢,排除C項;中國在與俄國的對外貿易中出超量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排除D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