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xué)上冊 第3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 第7節(jié) 地形和地形圖課件 浙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七年級科學(xué)上冊 第3章 人類的家園—地球 第7節(jié) 地形和地形圖課件 浙教版(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7節(jié) 地形和地形圖n 概念 把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的總稱為地形。n 地形的類型(1)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溝谷幽深,一般多呈脈狀分布。(秦嶺、南嶺、喜馬拉雅山脈) (2)高原: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qū)。(青藏高原、黃土高原) (3)盆地:盆地四周地形的水平高度要比盆地自身高,在中間形成一個低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4) 丘陵:高出海平面500米以下的山地,或相對高度在200米以內(nèi)的山地。(東南丘陵) (5)平原:海拔小于200米的平坦的廣大地區(qū),一般都在沿海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平原、東
2、北平原)n 世界地形n 中國地形n 山區(qū)的地形地貌 山區(qū)地貌的外表形態(tài)盡管千差萬別,多種多樣,但它們都是由某些基本形態(tài)組成的,這些基本形態(tài)是:山頂、凹地、山背、山谷、鞍部、山脊和斜面等。p 山頂:山的最高部位叫山頂。山頂依其形狀可分為尖頂、圓頂和平頂。p 凹地:比周圍地面低下,且經(jīng)常無水的低地,叫凹地。p 山脊:也就是山背,又稱分水線,是從山頂?shù)缴侥_的凸起部分。p 山谷:又稱合水線,是指兩山脊之間的低凹部分。p 鞍部:鞍部是兩山頂間的低地,形狀似馬鞍。p 山坡:又稱坡面、斜面,山脊的兩個側(cè)面就是坡面。按坡面的形狀分為:均勻坡面、凸形坡面和凹形斜面。n 思考題:指出下圖中的山頂、山脊、山谷、鞍部
3、和斜面。n 等高線地形圖p 在地圖上,表示地貌的方法很多,如等高線法、暈渲法、分層設(shè)色法、寫景法及組合法。我們主要了解等高線法。p 用等高線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圖,就叫等高線地形圖。n 等高線顯示地貌的原理p 將地圖上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而成的線,叫等高線。p 相鄰兩條等高線的高度差,叫等高距。 n 等高線地形圖的特點1.每條等高線都是閉合曲線。2.同一等高線上各點的高度相等。3.在同一幅地圖上,等高線多的山高,等高線少的山低。4.在同一幅地圖上,等高線間隔大的坡度緩,間隔小的坡度陡。5.圖上等高線的彎曲形狀與實地相似。6.同一幅圖上,等高距愈小,等高線愈多愈密,地貌顯示愈詳細(xì);等高距愈大,等高
4、線愈少愈稀疏,地貌顯示愈簡略。n 各種地形地貌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的表現(xiàn)p 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態(tài),由外向內(nèi),海拔增高。p 盆地:等高線閉合,中心數(shù)值低,四周數(shù)值高。 p 山脊:表示山脊的等高線以山頂為準(zhǔn),等高線向外凸出,各等高線凸出部分頂點的連線。p 山谷:表示山谷的等高線以山頂或鞍部為準(zhǔn),等高線向里凹入(或向高處凸出),各等高線凹入部分頂點的連線。p 鞍部:地形圖上由一對表示山脊的等高線和表示山谷的等高線組成。 p 8個p 1和2;3、4和5;6和7p 箭頭方向p 1和2 思考題:思考題:對照以下地圖說明:對照以下地圖說明:p 有幾個山頂?p 有幾個山頂高度相同?p 陡坡在哪里?p 哪幾個山頂
5、高度最高? 正確答案:12356784n地形的變化1.內(nèi)力作用(1)能量來源于地球內(nèi)部。(2)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作用具有階段性。(3)表現(xiàn)形式:地殼變動、火山、地震。2.外力作用(1)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指風(fēng)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2)把高山削低,把低谷填平,使地表趨于平坦,作用是持續(xù)與緩慢的。(3)表現(xiàn)形式:風(fēng)、流水、海浪、冰川等。p 內(nèi)力作用使地表變得不平坦,外力作用使地表變得平坦。內(nèi)力作用主要是地殼運動造成的,主要表現(xiàn)為板塊間的張裂和擠壓,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它對地形的形成起主導(dǎo)作用,它奠定了地形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主要來自地球以外的太陽能,它使地球上的空氣和水產(chǎn)生運動,形成風(fēng)和水的循環(huán)。在風(fēng)力、流水、海浪和冰川等的侵蝕搬運下,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逐漸變平,即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它一般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和持久的。地形的變化是地球內(nèi)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end 謝謝!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