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訓練題: 板塊十四 第3講 “自由放任”的美國經濟與羅斯福新政練習》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史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訓練題: 板塊十四 第3講 “自由放任”的美國經濟與羅斯福新政練習(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3講 “自由放任”的美國經濟與羅斯福新政
編者選題表
考點
角度
題號
資本主義世界
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的表現
1
胡佛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2
經濟危機的影響
3
羅斯福新政
新政時期總統(tǒng)權力的擴大
4
媒體對羅斯福新政的評價
5
干預經濟與自由精神的沖突
6
綜合
7
一、選擇題
1.美國歷史上的某個時期,用玉米棒子當燃料,比賣玉米買煤燒還合算,全國再也沒人搞貨幣兌換了,紐約州一位參議員到首府,自帶一周吃的東西,在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辦“金手套”錦標賽決賽,門票除五分錢娛樂稅必須付現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實物支付。出現此現象是因為( )
A
2、.赤字財政導致物價暴漲
B.政府干預金融秩序穩(wěn)定
C.政府大力縮減財政支出
D.通貨緊縮民眾持幣觀望
解析:D 材料表明此時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時期。財政赤字不符合史實,故A項排除;從材料“全國再也沒人搞貨幣兌換了”來看當時金融秩序不穩(wěn)定,與B項矛盾;經濟危機期間美國政府干預經濟,一定會擴大財政支出,因而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1929~1933年經濟危機供大于求,通貨緊縮,所以民眾持幣觀望,在交易中多使用實物交換,故答案為D項。
2.(2017·湖南衡陽調研)1931年12月,美國總統(tǒng)胡佛在向國會提交的復興計劃大綱中提出:大幅度削減行政開支,發(fā)展聯邦公共工程;擴大聯邦農業(yè)
3、貸款銀行的貸款能力。這說明該計劃( )
A.堅持了自由放任政策 B.不利于緩解經濟危機
C.體現了國家的干預性 D.提升了社會消費能力
解析:C 材料體現胡佛向國會提交復興計劃大綱,說明并非堅持自由放任政策,故A項錯誤;胡佛在復興計劃大綱中提出的措施有利于緩解經濟危機,故B項錯誤;復興計劃大綱及內容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故C項正確;復興計劃大綱中發(fā)展聯邦公共工程有利于提高社會消費能力,但材料未體現計劃實行的效果,故D項錯誤。
3.1918年后,西方各國對蘇聯采取了敵視和封鎖政策。但1931年,美國出口的機器設備中,有50%賣給蘇聯。1929~1930年,英國機器出口總量的70%銷往
4、蘇聯,而1932年竟高達90%。這種變化表明當時( )
A.蘇聯新經濟政策產生了一定效果
B.美英肯定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效用
C.美英以鄰為壑,轉嫁危機至蘇聯
D.經濟危機淡化了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
解析:D 蘇聯新經濟政策1928年已經停止,與材料的時間不符,故A項排除;B項“肯定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效用”是在1933年羅斯福新政后,故B項排除;20世紀30年代英美轉嫁危機至蘇聯與史實不符,故C項排除;經濟大危機期間,為了擺脫眼前的困境,西方國家不惜以鄰為壑,展開激烈的經濟戰(zhàn),競相對外傾銷商品和輸出資本,只要能贏得訂單,英美等國再也管不了什么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了,經濟危機淡化了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故
5、D項正確。
【新知生成】經濟危機時期,各國向蘇聯出售了大量的機器設備,與蘇俄建立后的對蘇經濟封鎖政策截然相反,這主要說明的問題是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的核心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差距,而是國家利益。
4.羅斯福新政體現的經濟思想是“要使消費與投資二者互相適應,故政府不得不予以調節(jié)”。20世紀30年代中期,羅斯福提名5位自己信任的人成為最高法院法官,時人稱新法院為“羅斯福法院”。這表明( )
A.資本主義調節(jié)機制可以解決經濟危機
B.羅斯福新政破壞了傳統(tǒng)三權分立原則
C.解決經濟危機不能以犧牲民主為代價
D.非常時期總統(tǒng)的行政權得以擴大強化
解析
6、:D 據材料中“政府不得不予以調節(jié)”及“羅斯福法院”的稱謂,可知新政時期,總統(tǒng)的行政權得到強化,D項正確。A項新政體現了政府對經濟的強力干預,而非資本主義調節(jié)機制的自我修復,新政通過對生產關系的調整,旨在維護三權分立式的民主制度,B、C兩項錯誤。
5.(2017·福建廈門質檢)如圖是1932年4月美國某報刊登載的一幅漫畫。作者意在( )
A.贊揚羅斯福保護農民傳統(tǒng)生產方式的主張
B.嘲諷羅斯福補貼農民調控農業(yè)生產的理念
C.肯定羅斯福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設想
D.批評羅斯福借鑒蘇聯農業(yè)發(fā)展經驗的意圖
解析:B 漫畫意在否定羅斯福調整農業(yè)的政策,扶持幾乎不能自理的農民恢復購買
7、力,故B項正確。根據漫畫中羅斯福手扶一位行動不便的老者,老者手拄拐杖,生活幾近不能自理,卻主張“恢復農民購買力”,可知是一幅諷刺漫畫,故A、C兩項錯誤。羅斯福調整農業(yè)政策與蘇聯的農業(yè)集體化并不相同,故D項錯誤。
6.1935年,美國最高法院以9∶0一致裁定《全國工業(yè)復興法》違憲,其執(zhí)法機構國家工業(yè)復興總署也隨之壽終正寢。這主要是因為該法( )
A.不符合立法程序 B.不符合分權原則
C.與自由精神沖突 D.已完成歷史使命
解析:C 1933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全國工業(yè)復興法》,符合立法程序,故A項排除;材料反映的恰恰是分權原則,故B項排除;《全國工業(yè)復興法》的實質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8、,與美國倡導的自由精神相違背,故答案為C項;羅斯福新政后美國由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故國家干預經濟的使命繼續(xù)延續(xù),故D項排除。
二、非選擇題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美國遭受危機的打擊最重,工業(yè)生產持續(xù)下降達三年之久。1932年全國工業(yè)生產比危機前的1929年下降了46.3%。經濟被拋回到1913年的水平。危機期間,13萬家以上的企業(yè)倒閉,成千上萬的工人被趕出工廠,流浪街頭。失業(yè)人數在1933年將近1 300萬,大約為勞動人口的1/4。面對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群眾的反抗斗爭,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胡佛一籌莫展。他也采取過一些小規(guī)模的國家干預行動,但他基本上死死抱住“自由
9、放任”政策而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這個重大問題上趑趄不前。在他執(zhí)政期間,危機更趨嚴重,社會混亂,人心惶惶,很大一部分人對現有制度喪失了信心。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
材料二 列寧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在穩(wěn)定住政權以后,沒有必要地把“戰(zhàn)時共產主義”作為通往共產主義的捷徑繼續(xù)全面推進,到了1920年末,蘇維埃俄國陷入了一場空前的政治經濟危機,殘酷的余糧收集制使得農民被剝奪,生產積極性下降。1920年,谷物產量只能達到戰(zhàn)前的54%,經濟作物更糟糕,棉花僅有6%,甜菜不到7%;工業(yè)情況就是國民收入更糟糕,工業(yè)產品僅達到1913年的1/7。人民陷入饑餓和生活困苦中。列寧自己后來總結:
10、“由于我們企圖過渡到共產主義,到了1921年春天我們就在經濟戰(zhàn)線上遭受了嚴重的失敗,這次失敗比我們遭受的任何失敗都要嚴重得多,危險得多?!?920年至1921年初,50多起大規(guī)模農民暴動反對布爾什維克,最大的一起“安東諾夫暴動”波及了整個坦波夫省。震驚歷史和當時蘇維埃政權的喀瑯施塔得水兵事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fā)生的。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美國經濟危機的表現,并比較胡佛、羅斯福應對危機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影響,并指出列寧為此采取的對策。
(3)綜合以上材料,分析美蘇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對我們的啟示。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
11、表現,可從材料一中“打擊最重,工業(yè)生產持續(xù)下降……企業(yè)倒閉……失業(yè)人數……反抗斗爭……對現有制度喪失了信心”來歸納。第二小問比較,根據所學知識能夠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影響,可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作答,積極影響依據材料二中“穩(wěn)定住政權”并結合所學知識直接回答,消極影響依據材料二中“空前的政治經濟危機……農民被剝奪,生產積極性下降……工業(yè)情況……更糟糕”來分析;第二小問對策,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3)問,啟示可從兩個國家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危機得出計劃和市場只是發(fā)展經濟的手段,但要合理運用;從這兩件事本身來看,都是對過去政策的一種大膽修正,我們要適時調整經濟政策以適應經濟的發(fā)展,激發(fā)勞動者的積極性。
答案:(1)表現:受危機打擊最重;金融系統(tǒng)崩潰;工農業(yè)生產下降;失業(yè)人口劇增;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信心動搖。
措施: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導致危機加重;
羅斯福:采取新政,國家干預經濟,使美國逐漸擺脫危機。
(2)影響:積極:使蘇俄在特定歷史時期,集中最大的人力物力,戰(zhàn)勝了敵人,鞏固了政權。
消極: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戰(zhàn)爭結束繼續(xù)將其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引發(fā)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對策:實行新經濟政策,以固定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恢復商品經濟。
(3)啟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要合理運用;經濟政策要適時調整,從實際出發(fā);要激發(fā)生產者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