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小學王艷紅小學科學《漫步云端》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朝陽小學王艷紅小學科學《漫步云端》教學設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14年洛陽市小學科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
《漫步云端》教學設計
作 者?:王艷紅 工作單位:洛陽市孟津縣朝陽中心小學?
電子郵箱:
一、科學教育理論指導
A、本設計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緊扣“科學課程標準”從發(fā)揮學生主體角度出發(fā),經(jīng)過設計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能直接引起學生興趣,經(jīng)過設計讓學生參與活動,學會科學方法,懂得如何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
B、以面向全體為原則。本設計貫徹“面向全體學生”思想,堅持義務教育公平性原則,為每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有效的指導。
C、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讓學生通過參與“提出問題”,收集整理,分析
2、歸納,表達交流等過程,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
D、緊扣“科學課程標準”突出“任務驅動”的特點。
1、用“任務驅動”形成學習目標。 2、用“任務驅動”統(tǒng)整教學內容。
3、用“任務驅動”增強學習動力。 4、用“任務驅動”促進自主學習。二、地球與宇宙領域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梳理
A、本節(jié)課,通過查閱資料、演示實驗等方式,讓學生充分認識云、霧的形成原因,并能用自己的話解釋說明。接下來的學習如何測量雨量和下節(jié)課的天氣預報的制作,也都是為最終編輯科普小報打基礎。
B、教學方法梳理
猜想提問----閱讀教材----表達與交流——拓展延伸
三、學情分析
學生經(jīng)過兩年半的科學課學
3、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在前兩年學習的基礎上,五年級的孩子學習本節(jié)課應該不算難。在教學中,應該盡可能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探究,在訓練二級目標“表達與交流”的同時,為編輯科普小報打好堅實的基礎。
四、教學目標
1.自主探究云、霧的成因,充分交流、討論。
2.了解云量的概念,學會應用云量的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
3.會用餅型圖形來表示統(tǒng)計結果。
五、教學重難點
1、探究云霧的形成原因。
2、能根據(jù)云占天空中的比例識別云量。
六、教學準備:
PPT課件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 故事引入,揭示課題
1.談話:學習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看過電視劇《西游記》的同學請舉
4、手。這么多都看過啊,我想出個問題來考考大家,看你們是否細心。記得孫悟空從石頭中蹦出后去學本事,孫悟空學了一身本領,就在孫悟空即將畢業(yè)離校下山之際,菩提老祖又傳授了孫悟空一招絕技,也是最后一招,誰知道請舉手!
(學生可能會說:筋斗云,能翻十萬八千里……)
2.嗯,不錯,今天老師也準備傳授給大家一招,可不是筋斗云,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另外一種氣象——云。(揭示課題,板書:漫步云端)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通過平時學生最愛看的電視劇《西游記》來引入學習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索活動
1.提出問題,打開思路
(1)提問:關于云,你想了解哪些問題?把你感興趣的
5、問題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2)談話:提了這么多有價值的問題,有些問題老師也十分感興趣,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根據(jù)大家剛才所提的問題,只要解決了“云是怎樣形成的”問題,其他問題本也就迎刃而解了。
設計意圖: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提出問題、記題,養(yǎng)成把問題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2.問題猜想,互動交流
提問:你認為云是怎樣形成的?想好了,和大家分享一下。
設計意圖:在猜想與假設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給 學生一個平臺,讓學生敢想、敢說,使學生的智慧得到展現(xiàn),把自己的所想表達出來,與同學交流分享。
3.閱讀教材,獲取答案
6、(1)閱讀并思考:閱讀第17頁 “知識鏈接”,看看書上是怎么解釋云的成因。如何用自己的話把云形成的過程講述給大家?
(2)學生閱讀并思考。
(3)提問:誰能用自己的話和大家分享一下? (引導學生歸納:地球表面的水分,受到陽光的照射,不斷蒸發(fā)變成水蒸氣進入大氣中,并隨著暖氣流的上升,升入高空,由于高空溫度越來越低,水蒸氣遇冷會變成小水滴,如果高空的溫度低于O℃,水蒸氣會變成小冰晶。無數(shù)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云。)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通過自學文字材料,從中獲取知識,并轉化成自己的知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4.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1
7、)講解:我們可以把云形成的過程歸納為:水分一水蒸氣一小水滴或小冰晶一聚集在一起形成云。(板書:液態(tài)一氣態(tài)一液態(tài)或固態(tài))
(2)談話:嗯,大家說得真不錯,看著黑板,同桌互相說一說。
(3)提問:大家現(xiàn)在都了解了云是怎樣形成的。那誰能給大家說說霧是怎樣形成的?云和霧是什么關系?
(學生可能會說:霧是陸地上的云,形成原理是一樣的。生成的地方不一樣,一個地上,一個天上。)
(4)談話:原來云和霧是一家啊。只不過它們形成的位置不一樣而已,在天上形成的叫云,在地上形成的叫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已有知識、經(jīng)驗解決新問題。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三)理解概念,靈活運用
1.學習概念
8、
(1)談話:云這種氣象不簡單它還可以給我們預報天氣呢。請大家打開書第18頁,閱讀書上的第一段,找出云量的概念。
(2)提問:誰能給大家說一說什么叫云量?
(引導學生說出:云塊占天空面積的多少叫云量。)
(3)提問:我們平時看天氣預報的時候,有關于云方面的信息么? (學生可能會說:晴轉多云、陰轉晴、多云轉晴……)
(4)談話:看來云對于我們了解天氣起著重要的作用。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學習云量的概念,對云有進一步的了解,并能將學過的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會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
2.看圖理解概念
(1)談話:什么是晴?什么是多云?請大家結合左邊的小資料看圖,用自己的話
9、解釋一下。
(引導學生歸納:云量小于四分之一是晴天、四分之一至二分之 是少云、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是多云、大于四分之三是陰天。可以根據(jù)云占天空面積的多少來判斷。)
(2)提問:大家看第四幅圖,陰天的時候云成什么色了?(黑色)難道云有白色和黑色之分么?
(3)講解:由于陽光被厚厚的云層遮住,站在地面仰望看天空沒有一點光線穿透云層,導致云層和黑色的一樣,其實云層還是白色,只不過沒有光透過云層而已。
(4)提問:那火燒云呢? (學生可能會說:也是陽光照射的作用。)
(5)談話:(展示課件)對了,道理是一樣的,都是太陽光的緣故。讓我們欣賞一下美麗的火燒云吧。
設計意圖:利用圖示幫助
10、學生理解云量的概念,學會在生活中運用。用圖示來解決部分問題拓展光學方面的知識。
3.知識拓展
(1)談話:給大家布置個任務, 請大家每天抽幾分鐘時間來統(tǒng)計一下5月份每天的云量情況,并記錄下來。
(2)提問:請看書中用了個什么圖形來表示數(shù)據(jù)?(扇形圖)你還知道哪些統(tǒng)計圖的表示方法(形圖、折線圖)?為什么要使用這些圖形表示?直接用表格表示數(shù)據(jù)不好么?
(學生可能會說:一目了然,更方便、更快捷。)
(3)講解:學會用統(tǒng)計圖的表示方法,可以讓我們更快、更準確地掌握表格里數(shù)據(jù)的意義。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新學習的知識,熟練掌握新學習的知識,給學生布置一份調查任務,讓他們掌握
11、用圖形示數(shù)據(jù)的方法,了解其好處。
(四)布置作業(yè)
(1)提問: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你學到哪些知識?
(2)提問:看看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的問題有哪些被解決了?哪些沒有解決?課下我們試著解決一下吧。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的學習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把另一部分問題布置成作業(yè)留給學生課解決。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離開課堂,把學習拓展到課外。
八、教學評價設計
因本課主要通過用猜想提問----閱讀教材----表達與交流——拓展延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提出問題、記題,采用任務驅動的方法,使學生對云、霧的成因有了初步認識,能根據(jù)圖示中云占天空中的比例識別云量,從而養(yǎng)成把問題
12、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和讀圖學知識的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提升了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方法,并為學生下節(jié)課為編輯科普小報打好堅實的基礎。
九、 設計特色簡述
本設計緊扣“科學課程標準”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宗旨,教學時,緊扣“科學課程標準”突出“任務驅動”的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活動為科學學習的核心,讓學生通過參與“提出問題”,收集整理,分析歸納,表達交流等過程,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經(jīng)過設計讓學生參與活動,學會科學方法,懂得如何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教材對云霧的形成和雨的形成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設計好自己的實驗。將再現(xiàn)式教學轉變?yōu)樘骄渴綄W習,使學生處于
13、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附1:板書設計
3、漫步云端
液態(tài)一—氣態(tài)一—液態(tài)或固態(tài)
云量
晴 多云 陰
附2:學生記錄單設計:
1、小科學家記錄本
研 究 計 劃
研究題目
研究方法
研究步驟
研究結果
研究人:
研究時間: 年 月 日
2、一周云量統(tǒng)計表
統(tǒng)計時間: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統(tǒng)計人:
日 期
晴
少云
多云
陰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