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教材高中物理 課時分層作業(yè)14 牛頓第三定律(含解析)魯科版必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新教材高中物理 課時分層作業(yè)14 牛頓第三定律(含解析)魯科版必修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課時分層作業(yè)(十四)
(時間:40分鐘 分值:100分)
[合格基礎(chǔ)練]
一、選擇題(本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共36分)
1.春天,河邊上的濕地很松軟,人在濕地上行走時容易下陷,在人下陷時( )
A.人對濕地地面的壓力就是他受的重力
B.人對濕地地面的壓力大于濕地地面對他的支持力
C.人對濕地地面的壓力等于濕地地面對他的支持力
D.人對濕地地面的壓力小于濕地地面對他的支持力
C [人對濕地地面的壓力,是彈力且受力物體是地面,人受到的重力與彈力性質(zhì)不同,且受力物體是人,所以不能說人對濕地地面的壓力就是他受的重力,A錯;人對濕地地面的壓力和濕地地面對他的支持力是一對作用力和
2、反作用力,故大小相等,B、D錯,C對.]
2.一物體受水平繩的拉力作用在水平地面上由靜止開始前進(jìn),先做加速運動,然后做勻速運動,最后又做減速運動,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加速前進(jìn)時,繩拉物體的力大于物體拉繩的力
B.減速前進(jìn)時,繩拉物體的力小于物體拉繩的力
C.只有在勻速前進(jìn)時,繩拉物體的力與物體拉繩的力大小才相等
D.不管物體如何前進(jìn),繩拉物體的力與物體拉繩的力大小總相等
D [繩與物體是一對相互作用的物體,繩與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遵守牛頓第三定律,與相互作用的性質(zhì)、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均無關(guān)系,總是等大、反向、作用在不同物體上且在一條直線上,D正確.]
3.用一根輕
3、質(zhì)彈簧豎直懸掛一小球,小球和彈簧的受力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F1的施力物體是彈簧
B.F2的反作用力是F3
C.F3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D.F4的反作用力是F1
B [F1的施力物體是地球,F(xiàn)2的反作用力是F3,F(xiàn)3的施力物體是小球,F(xiàn)4的反作用力是彈簧對天花板向下的拉力,B正確.]
4.(多選)如圖所示,物體A靜止于水平地面上,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對地面的壓力和受到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
B.物體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物體的支持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物體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它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D.物體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它的支
4、持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C [物體對地面的壓力和受到的重力等大同向,不是一對平衡力;物體對地面的壓力和地面對物體的支持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物體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對物體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5.如圖所示,電燈吊在天花板上,設(shè)懸線對電燈的拉力為F1,電燈對懸線的拉力為F2,電燈的重力為F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F1、F2是一對平衡力
B.F1、F3是一對平衡力
C.F1、F3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F2、F3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 [懸線對電燈的拉力為F1,電燈對懸線的拉力為F2,符合一對相互作用力的特點,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A錯誤;懸線對電
5、燈的拉力F1和電燈的重力F3,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對平衡力,故B正確,C錯誤;電燈對懸線的拉力F2和電燈的重力F3,不是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不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D錯誤.]
6.某同學(xué)用傳感器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guān)系,實驗時他把兩只力傳感器同時連接在計算機(jī)上.如圖是他記錄的兩個物體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變化圖線.根據(jù)圖線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 )
A.作用力大時反作用力小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總是相反的
C.作用力變化在先,反作用力變化在后
D.兩個物體一定都處于平衡狀態(tài)
B [從與傳感器連接在一起的計算機(jī)所描繪出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隨時間的變化
6、規(guī)律圖線不難看出:在任意時刻,作用力都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二者的大小變化規(guī)律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因此,選項A錯誤,選項B正確;圖線顯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變化具有同時性,不分先后,選項C錯誤;圖線只反映了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等大、反向關(guān)系,并不能反映每個物體受到的合外力情況,選項D錯誤.]
二、非選擇題(14分)
7.如圖所示,質(zhì)量M=60 kg的人通過光滑的定滑輪用繩拉著m=20 kg的物體.當(dāng)物體以加速度a=5 m/s2上升時,人對地面的壓力為多少?(g取10 m/s2)
[解析] 對物體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mg=ma,解得F=m(g+a)=20×(10+
7、5) N=300 N,
由于人靜止,則:Mg=N+F,
解得地面對人的支持力為N=Mg-F=60×10 N-300 N=300 N,
由牛頓第三定律得人對地面的壓力為N′=N=300 N.
[答案] 300 N
[等級過關(guān)練]
一、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1.當(dāng)人站立在體重計上稱重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人對體重計的壓力和體重計對人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B.人對體重計的壓力和體重計對人的支持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對體重計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D.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對體重計的壓力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 [人對體重計的
8、壓力與體重計對人的支持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A錯誤,B正確;人所受的重力與人對體重計的壓力方向相同,既不是相互作用力,也不是平衡力,C、D錯誤.]
2.物體靜放于水平桌面上,如圖所示,則( )
A.桌面對物體的支持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這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
B.物體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對它的支持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C.物體對桌面的壓力就是物體的重力,這兩個力是同一種性質(zhì)的力
D.物體對桌面的壓力和桌面對物體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A [物體和桌面的受力情況如圖所示.因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且N與G作用于同一物體,因此N和G是一對平衡力,故A項對.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應(yīng)分別作用在兩
9、個物體上,故B項錯.因壓力是彈力,而彈力與重力是性質(zhì)不同的兩種力,故C項錯.支持力和壓力是物體與桌面相互作用(擠壓)而產(chǎn)生的,因此N與N′是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D項錯.]
3.(多選)如圖所示,一個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內(nèi)有一固定的豎直桿,在桿上套著一個環(huán).箱和桿質(zhì)量是M,環(huán)的質(zhì)量為m,已知環(huán)沿著桿以加速度a下滑,環(huán)受桿的摩擦阻力大小為F,則此時箱對地面的壓力為( )
A.Mg+F B.(M+m)g-F
C.(M+m)g D.(M+m)g-ma
AD [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環(huán)對桿的摩擦力大小為F,方向向下,箱對地面的壓力為Mg+F,故A正確;對環(huán)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
10、F=ma,解得F=m(g-a),代入A項中得壓力為(M+m)g-ma,故D正確.]
4.將重均為G的兩個磁環(huán)A、B,先后套在光滑的木支架上,并使兩磁環(huán)N極相對,此時可以看到上方的磁環(huán)A“懸浮”在空中,如圖所示.設(shè)磁環(huán)B對木支架底座的壓力為F1,B對A的排斥力為F2,關(guān)于這些力的大小關(guān)系正確的是( )
A.F1>2G,F(xiàn)2=G
B.F1=2G,F(xiàn)2>G
C.F1=2G,F(xiàn)2=G
D.F1>2G,F(xiàn)2>G
C [對于磁環(huán)A,受到重力G和磁環(huán)B對磁環(huán)A的排斥力F2,根據(jù)平衡條件可知,F(xiàn)2=G;對于磁環(huán)B,受到重力G、磁環(huán)A對磁環(huán)B的排斥力F2′及木支架底座對磁環(huán)B的支持力F1′的作
11、用,根據(jù)平衡條件得,F(xiàn)1′=F2′+G,根據(jù)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guān)系知F1=F2+G,則有F1=2G,選項C正確.]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共26分)
5.(13分)一質(zhì)量為50 kg的人,站在電梯底板上隨同電梯一起由靜止開始勻加速豎直上升,經(jīng)時間3 s速度達(dá)到6 m/s.取g=10 m/s2,求運動過程中:
(1)電梯加速度的大?。?
(2)人對電梯底板壓力的大?。?
[解析] (1)根據(jù)運動學(xué)公式v=at
電梯的加速度a== m/s2=2 m/s2.
(2)設(shè)電梯對人的支持力為F,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mg=ma
解得F=m(g+a)=600 N
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在電梯
12、上升過程中人對電梯底板壓力的大小為600 N.
[答案] (1)2 m/s2 (2)600 N
6.(13分)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木板放在傾角為θ的光滑斜面上,一個質(zhì)量為m的人站在木板上,若人相對于木板靜止,木板的加速度為多大?人對木板的摩擦力多大?
[解析] 先以M、m為一整體,受力分析如圖甲所示,取沿斜面向下為正方向,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M+m)gsin θ=(M+m)a,解得a=gsin θ
甲 乙
再以人為研究對象,設(shè)木板對人的摩擦力為F人,方向沿斜面向下,受力分析如圖乙所示.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mgsin θ+F人=ma
且a=gsin θ
可得F人=0,由牛頓第三定律得:人對木板的摩擦力也為零.
[答案] gsin θ 0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