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訓練7 (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專題訓練7 (2)(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專題訓練(七) 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
時間:45分鐘 分值:100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50分)
1.一定條件下,分別對反應C(s)+CO2(g)2CO(g)(正向吸熱)進行如下操作(只改變該條件):①升高反應體系的溫度;②增加反應物C的用量;③縮小反應體系的體積;④減少體系中CO的量。上述措施中一定能使反應速率顯著變大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③
解析 碳是固體,增加固體的用量不改變反應速率;減少CO的量,反應速率減小。
答案 D
2.(2013·鹽城調研)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A.有時焓變對反應的方向起決定性作用
2、
B.有時熵變對反應的方向起決定性作用
C.焓變和熵變是判斷反應方向的兩個主要因素
D.任何情況下,溫度都不可能對反應的方向起決定性作用
解析 根據(jù)ΔG=ΔH-T·ΔS,若ΔH>0,ΔS>0,溫度(T)很高時,ΔG可能小于0,反應自發(fā)進行,若ΔH<0,ΔS<0,溫度很低時, ΔG可能小于0,反應自發(fā)進行,此時溫度起決定性作用。
答案 D
3.(2013·海淀模擬)對于恒容密閉容器中發(fā)生的可逆反應N2(g)+3H2(g)2NH3(g) ΔH<0,能說明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是( )
A.斷開1個N≡N鍵的同時有6個N—H鍵生成
B.混合氣體的密度不變
C.混合氣體的平均相
3、對分子質量不變
D.N2、H2、NH3分子數(shù)之比為1:3:2
解析 斷開N≡N鍵與生成N—H鍵是同一個反應方向,A不對;恒容密閉容器中混合氣體密度始終不變,B不對;平均相對分子質量Mr=,反應過程中m始終不變,若Mr不變,則n不變,說明反應已達平衡狀態(tài),C正確。
答案 C
4.(2013·北京卷)下列實驗事實不能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的是( )
A.
將NO2球浸泡在冷水和熱水中
B.
t/℃
25
50
100
KW/10-14
1.01
5.47
55.0
C.
D.
c(氨水)/(mol·L-1)
0.1
0.01
pH
11.1
10.6
4、解析 選項A可以用溫度變化來解釋化學平衡的移動,A項正確;選項B說明離子積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即溫度升高,水的電離平衡正向移動,B項正確;選項C是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與化學平衡無關,C項錯誤;選項D中濃度與溶液pH的關系說明濃度對NH3·H2O的電離平衡的影響,D項正確。
答案 C
5.(2013·南京一模)在密閉容器中通入物質的量濃度均為0.1 mol·L-1的CH4與CO2,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反應:CO2(g)+CH4(g)2CO(g)+2H2(g),測得CH4的平衡轉化率與溫度及壓強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一定正確的是( )
A.上述反應的ΔH>0
B.壓強
5、p1>p2>p3>p4
C.1 100 ℃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為64 mol2·L-2
D.壓強為p4時,在Y點:v(正)0,正確;B項,由反應可知,增大壓強,平衡逆向移動,則CH4的平衡轉化率降低,故p4>p3>p2>p1,B錯;C項,1 100 ℃壓強為p4時CH4轉化率為80%,則平衡時CH4、CO2濃度均為0.02 mol·L-1,生成的CO、H2均為0.16 mol·L-1,故K===1.638 4(mol2·L-2),C錯;D項,Y點未達到平衡,達平衡時CH4轉化率會增大,則表明
6、反應仍需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即v(正)>v(逆),D錯。
答案 A
6.(2013·唐山一模)在一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2X(g)+Y(g)aZ(g) ΔH=Q kJ·mol-1,開始按體積比2:1將X、Y充入反應器中,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反應。圖甲和圖乙是根據(jù)反應繪制的圖象,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p1>p2,a<3
B.圖甲,T10
C.圖乙,t1時表示恒溫、恒壓條件下,向平衡體系中充入一定量的Z氣體
D.圖乙,如果a=3,t2時表示向體系中加入了催化劑
解析 A項,圖甲,在同一溫度下(T1),p1壓強下先達到平衡,說明p1>p2,由圖可知壓強大時Z
7、的體積分數(shù)反而小,說明增大壓強平衡逆向移動,則a>3;B項,圖甲,在同一壓強下(p2),T2溫度下先達到平衡,說明T2>T1,由圖可知溫度高時Z的體積分數(shù)反而小,說明升高溫度平衡逆向移動,則Q<0;D項,圖乙,t2時正、逆反應速率同等倍數(shù)增大,則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劑或a=3時增大壓強。
答案 C
7.(2013·鄭州質檢)在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aA(g)cC(g)+dD(g),達到平衡后,將氣體體積壓縮到原來的一半,當再次達到平衡時,D的濃度為原平衡濃度的1.8倍。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A的轉化率變大 B.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C.D的體積分數(shù)變大 D.a
8、解析 將氣體體積壓縮為原來的一半(即增大壓強),若平衡不移動,則D的濃度應為原來的2倍;再次達到平衡時,D的濃度為原來的1.8倍,說明增大壓強平衡逆向移動,則a
9、的平衡常數(shù)不變
解析 正反應是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反應,因此平衡前,隨著反應的進行容器內壓強不斷變化,A項錯誤;因硫為液態(tài),故平衡時,其他條件不變,分離出硫,反應速率不變,B項錯誤;正反應是放熱反應,故升高溫度,平衡逆向進行,SO2的轉化率降低,C項錯誤;其他條件不變時,使用不同的催化劑,只能改變反應速率,不影響平衡的移動,故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不變,D項正確。
答案 D
9.(2013·東北三省聯(lián)考)某溫度下,向2 L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1.0 mol A和1.0 mol B,反應A(g)+B(g)C(g)經過一段時間后達到平衡。反應過程中測定的部分數(shù)據(jù)見下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t/
10、2
0
5
15
25
35
n(A)/mol
1.0
0.85
0.81
0.80
0.80
A.反應在前5 s的平均速度v(A)=0.17 mol·L-1·s-1
B.保持其他條件不變,升高溫度,平衡時c(A)=0.41 mol·L-1,則反應的ΔH>0
C.相同溫度下,起始時向容器中充入2.0 mol C,達到平衡時,C的轉化率大于80%
D.相同溫度下,起始時向容器中充入0.20 mol A、0.20 mol B和1.0 mol C,反應達到平衡前v(正)
11、-1·s-1;B項,平衡時c(A)=0.40 mol·L-1,升溫后c(A)增大,說明平衡逆向移動,即該反應的ΔH<0;C項,起始時加入2.0 mol C相當于起始時加入2 mol A和2mol B,則C的轉化率小于80%;D項,根據(jù)題中數(shù)據(jù)可求出K==,起始時Qc==50>K,即平衡逆向移動。
答案 D
10.(2013·南昌調研)在一定條件下,向一體積為2 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充入2 mol A,1 mol B,發(fā)生反應:2A(g)+B3C(g) ΔH=-Q kJ/mol(Q>0)。經過60 s達到平衡,測得B的物質的量為0.2 mol,下列對該平衡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用C
12、的濃度變化表示該反應速率為2.4 mol/(L·min)
B.若使容器變?yōu)? L,則C的物質的量一定增大
C.達到平衡,測得放出熱量為x kJ,則x=Q
D.若向容器中再充入1 mol C,重新達到平衡,A的體積分數(shù)保持不變,則B為氣態(tài)
解析 Δn(B)=0.8 mol,Δn(C)=2.4 mol,Δc(C)=1.2 mol/L,則該反應的平均反應速率v(C)=1.2 mol/(L·min),A錯;縮小容器體積,相當于加壓,平衡向氣體分子數(shù)減小的方向移動,由于B的狀態(tài)未知,故C的物質的量不一定增大,B錯;由于反應是可逆的,所以x
13、分子數(shù)不變,則B一定為氣態(tài),D正確。
答案 D
二、填空題(共50分)
11.(10分)(2012·上海卷)用氮化硅(Si3N4)陶瓷代替金屬制造發(fā)動機的耐熱部件,能大幅度提高發(fā)動機的熱效率。工業(yè)上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制備氮化硅,其反應如下:
3SiCl4(g)+2N2(g)+6H2(g)Si3N4(s)+12HCl(g) ΔH=-Q kJ·mol-1(Q>0)
完成下列填空:
(1)在一定溫度下進行上述反應,若反應容器的容積為2 L,3 min后達到平衡,測得固體的質量增加了2.80 g,則H2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
mol/(L·min);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K=__
14、______。
(2)一定條件下,在密閉恒容的容器中,能表示上述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__。
a.3v逆(N2)=v正(H2)
b.v正(HCl)=4v正(SiCl4)
c.混合氣體密度保持不變
d.c(N2):c(H2):c(HCl)=1:3:6
解析 (1)反應生成Si3N4的物質的量n(Si3N4)==0.02 mol,則反應消耗H2的物質的量n(H2)=0.12 mol,故v(H2)==0.02 mol/(L·min)。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為K=。(2)利用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可知,a項表示v正=v逆,正確;b項均表示正反應速率,無論反應是否平
15、衡都成立;c項混合氣體密度不變,說明氣體質量不變,正確;d項表示的濃度關系與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無關。
答案 (1)0.02 (2)ac
12.(10分)(2013·新課標全國Ⅱ卷)在1.0 L密閉容器中放入0.10 mol A(g),在一定溫度進行如下反應:
A(g)B(g)+C(g) ΔH=+85.1 kJ·mol-1
反應時間(t)與容器內氣體總壓強(p)的數(shù)據(jù)見下表:
時間t/h
0
1
2
3
8
總壓強p/100 kPa
4.91
5.58
6.32
7.31
8.54
時間t/h
16
20
25
30
總壓強p/100 kP
16、a
9.50
9.52
9.53
9.53
回答下列問題:
(1)欲提高A的平衡轉化率,應采取的措施為________。
(2)由總壓強p和起始壓強p0計算反應物A的轉化率α(A)的表達式為________,平衡時A的轉化率為________,列式并計算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________。
(3)①由總壓強p和起始壓強p0表示反應體系的總物質的量n總和反應物A的物質的量n(A),n總=________mol,n(A)=________mol。
②下表為反應物A濃度與反應時間的數(shù)據(jù),計算:a=________。
反應時間t/h
0
4
8
16
c(A)/(mol
17、·L-1)
0.10
a
0.026
0.006 5
分析該反應中反應物的濃度c(A)變化與時間間隔(Δt)的規(guī)律,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規(guī)律推出反應在12 h時反應物的濃度c(A)為________ mol·L-1。
解析 (1)A(g)B(g)+C(g)的正向反應是一個氣體體積增大的吸熱反應,故可通過降低壓強、升溫等方法提高A的轉化率。(2)在溫度一定、容積一定的條件下,氣體的壓強之比等于其物質的量(物質的量濃度)之比。求解平衡常數(shù)時,可利用求得的平衡轉化率并借助“三行式”進行,不能用壓強代替濃度代
18、入。(3)n(A)的求算也借助“三行式”進行。a=0.051,從表中數(shù)據(jù)不難得出:每隔4 h,A的濃度約減少一半,依此規(guī)律,12 h時,A的濃度為0.013 mol/L。
答案 (1)升高溫度、降低壓強
(2)×100% 94.1%
A(g) B(g) + C(g)
0.10 0 0
0.10×(1-94.1%) 0.10×94.1% 0.10×94.1%
K==1.5 mol·L-1
(3)①0.10× 0.10×
②0.051
達到平衡前每間隔4 h,c(A)減少約一半
0.013
13.
19、(15分)(2013·陜西質檢)(1)已知:2SO3(g)2SO2(g)+O2(g),在起始時體積相同的容器A和B中同時分別充入2 mol SO3(兩容器裝有催化劑)。在反應過程中,A保持溫度和容積不變;B保持溫度和壓強不變?;卮鹣铝袉栴}:
①反應達平衡所需時間:A________B(填“>”、“=”或“<”,下同);達平衡時SO3的轉化率:A________B。
②若平衡后,向A、B中分別充入稀有氣體,________(填“A”或“B”)容器中的平衡將向________(填“正反應”或“逆反應”)方向移動。
(2)一定條件下,有反應:X(g)+2Y(g)2Z(g) ΔH=Q k
20、J/mol,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為________。
①在體積為2 L的密閉容器C中,充入1 mol X和2 mol Y進行反應,2 min后反應達到平衡,此時平衡混合物中X為0.8 mol,則以Y濃度變化表示的反應速率為________mol/(L·min),X的轉化率為________。
②在恒溫恒壓條件下,向密閉容器D中充入0.5 mol X和1 mol Y,達到平衡后Z的物質的量分數(shù)為a,如果再向容器中充入0.5 mol Z,重新平衡后Z的物質的量分數(shù)為b,則a________b(填“>”、“<”或“=”)。
③如圖所示曲線Ⅰ、Ⅱ是該反應在只有一個反應條件不同時Z的體積分數(shù)
21、與時間的關系圖,下列有關曲線Ⅰ、Ⅱ的敘述,正確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Ⅰ沒有用催化劑,Ⅱ用了催化劑
B.Ⅱ的反應溫度比Ⅰ高且Q<0
C.Ⅱ的壓強比Ⅰ大
解析 (1)①2SO3(g)2SO2(g)+O2(g)是氣體體積增大的反應,隨著反應進行,A容器壓強增大,而B容器的壓強恒定,因此B容器中反應達到平衡所用的時間長,B容器內SO3的轉化率高。②A容器中充入稀有氣體,壓強增大,但反應體系中的反應物、生成物的濃度不變,故平衡不移動;B容器中充入稀有氣體,因壓強恒定,故體積增大,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降低,平衡向氣體體積增大的方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2)X(g)+2Y(g
22、)2Z(g)反應中反應物、生成物均為氣體,其平衡常數(shù)為K=。①v(Y)=2v(X)=2×=0.1 mol/(L·min);X的轉化率為×100%=20%。②因為條件是恒溫恒壓,所以向容器中通入0.5 mol X、1 mol Y與向容器中通入任何物質的量的Z是等效的,故a=b。③使用催化劑只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不能改變平衡時各物質的量,A項錯誤;溫度高,反應先達到平衡,若Q<0,則溫度升高時Z的體積分數(shù)減小,B項正確;壓強大,反應先達到平衡,但Z在壓強高的條件下,體積分數(shù)大,C項錯誤。
答案 (1)①< 、贐 正反應
(2)K= ①0.1 20%?、冢健、跙
14.(15分)(20
23、13·廣東卷)大氣中的部分碘源于O3對海水中I-的氧化。將O3持續(xù)通入NaI溶液中進行模擬研究。
(1)O3將I-氧化成I2的過程由3步反應組成:
①I-(aq)+O3(g)===IO-(aq)+O2(g) ΔH1
②IO-(aq)+H+(aq)HOI(aq) ΔH2
③HOI(aq)+I-(aq)+H+(aq)I2(aq)+H2O(l) ΔH3
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其反應熱ΔH=_______。
(2)在溶液中存在化學平衡:I2(aq)+I-(aq)I(aq),其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為________。
(3)為探究Fe2+對O3
24、氧化I-反應的影響(反應體系如圖甲),某研究小組測定兩組實驗中I濃度和體系pH,結果見圖乙和下表。
編號
反應物
反應前pH
反應后pH
第1組
O3+I-
5.2
11.0
第2組
O3+I-+Fe2+
5.2
4.1
①第1組實驗中,導致反應后pH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②圖甲中的A為________。由Fe3+生成的A的過程能顯著提高I-的轉化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2組實驗進行18 s后,I濃度下降。導致下降的直接原因有(雙選)______
25、__。
A.c(H+)減小 B.c(I-)減小
C.I2(g)不斷生成 D.c(Fe3+)增加
(4)據(jù)圖乙,計算3~18 s內第2組實驗中生成I的平均反應速率(寫出計算過程,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解析 (1)根據(jù)蓋斯定律,將三個反應相加,可得總反應:2I-(aq)+O3(g)+2H+(aq)===I2(aq)+O2(g)+H2O(l),則ΔH=ΔH1+ΔH2+ΔH3。(2)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3)①第1組實驗中,pH升高是因為反應消耗了H+。②圖甲中A為Fe(OH)3,由Fe3+生成Fe(OH)3的過程中消耗OH-,溶液中c(H+)增大,促進I-轉化,因此I-的轉化率顯著提高。③導致I下降的直接原因是I2(g)不斷生成,c(I-)減小。
答案 (1)2I-(aq)+O3(g)+2H+(aq)===I2(aq)+O2(g)+H2O(l) ΔH1+ΔH2+ΔH3
(2)K=
(3)①溶液中H+被消耗,生成H2O,溶液pH上升?、贔e(OH)3 Fe3+形成Fe(OH)3過程中消耗OH-,使溶液中c(H+)上升,促進I-轉化?、跙C
(4)t=3 s時,c(I)=3.5 mol·L-1,t=18 s時,c(I)=11.8 mol·L-1,v(I)==0.55 mo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