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生物第一輪復習 第8單元 第27講 群落試題 新人教版(I)》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高三生物第一輪復習 第8單元 第27講 群落試題 新人教版(I)(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三生物第一輪復習 第8單元 第27講 群落試題 新人教版(I)
1.(xx海南單科,19,2分)某池塘中,某種成年魚生活在底層,取食多種底棲動物,而該種魚的幼體生活在水體上層,濾食浮游動物和浮游藻類。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種魚的幼體與浮游動物具有競爭和捕食關系
B.該種魚發(fā)育階段不同,其所處營養(yǎng)級可能不同
C.底棲動物與浮游動物分層現(xiàn)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
D.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在水中的分布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
2.(xx課標Ⅰ,6,6分)某種植物病毒Ⅴ是通過稻飛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間傳播的。稻田中青蛙數(shù)量的增加可減少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2、 )
A.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
B.水稻與青蛙是競爭關系
C.病毒Ⅴ與青蛙是寄生關系
D.水稻和病毒Ⅴ是互利共生關系
3.(xx江蘇單科,5,2分)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鵲是一個灰喜鵲種群
B.可以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種群密度
C.演替達到相對穩(wěn)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不再變化
D.洪澤湖近岸區(qū)和湖心區(qū)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
4.(xx福建理綜,3,6分)在兩塊條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進行森林人工恢復和自然恢復的研究,20年后兩塊林地的生物多樣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種植的馬尾松人工恢復林植物種
3、數(shù)為137種,無人工種植的自然恢復林植物種數(shù)為226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可采用樣方法調查林地上植物的種群密度
B.森林恢復提高了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
C.人工恢復林比自然恢復林的植物豐富度低
D.自然恢復林的形成屬于初生演替
5.(xx海南單科,24,2分)甲地因森林火災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噴發(fā)被火山巖全部覆蓋,之后兩地均發(fā)生了群落演替。關于甲、乙兩地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甲地和乙地發(fā)生的演替類型相同
B.若沒有外力干擾,甲地可重現(xiàn)森林
C.地衣會比苔蘚更早地出現(xiàn)在乙地火山巖上
D.甲、乙兩地隨著時間延長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多
6.(xx海
4、南單科,25,2分)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種的蝌蚪,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某研究小組在4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數(shù)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3種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編號
捕食者數(shù)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種間競爭結果可能受捕食者影響
C.無捕食者時蝌蚪的種間競爭可能導致乙消失
D.隨著捕食者數(shù)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減
5、少
7.(xx福建理綜,3,6分)科技人員選取某地同一自然條件下三種不同類型的茶園,進行物種豐富度的調查,結果如圖。據(jù)圖判斷正確的是( )
A.純茶園物種數(shù)變化幅度最小,不易產生暴發(fā)性蟲害
B.杉茶間作園各物種的種群密度在10月份時最大
C.梨茶間作園的營養(yǎng)結構在6月份時最為復雜
D.人類生產活動不會改變茶園的群落結構
8.(xx全國,4,6分)下列關于森林群落垂直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層現(xiàn)象
B.群落中的動物具有垂直分層現(xiàn)象
C.動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層與植物的分層有關
D.喬木層的疏密程度不會影響草本層的水平結構
9.(xx廣東理
6、綜,4,4分)有關土壤動物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土壤動物群落不存在分層現(xiàn)象
B.土壤動物種間關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鹽堿度不同,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差異
D.隨機掃取表層土取樣,可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
10.(xx海南單科,28,8分)某果園發(fā)生了蟲害,該蟲害是由害蟲A引起的。害蟲引來了一種小蜂和一種小鳥,小蜂把卵產入害蟲A體內,孵出的小蜂幼蟲吃空蟲體后羽化飛出,再攻擊害蟲A的其他個體。小鳥特別喜食害蟲A,也捕食小蜂。在體內有小蜂幼蟲的害蟲A中,有些個體常瘋狂地搖擺身體,因而容易被小鳥發(fā)現(xiàn)而被捕食?;卮鹣铝袉栴}:
(1)小鳥和小蜂的種間關系為 。?
(2
7、)小鳥捕食瘋狂搖擺的害蟲A,對A種群的生存 (填“有利”、“不利”或“無影響”),理由是 。?
(3)體內有小蜂幼蟲的害蟲A搖擺身體為小鳥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信息對種間關系具有 作用,有利于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11.(xx課標Ⅰ,30,11分)請回答關于群落演替的問題:
(1)在光裸的巖石上開始的演替和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中,哪個屬于初生演替,哪個屬于次生演替?
(2)一般來說,若要演替到相對穩(wěn)定的森林階段,上述兩個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時間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據(jù)調查,近5萬年以來,某
8、地區(qū)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森林逐漸被灌叢取代,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演替類型。近50年來,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局部灌叢出現(xiàn)了荒漠化,該現(xiàn)象表明:與該地區(qū)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類的開墾活動使得該地區(qū)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發(fā)生改變”、“變慢”或“變快”),演替的方向 (填“發(fā)生改變”或“未發(fā)生改變”)。?
12.(xx課標Ⅰ,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綠闊葉林曾因過度砍伐而遭到破壞。停止砍伐一段時間后,該地常綠闊葉林逐步得以恢復。表為恢復過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類型及其植物組成。
演替階段
群落類型
植物種數(shù)/種
草本植物
灌木
喬木
1
草叢
34
0
9、
0
2
針葉林
52
12
1
3
針闊葉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綠闊葉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地常綠闊葉林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類型為 演替。常綠闊葉林遭到破壞后又得以恢復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種子或者繁殖體可能得到保留外,還可能是原有的 條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構成的相應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恢復力穩(wěn)定性最強的是 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力穩(wěn)定性最強的是 生態(tài)系統(tǒng)。?
(3)與草叢相比,針葉林中的動物分層現(xiàn)象較為 (填“簡單”或“復雜”),原因是 。?
10、
1.D 該種魚的幼體可以捕食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浮游動物也可以捕食浮游植物,所以兩者具有競爭和捕食關系,A正確;幼體可捕食動物和藻類,但成體后僅捕食動物,可見幼體和成體所處的營養(yǎng)級有區(qū)別,B正確;水體中不同物種的分層現(xiàn)象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而該種魚的成體和幼體屬于同一種群,其分層現(xiàn)象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C正確、D錯誤。
2.A 分析題意可知:青蛙以稻飛虱為食,二者屬于捕食關系,A正確;水稻和青蛙不是競爭關系,B錯誤;植物病毒V與水稻是寄生關系,C、D錯誤。
3.C 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構成種群,灰喜鵲屬于同一物種,A正確;壁虎活動能力強,所以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
11、度,B正確;演替達到相對穩(wěn)定階段后,群落內的物種組成仍有變化,但一般變化不明顯,C錯誤;由于地形的變化,洪澤湖近岸區(qū)和湖心區(qū)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D正確。
4.D 本題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等知識。退化林地還保留原有土壤條件等,所以自然恢復林的形成屬于次生演替;常采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的種群密度;人工恢復林比自然恢復林物種數(shù)少、植物豐富度低;森林恢復使生產者的種類和數(shù)量均增加,提高了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
5.A 甲、乙兩地發(fā)生的演替分別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A錯誤。甲地原來是森林,火災后的森林還具備演替為森林的環(huán)境條件,經(jīng)過長時間的演替,甲地可重現(xiàn)森林,B
12、正確;初生演替過程中,地衣出現(xiàn)得比苔蘚早,C正確;隨著演替的進行,兩地生物種類增加,物種多樣性逐漸增多,D正確。
6.D 隨著池塘捕食者數(shù)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成活率升高,說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隨著捕食者數(shù)量增加,乙可獲得的資源增加,A正確、D錯誤;三種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來源和生存空間而構成競爭關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變了它們原有的競爭,B正確;無捕食者時,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說明無捕食者時乙的競爭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確。
7.C 此題綜合考查考生的讀圖、析圖能力。由圖可知,三種茶園中純茶園物種數(shù)最少,營養(yǎng)結構最簡單,抵抗力穩(wěn)定性最差,易產生暴發(fā)性蟲害,A錯誤;題圖只表
13、明10月份杉茶間作園物種數(shù)最多,但無法得知各物種的種群密度大小,B錯誤;圖中顯示梨茶間作園在6月份時物種數(shù)最多,此時營養(yǎng)結構最復雜,C正確;人類的生產活動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D錯誤。
8.D 本題主要考查群落結構的相關知識。喬木層的疏密程度通過影響陽光透過的程度,進而影響生活在喬木下的草本層的水平結構,選項D錯誤。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強度不同而出現(xiàn)垂直分層現(xiàn)象;受食物、棲息場所等影響,群落中的動物也有垂直分層現(xiàn)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層決定了動物的垂直分層,選項A、B、C正確。
9.C 由于土壤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層分布的動物種類有所不同,體現(xiàn)了
14、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的分層現(xiàn)象,A錯誤;土壤動物的種間關系主要體現(xiàn)為捕食和競爭關系,B錯誤;土壤的鹽堿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動物種類有差異,體現(xiàn)了土壤動物群落的水平結構,C正確;調查土壤動物類群豐富度應該用取樣器取樣法采集不同土層的動物類群,D錯誤。
10.答案 (1)捕食和競爭(2分)
(2)有利(1分) 小鳥在捕食該害蟲A的同時也捕食了害蟲A的天敵(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給分)
(3)調節(jié)(2分)
解析 (1)小蜂通過將卵產入害蟲A體內獲得營養(yǎng),小鳥喜食害蟲A,也捕食小蜂,故小鳥和小蜂之間存在捕食和競爭關系。(2)瘋狂搖擺的害蟲A易被敵害發(fā)現(xiàn),害蟲A及其天敵被捕食,這對于害蟲A的發(fā)展有利。(
15、3)信息傳遞對于調節(jié)種間關系、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方面有重要作用。
11.答案 (1)光裸的巖石上開始的演替為初生演替;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為次生演替?!?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條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時即具備該條件,而從裸巖開始的演替要達到該條件需要漫長的時間?!?3)變快 未發(fā)生改變
解析 (1)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所發(fā)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故在光裸巖石上開始的演替為初生演替,而從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中,雖然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故次生演替的速度快,經(jīng)歷的時間短。(3)該地區(qū)
16、氣候越來越干燥,自然演替的最終方向是荒漠,由于人類的開墾活動,該地區(qū)荒漠化速度加快,故人類開墾活動使群落演替速度加快,但演替方向未發(fā)生改變。
12.答案 (1)次生 土壤 (2)草叢 常綠闊葉林
(3)復雜 針葉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結構更復雜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群落的垂直結構、群落演替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等相關知識。(1)由于被破壞的常綠闊葉林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故此類演替為次生演替。(2)在題表所羅列的群落中,草叢營養(yǎng)結構最簡單,物種種類最少,故其恢復力穩(wěn)定性最強;而常綠闊葉林營養(yǎng)結構最復雜,物種種類最多,其自我調節(jié)能力最強,故其抵抗力穩(wěn)定性最強。(3)植物群落垂直結構的復雜程度決定了其中生存的動物分層的復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