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 2_2 海陸的變遷教案 新人教版 (3)
《七年級地理上冊 2_2 海陸的變遷教案 新人教版 (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地理上冊 2_2 海陸的變遷教案 新人教版 (3)(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海陸的變遷》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的變遷。 2.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3.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課文的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想象能力、推理能力。 2.運用板塊運動解釋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海陸的變遷,使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 2.通過大陸漂移——板塊構造學說的發(fā)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重點與難點】 1.海陸變遷的原因; 2.大陸漂移學說內容; 3.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溫故知新:在圖中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提問:它們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固定不變的嗎?各大洲、大洋的輪廓是怎樣形成的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海陸的變遷史,相信同學們很快就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二、新課講解 (一)滄海桑田 你知道“滄海桑田”這個成語故事嗎?傳說我國古代有個叫麻姑的仙女,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后人以“滄海桑田”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其實這個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陸的變遷。 1.海陸變遷的原因: 地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和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 2.活動:海陸變遷的實例分析,圖2.13~2.15實例舉證,解釋原因。(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 (導學):我國地理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fā)現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 (講解):喜馬拉雅山曾經是海洋,后來地殼隆起形成高山。 (導學):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fā)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遺跡。 (講解):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曾經是陸地,海平面上升成為海洋。 (導學):歐洲的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國”,全國約1/4的陸地低于海平面。 (講解):人類活動造成海陸變化。 (二)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1.讀圖2.16關于地球上海陸輪廓的爭論和圖2.17 難道僅僅是巧合嗎? (導學):地球上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 (講解):南美洲大陸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凸出部分幾乎是吻合的。 閱讀材料: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2.讀圖2.18 大陸的漂移 (導學):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 (講解): 大陸的漂移: 2億年前只有一塊大陸——分裂,漂移——6500萬年前分裂成若干塊,——繼續(xù)分裂,漂移——七大洲、四大洋——仍在繼續(xù)變化著。 (導學):大西洋是怎樣形的?太平洋有什么變化? (講解):大西洋是原始大陸分裂后,緩慢的漂移分離,非洲大陸、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逐漸分離造成的。太平洋逐漸變小。 3.活動:讀圖2.19和2.20運用大陸漂移學說解釋地理現象(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 (導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都有古老地層相似性和相似的動物,說明什么問題? (講解):說明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曾是相連的。 (三)板塊的運動 1.板塊構造學說:由巖石組成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板塊在不斷地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2.讀圖2.22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 (導學):讀圖說出六大板塊的名稱 (講解):六大板塊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導學):讀圖指出六大板塊的范圍 (講解):太平洋板塊以海洋為主,亞歐板塊以亞歐大陸為主,非洲板塊以非洲大陸為主,美洲板塊主要包括南北美洲,南極洲板塊以南極大陸為主,印度洋板塊主要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亞大陸。 3.讀圖2.23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及主要山系的分布 (導學):讀圖指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及主要山系的分布。 (講解):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帶(太平洋板塊和亞歐、美洲、印度洋、南極洲板塊之間);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亞歐板塊和非洲、印度洋板塊之間)。 兩大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4.板塊運動方式:在板塊的交界處,兩個板塊發(fā)生碰撞時,地表會形成山脈;兩個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時,地表會形成裂谷或海洋。 5.活動:讀圖2.24 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 (導學):讀圖,運用板塊學說解釋紅海、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的變化原因。 (講解):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兩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導致紅海不斷擴張。 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兩板塊碰撞擠壓,使地中海不斷縮小。 喜馬拉雅山脈由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 拓展延伸:海陸變遷的證據 ⊙ 澳大利亞發(fā)現了美洲大陸才有的三趾鴕鳥化石; ⊙ 峨眉山山頂大量的貝殼; ⊙ 臺灣海峽的變遷??脊艑W者在臺灣西部地區(qū)發(fā)現了許多遠古時期生活在大陸的劍齒象、四不象等大型哺乳類動物化石。這些本不會游泳的動物,無疑是在臺灣海峽突起成陸地時,從大陸走到臺灣的。 三、課堂練習 1.讀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板塊名稱: A是 亞歐 板塊,B是 太平洋 板塊,C是 非洲 板塊 D是 美洲 板塊,E是 印度洋 板塊,F是 南極洲 板塊 (2)寫出兩大火山地震帶名稱: B板塊與E、A、D板塊之間的火山地震帶是 環(huán)太平洋地帶. A板塊與C、E板塊之間的火山地震帶是 地中?!柴R拉雅地帶. 2.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六大板塊中,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太平洋 板塊. (2)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 火山、地震. (3)板塊不斷運動著,亞洲和非洲之間紅海在不斷 擴張 . (4)世界最長山脈是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相撞擠壓形成. (5)2008年四川汶川發(fā)生8.0級特大地震,主要原因 是 亞歐 板塊和 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引起. 四、課堂小結 海陸的變遷 五、作業(yè)布置 1. 完成教材活動P40和P43-44。 2. 知道海陸變遷的原因。 3.了解大陸漂移學說。 4. 記住板塊構造學說內容。 【板書設計】-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七年級地理上冊 2_2 海陸的變遷教案 新人教版 3 年級 地理 上冊 _2 海陸 變遷 教案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11882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