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礦渣粉試驗操作方法ppt課件
《第二部分礦渣粉試驗操作方法ppt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第二部分礦渣粉試驗操作方法ppt課件(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二部分,礦渣粉試驗操作方法,——技術質量部,1,1.礦渣粉活性指數(shù)、流動度比和初凝時間比的測定方法,1.1樣品 對比水泥 符合GB 175規(guī)定的強度等級為42.5的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且3d抗壓強度25MPa~35 MPa,7 d抗壓強度35 MPa~45 MPa,28 d抗壓強度50 MPa~60 MPa,比表面積350 m 2/kg ~400 m2/kg, SO3含量(質量分數(shù))2.3%~2.8%,堿含量(Na20+0.658K2O)(質量分數(shù))0.5%~0.9%。 試驗樣品 由對比水泥和礦渣粉按質量比1:1組成。,2,1.礦渣粉活性指數(shù)、流動度比和初凝時間比的測定方法,1.2礦渣粉活性指數(shù)、流動度比試驗步驟及結果計算 1.2.1水泥膠砂配比 對比膠砂和試驗膠砂配比如表1所示 表1 水泥膠砂配比 1.2.2水泥膠砂攪拌程序:按GB/T 17671進行。 1.2.3水泥膠砂流動度試驗:按GB/T 2419進行對比膠砂和試驗膠砂的流動度試驗。,3,1.礦渣粉活性指數(shù)、流動度比和初凝時間比的測定方法,1.2.4水泥膠砂強度試驗:按GB/T 17671進行對比膠砂和試驗膠砂的7d、28d水泥膠砂抗壓強度試驗。 1.2.5礦渣粉活性指數(shù)和流動度比計算 礦渣粉7d活性指數(shù)按式( A.1 )計算,計算結果保留至整數(shù): A7——礦渣粉7d活性指數(shù),%; R07——對比膠砂7d抗壓強度,單位為MPa; R7——試驗膠砂7d抗壓強度,單位為MPa。,4,1.礦渣粉活性指數(shù)、流動度比和初凝時間比的測定方法,礦渣粉28d活性指數(shù)按式( A.2 )計算,計算結果保留至整數(shù): A28——礦渣粉28d活性指數(shù),%; R028——對比膠砂28d抗壓強度,單位為MPa; R28——試驗膠砂28d抗壓強度,單位為MPa。 礦渣粉流動度比按式( A.3 )計算,計算結果保留至整數(shù):,5,1.礦渣粉活性指數(shù)、流動度比和初凝時間比的測定方法,F—礦渣粉流動度比,%; Lm—對比膠砂流動度,單位為mm; L—試驗膠砂流動度,單位為mm。 1.3礦渣粉初凝時間比試驗步驟及結果計算 1.3.1水泥凈漿配比 對比凈漿和試驗凈漿配比如表2所示。 表2 水泥凈漿配比,6,1.礦渣粉活性指數(shù)、流動度比和初凝時間比的測定方法,1.3.2水泥凈漿初凝時間試驗:按GB/T 1346進行對比凈漿和試驗凈漿初凝時間的測定。 1.3.3水泥凈漿初凝時間比計算 礦渣粉初凝時間比按式(A.4)計算,計算結果保留至整數(shù)。 T—礦渣粉初凝時間比,%; Im—對比凈漿初凝時間,單位為min; I—試驗凈漿初凝時間,單位為min。,7,2.礦渣粉含水量的測定方法,2.1原理 將礦渣粉放入規(guī)定溫度的烘干箱內烘至恒量,以烘干前和烘干后的質量之差與烘干前的質量之比確定礦渣粉的含水量。 2.2儀器設備:烘干箱、天平(0.01g) 2.3試驗步驟 將蒸發(fā)皿在烘干箱中烘干至恒重,放入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后稱重(m0)。 將約50g的礦渣粉樣品倒入蒸發(fā)皿中稱重(m1),精確至0.01g。 將礦渣粉樣品與蒸發(fā)皿一起放入105℃~110℃烘干箱內烘至恒重,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后稱重(m2),精確至0.01g。,8,2.礦渣粉含水量的測定方法,2.4結果計算 含水量按式(B.1)計算,結果保留至0.1%。 W—含水量,%; m0—蒸發(fā)皿的質量,單位為克(g); m1—烘干前樣品與蒸發(fā)皿的質量,單位為克(g); m2—烘干后樣品與蒸發(fā)皿的質量,單位為克(g)。,9,3.礦渣粉密度試驗方法,3.1試驗用儀器設備 李氏瓶、無水煤油、恒溫水槽(20±1℃),天平(0.01g)、溫度計(0.1℃)。 3.2試驗步驟 3.2.1礦渣粉試樣應預先通過0.90mm方孔篩,在110℃±5℃溫度下烘干1h,并在干燥器內冷卻至室溫(室溫應控制在20 ℃±1℃ )。 3.2.2稱取礦渣粉60g(m),精確至0.01g,可按實際情況增減稱量材料質量,以便讀取刻度值。 3.2.3將無水煤油注入李氏瓶中至“0ml”至“1ml”之間,10,3.礦渣粉密度試驗方法,刻度線后(選用磁力攪拌此時應加入磁力棒),蓋上瓶塞放入恒溫水槽內,使刻度部分浸入水中(水溫應控制20℃±1℃ ),恒溫至少30min,記下無水煤油的初始(第一次)讀數(shù)(V1)。 3.2.4從恒溫水槽中取出李氏瓶,用濾紙將李氏瓶細長頸內沒有煤油的部分仔細擦干凈。 3.2.5用小匙將礦渣粉樣品一點點的裝入李氏瓶中,反復搖動(亦可用超聲波震動或磁力攪拌等),直至沒有氣泡排出,再次將李氏瓶靜置于恒溫水槽,使刻度部分浸入水中,恒溫至少30min,記下第二次讀數(shù)(V2)。,11,3.礦渣粉密度試驗方法,3.2.6第一次讀數(shù)和第二次讀數(shù)時,恒溫水槽的溫度差不大于0.2℃。 3.2.7結果計算 礦渣粉密度ρ按下式計算,結果精確至0.01g/cm3,試驗結果取兩次測定結果的算術平均值,兩次測定結果之差不大于0.02g/cm3。 ρ= m/(V2- V1) ρ—礦渣粉密度,單位為克每立方厘米,(g/cm3); m—礦渣粉質量,單位為克(g); V2—李氏瓶第二次讀數(shù)(ml); V1—李氏瓶第一次讀數(shù)(ml)。,12,4.礦渣粉比表面積試驗方法,4.1按GB/T 8074進行,勃氏透氣儀的校準采用GSB 08-3387粒化高爐礦渣粉細度和比表面積標準樣品或相同等級的其他標準物質,有爭議時以前者為準。 4.2試驗儀器設備 透氣儀、烘干箱、分析天平(0.001g)、秒表、礦渣粉樣品、壓力計液體、濾紙 4.3試驗步驟 4.3.1測定礦渣粉密度 按3.2測定礦渣粉密度 4.3.2漏氣檢查,13,4.礦渣粉比表面積試驗方法,將透氣圓筒上口用橡皮塞塞緊,接到壓力計上,用抽氣裝置從壓力計一臂中抽出部分氣體,然后關閉閥門,觀察是否漏氣。 如發(fā)現(xiàn)漏氣,可用活塞油脂加以密封。 4.3.3空隙率(ε)的確定 礦渣粉的空隙率選用0.530±0.005,當按上述空隙率不能將試樣壓至4.3.5規(guī)定的位置時,則允許改變空隙率??障堵实恼{整以2000g砝碼(5等砝碼)將試樣壓實至4.3.5規(guī)定的位置為準。 4.3.4確定試樣量 試樣量按以下公式計算:,14,4.礦渣粉比表面積試驗方法,m=ρV(1-ε) m—需要的試樣量,單位為克(g); ρ—試樣密度,單位為克每立方厘米(g/cm3); V —試料層體積,按JC/T 956測定,單位為cm3; ε—試料層空隙率。 4.3.5試料層制備 將穿孔板放入透氣圓筒的突緣上,用搗棒把一片濾紙放到穿孔板上,邊緣放平并壓緊。稱取按第4.3.4條確定的試樣量,精確到0.001g,倒人圓筒。輕敲圓筒的邊使料層表面平坦。再放入一片濾紙,用搗器均勻搗實試料直至搗器的支持環(huán)與圓筒頂邊接觸,并旋轉1~2圈,慢慢取出搗器,穿孔板上的濾紙為Φ12.7mm邊緣光滑的圓形濾紙片。每次測定需用新的濾紙片。,15,4.礦渣粉比表面積試驗方法,4.3.6透氣試驗 把裝有試料層的透氣圓筒下錐面涂一薄層活塞油脂,然后把它插入壓力計頂端錐型磨口處,旋轉1~2圈。要保證緊密連接不致漏氣,并不振動所制備的試料層。 打開微型電磁泵慢慢從壓力計一臂中抽出空氣,直到壓力計內液面上升到擴大部下端時關閉閥門。當壓力計內液體的凹月面下降到第一條刻線時開始計時。當液體的凹月面下降到第二條刻線時停止計時,記錄液面從第一條刻度線到第二條刻度線所需的時間,以秒記錄,并記錄下試驗時的溫度(℃)。每次透氣試驗,應重新制備試料層。,16,5.礦渣粉燒失量試驗方法,5.1原理 試樣在(950±25)℃的高溫爐中灼燒,灼燒所失去的質量即為燒失量。本方法不適應于礦渣硅酸鹽水泥燒失量的測定,礦渣硅酸鹽水泥燒失量的測定按校正法(基準法)進行測定。 5.2試驗儀器設備:高溫爐、瓷坩堝、分析天平(0.0001g)、干燥器。 5.3試驗步驟 5.3.1稱取約1 g試樣(m7),精確至0.0001 g.放入已灼燒恒量的瓷坩堝中。蓋上坩堝蓋,并留有縫隙,放在高溫爐內,從低溫開始逐漸升高溫度。在(950±25)℃下灼燒15 min-- 20 min,取出坩堝,置于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稱量,反復灼燒直至恒量或者在(950士25) ℃下灼燒約1 h,17,5.礦渣粉燒失量試驗方法,(有爭議時,以反復灼燒直至恒量的結果為準),置于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后稱量(m8)。 5.3.2結果的計算與表示 燒失量的質量分數(shù)按下式計算: ωLOI—燒失量的質量分數(shù),%; m7—試料的質量,單位為克(g); m8—灼燒后試料的質量,單位為克(g)。,18,-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第二 部分 礦渣 試驗 操作方法 ppt 課件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131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