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雄《普通遺傳學》習題答案
張飛雄《普通遺傳學》課后題答案
第2章
1、AAbb×aaBb 或 Aabb× aaBB
2、AaCCRr
第3章
2、(1) AB 0.45; ab 0.45; Ab 0.05; aB 0.05
(2) AB 0.05; ab 0.05; Ab 0.45; aB 0.45
3、a. 在X染色體上。因為題中雜交子代的雌果蠅都是野生型,雌果蠅的一條X染色體是父本傳遞的,而父本是野生型的。
b. 數(shù)量最多的兩個為親本型配子即ab+c, a+bc+;
數(shù)量最少的兩個為雙交換型配子即a+bc, ab+c+;
用雙交換的配子與親本型比較可知c被交換了,因此c基因位于三個基因的中央,即基因順序為acb或bca
Rf(a-c)=(32+27+1+0)/1000=6% a-c 相對遺傳距離為6cM
Rf(c-b)=(39+30+1+0)/1000=7% b-c 相對遺傳距離為7cM
Rf(a-b)=(39+32+30+27)/1000=12.8% a-b 距離為12.8cM
a
c
b
6
7
繪圖
c. 并發(fā)系數(shù)C=1‰/6%×7%=0.24
4、Rf(a-b)=10% Rf(c-b)=20%
C =60%=實際雙交換率/10%×20% 實際雙交換率=60%×10%×20%=0.012
雙交換配子的頻率為0.012/2=0.006 即aBc及AbC表型的頻率為0.006
a-b單交換產生的配子頻率為(0.1-0.012)/2=0.044;即aBC及Abc表型的頻率為0.044
b-c單交換產生的配子頻率為(0.2-0.012)/2=0.094;即abC及ABc表型的頻率為0.094
兩種親本型配子頻率為(1-0.012-2×0.044-2×0.094)/2=0.356;ABC及abc表型的頻率為0.356
m
m
z z=44
z
y y=94
y
x
x
第4章
2、XBXb ×XBY XBXbY(X染色體不分離)
第5章
2、1-8的性別分別為F+, F-; F-; Hfr; Hfr; Hfr; F-; F+
因為菌株4、5、6只有高頻重組和無重組兩種情況,故菌株4、5、6為Hfr,其對應接合菌株2、3、7為F-,菌株1、8為F+。
3、1)如圖 2)選擇相對于轉移起始點最遠端的基因Ser+
mal
str
ser
ade
his
gal
pro
met
xyl
H
AB
C
4、Jacob得到了8個非常接近的E. coli lac- 突變體(lac l~8),然后設法將它們定位于pro與ade的相對位置。方法是將每一對lac突變體雜交(見表1),選擇pro+與ade+重組子并在乳糖作為唯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上進行選擇Lac+,結果如表2。試確定此8個突變點的次序。
表1
雜交A:Hfr pro- lac-x ade+ × F- pro+ lac-y ade-
雜交B:Hfr pro- lac-y ade+ × F- pro+ lac-x ade-
表2
x
y
雜交A
雜交B
x
y
雜交A
雜交B
1
2
173
27
1
8
226
40
1
3
156
34
2
3
24
187
1
4
46
218
2
8
153
17
1
5
30
197
3
6
20
175
1
6
108
32
4
5
205
17
1
7
37
215
5
7
199
34
首先,pro不可能位于三個基因的中間,因為如果pro位于三個基因的中間,那么雜交A和雜交B都不可能得到大量的重組子。
其次,假設如表1所示pro與ade位于三個基因的兩側,lac位于中間,那么,對lac-x, lac-y的位置我們可以討論以下情況:
對于雜交A:
pro- + lac-x ade+
pro+ lac-y + ade-
供體Hfr
受體F-
pro- lac-x + ade+
pro+ + lac-y ade-
供體Hfr
受體F-
接合的過程是使供體的DNA片段整合到受體F-上。所以對于A過程,如果x在y的左側,要生成野生型pro+lac+ade+,只要發(fā)生兩次交換就可(上圖左),所以最后能得到大量的重組子;如果x在y右側,情況則相反,要生成野生型pro+lac+ade+,則需要發(fā)生四次交換(上圖右),四次交換的概率顯然很低,所以最后只能得到少量重組子。
對于雜交B:
pro- + lac-y ade+
pro+ lac-x + ade-
供體Hfr
受體F-
pro- lac-y + ade+
pro+ + lac-x ade-
供體Hfr
受體F-
對于B過程,如果x在y的右側,要生成野生型pro+lac+ade+,只要發(fā)生兩次交換就可(上圖左),所以最后能得到大量的重組子;如果x在y左側,情況則相反,要生成野生型pro+lac+ade+,則需要發(fā)生四次交換(上圖右),四次交換的概率顯然很低,所以最后只能得到少量重組子。
根據(jù)以上討論,當x在y左側時,A過程得到重組菌落多,B得到重組菌落少;當x在y右側時情況相反,即A過程菌落少,B菌落多。
反過來就可以得到,雜交A菌落數(shù)多時,說明x在y左邊;反之,雜交B菌落數(shù)多時,x在y右邊。
在第一組數(shù)據(jù)中,雜交A得到大量重組子(173個),而雜交B得到少量重組子(27個),說明位點1在位點2的左邊(表示為1 2);同理,二組得到1 3;三組得到4 1;四組5 1;五組 1 6;六組71;七組1 8;八組3 2;九組2 8;十組6 3;十一組4 5;十二組5 7。
全部排列就可以得到八個突變位點的排列順序為45716328。
最后,如果ade位于3個基因的中間,則答案為:pro ade 82361754
5、用一野生型菌株抽提出來的DNA來轉化一個不能合成丙氨酸(ala)、脯氨酸(pro)和精氨酸(arg)的突變型菌株,產生不同轉化類型的菌落數(shù)如下:
轉化類型
菌落數(shù)
8400
2100
420
840
840
1400
840
問:(1)這些基因的順序如何?(2)這些基因間的圖距為多少?
解:數(shù)量最多的為親本型即ala+pro+arg+,數(shù)量最少的為四交換產生的即ala-pro+arg+
二者相比較可知ala基因位于中央
RF(pro-ala)=(2100+420+840+840)/(8400+2100+420+840+1400+840)=30% 距離為30cM
RF(ala-arg)=(420+840+840+1400)/(8400+2100+420+840+840+1400)=25% 距離為25cM
RF(pro-arg)=(2100+840+1400+840)/(8400+2100+420+840+1400+840)=37% 距離為37 cM
根據(jù)轉化重組的定義,各基因的重組率可以推求如下:
同理求得:
也就是說,ala—pro,pro—arg,ala—arg間的圖距分別為30,37,25。由于細菌的染色體為環(huán)形的,因此,推斷這三個基因的相對位置是:
6、用P1進行普遍性轉導,供體菌是pur+nad+pdx-,受體菌是pur-nad-pdx+。轉導后選擇具有pur+的轉導子,然后在100個pur+轉導子中檢定其它供體菌基因有否也轉導過來。所得結果如下表:
問:
?、賞ur和nad的共轉導(cotransduction)頻率是多少?
?、趐ur和pdx的共轉導頻率是多少?
?、勰膫€非選擇性座位最靠近pur?
?、躰ad和pdx在pur的同一邊,還是在它的兩側?
?、莞鶕?jù)你得出的基因順序,解釋實驗中得到的基因型的相對比例。
1)25% 2)49% 3)pdx 4)同一側
解:
① pur和nad共轉導(cotransduction)產生的轉導子為pur+nad+,其頻率是(1+24)/100=25%。
② pur和pdx共轉導產生的轉導子為pur+pdx-,其頻率是(24+25)/100=49%。
?、?pdx和pur共轉導的頻率高于nad和pur共轉導的頻率,所以pdx最靠近pur。
?、?在4種類型的轉導子中,pur+nad+pdx+出現(xiàn)的頻率最低(1%),比較pur+nad+pdx+和供體菌染色體片段pur+nad+pdx-,只有pdx基因的基因型發(fā)生了變化,所以pdx位于中間,即nad和pdx在pur的同一側。
⑤ 基因順序:pur-pdx-nad。
如果轉導進入受體菌的供體片段是pur+pdx-nad+,則需要經過4次交換才能產生第1種類型的轉導子;如果轉導進入受體菌的供體片段較短,則必須同時轉導兩個片段pur+和nad+,并并且各經過2次交換才能產生第1種類型的轉導子,故其頻率最低;
pur+ pdx- nad+
pur- pdx+ nad-
供體
受體
如果轉導進入受體菌的供體片段是pur+pdx-nad+,然后經過2次交換能產生第2種轉導子,其頻率要高一些。
pur+ pdx- nad+
pur- pdx+ nad-
供體
受體
只需要轉導一個較短的供體片段pur+,再經過2次交換就能產生第3種轉導子,故其頻率最高。
pur+ pdx- nad+
pur- pdx+ nad-
供體
受體
需要轉導進入受體菌的供體片段是pur+pdx-,還需要經過2次交換能產生第4種轉導子,其頻率要低于第3種類型,但大大高于第1種類型。
pur+ pdx- nad+
pur- pdx+ nad-
供體
受體
7、Rf=2×26/482=10.78%
8、b a d e c
9、1
2
3
4
5
6
10、1、2是缺失突變,3、4是點突變
4
1 ·
· 2
3
第6章
5、1)
2)
3)
第7章
3、基因和著絲粒之間發(fā)生交換
4、1)因為測交后代分離比不符合1:1:1:1,即易位點與基因Br是連鎖關系,所以易位點涉及1號染色體
2)Rf=(69/592) ´ 100% = 11.85%
3)若不涉及,四種表型的分離比為1:1:1:1
5、同源四倍體
6、1)1/36AABB,4/36AABb;1/36AAbb
7、1)12種 2)
第12章
4、3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