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說.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說.ppt(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廬山區(qū)新港中學 徐國根,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教材 學情分析 教學方法 學法指導 教學過程的設計,,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是滬粵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三章光和眼睛第三節(jié)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接下來我將從以下五方面說說我對本節(jié)課的理解和設計。,說教材,1、地位和作用 從教材編排看,本節(jié)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與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它是前兩節(jié)課知識的應用;另外本節(jié)課學生將首次較完整的研究 “像”這個概念,本節(jié)課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為后面研究凸透鏡成像奠定了基礎,所以,本節(jié)課具有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本節(jié)教材主要安排了一個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探究實驗,這是培養(yǎng)學生重視實驗和歸
2、納,提高學習能力的好素材。為今后做光學實驗作了必要的準備。,說教材,2、目標 課標對本節(jié)的要求是: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此課教學目標定為: 1.)能結合生活經驗,猜想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知道) 2.)能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 (重點) 3.)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難點) 4.)知道平面鏡在生活中的應用。(知道) 5.)了解球面鏡在生活中的應用。(知道),說教材,3、重點和難點 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 難點有兩個:知識方面虛像概念是一個難點,因為“虛像”比較抽象,本身“看得見,摸不著”,這構成了本節(jié)的一個
3、難點;而在探究活動中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思維能力不強,預計對于采用兩個相同的物體,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這就構成了本節(jié)課的探究設計中的難點。,學情分析,平面鏡成像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非常多,也是他們容易發(fā)生興趣的現(xiàn)象。加之學生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對身邊的事物存在著好奇心,具有強烈的操作興趣,這使本節(jié)課探究活動的實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對平面鏡成像雖然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往往容易受生活經驗的主觀影響,得出一些錯誤的認識,例如:他們會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物體的像就越大,這是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的。,教學方法,我將采用“統(tǒng)放結合”的半開放的教學思路
4、展開教學。對于學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難的“虛像”和“虛像的位置”,要“統(tǒng)”;對于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特點的探究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節(jié)課將主要采取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和教師啟發(fā)、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輔助手段主要是實驗和多媒體課件。,學法指導,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使學生領會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學探究法,讓學生從觀察現(xiàn)象入手,在質疑、探究、觀察、討論、交流中學到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教學過程的設計,1 、引入新課 學生進入課堂,多媒體教室屏幕上出現(xiàn)一個謎底為鏡子的謎語,“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臉上臟不臟,看它就知道。每人家里有,大小各不同;若問長啥樣,形狀有圓方。(打
5、一物)”。通過學生喜歡的謎語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平面鏡的成像有一個感性認識,為學習本節(jié)的內容奠定基礎。 然后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圖片: 美麗的山水風光。(b)無盡的長廊。(c)站在水中的水鳥及其倒影 引人平面鏡的定義:我們把呈平面狀的鏡子叫做平面鏡。,教學過程的設計,接下來我通過鏡前觀像的活動引起學生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興趣。 課件展示課本P56 圖3-26(a) (b) 請找一找,某同學圖3-26(a)在平面鏡中的像應是圖3-26 (b)中的哪一幅?,教學過程的設計,為了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個“水淹蠟燭”的實驗。實驗桌上豎直放一塊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點燃的蠟燭,玻璃后面也放一只
6、杯子。這是我在課前準備好的,提前調節(jié)好,使學生通過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杯中有一支“點燃”的蠟燭。往后面的杯中倒水,當水面漫過燭焰時,發(fā)現(xiàn)燭焰并沒有熄滅?!盀槭裁??” 這時學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沒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讓他們觀察,他們會發(fā)現(xiàn)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點燃蠟燭的這時他們會恍然大悟:原來是“像”!由此引入下面的探究課題。 這樣設計的意圖有三:第一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注意;第二引入平面鏡、像、物體這些名詞;第三為后面在設計實驗過程中順利突破的將“平面鏡改為玻璃板”這一難點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教學過程的設計,2、組織探究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將組織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教學
7、,按照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記錄數(shù)據(jù)、分析概括、得出結論的順序進行。 在板書課題之后,我提出問題:“根據(jù)日常生活經驗及照鏡子的感受,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通過這一問題使學生從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角度去認識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鏡,從而產生探索的欲望,啟發(fā)學生進行“猜想”。) 學生經過討論、歸納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與物左右相反;(2)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3)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將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書上,因為這是后面探究的課題。,教學過程的設計,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導學生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這是突破探究過程中難點的關鍵 首先由我提出:“如何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呢?”以明確探究目的
8、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在設計中,學生可能對“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感到困難,如果是這樣,我將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我們是怎樣比較兩個物體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經過一番討論,使學生明確關鍵就是找一個跟鏡前物體完全相同的替身物體與像比較。 到這里學生就可以進行第1次實驗了,在此我也設了一個埋伏: 同學們會在實驗盒發(fā)現(xiàn)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鏡、兩支相同的蠟燭,但玻璃板并沒有出現(xiàn)在實驗盒里。 當他們做了一段時間后我就問:“同學們成功了嗎?有什么障礙?” 學生在實驗中會發(fā)現(xiàn):從平面鏡的正面看見了像,當想把“替身物體”放到平面鏡后面的像位置上時,從正面只能看見像,看不到替身物體;從平面鏡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
9、身物體”,而看不見像,所以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教學過程的設計,接著一個問題:“怎樣才能同時看見像和鏡后的“替身物體”?” 學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討論 此時可能會有同學受到演示實驗“水淹蠟燭”的啟發(fā),想到把平面鏡改為玻璃板做實驗,就會同時看見像和鏡后的“替身物體”。 在這里我使學生通過實驗的親身體會,產生認知沖突,再聯(lián)系已有信息,解決沖突,使之領會深刻,突破探究過程中的難點問題。 然合分發(fā)玻璃板,讓學生重新實驗,探究出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在此之后我再提出問題“能否驗證平面鏡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探究。這些我將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實驗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實驗后再引導學生得
10、出正確結論。,教學過程的設計,3、學習虛象概念 本課的難點是:感知虛像,我將利用實驗驗證、理論分析等教學手段把抽象化為形象,突破“虛像”這一學習難點。具體的做法是再次演示實驗,把蠟燭點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紙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會發(fā)現(xiàn)紙上并沒有像。再借助多媒體課件,根據(jù)光的反射作圖,進行動態(tài)分析,使學生從理論上知道平面鏡成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而并非實際光線形成。到此,學生對“虛像” 有了形象、直觀的認識,降低了教學難度。,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玩中學”,通過探究學習,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
11、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思維能力。 在完成實驗探究后,立即用多媒體進行一個針對性反饋練習,以加深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理解與記憶。從而完成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教學過程的設計,4、了解平面鏡和球面鏡在生活中的應用。 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通過課件出示圖片進行簡單的介紹。最后請學生舉列說明平面鏡和球面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教學過程的設計,5、課堂小結 讓學生概括本節(jié)課授課內容,概括出知識要點,提醒學生理解識記成像特點。 最后,我想以下面這段話作為這堂課的結束語:生活就像平面鏡,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笑對人生,感恩社會。這樣,同學會因為你的微笑而快樂,校園也會因為你的微笑而更加美麗和諧。 用這段話作為結束語,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樂觀、積極的學習、生活態(tài)度,從而實現(xiàn)這節(jié)課的情感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設計,6、布置作業(yè): 1、布置課題為“生活中的鏡子”這一研究性作業(yè),讓學生作有關的調查。 2、完成課后練習,教學過程的設計,7、板書設計 主要是把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在黑板上呈現(xiàn)出來。然后,因為剛學物理不久,八年級學生對科學探究法不熟,于是,我還打算把科學探究法的步驟板書在黑板上,在副板書的位置,主要是將學生探究實驗前猜想的一些內容寫在黑板上。,以上是我對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教學設計的一些認識,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