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三單元 9《魚我所欲也》實用教案 新人教版(共8頁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三單元 9《魚我所欲也》實用教案 新人教版(共8頁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最新資料推薦…………………………………………………
魚我所欲也
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文中的其他實詞和虛詞進行一般的學習和復習。
2.了解本文運用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的“義”“本心”的內(nèi)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難點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義”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边@是兩千多年前孟子所說的一句話。大丈夫為什么能夠這樣
2、呢?學了今天的這篇課文,同學們可能會找到一些答案。
二、自主預習
1.作者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
3、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孟子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背景資料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3.文體知識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
4、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議論文分為立論文和駁論文兩大類型。議論文包括論點、論據(jù)、論證三個要素。論點要鮮明,論據(jù)要充分,論證要合理,語言要準確、精練、有嚴密的邏輯性。論據(jù)分為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論證方法主要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
4.檢查預習
(1)重難字
兼(jiān) 茍得(gǒu)
辟患(bì) 一簞食(dān)
一豆羹(gēng) 弗(fú)
蹴(cù) 妻妾(qiè)
(2)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bì)也(“辟”同“避”,躲避)
②萬鐘則不辯(biàn)禮義而受之(“辯”同“辨”,辨別)
③所識窮乏者得(dé)我與(yú)(“得
5、”同“德”,感恩,感激;“與”同“歟”,語氣詞)
④鄉(xiāng)(xià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同“向”,先前、從前)
(3)古今異義詞
以
是
豆
(4)一詞多義
得
生
與
(5)文言虛詞
而
于
則
之
(6)文言句式
①判斷句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也”,表判斷。)
②省略句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為”后面省略介詞賓語“禮義”,“受”后面省略賓語“施舍”。)
三、朗讀指導
1.所欲/有甚于生者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4.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5.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
6、而為之
6.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7.是/亦不可以己乎
四、疏通文意
1.重點詞語解釋
欲:喜愛。
得兼:兩種東西都得到。
舍:舍棄。
取:選取。
甚:勝于。
茍得:茍且取得,文中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患:禍患,災難。
辟:同“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得生:保全生命。
非獨:不只,不僅。非,不。獨,僅。
心:思想。
呼爾:呼喝(輕蔑地,對人不尊重)。
行道之人:(饑餓的)過路的行人。
蹴:踩踏。
萬鐘:文中指高位厚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
何加:有什么益處。何,介詞結構,后置。
得我:感激我。得:同“德”,感激。
與
7、:同“歟”,語氣助詞。
鄉(xiāng):同“向”,原先,從前。
本心:本性。
2.重點句子翻譯
(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僅是賢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不丟失罷了。
(4)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
8、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饑餓的人都不會接受;踩踏了給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5)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高位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義就接受了,那么這種高位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
五、合作探究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所欲有甚于生者”中“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案示例: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yè),如為了文化的傳承,為了社會和諧,為了別人的安危等。
2.“所惡有甚于死者”中“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案示例: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辟”中“患”指什
9、么?
答案示例: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4.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篇大意?
答案示例: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5.從第1自然段看,作者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義”之事?
答案示例:因為作者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厭惡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之事。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疏通了文意,下一節(jié)課,我們來探究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特色。
七、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一、課前復習
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二、新課導入
這一節(jié)課,我們進一步來探究文章的
10、主要內(nèi)容、主題和寫作特色。
三、合作探究
(一)精讀課文,內(nèi)容探究
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用魚和熊掌這些通俗易懂的事物類比,引人入勝,引出“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教師點撥:魚和熊掌這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2.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關系人的生死時,“行道之人”和“乞人”為什么“不受”?舉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不受”的
11、原因是有“羞惡之心”,認為“義”重于“生”。
作用:通過事實證明“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并襯托出“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錯誤。
3.“萬鐘”“一簞食,一豆羹”“義”三者哪一個更重要?
答案示例:“萬鐘”指高位厚祿,是身外之物;“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是生命,它比“萬鐘”更重要。但二者與“義”比起來,“義”最為重要。
4.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可餓死也不愿受辱,現(xiàn)在卻為了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孟子認為這是什么原因?
答案示例:“此之謂失其本心?!泵献诱J為,這種人原來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后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
5.“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有的人為什
12、么會失去“本心”?
答案示例:“本心”是“我固有之”的“羞惡廉恥”之心,即“義”(“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即貪戀身外之財,為自己謀取私利。
6.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答案示例: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7.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請舉例說明。
答案示例:文中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手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13、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shù)卣f明了人們在自己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然擇優(yōu)而取?!耙缓勈?,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相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相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進行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進行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奔扔兄谥饘由钊敕治?,又能增強文章
14、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二)品讀課文,句段賞析
品味“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案示例:綜合運用了排比、對比、反問的修辭手法,寫出了一些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寧的社會環(huán)境中卻見利忘義的事實,擺出同一人今昔判若兩人的表現(xiàn),突出了這種現(xiàn)象的嚴重性,引人深思,表達了孟子對這種做法的堅決否定,從反面說明了“萬鐘”亦不應受之,應以“義”為重,再次印證了“舍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雄辯力量。
(三)熟讀課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
15、本文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作者通過對比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四)賞讀課文,鑒賞評價
1.第2自然段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并正反論證后,第2自然段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然后,文章陡然一轉(zhuǎn),“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現(xiàn)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
16、”可以“舍生”,現(xiàn)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zhì)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最后點明這種“舍義取利”行為的原因正是喪失了“本心”,再一次勸勉人們保持“本心”不喪,重視“義”。
2.我們該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nèi)容?
答案示例: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生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戰(zhàn)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yǎng)也有極大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jù)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3.本文的寫作特色是什么?
答案示例:善用比喻和舉例論證。文章一開始便以“魚”喻“生”,以“熊掌”
17、喻“義”,自然引出文章的題旨——舍生取義。這種以一般的生活經(jīng)驗作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說得十分淺顯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動,引人入勝。文中還以“行道之人”不受“呼爾”之食和乞人不受“蹴爾”之食為例,更加深入地論述了“舍生取義”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題旨不斷深化。
正反論證,層次清晰。文章的第1自然段在論述“生死”問題與“義”發(fā)生矛盾,應該舍生取義時,就先從正面論述了義重于生的道理,又從反面論述了不義重于死的道理,從而深刻地闡明了舍生取義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以乞人不受不義之食為例,從正面論證了舍生取義是人之共性;又以“萬鐘”雖好也不能接受為例,從反面論證了舍
18、義取利是喪失“本心”。論證極為嚴密,說理極為深刻,層次十分分明。
(五)課外拓展,對比延伸
《魚我所欲也》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與下文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你認為兩文中的“義”的內(nèi)涵是什么?今天我們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義貴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
(選自《墨子·貴義》)
答案示例:“義”的內(nèi)涵:萬事莫貴于義?!傲x”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今天還應該堅持。
四、課堂小結
孟子性善,自認為“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人就應該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強平時的修養(yǎng)及教育,不做有悖禮義的事。孟子的這一思想,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修養(yǎng)的精華,影響深遠。
五、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六、板書設計
魚我所欲也贊揚舍生取義斥責見利忘義
最新精品資料整理推薦,更新于二〇二二年四月五日2022年4月5日星期二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