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與尹師魯第一書試題 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4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與尹師魯第一書試題 粵教版《唐宋散文選讀》(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10 與尹師魯第一書
3
一、基礎訓練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見紿(dài) 惶迫(huāng) 愚懦(rú)
B.怪駭(hài) 誅死(zhū) 怨嗟(jīe)
C.歡戚(qì) 砧斧(zhān) 鼎鑊(huò)
D.枕藉(jiè) 襄州(xiāng) 咽喉(yān)
2.下列詞語中字形有誤的一項是( )
A.舊疾 江湖 流連
B.眨謫 感激 寶重
C.嘆賞 史冊 時事
2、D.庭趨 切責 老婢
3.下列對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及來此問荊人,云去郢止兩程 去:距離。
B.莫苦相尤否 尤:怨尤,責難。
C.日知進道而已 道:道路。
D.故師魯相別,自言益慎職 益:更加。
4.對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方悟此奴懶去而見紿:才明白這個老奴懶惰沒去見你,(我)被欺騙了。
B.但深托君貺因書道修意以西: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貺給你寫信順帶告知我的情況,接著就派人向西給你送信了。
C.在路無附書處,不知君貺曾作書道修意否:在路上沒有捎信的地方,不知王拱辰曾寫信轉達了我的意思沒有?
D.然師魯又云
3、暗于朋友:然而師魯你又說我對朋友不了解。
5.對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始謀陸赴夷陵,以大暑,又無馬,乃作此行。
以:表原因的介詞,“因”“由于”。
B.方喜得作書以奉問。
以:表目的的連詞,“用來,來”。
C.然師魯以修有自疑之言。
以:以為,認為。
D.到縣后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矣。
以:表目的的連詞,“用來,來”。
二、課堂練習
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安道與予在楚州,談禍福事甚詳,安道亦以為然。俟到夷陵寫去,然后得知修所以處之之心也。又常與安道言,每見前世有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真若知義者,及到
4、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師魯察修此語,則處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貶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為大不為小。故師魯相別,自言益慎職,無飲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語。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飲酒。到縣后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矣。
6.對加點字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俟到夷陵寫去 俟:等待。
B.感激不避誅 感激:同現代漢語“感激”
C.則戚戚怨嗟 戚:悲戚。
D.安道亦以為然 然:對。
7.對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產生難以忍受
5、的困苦愁怨,將它訴諸文字。
B.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用這些話來告誡安道千萬不要寫悲傷的文字。
C.自言我為大不為?。鹤匝宰哉Z地說:我以大事為主,不拘小節(jié)。
D.到縣后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矣:(我)到夷陵縣之后勤于政事,改掉了在洛陽時懶散的毛病。
8.對加點虛詞的意義與用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安道與予在楚州 與:連詞,“和”。
B.又常與安道言 與:連詞,“和”。
C.然后得知修所以處之之心也 之:代詞,“這件事”。
D.然后得知修所以處之之心也 之:結構助詞,“的”。
9.下面六句話編為四組,最能體現作者泰然心境的一組是(
6、 )
①感激不避誅死。②有不堪之窮愁形于文字。③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④自言我為大不為小。⑤此事修今亦遵此語。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飲酒。⑥到縣后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矣。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10.對文段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唐代文學家韓愈對待貶謫的態(tài)度是不可取的,“其心歡戚無異庸人”,心胸不夠豁達。]
B.在貶所勤官慎職,不作窮愁文字,凸現了作者面對貶謫的泰然心境。
C.范仲淹、高若訥、尹洙、歐陽修先后因直言政事被貶逐,當時有人作《四賢一不肖詩》傳誦一時。四賢:指范仲淹、高若訥、尹洙、歐陽修;一不肖,
7、指余靖(字安道)。
D.本文行文樸實,同敘家常一樣,充滿著溫馨和理解,對于同遭貶的朋友而言,這是最好的鼓勵和支持。
三、課外拓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縱囚論
歐陽修
信義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辟囚三百余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后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
8、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薄叭粍t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轉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異以為
9、高,不逆情以干譽?!?
【注】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豈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C.不意其必來以冀免 冀:希望
D.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 賊:殘害
1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年矣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若屢為之 若事不濟,此乃天也
C.約其自歸以就死 木欣欣以向榮
D.乃罪大惡極 臣乃敢上璧
13.下列各句中作者認可的君王“施恩德”行為的一項是( )
A.錄大辟囚三百余
10、人,縱使還家
B.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
C.大意其必來而縱之
D.縱而來歸,殺之無赦
1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見的一項是( )
A.《縱囚論》歷來被認為是我國古代說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觀點鮮明、邏輯嚴密、中心突出取勝。
B.歐陽修認為,唐太宗“縱囚”是“逆情以干譽”,是統(tǒng)治者博取好名聲的假仁假義的行為,不可為天下之常法。
C.在歐陽修看來,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能按期歸來,是因為他們估計到這樣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結果。
D.作者認為“寧以義死,不茍幸生,而視死如歸”的舉動,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
11、性。
15.把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寧以義死,不茍幸生。
譯文:
(2)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
譯文:
(3)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譯文:
12、
四、語言運用
16.假如你是尹師魯,就信中的情況給歐陽修回信,你會怎么寫呢?請你試一下吧。100字以上。
答案與解析
1.D(A項“惶”應讀“huáng”,“懦”應讀“nuò”,B項“嗟”應讀“jiē”,C項“戚”應讀“qī”,“砧”應讀“zhēn”。)
2.B(B項“眨謫”應為“貶謫”,“寶重”應為“保重”。)
3.C
13、(C項“道”應為“道德”之意。)
4.B(根據語境,A、C、D三項理解均無誤,B項對“以西”的理解有誤,這里的意思是“隨后我就出發(fā)西行了”,而不是送信人西行。)
5.A(A項“以”是表示因果的連詞,相當于“因為”。)
6.B(B項“感激”在句中的意思是“感動發(fā)憤”,與現代漢語不同。)
7.C(C項理解有誤,正確的理解是:他們自稱以大事自負,不拘小節(jié)。)
8.B(B項應為介詞,“跟”“同”。)
9.C(①②寫“前世有名人”的表現,作者對他們的看法是“無異庸人”;④寫“近世人”被貶后的表現,作者也不贊成;③⑤⑥表現了作者在被貶后的心態(tài),符合題意。)
10.C(A、B、D三項均可在文中
14、找到根據,C項對背景的描述有誤?!案呷粼G”應改為“余靖”,“余靖”應改為“高若訥”。)
11.D(賊:欺騙。)
12.B(B若:均作連詞,表假設。A于:前句的,介詞“到”,后句的,介詞,“在”。C以:前句的,連詞表目的,譯為“來”。后句的,連詞去修飾,相當于“而”。D乃:前句的,判斷詞“是”,后句的,副詞“才”。)
13.B(“而又縱之而又來”是作者對君王施恩考量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斷。)
14.D(君子與小人在難易之間,而沒有說小人不可能做到,表達過了。)
15.(1)寧愿為堅持道義而死,不茍且僥幸活著。
(2)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給犯人恩德和那犯人懂得信義的事情呢?
(3)不標新立
15、異來自稱高明,不違背人情來求得好名聲。
附參考譯文:
信義在君子間通行,刑罰卻是對付小人的。被判處死刑的人,是罪大惡極,這種人又是小人中最壞的。寧愿為堅持道義而死,不茍且僥幸活著,把死看得很平常,這種人又是君子中最難得的。
在唐太宗貞觀六年,查取被判處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釋放他們回家,與他們約定按期自動回牢受死。這是拿君子都難得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壞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斯果然都自動回牢來,沒有一個超過期限的。這真是君子難得做到的事,小人卻容易做到。這難道近人常情嗎?
有人說:“罪大惡極,的確是小人了。等到施用恩德去對付他們,就可以使他們變?yōu)榫?。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變?/p>
16、的品行,才有象這樣的事出現?!蔽艺f:“唐太宗之所以做這事,正是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聲。怎知放他們回去,不是估計到他們一定會回牢來希望皇帝免他們的死罪,所以才放他們的呢?又怎知他們被釋放回家,不是估計到他們自動回牢來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來的呢?如果是估計到他們一定會回來才釋放他們回家,那就是皇帝騙取民心。如果是估計到皇帝一會免他們的死罪才自動回來,那就是犯人騙取皇帝的信任。我從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欺騙來成全各人的好名聲,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給犯人恩德與犯人懂得信義的事情呢?如果不是這樣,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這次釋放犯人的時候已經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極大的罪惡;而一天的
17、恩德,卻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講義氣,這又是講不通的道理?!薄澳敲?,怎樣做才可行呢?”我說:“放了又回來的,照樣殺頭不予免罪,再放他們回去,他們又回來,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們這樣做的。但是,這是一定不會有的事。放他們回去,又讓他們回來,再免他們的死罪,只可偶爾做做,如果經常這樣做,那么殺人的都可以不死,這可以成為國家的常法嗎?不能成為常法的,能稱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嗎?所以堯、舜、夏禹、商湯、周文周武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為根本出發(fā)點,不標新立異來自稱高明,不違背人情去求得好聽的名聲?!?
16.提示:要根據原文中的相關內容來回信,如:臨別前,尹師魯曾怎樣囑托作者的,作者又怎樣做的;尹師魯對被貶事件的看法等等。寫作時,語言要親切自然,符合朋友身份,情真意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