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水鐘》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我的水鐘》教學設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我的水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wěn)定的速度往下流。
2. 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鐘計時更加準確。
過程與方法
1. 設計制作水鐘的方案。
2. 利用剪刀、塑料瓶等簡單工具和材料制作一個簡易的水鐘。
3. 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對自己的方案進行改進。
4. 經(jīng)歷思考方案——制訂計劃——實施方案——檢驗成果——尋找原因——改進實驗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感受科學制作帶來的樂趣。
2. 體會到在科學研究中分工、合作、和諧地開展探究是重要的。
3. 體驗到完成一個科學
2、制作需要不斷重復實驗,在實驗中逐步完善。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設計制作一個水鐘,并能用水鐘計時
難點:控制滴漏的水速
三、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一把美工刀、兩個塑料瓶、一卷膠帶、一個秒表、一支記號筆和尺子、一份記錄表冊。
教師:課件、學生用工具一套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5)
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和余老師一起進行了用水測量時間的探索,能說說你的收獲嗎?
看來,上節(jié)課大家的收獲都特別多,現(xiàn)在,老師想問問你們,有沒有一股沖動,想去真正地做一個水鐘?
揭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制作水鐘,任務有兩個,一是制作一個水鐘,二是運用這水鐘去進行一場計時比賽,大家有興
3、趣嗎?
(二)設計“水鐘”
1.制定方案:(4)
大家的積極性還是挺高的,老師在課堂上為大家準備了以下工具和材料(介紹材料),請大家利用這兩個水瓶做成一個可以計時5分鐘的水鐘。你們覺得能做出來嗎?
該怎么做?這樣吧,各小組的同學先一起討論一下制定一個設計方案,把你們的設計方案用畫簡配文字的方法表示出來,討論時,溫馨提示大家要思考這樣幾個方面:你們想做一個什么類型的水鐘?怎樣控制漏水的速度?如何劃分5分鐘的刻度?
2.交流方案:(5)
現(xiàn)在,我們來進行設計方案的交流,以這樣的方式交流吧,請小組派代表展示并介紹你們組的設計方案。然后接受其他組同學的對臺上的同學進行采訪,采訪可以挑挑
4、刺,也可以點點贊。
(三)做一個“水鐘”(10)
方案都制定好了,現(xiàn)在請各組開始進行制作吧。
(四)用水鐘來計時
1.咱們做的水鐘計時準確嗎?我們來測試一下吧。(8)
(1)師介紹測試方法。
(2)進行測試,同時欣賞水鐘的相關資料。
(3)匯報測試數(shù)據(jù)。
(4)師公布標準時間,評選金牌水鐘。
2.為什么我們的水鐘不夠準確?影響準確性的因素有哪些?可以怎么樣改進?(5)
(五)小結,下課。
不斷追求更準
沉箭漏十分古老,也較為簡單。它只有單壺,壺的下部有流管,壺中有一直立的浮在水面的箭桿,上有刻度,此即刻箭,又稱箭尺。使用時,壺中水通過流管
5、不斷泄到壺外,箭尺便逐漸下沉,以指示時間。由于是單壺,壺中水位在滴泄過程中會逐漸下降,從而導致流速不均,故應不等距地劃分箭尺的刻度:越接近下端,刻度越疏;越接近上端,刻度越密,這樣才能夠表示相等的時間間隔。
浮箭漏的出現(xiàn)晚于沉箭漏,而性能優(yōu)于前者。它由供水的漏壺、受水并放置箭尺的箭壺兩部分組成。使用時,漏壺的水通過流管不斷泄入箭壺,箭尺便隨箭壺水位的升高而逐漸上浮。由于箭尺不放在漏壺中,故可以采取措施來保持漏壺水位的穩(wěn)定,從而導致流量的穩(wěn)定。而箭尺的刻度也因此可以均勻劃分,并實現(xiàn)無間斷的長時段計時。
多級補償式浮箭漏的出現(xiàn)更遲,結構也略復雜。它的漏壺有上下兩級,當下級漏壺向箭壺供水
6、時,上級漏壺則為下級漏壺補水,從而提高了漏壺水位的穩(wěn)定度和計時的準確度。較高級的浮箭漏可以有數(shù)個補償壺(包括漫流壺),多級供水,進一步保證流量的穩(wěn)定。
北魏道士李蘭發(fā)明秤漏,大大提高了計時精度。
秤漏與?。ǔ粒┘搪┳畲蟮膮^(qū)別是它們的顯示系統(tǒng)不同??搪┦请S著受水壺水位提高而使浮箭上升,箭上的刻度顯示時間累積量;而秤漏是以秤量流入受水壺中水的重量的增加來顯示時間的累積量。李蘭秤漏“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時經(jīng)一刻”,一斤水對應一古刻即14.4分鐘或864秒。那么一兩(16兩1斤)水就對應54秒。半兩水位對應27秒,顯然,用秤稱水計時優(yōu)于觀察箭上刻度提升量計時。
秤漏發(fā)明后,很快流傳,隋代大業(yè)(公元605——公元617)初年,煬帝令根據(jù)李蘭秤漏法制造秤水漏器。經(jīng)改進后的秤漏成為皇家計時器,被司天機構采用。自隋唐至北宋,一直是主要的天文計時儀器,秤漏在唐朝風行全國。
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一種大型的天文儀器,由宋朝天文學家蘇頌等人創(chuàng)建。它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于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臺。這臺儀器的制造水平堪稱一絕,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富于創(chuàng)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