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探索》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試論《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探索(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試論《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教學改革探索
【論文關健詞】:教學模式 教學資源 教學平臺 【論文摘要】:通過片濱州學院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教學面臨的問題及現狀分析,提出了
2、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方案,并進一步對教學雙方提出更高的要求。 0、問題的提出 《計算機文化基礎》是高校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開設的第一門的計算機必修基礎課程,其內容是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計算機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中小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已經暴露了很多弊端,導致教師教的積極性和學生學的積極性明顯降低,為此,筆者認為,高校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筆者是在教育部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白皮書)的精神指導下,并借鑒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改革和山東大學《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成功經驗,提出計算機文化基礎實
3、驗教學改革的方法和模式。 1、現狀分析 1.1學生特點分析 (1)學生起點不同。隨著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以濱州學院為例,每年近loo個教學班約4000名學生必修本課程。據不完全統(tǒng)計,90%以上的學生人學前接觸過計算機知識的學習,部分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已經很高,而約10%的學生沒有學過計算機知識,甚至沒有見到過計算機。這種明顯的差距主要來自地域的差別,來自城市和經濟繁榮地區(qū)的學生,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應用水平普遍高于來自農村和貧困地區(qū)的學生。人學前計算機水平較高的學生上課感到內容太淺,而入學前程度低的學生又感到聽不懂、跟不上,課堂上圖圈吞棗,課后難以消化。學生學習起點不一,給教學實施帶來了
4、很大的困難。 (2)學習態(tài)度不同。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差異包括學生的專業(yè)差異和學生的個性差異兩個方面,文藝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明顯不如普通系學生。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來自學生對課程的教學目標不明確,大部分學生只是把這門課當作一門課來學習,沒有充分認識到信息社會對人的基本信息素養(yǎng)的要求。 (3)學習目的不同。有的學生想專升本,學習比較積極主動,其學習的重點在于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不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有的學生認為計算機就是一種工具,只注重動手操作,而忽略了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學習;還有少部分學生純粹是出于對計算機的好奇,好玩而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 無論上述哪種情況,都存在一個同樣的問題:知識掌握不系統(tǒng),沒有
5、完整的計算機文化基礎知識的系統(tǒng)結構。 1.2教學內容分析 根據我院的實際情況,我們幾年來一直使用石油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山東省高校計算機公共課教材《計算機文化基礎》及其配套教材《計算機文化基礎實驗教程》。其特點是內容詳細,系統(tǒng)性強。分析非計算機專業(yè)白爾學生學習這門的目的,所以泛泛地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教學難以突出重點,影響學生學習的熱情。 1.3教學模式分析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陳舊,難以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隨著學院教學條件的不斷改善,本課程雖然改進了教學手段,從傳統(tǒng)的課堂轉變到多媒體教室,教學內容的表達趨于直觀,增大了課堂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教與學的基本關系沒有改
6、變,仍然是教師處于主動地位,學生始處于被動地位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獲取的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單一,這在知識爆炸的年代是無法適應當前形勢的。實際上,學生缺乏的是學會如何學習,如何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的能力。另外,由于同一學習起點的學生也存在著學習上的差異,采取單一的教學組織形式,難以適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不利于因材施教,從而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fā)揮,影響了教學效果。 2、教學改革的思路與方案設計 2.1打破傳統(tǒng)自然班授課方式,根據學生學習起點的不同,進行分組教學。 開課前首先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也可以首先進行摸底考試,根據調查結果或考試成績重新分配這
7、門課的學習班。對于知識掌握良好的學生,一方面可以縮短上課學時,另一方面提供上機和上網學習的環(huán)境,使這些學生主要通過自主學習和網絡化學習的方式,在較短的時間里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對于起點較低的學生或者是沒有基礎的學生,應該加大課時數,加大學習內容的輔導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盡可能對不同學習起點的學生開展因材施教活動。
8、 2.2改變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充分發(fā)揮校園網的功能,采用班級授課與學生自主網上學習相結合。將計算機文化基礎的網絡課程及其相關的多媒體課件,放在校園網上,機房全部開放,提供學生自由上網學習的環(huán)境,改變學生單渠道從教師那里獲得學習信息的狀況,以培養(yǎng)學生通多渠道獲得信息的能力。具體在理論課上,加
9、大教學容量,縮短學時,鼓勵學生在課后通過網絡進一步對課程自主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字間和學習內容的選擇。在這個教學模式的要求下,借鑒北京交通大學王移芝教授的教改經驗,我們可以采用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即理論知識、網絡教學、實踐教學相結合。對于理論課,我們采用課堂面授、網上自學、周末講座的形式。對于網絡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可以重點、難點輔導,網上答疑等。對于實踐教學,必須完成課程大綱規(guī)定的實驗內容,寫出詳細的實驗報告。 2.3加強立體化資源建設、體現數字化學習。 教學資源的建設非常重要。教學資源的建設應遵循以教學設計一體化即內容有機結合、媒體呈現立體化即形式互相補充、教學應用多元化
10、即滿足多種應用的原則。配備一立體化教學資源包,主要應包括教材、實驗指導書、電子教案、網絡課件、試題庫、在線測試、教學支撐平臺、考試系統(tǒng)等多個方面。鑒于教學模式的改革,為給學生提供良好的網絡學習環(huán)境,學習平臺的建設不容忽視。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從茫茫網海中搜索信息的隨意性,以提高學習的針對性。這也是筆者申請濱州學院《計算機文化基礎》重點課程建設課題的重要原因。 2.4改革現有考試機制,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 當前的考核方法是,第一學期期末為考試,全校統(tǒng)一命題筆試。這樣的考試方式很難體現一個學生的能力,因為本門課程實踐性強,單純的筆試很難靠出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往往是教學重點與考試重點相脫節(jié)。第二學
11、期任課老師自行考查,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學習的隨意性很大。改革現有的考試機制,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下,對學生的日常學習進行記錄,進行資格認定,占期末成績的50%,而最后的水平測試也只占期末總成績的50%。這種新的考核機制的特點是突出能力考核、注重學習的過程 3、教學改革對師生雙方的要求 3.1對教師自身的要求 教學改革雖然體現學生的主動性,但是并不是把教師給解放出來,而是對教師有更多的要求,教師的任務較以往更加繁重,壓力較以往更重。因此,首先教師自身應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提高文化知識水平,提高信息獲取和處理的能力。第二要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積極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
12、例如,自主式學習、發(fā)現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協作式學習等。另外,還要注重教書育人,培養(yǎng)學生掌握在信息化社會中的學習能力。 3.2對學生的要求 對于學生來說,首先應該掌握一個良好的學習方法,要學會學習。第二要充分了解計算機課程的特點.了解本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比如它是一種技能(各行各業(yè)的應用工具);是各專業(yè)課程學習的實踐工具,是其他計算機課程的基礎等,不要把這門課單單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要學會與其他學科,與自己所學專業(yè)的整合。這樣才會有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力。 4、小結 教學要與科學技術以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相結合,特別是計算機基礎的教學,更要與當前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發(fā)展和信息社會的需求相適應。這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的開端,也是適應信息社會發(fā)展的一次嘗試,在教改過程中,將會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們會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為計算機基礎教育在已有的基礎上再上一個新臺階去不斷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