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第11課《中國石拱橋》教案(人教新課標初二上)3》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初中語文第11課《中國石拱橋》教案(人教新課標初二上)3(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 11 課《中國石拱橋》教案(人教新課標初二上) 3doc 初中語文
教案例如之一
中國石拱橋
教學目的
一、認識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的光輝成就和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慧才智,增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二、明白得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講明事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三、了解本文由一樣到專門、 由概括到具體、 由整體到局部以及時刻從先到后講明事物的順序。
四、學習運用準確語言的特點。
教學設想
一、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習以代表性事例講明事物特點的寫作方法和準確運用語言
2、的特
點。
二、本文的講明順序是由一樣到專門、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到局部, 時刻上那么從先
到后。要學生明白得這一點并不容易, 要在理清全文結構層次的基礎上層層深入地加以講明。
三、本文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必須結合課文有機地進行。
四、為增強感性認識,最好預備好趙州橋、盧溝橋的詳細掛圖,以便在課堂上邊看圖邊分析。
五、布置預習, 運用工具書弄明白生字詞, 閱讀課文, 了解差不多內容, 劃分段落層次。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預習,
3、劃分段落層次,學習用代表性例子講明事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 ?中國石拱橋 ?一課〔板書課題〕 。作者茅以升〔板書〕是我國聞
名的橋梁專家。他幾十年致力于橋梁的設計、研究和教學工作。 30 年代,他主持設計和修建了鈔票 塘江大橋; 50 年代又參加了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工作。他寫過大量的介紹橋梁知
識的書籍和文章,本文確實是介紹我國石拱橋的講明文章。
二、檢查預習
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 :
洨〔xiǎ o〕 勻稱〔yn ch
4、n〕
鷟〔zhu〕 僉〔qiā n〕 河堤〔dī 〕
2.補充解詞:
古樸:樸素而有古代的風格。
活靈活現:形容描畫或仿照得生動逼真。惟,專門;肖,相似。
絕倫:獨一無二,無可比擬。
推崇:專門尊重。
三、劃分段落
1.范讀課文。
2.指名讓學生分段,歸納段意,教師小結。
本文共 10 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2 段〕;石拱橋的特點;
第二部分〔第 3— 9 段〕;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第三部分
5、〔第 10 段〕,中國石拱橋的進展。
四、學習本文選材的方法
1.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找出石拱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的特點。
指名讓學生分不回答,互相糾正、補充,教師板書小結。
石拱橋:橋洞為弧形,橋梁史上顯現得較早,形式優(yōu)美,結構牢固。
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分布廣、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杰作。
趙州橋:歷史悠久,結構牢固,設計巧妙,形狀像弓,用料省,藝術價值高。
盧溝橋:石拱相聯(lián),結構精巧,牢固耐用,形式優(yōu)美,藝術價值高,歷史價值突出。
2.討論:中國的石拱橋專門
6、多,都有相同的特點,作者什么緣故選擇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講明的例子?
小結:趙州橋和盧溝橋歷史悠久,氣概宏偉、馳名中外,有中國石拱橋的典型特點,專
門有代表性。 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講明事物的特點方法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使讀者對被講明事物的特點認識得更具體、更明確、更深刻。
3.討論:既然趙州橋和盧溝橋都具有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作者什么緣故不選一個而要選兩個呢?
小結:趙州橋和盧溝橋既有共同點, 也有不同點。 前者是〝獨拱〞石橋, 后者是〝聯(lián)拱〞
石橋, 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作者選擇兩例能夠起到互相對比、 互相補充的作用,講明了中國石拱橋
7、形式多樣、多彩多姿的特點。
五、完成課后練習五
六、布置課后作業(yè)
精讀課文,研究本文的講明順序,并列出層次表。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本文的講明順序,學習本文運用準確語言的特點,總結課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復習
1.提咨詢: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有哪些?請舉例講明。 〔略〕
2.提咨詢:本文在介紹中國石拱橋時,是按照如何樣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結構的?
:石拱 ——中國石拱 —— 州 —— 溝 ——解放后 建的各種拱
8、
二、學 新
1.研 本文的 明 序。
(1) 指名 1、 2 段, 要 寫中國石拱 的特點,什么 故開 兩段寫一 石拱 的
特點?
小 : 開 第 1 段,一 幾 以虹 ,想,激 好。 第 2 段寫石拱 的 構牢固,拱 的一 特點, 下面寫中國石拱 作了 ,到 的 序。
寫石拱 的形式 美,能 引起 者的 是石拱 的又一特點。 兩個特點是石自然 渡到寫 的石拱 。 是由一
(2) 默 4、 5 段,列出 次表, :作者是按如何 的 序來寫 州 的?
9、
小 : 第 4 段寫 州 的地理位置、 建筑 刻及解放后的修整。 第 5 段第一介
州 的 度、 度、 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 譽。接著從四個方面〔 構巧妙;造型 美,用料 ; 構牢固; 構勻稱,與四周景色和 配合〕來 明其特點。從那個 次能 看出作者在 明 州 ,是運用從概括到具體的 序。
(3) 指名 第 6 段,教 〝 ??十一個半 形的石拱??每個石拱??每兩個石拱之 有石砌 墩〞等 句,提咨 : 一部分寫 溝 是按什么 序?
小 :由整體到局部
(4) 要求學生在 文中依次找出所寫的 名及建成 刻。旅人
10、:大 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州 :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
溝 :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 ; 虹大 :建于一九六一年。
提咨 : 是按照什么 序 明的?明確:按照 刻先后 序 明的。
提咨 : 全文,本文在安排 明 序上有哪些特點?
: 本文在安排 明 序 , 是由一 到 ,先概括后具體的 序;在 明 梁的 構 ,是由整體到局部的 序;有關 史 展的 明那么以 刻先后 序。如此寫,能
使文章 次分明,條理清晰。
2.學 本文運用準確的 言。
(1)
11、州 ??全 五十點八二米,兩端 九點六米,中部略窄, 九米。
溝 ?? 二百六十五米, 由十一個半 形的石拱 成, 每個石拱 度不一, 自十六米到二十一點六米。
虹大 ??石拱 達一百一十二點五米。
旅人 大 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座 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
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
提咨 :以上 點的字 能否改 或去掉?什么 故?
小 :不能改 或去掉。表示準確數字的,差不多上通 丈量和運算的。表示概數的,
差不多上無法考 、 而推算的。 明文, 是科技 明文
12、, 所用數據都必 十分明確, 氣確信,毫不模糊, 是用 準確的表 ,表達了作者 的治學精神。
(2) 教 突出一些有修 和關 的句子。 學分析。修 :
其中最 名的當推河北省 的 州 。 州 ??是世界 名的古代石拱 。
州 ??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 在的最古的石 。
分析后 : 些加點的 和短 , 分不 〝石拱 〞、 〝石 〞作了恰當的修 、限制,從而準確地 明了 州 在中國及世界 梁建筑史上的地位。
關 :
種 不但形式 美,而且 構牢固。
:〝不但〞和〝
13、而且〞兩個 能不能去掉?兩個分句和 序能不能 ?什么
故?
小 : 〝不但〞、 〝而且〞表示出了〝形式〞到〝 地〞的主次與 的關系, 去
掉關 ,就 成了并列關系。兩個分句的 序 ,就 倒了主次關系。
(3) 研究一些句群的 。
第 9 段 我國石拱 取得光 成就 故的分析, 用〝第一〞、 〝其次〞、 〝再其次〞分
條 明。 三條由人到物,由主到次,既 密又全面, 性 , 準確。
第 10 段除開 和最后一句外, 是一個用事 明解放后我國 梁事 展的句群。
那個句群
14、能 分 兩部分,第 1、2 句是一部分, 明不但 建了 多石拱 ,而且 建了世界上最 的獨拱石 。第 3、 4 句又是一部分, 明 新建筑了〝雙曲拱 〞,以及 拱
的 度及最大 拱的 度。 句群中的兩部分, 從量和 兩方面準確、 密地 明了我國拱 建筑的 展。
3. 文。
(1) 第 9、 10 兩段, :本文要 是寫中國石拱 特點的,什么 故最后 用兩段揭示我國石拱 取得成就的 故,同 寫解放后 建的各種 梁?
小 :第 9 段寫我國石拱 取得成就的 故,反映了我國石拱 展的本 特點。
第 10 段寫解
15、放后我國 梁事 的 展, 明科技的 展與社會制度的關系, 明了社會主 制度的 越性。寫 兩段不 使全文 構 ,而且使文章的主 得到升 。
(2) 介目前我國 梁 展的信息。
?中國石拱 ?寫于 1962 年,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介 :〝‘雙曲拱 ’是我國 人
民的新制造??近幾年來, 全國造了 二十余萬米的 種拱 〞。 幾十年來, 我國的雙曲
拱 了迅猛的 展,全國已星 棋布,遍及城 。據 1991 年 3 月份 料介 ,全國已建雙
曲拱 20 多萬座, 國外已有 20 多個國家正在推廣。 〔 ?新 日 ?1991 年 3 月 3
16、日第二版文章 ? 州 后新制造 ?〕
(3) 中心思想。
本文通 州 、 溝 以及解放后制造的雙曲拱 的介 , 明我國石拱 的特點、成就及其 展,充分地表 了我國 人民的高度 慧和社會主 制度的 越。
三、布置作
1.完成 后的〝摸索和 〞。
2.學寫一篇 有代表性例子 明事物特點的 明文。
【附】板 :
中國石拱
茅以升
由一 到 :石拱 的一 特點 〔一 〕
由概括到具體:我國石失 的特點 〔概括〕
州 的特點 〔具體〕 〔 〕
溝 的特點 〔具體〕
由整體到局部: 溝 〝 ??由十一個半 形的石拱 成〞
〔整體〕
↓
〝每個石失拱??每兩個石拱之 ??〔局部〕
由先到后:旅人 〔大 〕──二八二年 〔先〕
州 ──六 五年左右 │
溝 ── 一一八九年到一一九二年 ; ↓
虹大 ── 一九六一年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