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教學設計
- 資源ID:231579555 資源大?。?span id="24d9guoke414" class="font-tahoma">15.33KB 全文頁數(shù):10頁
- 資源格式: DOCX 下載積分:15積分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教學設計
《從安排經濟到市場經濟》教學設計
第一步:清晰課程標準的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相識其對我國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2.講解并描述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yè)改革的主要內容,相識改革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
3、了解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相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意義。
其次步:制定教學目標
1、學問與實力
(1)駕馭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工作中心的轉移,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措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等基礎學問;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2)運用生產關系肯定要適應生產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經濟體制改革的各項措施。
2、過程與方法
搜集豐富的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資料,探討安排經濟、市場經濟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場經濟與現(xiàn)代化的關系,培育學生查找資料、分析論證歷史問題的實力。
3、情感看法與價值觀
(1)深刻相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生產關系改革只有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才能推動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3)社會主義初期階段須要長期堅持市場經濟體制,使學生相識到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一百年不動搖。
第三步:確定重點難點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xiàn)的宏大轉折;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難點:安排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qū)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經濟體制改革的本質;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解。
第四步:設計教學方法
課前設計預習案, 讓學生主動地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主動參加教學,引導學生嘗試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實力,突出“主體、新穎 、互動、實踐”的教學理念。
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通過播放一些視頻和原始圖片資料,把課文內容形象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
第五步:打算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打印資料
第六步:開展學生課前自主學習
在上課前三天左右,發(fā)放本課預習案(參見附錄),學生完成后交上來檢查,再返還給學生補充完善。
第七步: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情境創(chuàng)設】多媒體展示1、歷史上的如布票、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2、改革開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對比圖片;通過對比,反映了安排經濟與市場經濟對人民生活的不同影響,提出問題:什么是安排經濟?什么是市場經濟?二者的主要區(qū)分是什么?由此導入本課。
講授新課
一、宏大的歷史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情境創(chuàng)設】多媒體課件:材料1、材料2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華國鋒
材料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1978年5月《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
以上兩則材料的共同動身點是什么?它們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觀點是否相同?分別代表怎樣的思想路途?
1、背景:【師生互動】
(1)1976年—1978年,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tài),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緣由——黨的錯誤指導思想未訂正,表現(xiàn):提出“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
(2)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探討——意義: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2、召開:多媒體視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3、內容:【師生互動】
4、意義:
【合作探究】為什么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是歷史的一次宏大轉折?
【過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會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起先。
二、經濟體制改革:
【合作探究】什么是經濟體制改革?其實質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學習延長】經濟體制改革為什么首先從農村起先?
首先,農業(yè)是國民經濟基礎,農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基礎。
其次,過去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究的失誤,在農村中的危害遠遠大于城市,它已關系到兩億農夫的溫飽問題,所以要先從農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縛打破較早的地區(qū),當?shù)剞r夫和地方領導已經大膽地起先進行了改革試驗(多媒體課件:《十八個血手印》),農村已出現(xiàn)了改革勢在必行的大趨勢,所以農村改革領先起先。
【師生互動】
(1)經營方式的變更: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2)行政機構的變更:撤社建鄉(xiāng)鎮(zhèn),撤隊建村委會
多媒體課件:《安徽鳳陽改革前后對比》
意義:
【過渡】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干脆鼓舞和推動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情境創(chuàng)設】多媒體課件:材料3、材料4
材料3:在1956年,上海的天氣很熱,企業(yè)為了不影響生產,實行降溫的措施,須要風扇、鼓風機,但是企業(yè)即使實行這樣的措施也沒有主動權。要經過層層報批,當時經過十一個部門的審批,要蓋十一個圖章,等最終的圖章蓋完,夏天已經過去了。
材料4:沈陽有兩個廠,一個是銅廠,一個是電纜廠,這兩個廠一墻之隔,但沒有橫向聯(lián)系,電纜廠歸機械部門管,銅廠歸冶金部門管,冶金部門把銅調到別的地方去,電纜廠須要銅又要從云南等地調進,造成了運輸上的大量奢侈,時間上的奢侈,原來兩個廠發(fā)展橫向聯(lián)合,通過簽定合同就可以解決,但是不行(自主權)。
問題探究:上述兩個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阻礙城市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應當如何改革?
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導致政企職責不明。企業(yè)缺乏自主權,嚴峻壓抑了企業(yè)和職工的主動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建性,使原來應當朝氣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師生互動】
(1)全面綻開:1984年以后
(2)中心環(huán)節(jié):增加企業(yè)活力,把企業(yè)搞活。
(3)內容(實行的措施):
①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yè)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②全部制上,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全部制經濟共同發(fā)展。
③安排上,實行以按勞安排為主、多種安排方式并存的安排制度。
(4)意義:
①調動了各方面的主動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企業(yè)有了競爭機制,增加了活力);
②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fā)展。
【過渡】上述的改革措施,僅僅是政策層面,是不夠的。隨著改革的深化,不斷遇到新的問題,須要接著探究新的對策,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化和擴大,對世界經濟發(fā)展勝利國家閱歷的探討,隨著我們對經濟規(guī)律的新的相識,也使我們對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確定了更高的目標。從十四大以后經濟體制改革起先進入到一個制度創(chuàng)新的高層次改革階段。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背景:
【師生互動】
(1)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阻力”的說明:
一是伴隨著改革不行避開出現(xiàn)了一些不和諧的社會現(xiàn)象,讓一部分比較保守的人對改革的發(fā)展方向和前途產生了疑問,甚至有些人主見退回到過去的道路上去。
二是初步的改革措施,已不能滿意企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特殊是走向世界的要求,改革走入了瓶頸狀態(tài),必需深化改革,實現(xiàn)新的突破。
(2)國際: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挫折。
過程
多媒體課件:播放音樂《春天的故事》提問:1992年,鄧小平做了什么事值得歌頌?
【老師講解】
(1)理論提出: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2)目標確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把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推動到一個新的階段。
(3)理論完善:
1)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2)1997年,中共十五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全部制經濟共同發(fā)展。
(4)基本建立:21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確立。
3、意義
【師生互動】
(1)20世紀80年頭以來,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創(chuàng)建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穎 跡。
(2)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fā)展,使人民生活從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第八步:本課小結
第九步:問題解答與課后作業(yè)
完成本課【學思之窗】、本課測評提出的問題
完成步步高學習資料的本課訓練
第十步:教學反思
附錄1:本課板書設計
宏大的歷史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
2、召開
3、內容
4、意義
二、經濟體制改革
1、含義、本質、根本目的
2、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緣由
(2)內容:
(3)意義
3、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緣由
(2)內容:管理體制、全部制、安排體制
(3)意義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背景
2、建立過程
3、意義
附錄2:本課課前預習案
什么是安排經濟?什么是市場經濟?二者的主要區(qū)分是什么?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的宏大轉折。會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次會議的意義是什么?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為什么首先從農村起先?
農村改革內容之一是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怎么回事?有何意義?農村改革內容之二是基層組織改革。請問,農村基層組織怎么改革?
農村改革的勝利促進了城市改革,城市改革從什么時候起先全面綻開?城市改革在管理體制、全部制形式、安排體制三方面是怎樣改革的?城市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什么?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實質是什么?從建國以來至今,我國的經濟體制發(fā)生過哪些變更?
“鄧小平南方談話”是在何時?“談話”主要內容有哪些?這次談話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請概括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
請觀賞歌曲《春天的故事》。你能說說這首歌曲中講解并描述了哪些歷史?
說明:
1、請將上述9道題的答案根據(jù)題目編號寫在下面空白處。
閱讀課文,完成步步高第12課學案中的自主學習區(qū)、互動探究區(qū)、自我檢測區(qū)。
上述兩項要求完成后,一起上交檢查。
- 注意事項
-
本文(《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教學設計)為本站會員(h****5)主動上傳,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點擊聯(lián)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