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古代寫景記游散文 課本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古代寫景記游散文 課本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古代寫景記游散文 課本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4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古代寫景記游散文 課本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古代寫景記游散文 【單元解讀】 一. 高考目標 1.識記 A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此類活用。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3.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4.鑒賞評價 D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二、單元復習 本單元所選是寫景記游的散文。《蘭亭集序》是東晉時期的作品,其余兩篇是宋代的作品。 我國古代散文的產生是從簡單的記事開始的,逐漸發(fā)展而有敘事記人的史傳散文,而有議論政事、闡釋哲理的諸子散文。寫景記游之作比較后出,正如繪畫中人像、佛像中出現(xiàn)的山石、樹木背景一樣。寫景散文初起時難免體制短小,描寫簡單,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聯(lián)想與比喻,應該說只是寫景狀物的一種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達作者自己的志向與操守。到了東晉時期,世事亂離,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們開始仰慕老莊思想,追求清玄之風,逃避現(xiàn)實,寄情山水。與詩歌創(chuàng)作演變的步調相一致,描寫山川景物、記敘觀賞游歷的散文也開始出現(xiàn)并發(fā)展起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申訴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竟警,以適應表現(xiàn)富有哲理的思辯。全文可分前后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點染出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里足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你目視耳聞的需求。這里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閑適的。到后一部分,筆鋒一轉,變?yōu)槭闱?、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fā)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向激蕩。進而產生了哲理的思辯。他認為“一生死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明確地駁斥了老、莊“齊壽夭,一生死”的言論,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向于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fā)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后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 綜觀全篇,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之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散文發(fā)展到唐宋時期,由于文人的生活范圍更寬,文化修養(yǎng)更高,審美能力更強,所以自覺的山水游記便大量涌現(xiàn)。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寫山水、記敘游歷的作品極為豐富,是散文史上的一個亮點,影響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唐代寫景作品中這種借景傳情、借景寄意的寫法到宋代得到了廣泛的繼承和發(fā)揚,宋代寫景散文中很少有為寫景而寫景的文章,大多以情和理取勝。蘇軾的《赤壁賦》和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是觸景生情、借景說理的典范之作。 蘇軾于“烏臺詩案”獲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此為《前赤壁賦》),借以抒發(fā)自己被貶謫后內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感悟。文章先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當時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文章后半部分由歡樂轉入悲涼,寫了主客之間對人生無常的不同看法,通過主客的問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迭入低谷??偷幕卮鸨憩F(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接著又以主的口吻寬解對方,實則也是寬慰自己。這里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傾向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著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對人生有大視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申說。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從此而更開闊,文章又一次再涌感情波瀾──轉悲為喜,開懷暢飲,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文情因景生,但在感情的波瀾起伏、人生無常的理性思辨面前,景色描寫已經顯得不很重要了。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也是一篇以說理為重的游記,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與兩位朋友和兩個弟弟同游褒禪山后,寫成此文記游,并抒發(fā)自己的感想。文章前兩段是記游,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游賞的過程。先略述了華山前洞與后洞的概況,突出它們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特征,然后詳寫游后洞的經歷。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這種景色都在險遠之處,即“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作者本應繼續(xù)尋幽訪勝,進一步領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卻因聽了怠倦者的話,怕火把燒盡,而退出洞來。作者事后悔恨萬分,一個“悔”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議論。中間兩段是借游賞經歷抒發(fā)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從自己未能深入后洞之事聯(lián)想到“物”“力”“志”三者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在這三個條件中,“志”是最根本的?!氨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達到目的,也可以于己無悔,不為人譏。作者又從山名讀音的以訛傳訛,聯(lián)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觸目傷懷,產生無限感慨,“何可勝道也哉”!作者從這種個別問題提升到對普遍現(xiàn)象的認識,因而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深思而慎取”的道理,如此立論,正是倡導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認真的求實精神。這部分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最后一段,補敘同游者的情況,從而收束全文。這篇文章以議論為主,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簡明,議論深刻,不枝不蔓,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說明了學人治學應具有頑強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zhèn)未嬲娴膰乐攽B(tài)度。這便是本文所煥發(fā)出的思想光輝。 三、高考備考 文言虛詞推斷方法 1、對照比較法 對照比較法,就是熟記一些文言虛詞的典型例子,將句子、意義和用法一同記住,在做題過程中,將給定的句子與典型例句進行比較,推出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虛詞判斷方法。 例如 “之”的用法,我們可以熟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薄白訉O視之不甚惜 ”等三個句子,我們可以分清它們的用法分別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賓語前置的標志、代詞。 了解了這些用法,下面的三個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無爪牙之利。 ②夫晉,何厭之有 。 ③侵之愈急。 2、語境推斷法 語境推斷法,就是聯(lián)系語境作具體分析,判定虛詞的具體意義和用法的方法。 ①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蒲松齡《促織》) 語境是一只“青麻頭”(蟋蟀)藏匿在“針針叢棘”之中。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此”?!胺伞奔础胺谀抢铩薄? ②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語境是交代寫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文章?!暗醚伞奔础澳軌蚩吹剿薄? ③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焉”用在疑問句中,表示責備得語氣,由此可推斷“焉”是疑問代詞,可譯為“何、哪里”。 ④圣心備焉(荀子《勸學》) “焉”用在陳述的語境里,是語氣助詞。 2、語境推斷法 xx年全國高考卷Ⅲ,第12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頃之,拜受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廣遂上疏乞骸骨 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而死 C、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飲食費且盡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A項中,“頃”和“久”都是時間副詞,于是可以推斷的兩個“之”,都是音節(jié)助詞,沒有實在意義?!熬弥?,能以足音辨人”出自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的《項脊軒志》。 B項中,我們可以依據(jù)語境分析“遂”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皬V遂上疏乞骸骨”中的“遂”是副詞,相當于“于是,就”,“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而死”句出自《屈原列傳》,可根據(jù)前半句的句首“于是”,判定“遂”不能解釋為“于是”,從語意關系可以推知“自投汨羅而死”是“懷石”的結果,這樣則可解釋為“終于、到底”。答案是B。 C項中的兩個“以”,在推斷過程中,我們可以判斷出“許之”和“欺秦”分別是“其年篤老”、“一璧”所引發(fā)的結果,由此可知兩個“以”都是表原因關系的連詞,相當于“因為”?!摆w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D項中的兩個“且”,根據(jù)語境我們發(fā)現(xiàn),“盡”與“為所虜”都是沒有發(fā)生的事實,因而可以確定兩個“且”都相當于“將要”,作副詞。“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句出自《鴻門宴》。 3、 “刪” “換” “代”法 有些文章虛詞的用法,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刪除或替換虛詞后句意表達不受影響的一般是連詞。 xx年高考全國卷第17題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題,先要確定“以”的詞性,然后作具體分析??刹捎谩皠h除法”,刪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句意表達則不受影響,由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再作具體分析,例①“以”表憑借某種身份,例④“以”表動作行為所用得工具,兩者的意義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狀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兩者的意義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確答案是C。 此題還可以通過“替換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來替換,例①④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兩句意表達不受影響,據(jù)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 4、語法分析法 根據(jù)語法知識判別虛詞意義,首先將句子主干抽出,劃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虛詞的功能。一般來說,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和定浯;副詞充當句子的狀語;介詞往往與名詞、代詞組合構成介賓短語充當句子的狀語、補語;連詞在句子中只起連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動態(tài)或語氣。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吾妻”是主語:“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作謂語:“我”是賓語;由此可確定“之”介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卑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鄙賤之人”中,“人”是中心詞,“鄙賤”是定語,所以“之”應是助詞,相當于“的”。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久”是時間副詞,充當句首狀語,因此緊隨其后的“之”可有可無,只不過起了調整音節(jié)的作用。是音節(jié)助詞,無義,不譯。 ④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晉”是主語,“有”是謂語動詞,可得出本句是賓語前置句,所以“之”起提賓作用。 ⑤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許”是動詞,作“答應”解,而“以”后的“負”也是動詞,作使動用法解“使……擔負”,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這樣我們可斷定“之”是“許”的賓語。作代詞解,指代齊國提出的條件。 4、語法分析法 ①先妣撫之甚厚(歸有光《項脊軒志》) “撫之”是動賓短語,“之”是動詞“撫”的賓語,代詞,代“嫗”,可譯為“她”。 ②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莊子秋水》) “仲尼之聞”是偏正短語,“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是結構助詞,可譯“的”。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師道之不傳”是主謂短語,作“久矣”的主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是結構助詞,可不譯。 ④輟耕之壟上(司馬遷《陳涉世家》) “之壟上”是動補短語,“之”是動詞,“去”“往”的意思,“壟上”是補充說明“之”的處所。因此“之”是一個實詞,而不是虛詞。 5、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畝之農夫(杜牧《阿房宮賦》) 是介賓短語后置句,“于南畝之農夫”介賓短語,“于”是介詞“比”的意思。 ②石之鏗然有聲者(蘇軾《石鐘山記》) 是定語后置句,“”“石”是中心語,“鏗然有聲者”是定語,“之”是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③何以戰(zhàn)(《左傳曹劌論戰(zhàn)》) 是賓語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詞“憑借”的意思。 ④豎子不足與謀(司馬遷《鴻門宴》) 是省略句式,“與”后面省略了賓語“之”,“與(之)”是介賓短語,“與”是介詞“和、跟”的意思。 ⑤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蒲松齡《促織》 是被動句,“為”表被動,是介詞“被”的意思。 6、對句互推法 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 ①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陶潛《歸去來兮辭》) “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 “因”和“乘”處于對應位置,“乘”是介詞“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乘著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對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勢。 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東山》) “矣”和“思”處于對應位置,由“矣”是語氣助詞可推斷“思”也是語氣助詞。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ɡ畎住妒竦离y》) “乎”和“哉”處于對應位置,由“哉”是表感嘆的語氣助詞,可推斷“乎”與“哉”同義。 【基礎知識梳理】 一、 字音 1.《蘭亭集序》 癸guǐ丑 會kui稽jī 修禊x 游目騁chěng懷 娛y樂 悟w言 萬殊shū 合契q 嗟jiē悼do 彭觴shāng 放浪形骸hi 2.《赤壁賦》 壬rn戌xū 裊niǎo裊 漁樵qio 扣舷xin 正襟jīn危坐 蜉f蝣yu 橫槊shu 愀qiǎo然 匏po樽zūn 釃shī酒 嫠l婦 麋m鹿 旌jīng旗 窈yǎo窕tiǎo 幽壑h 江渚zhǔ 桂棹zho 舳zh艫l 扁piān舟 枕藉ji 3.《游褒禪山記》 梵fn語 廬冢zhǒng 仆pū道 窈yǎo然 怠di而欲出 罕hǎn至 無物以相xing之 何可勝shēng道 王回深父fǔ jb1000 jb1000 jb1000 jb1000 jb1000 jb1000 教學 教學 教學 教學 教學 教學 教學 jb1000 二、 字形 1.《蘭亭集序》 契約 楔子 彭觴 碭山 悼念 掉包 綽約 2.《赤壁賦》 壬戌 戊戌 戍邊 船舷 弦外之音 炫耀 酈道元 釃酒 驪歌 桂棹 泥淖 3.《游褒禪山記》 禪院 不憚 撣子 家庭 廬冢 三、 詞語 1.《蘭亭集序》 符契 修禊 癸丑 流觴 激湍 彭殤 嗟悼 會稽 感慨系之 清流激湍 流觴曲水 靜躁 虛誕 世殊事異 崇山峻嶺: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險峻的山嶺。 放浪形?。悍爬?,放蕩;形骸,人的形體。指行動不受世俗禮節(jié)的束縛。 游目騁懷:游目,遠眺;騁懷,放開胸懷,往遠處想??v目四望,開闊心胸。 情隨事遷:情況變了,思想感情也隨著起了變化。 感慨系之:感,感觸;慨,慨嘆;系,聯(lián)結。有所感觸,慨嘆不已。 2.《赤壁賦》 窈窕:指女子步行緩慢的樣子。 少焉:不多一會兒。釃酒:斟酒。 馮虛:馮,通“憑”,凌空之意。 愀然:憂愁的樣子。 舳艫 橫槊 賦詩 麋鹿 扁舟 徘徊 斗牛 扣舷 桂棹 幽壑 江渚 扁舟 相屬 蜉蝣 肴核 狼籍 相與 枕藉 嫠婦 不絕如縷:像細線一樣連著,將斷未斷。形容音樂細微綿長或聲音微弱或情況危急。 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竭,盡、完。拿不盡,用不完。形容極其豐富。 3.《游褒禪山記》 廬冢 謬其傳 窈然 瑰麗 褒禪山 卒葬之 猝不及防 前仆后繼 倦怠 幽暗昏惑 四、 名句名篇 1.《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2.《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3.《游褒禪山記》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文學常識 1.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后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歷代書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云,矯苔驚蛇”、“龍?zhí)扉T,虎臥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被后人譽為“書圣”。 2.蘇軾(1037~1101)字子瞻,二名蘇東坡,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4歲,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一寸有余(186cm)蘇軾為人豁達心胸寬廣,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大兒子,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兆诩次?,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3.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5月21日(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謚“文”。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江西臨川縣鹽埠嶺人(今江西省撫州市鄧家巷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 4. 賦始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六、知識梳理 1、《蘭亭集序》 通假字 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 翻譯 2、《赤壁賦》 通假字 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 翻譯 3、《游褒禪山記》 通假字 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 翻譯 【精題精練】 1、選出加點的字形、音、義有誤的一項( ) A若不闕(quē使……減少)秦 B欲王(wng,稱王)關中 C原隰(x,低而潮濕的土地)衍沃 D人不敢 與忤(w?,逆)視 2、下列各組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瑰怪 其文慢滅 仆碑 幽暗昏惑 B.淪漣 露濕清皋 曩昔天機 清妙 C.肴核 杯盤狼藉 匏樽 正襟危坐 D.虛誕 若合一契 靜躁 0一觴一詠 答案:D (A 慢—漫;B 清—青;C 藉—籍)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春風徐來,水波不興 徐:慢慢地。 B.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凌:越過。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故:緣故 D.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適合。 答案:D(適:享用。) 4、各句中加點詞全都屬于通假字的一組是( ?。? ?、偾屹E于楚 ②無能為也已 ③亡去不義 ④亡鄭以陪鄰 ⑤距關,毋內諸侯。 ?、薮ㄛ斩鴿? ⑦闕秦 ⑧行善而備敗 ⑨卒起不意 ⑩請辭決矣 A.①②④⑥⑧ B.①③⑤⑦⑧ C.②⑤⑦⑨⑩ D.②④⑥⑦⑨ 5、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此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C.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答案:A (副詞表判斷,是。B.①連詞,表遞進,而且;②連詞,表轉折,但是;C.①無實在意義;②代詞,自己;D.①連詞,因為;②是“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6、從句式特點看,找出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 ) A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B為之奈何? C金千斤,邑萬家 D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7、(09高考安徽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游東山記 [明]楊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書。其子立恭,能詩。皆意度闊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獨與余相得也。 是歲三月朔,余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肴出游。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旁有盤石,客坐十數(shù)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時風日和暢,草本之葩爛然,香氣拂拂襲衣,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shù)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歲,素發(fā)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shù)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于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备鲬阎?。 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傳觴數(shù)行。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wèi)李千戶也,駭而笑,不下馬,徑馳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shù)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后。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shù)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 已而夕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①處也。”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于此。” 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睂傥聪疽病? 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 (選自《東里集》,有刪節(jié)) [注]①丘:墳墓。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延余兩人坐 延:邀請。 B. 降跽謝過 謝:感謝。 C.過立恭宿別 過:拜訪。 D.而樂無加乎此 加:超過。 【答案】B 【解析】“謝”應該是“認錯、道歉”的意思。本題所考查的四個實詞中的“謝”、“過”是老大綱規(guī)定的120個詞語中的。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遂掃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數(shù)家,遂造焉 棄甲曳兵而走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C.樂其無已乎 D.遂與李及道士別 其孰能譏之乎 今君與廉頗同列 【答案】C 【解析】C組的兩個“其”都是副詞,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A項中的“而”是連詞,第一個表示承接關系,第二個表示修飾關系。B項中“焉”,第一個是代詞,作賓語,相當于“之”,那里;第二個是兼詞,相當于“于之”,在那里。D項中的“與”,第一個是介詞,和;第二個是連詞,和。這個選項值得推敲。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隱溪隱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謹慎,樂觀曠達,對生死也很淡然;雖然年事已高,還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飲酒,好讀書,擅長詩歌寫作,與作者有著很深的交往,對已逝的父親充滿懷念。 C.立恭提議出游后應該有游記,可是作者因為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寫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動筆寫成。 D.文章主要記述了游東山的情況,表現(xiàn)了作者與隱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對老友逝去的感傷。 【答案】C 【解析】“是游宜有記”的意思是“這次游覽可得寫篇游記”,再者一直未能寫成,不僅僅是事務繁忙,還因為“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备鲬阎?。 (2)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 (3)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 【答案】 (1)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保ㄓ谑俏覀儯└髯源е鴷鰜砹?。 (2)立恭折斷一根竹子,鑿出孔吹奏起來,發(fā)出洞簫一樣的聲音。 (3)一會兒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禮說:“為什么不給我詩呢?” 【解析】今年文言翻譯選取三個句子,應該說難度更低。第(1)句中的關鍵字是“識”、“無用”和“懷”,分別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認為譯為“沒有用處”也可),“懷藏、懷揣”(如“懷其璧,從徑道亡”)。第(2)句關鍵詞為“竅”、“作”,分別是“鑿孔”(本人以為“挖孔、鉆孔”更貼切)、“發(fā)出”。第(3)句的關鍵詞是“揖”、“奈何”、“與”,分別是“拱手行禮”、“為什么”、“給”。(本人感覺答案的翻譯不夠貼切,不如譯為“先生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詩呢?” 參考譯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蔣隱溪先生,祖上也是我們廬陵人,已經八十多歲,愛讀道家書。兒子立恭會寫詩。父子二人都是氣度曠達的人,平日深居簡出,隱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氣,不隨便與人來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這年三月初一,我們三人帶著四五個童仆,攜帶酒食,出門遠游。天還沒有亮,朝東走,走過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約十里,穿松林,趟水過山澗。澗水清澈,深處可以泛小舟。溪邊一塊大圓石,能坐十幾個人。青松翠竹,綠陰掩映,十分茂密。這時風和日麗,野草與樹木的花朵盛開,香氣飄拂沾染衣裳襲人,百鳥爭鳴。于是動手清掃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許久,聽見雞叫聲和狗吠聲。我招呼立恭起身,向東走了幾十步,翻過一道山岡,只見田野平坦廣闊,近處有十幾間茅舍。于是前去拜訪。一位約有七十多歲的老者,長長的頭發(fā)像雪一樣白,披落在雙肩,面容紅潤光澤,好像是會飲酒的人。老者邀請我們兩人坐下。窗下有幾套書。立恭抽出一冊《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書帶走卻不便開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們的心思,說:“這兩部書我沒有用處?!庇谑?,我們兩人各自將書揣在懷里,告辭離開。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來芋葉當盤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舉起酒葫蘆斟酒,傳遞酒杯依次喝了幾輪,立恭乘興寫了一首七言近體詩,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個騎馬經過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護衛(wèi)李千戶。他先是感到驚訝,相視一笑,卻并不停留,徑直驅馬離開。不久,便備辦了豐盛的酒菜,帶著一位道士一起來。于是我們和他們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幀《太乙真人圖》請我們題詩。我題寫了一首五言古詩。立恭不寫,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饒,引得眾人捧腹大笑。李千戶取出琵琶連彈數(shù)曲。立恭也折斷一根竹子,鉆了幾個孔,吹奏起來,發(fā)出洞簫般悅耳的聲音。隱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闋費無隱的《蘇武慢》。道士翩翩起舞,兩個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著手跳了起來。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禮問立恭:“先生為何不肯為貧道賦詩!”立恭提筆寫了幾首絕句,詩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陽西下,距離西邊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隱溪先生喚回我倆,說:“玩樂難道沒有止境嗎!”于是,我們和李千戶、道士拱手作別。途中,隱溪先生指著道旁山岡腳下,回頭對我說:“這里就是我修建墳墓的地方。”又指著路邊的桃樹囑咐我:“明年賞桃花時就到這里來找我吧?!? 回來之后,立恭對我說:“這次游覽可得寫篇游記?!笨墒钱敃r我沒有閑暇寫作此文。 這年冬天,隱溪先生竟溘然長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節(jié),與立恭相約去給老人家掃墓。沒想到那時我又鬧了一場病,未能如約前往。過了不久,我將要返回廬陵,臨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話別,這才動手追記東山之行。沒有寫完,立恭拿去讀,邊讀邊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淚下,于是再次擱筆。但是想到自己往日與蔣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給送立恭。 東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記。 8、(10高考上海卷)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3分) 九 疑 山 圖 記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 ②九峰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shù)。中峰之下,水無魚鱉,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川,平田深淵,杉松百圍,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飛流,異竹雜華,回映之處,似藏人家。實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為洞庭。不知海內之山,如九疑者幾焉? ③或曰:“若然者,茲山何不列于五岳?”對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萬里臣妾;國門東望,不見涯際;西行幾萬里,未盡邊陲,當合以九疑為南岳,以昆侖為西岳,衡、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園囿耳。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chuàng)也,如何?” ④故圖畫九峰,并隨方題記,傳于好事,以旌異之。 【注】①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 ②表:標記。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_______。(2分) 23.簡析第②段中“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的表達效果。(2分) 24.對“聽逸者占為山居”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任憑隱居者將衡山、華山據(jù)為己有。 B.聽說逃亡者到衡山、華山安家藏身。 C.聽任出世者在衡山、華山結廬隱居。 D.聽說出世者在衡山、華山安居生活。 25.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②段中的畫線句。(3分) 26.簡述本文的寫作意圖。(4分) 22.規(guī)模和得名緣由 23.這句話描寫了山中若有若無的蟬蠅一類的聲音,以聲襯靜;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靜寂。 24.C 25.這句話整散結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華、衡、岱的特點,強調其峻峭與宏偉,節(jié)奏鮮明;再用散句描摹這樣的山峰很多,句式參差,富于變化。 26.九疑山地處衡山之南,宏偉美麗;卻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對此表示不滿;希望人家認識九疑山特有的長處。 9、(09高考湖南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 送秦少章赴臨安薄序 (張耒) 《詩》不云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狈蛭锊皇茏?,則材不成,人不涉難,則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肅,寒氣欲至。方是時,天地之間,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華澤充溢,支節(jié)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如戰(zhàn)敗之軍,卷旗棄鼓,裹創(chuàng)而馳,吏士無人色,豈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閉塞而成冬,則摧敗拉毀之者過半,其為變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堅,虛者實,津者燥,皆歛藏其英華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撓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況所謂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舉而盡之,以充棟梁、桷杙、輪輿、輹輹、巨細強弱,無不勝其任者,此之謂損之而益,敗之而成,虐之而樂者是也。 吾黨有秦少章者,自予為太學官時,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貧,奉命詩不云乎大人而勉為科舉之文也?!碑悤r率其意為詩章古文,往往淸麗奇?zhèn)?,工于舉業(yè)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調臨安主薄。舉子中第可少樂矣,而秦子每見予輒不樂。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樂不能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令一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異時一身資養(yǎng)于父母,令則婦子仰食于我,欲不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薄坝嘟庵唬骸弊又叭眨合闹菽疽?。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遷之為貴,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則歸不能霸,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羈窮憂患之時,陰益其所短而進其所不能者,非如學于口耳者之淺淺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為,其可悔者眾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則行于天下無可憚者矣,能推食與人者,嘗饑者也;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茍畏饑而惡步,則將有茍得之心,為害不既多乎!故隕霜不殺者,物之災也;逸樂終身者,非人之福也?!? (選自《張耒集》,中華書局1990年版)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肅 季:季節(jié),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視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獨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則不能入郢 奔:逃亡,出走 【答案】A 【考點】考查對文言文實詞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解析】A項,考生可據(jù)構詞方式判斷。“季秋”應該和“暮春”、“仲夏”之類的意思差不多,那么,這個“季”就不是“季節(jié)”的意思,而是“每個季度的最后一月”的意思?!抖Y記》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華”之句。深秋花事蕭瑟,唯菊花獨立寒秋,開得異常繁茂。一陣陣馥馥的香氣于東隅飄來,令人神清氣爽。 【思路點撥】考生要熟讀文言材料,據(jù)平時積累,據(jù)語感,通過語法分析,再輔以排除法,一般可以正確作答。 10.下了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其為變亦酷矣 吾其還也 B.往往清麗奇?zhèn)?,工于舉業(yè)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飲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與人者,嘗饑者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 【答案】C 【考點】考查對文言文虛詞的理解。 【解析】試題為傳統(tǒng)題型,所考查的虛詞也是大綱規(guī)定的18個虛詞中的。考生可據(jù)對照句該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推斷(用代入法進行排除)。A項:代詞,指“天地變化”/語氣副詞,“還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氣),出自課文《燭之武退秦師》;B介詞“比”/介詞“對于”,出自課文《五人墓碑記》;C相當于連詞“而”,地,表修飾。對照句出自課文《歸去來兮辭》。D代詞,“……的人”/代詞,句中停頓,表判斷。 【思路點撥】考生可能會在C和D間猶豫??梢宰屑毐孀R,反復推敲。 11.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C) A.本文先以《詩經?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變材不成、人不涉難智不明的觀點,再對草木雖遭受嚴霜摧損卻斂英自成的現(xiàn)象加以描述,并抒發(fā)感慨。 B.文章敘述秦少章與作者交往,遵奉長輩之命勉為科舉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職等情況后,再引述他不得已為官的苦悶之言,然后對秦少章加以開導。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樂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一旦為官,就將疲于應對官吏事務而無暇顧及自己,如果稍一顯露傲氣,禍患就會隨之到來。 D.本文為送人赴任的贈序,文章設喻用典,勸勉對方正確看待人事遷變,行文情理皆具而語言平實,體現(xiàn)了蘇軾評張耒之文所稱“汪洋淡泊”的特點。 【答案】C 【考點】考查對文章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對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令一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應,少自偃蹇,悔禍隨至?!倍豢鞓返恼嬲蛟谶@句話的前面:“子每見予輒不樂。予問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樂不能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動靜百為,不能勉以隨人?!币虼?,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思路點撥】考生一定要仔細核對原文,不要草率。 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人不涉難,則智不明。 (2)今則婦子仰食與我,欲不為吏,亦不可得。 (3)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 【答案】 (1)人不經歷磨難,智慧就不明達 (2)如今卻是妻子兒女靠我_養(yǎng)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賞賜給他車馬卻推辭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考點】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翻譯。 【解析】(1)的“明”,(2)的“仰食于我”(3)的判斷句式和兩個“者”的含義的區(qū)別。 【思路點撥】三個句子,難度不大。考生一定堅持“直譯為主”,因為高考的采分點往往是那些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別留意。平時多讀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積累語感。 13.簡要說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闡述“遷之為貴”的道理的。(4分) 【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說明遭遇困頓、憂患等遷變能使人彌補不足,增進能力,學到更為豐富的東西。 【考點】考查對文章構思的分析。 【解析】首先要明確題干中“如何闡述……的道理”的隱含信息就是讓考生回答作者說理的手段、方式、方法。如果把它看作議論文,就是回答議論文“三要素”的問題。這樣轉換思路后,結合選文來分析,應該不成問題。另外,第11題的D項也可借用。 【思路點撥】作為一篇贈序,如《送東陽馬生序》,往往將敘事與說理、勸勉融為一體??忌山Y合課文知識和相關文體知識進行判斷。 10、(08高考湖北卷)閱讀文言文,完成10-12題(9分,每小題3分) 龍淵義塾記 [明]宋 濂 龍淵即龍泉,避詔諱更以今名。相傳其地即歐冶子鑄劍處,至今有水號劍溪焉。山深而川阻,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鄉(xiāng)閭之子弟無所于學。章君之先世嘗以為病,謀創(chuàng)桂山、仙巖兩書院,以無恒產,未幾而皆廢。章君深憂之,與諸子計曰:“無田是無塾也,其奚可哉?”遂節(jié)凡費,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畝。其妻黨陳京兄弟聞之,以曾大父適齋先生所遺二百三一畝有奇來為之助。章君曰:“吾事濟矣!”乃卜地官山之陰,創(chuàng)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師為之配,春與秋行舍菜之禮。后敝正義堂,月旦、十五日鳴鼓,集多士,以申飭五倫之教。前建大門,榜之曰“龍淵義塾”,甓其修途,以達于東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蔭,蓋都然云。 歲聘經行修明之士以為講師。諸生業(yè)進者,月有賞;才穎家單不能裹糧者,資之使成;其不帥教者,罰及之。田賦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虧,歲二會其數(shù),有余則他貯,益斥田以廣其業(yè)。石華、象溪二所復設別塾,以教陳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長,乃赴龍淵受業(yè)。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石抹公聞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無有所與。章君既列條教,序而刻諸石,復懼來者不能保其終也,使者來,請濂記之。 惟古者之建學也,雖其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導民衷、扶世防者則一也。章君有見于斯,不效于時俗封殖吝圍固以為肥家之計,乃辟塾聘師,以克紹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為功甚溥。陳京兄弟樂善好義,以助其成,自非適齋涵濡之澤,亦豈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孫,當夙夜以繼志為事,毋豐已以自私,毋蠹蘗其間以啟爭端,毋植朋黨而互相低昂,庶幾不負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傳于無窮。 (選自《文憲集》) 10.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卜地官山之陰 卜地:選擇地點 B.俟其長,乃赴龍淵受業(yè) 受業(yè):傳授學業(yè) C.俾無有所與 俾:使 D.毋植朋黨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 【答案】B 【解析】“受業(yè)”:接受學業(yè)學習。 【命題思路】根據(jù)文段閱讀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 11.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辦學之義舉的一組是 ①謀創(chuàng)桂山、仙巖兩書院 ②無田是無塾也,其奚可哉 ③遂節(jié)凡費,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畝 ④才穎家單不能裹糧者,資之使成 ⑤有余則他貯,益斥田以廣其業(yè) ⑥乃辟塾聘師,以克紹先世之徽猷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①屬于章君謀劃的內容, ②是章君的困惑, ⑥屬于章君傳承祖輩美德, 這三項不是章君的辦學義舉。 【命題思路】這道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文言文后,篩選信息的能力。這樣的題關鍵在于抓住考查點——信息篩選點,-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古代寫景記游散文 課本同步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一輪 復習 第三 單元 古代 寫景 散文 課本 同步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244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