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雙語言時代》教案 語文版必修3.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雙語言時代》教案 語文版必修3.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雙語言時代》教案 語文版必修3.doc(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雙語言時代》教案 語文版必修3 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二、學習閱讀篇幅較長、信息量較大的文章,從中篩選內容要點。 三、了解現(xiàn)代社會語言日趨國際化的特點,了解我國雙語言發(fā)展狀況。 [教學難點] 一、認識文章各部分的邏輯聯(lián)系,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二、理解本文的結論:“雙語言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指標。從雙語言的水平,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測知國家現(xiàn)代化的程度?!?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聽說過“雙語言”嗎?雙語言時代是個新穎的說法,大家對此說法有什么感受?本文是一篇論文,大家對論文有多少了解? 二、介紹有關論文的一些知識。 論文是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它不同于我們常見的議論文和說明文,有著嚴格的要求和標準。從觀點和內容上看,要有相當?shù)膭?chuàng)新性;從材料占有上看,要有相當?shù)目煽啃?;從論證過程上看,特別強調邏輯的嚴密性;從語言表達上看,必須做到準確、恰當和流暢;從文章結構上看,往往分緒論、本論和結論三個部分。 三、快速閱讀課文(15分鐘),思考下面的問題。 1什么是國家共同語和國際共同語?為什么說我們這個時代是雙語言時代?雙語言時代有什么特點? 2本文的七個部分可以分為幾層意思?這幾層意思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聯(lián)系?本文的結論是什么? 第1組問題比較簡單。學生主要應當了解地球村和國際共同語兩個概念。 第2組問題比較復雜,要正確回答這幾個問題需要對文章的內容和結構有比較清楚的認識??梢越M織學生討論。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緒論,主要意思有兩句話,一是“英語已經事實上成為地球村的共同語”,二是“現(xiàn)代是雙語言時代”。第二到第七部分是本文的本論部分。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層:第二、三部分是第一層,從全球范圍論述英語已逐漸取代法語,成為事實上的國際共同語。第四到第六部分是第二層,以東南亞、印度、日本幾個地區(qū)或國家為例,反映世界各國殊路同歸,論證走向雙語言時代是國際大趨勢。第七部分是第三層,將雙語言的發(fā)展與現(xiàn)代化結合起來,指出我國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面臨改進漢語教學和提高英語水平的雙重緊迫任務,從而引出了本文的結論。文章最后一段包含了本文的結論——“雙語言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指標。從雙語言的水平,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測知國家現(xiàn)代化的程度”。 第二課時 四、精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給“國際共同語”下一個定義。 2“英語的洪水泛濫”應如何理解?造成這種現(xiàn)象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3法語為什么在與英語的競爭中失敗? 4給東南亞國家的雙語言化列一個一覽表,表中應反映兩方面的內容——國家語言和英語的地位。 5印度與日本的英語發(fā)展有哪些不同之處? 6在改革開放時代,形勢對我國的雙語言發(fā)展提出了哪些要求? 以上這些問題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參考答案: 1國際共同語是一種由歷史逐漸形成的各個國家都可以方便使用的語言。注意,要點在“一種”。 2指在全球范圍內流通。原因有政治、經濟、英語本身的優(yōu)勢和美國的推動等。 3原文中有四條明示信息。(略) 4略。 5印度:英語長期作為教學語言得以流通;英語成為有利可圖的商品。日本:受美國影響;受旅游影響;受大企業(yè)用人制度影響;受教育影響。 6內外并舉,兼程前進。 五、教師總結。 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獲得了兩方面的收獲。一方面,我們對信息化時代的當今世界對語言的要求有了比較清楚地了解;另一方面,我們對論文的內容和結構(尤其是結構)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廣泛地接觸這種問題(特別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同學),希望今天的學習對你們有所幫助。-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雙語言時代 2019-2020年高中語文雙語言時代教案 語文版必修3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雙語 時代 教案 語文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260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