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 第九單元 第32講 群落的結構與演替教案.doc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 第九單元 第32講 群落的結構與演替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 第九單元 第32講 群落的結構與演替教案.doc(1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 第九單元 第32講 群落的結構與演替教案 [考綱要求] 1.群落的結構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實驗: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一、群落的概念與物種組成 1. 群落 (1)概念要點:①同一時間;②一定區(qū)域;③各種生物種群。 (2)特征:物種的豐富度、種間關系、空間結構、群落的演替等。 2. 群落的物種組成 (1)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qū)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豐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種數(shù)目的多少。 ②常用統(tǒng)計方法: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判一判] 1. 池塘中的全部魚、植物和微生物構成群落 ( ) 提示 群落包括該環(huán)境中的全部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魚,還包括其他動物。 2. 物種豐富度從兩極到赤道逐漸增大,而山上則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 ) 二、種間關系 [連一連] [解惑] (1)大魚吃小魚均有利于種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區(qū)別是看對一方有利對另一方有害(寄生)還是對雙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間結構 垂直結構 水平結構 現(xiàn)象 分層現(xiàn)象 鑲嵌分布 決定 因素 植物分層:光照 動物分層:棲息空間和食物 地形變化、光照強度、土壤濕度、鹽堿度的差異、生物自身生長特點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 [辨析] 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溫度;東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 1. 演替的過程 (1)群落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2)演替過程(以發(fā)生在裸巖上的演替為例): →→ ←← 2. 演替的類型(連一連) [判一判] 1. 如果時間允許,棄耕的農(nóng)田總能形成森林 ( ) 提示 森林形成必須有適宜的氣候條件。 2. 動物群落的演替與光照條件無關 ( ) 提示 光影響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 3. 西北干旱地區(qū)的典型草原最終能演替成森林 ( ) 4. 冰川泥上和棄耕農(nóng)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 ) 提示 冰川泥上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 5. 人類活動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 √ ) 考點一 明析生物之間的關系 類型 數(shù)量坐標圖 能量關系圖 特點 舉例 互利共生 相互依賴,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數(shù)量上兩種生物同時增加,同時減少,呈現(xiàn)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 地衣中的藻類和真菌;大豆與根瘤菌;人和大腸桿菌;白蟻與鞭毛蟲等 寄生 略 對宿主有害,對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開,則寄生生物難以單獨生存,而宿主會生活得更好 菟絲子與大豆;噬菌體與被侵染的細菌 競爭 數(shù)量上呈現(xiàn)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變化 同一培養(yǎng)液中大小兩種草履蟲;牛與羊;水稻和稗草 捕食 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數(shù)量上呈現(xiàn)出“先增加者先減少,后增加者后減少”的不同步性變化 羊和草;狼和羊 易錯警示 幾種難辨別的種間關系 (1)要正確區(qū)別競爭和捕食的關系:①競爭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為了爭奪資源、空間等生活條件而發(fā)生斗爭,并不以直接獲得食物為目的。②捕食則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目的是獲得食物與能量,用以維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況不屬于捕食:a.一種生物以非生物為食,如牛飲水;b.一種生物以同種的幼體為食,如鱸魚以本種的幼魚為食,這屬于種內斗爭。 (2)寄生與腐生的區(qū)別:寄生是從活的生物體內獲得營養(yǎng)物質;腐生是從死的生物體內獲得營養(yǎng)物質。 (3)種內斗爭與競爭的區(qū)別:簡記為:“同斗爭”,“異競爭”?!巴窢帯保和N生物爭奪資源和空間是種內斗爭,如公羚羊爭奪配偶?!爱惛偁帯保翰煌餇帄Z資源和空間是競爭,如水稻和稗草爭奪陽光。 1. 如圖所示為甲、乙、丙三種生物的種群密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已知甲和丙之間沒有能量傳遞,則甲和乙、乙和丙的種間關系分別是 ( ) A.競爭、競爭 B.捕食、寄生 C.寄生、競爭 D.捕食、互利共生 答案 D 解析 由圖可知,乙和丙表現(xiàn)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變化,則乙與丙之間為互利共生關系;乙的種群密度隨甲的變化為非同步性變化,故甲和乙之間為捕食關系。 2. 某水池有浮游動物和藻類兩個種群,其種群密度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如圖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專食浮游動物的某種魚(丙),一段時間后,該水池甲、乙、丙三個種群中僅剩一個種群。下列關于該水池中上述三個種群間的關系及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甲和丙既有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甲種群 B.甲和乙既有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丙種群 C.丙和乙既有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甲種群 D.丙和乙既有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最終僅剩下丙種群 答案 C 解析 從曲線上可以看出,甲、乙應該為捕食關系,甲為藻類,乙為浮游動物,而丙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專食浮游動物的某種魚。建立的食物鏈應該是:藻類→浮游動物→魚。投放某種魚的初期,乙和丙因爭奪生存空間而存在競爭關系。由于魚是大量的,短時間內它們的食物——浮游動物會急劇減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爭加劇,魚類隨之也會大量減少。所以甲、乙、丙三個種群僅剩一個種群的話,該種群肯定是藻類,即甲種群。 技法提煉 巧辨幾種種間關系曲線 1. 互利共生曲線——同步性變化(同生共死); 2. 捕食曲線——不同步性變化的此消彼長(不會導致某種生物滅絕),在捕食數(shù)量關系圖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判斷:其一,依兩條曲線的關系,捕食者隨著被捕食者的變化而變化,如圖中A先達到最多,B隨后才達到最多,即曲線B隨著曲線A的變化而變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個體數(shù),被捕食者的個體數(shù)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圖中A的最大個體數(shù)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 競爭曲線——看最終結果,一種數(shù)量增加,另一種下降甚至降為0,只要曲線中提示兩種生物有共同的空間或食物,則必為競爭,競爭激烈程度取決于空間、食物的重疊范圍。 考點二 群落的結構與演替 1. 觀察下列圖示,完成群落的空間結構的相關問題 (1)寫出圖中群落空間結構的類型: A圖:垂直結構。B圖:水平結構。 (2)根據(jù)上圖分析決定群落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 A圖:①植物分層:光照;②動物分層: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B圖:地形變化、土壤濕度、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 2. 比較群落演替的兩種類型 演替 類型 項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點 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 時間 經(jīng)歷時間漫長 經(jīng)歷時間較短 影響因素 自然因素 人類活動較為關鍵 實例 裸巖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棄 耕農(nóng)田上的演替 3. 概括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 (2)能量:群落有機物總量增加。 (3)結構:營養(yǎng)結構變得復雜,物種多樣性增加。 易錯警示 群落演替的幾個易錯點:(1)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一種“優(yōu)勢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蘚等。(2)群落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它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在群落演替的最終階段,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高。(3)決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內部。群落之外的環(huán)境條件,諸如氣候、地貌、土壤和火等,??沙蔀橐鹧萏娴闹匾獥l件。 3. 如圖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過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 A.該群落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群落結構越來越復雜 B.在人為干擾下,可能發(fā)生⑤→①的動態(tài)變化,但不屬于群落演替 C.該群落演替是群落內部因素和外界環(huán)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顯的垂直結構,沒有水平結構 答案 C 解析 由圖示可以看出,該演替的起點是采伐后的土地,原有土壤條件還保存,應是次生演替,A錯誤。⑤→①的動態(tài)變化也屬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為活動改變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錯誤。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顯的垂直結構,同時也有水平結構,D錯誤。 4. 南方某農(nóng)田棄耕后,很快就會長滿一年生的雜草,后來又出現(xiàn)灌木。圖中曲線b、c表示該群落中植物物種數(shù)或個體數(shù)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曲線a表示該群落所含能量的變化,曲線b表示植物物種 數(shù) B.從草本階段演替到灌木階段,食物鏈基本不會發(fā)生變化 C.在人為干擾情況下,將來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階段 D.草本階段最易遭受外來物種的入侵而使占優(yōu)勢的物種發(fā)生變化 答案 D 解析 從草本階段演替到灌木階段,植物物種數(shù)(曲線c)及群落所含能量增多(曲線a),但個體數(shù)減少(曲線b)。演替過程中植物種類發(fā)生變化,會使相應的食物鏈發(fā)生改變。如果人為地植樹造林,可能會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階段。草本階段抵抗力較弱,容易受到外來物種的入侵。 技法提煉 1. 區(qū)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從起點上 ①原先從沒有過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徹底消滅的環(huán)境是初生演替。 ②原有群落環(huán)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 (2)從時間速度上 ①經(jīng)歷的時間長,速度緩慢是初生演替。 ②經(jīng)歷的時間短,速度較快是次生演替。 2. 全面理解影響群落的主要因素 (1)群落內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體的遷移。 (2)外界環(huán)境因素,如氣候的變化和大規(guī)模的地殼運動。 (3)人類活動,人類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因此人類對群落演替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生態(tài)因子。 實驗十八 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 實驗原理 (1)土壤不僅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礦質元素,也是一些小動物的良好棲息場所。 (2)許多土壤動物身體微小且有較強的活動能力,可用取樣器取樣的方法進行采集、調查。 (3)豐富度的統(tǒng)計方法通常有兩種: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2. 實驗流程 提出問題 ↓ 制訂計劃 實施計劃 得出結論:組成不同群落的優(yōu)勢種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是不同的。一般來說,環(huán)境條件越優(yōu)越,群落發(fā)育的時間越長,物種越多,群落結構也越復雜 易錯警示 做好該實驗的幾個注意事項 (1)從不同營養(yǎng)環(huán)境中采集土壤樣本要分別統(tǒng)計。 (2)盡可能多地收集小動物。收集小動物時,根據(jù)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趨濕性來收集。 (3)從同樣營養(yǎng)土壤中采集的樣本,多組同學進行統(tǒng)計比較。 (4)識別命名要準確,并進行分類。 (5)遠離危險地帶,不要破壞當?shù)丨h(huán)境。 5. 跳蟲、甲螨和線蟲是土壤中的主要動物類群,對植物遺體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請回答: (1)由于跳蟲和甲螨活動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身體________________,不適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蟲器等進行采集。 (2)現(xiàn)要采集大量的跳蟲用于實驗室培養(yǎng),最好選擇下圖中的吸蟲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為標本保存,最好選擇吸蟲器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現(xiàn)在一培養(yǎng)罐內同時培養(yǎng)跳蟲、甲螨和線蟲三個種群,若它們均僅以罐內已有的酵母菌為食,則跳蟲與甲螨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線蟲與酵母菌之間的關系是____________。 (4)下圖是“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實驗中常用的兩種裝置,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甲裝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氣流通 B.乙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 C.甲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趨光、避高溫、趨濕的習性采集 D.用乙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shù)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1)較強 微小 (2)B 該吸蟲器中的濕棉花模擬了土壤濕潤環(huán)境,利于跳蟲存活 D 該吸蟲器中的酒精可將收集的甲螨及時固定,防止腐爛 (3)競爭 捕食 (4)C 解析 (1)跳蟲和甲螨活動能力較強,身體微小,應用吸蟲器等進行采集。(2)吸蟲器中的濕棉花模擬了土壤濕潤環(huán)境,利于跳蟲存活。(3)跳蟲與甲螨、線蟲都以酵母菌為食,所以跳蟲與甲螨屬于競爭關系。線蟲與酵母菌之間是捕食關系。(4)由圖可知,甲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避光、避高溫、趨濕的習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氣流通;乙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用乙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shù)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試管中。 序號 錯因分析 正確答案 序號 錯因分析 正確答案 ① 不理解演替的類型 次生演替 ② 對樣方法、標志重捕法、取樣器取樣法的適用范圍區(qū)分不清 樣方 ③ 對競爭和種內斗爭區(qū)分不清 油松和刺槐 ④ 太粗心,由于漏字丟失不該丟的分數(shù) 陽光 題組一 群落的結構特征 1. 判斷正誤 (1)環(huán)境條件分布不均勻是形成群落水平結構的原因之一(xx大綱全國Ⅱ,3B) ( ) (2)草坪中的動物沒有分層現(xiàn)象,而樹林中的動物具有分層現(xiàn)象 (xx大綱全國,4D)( ) (3)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物種組成不斷變化(xx海南,24B) ( ) 答案 (1)√ (2) (3)√ 2. (xx大綱全國卷,4)下列關于森林群落垂直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層現(xiàn)象 B.群落中的動物具有垂直分層現(xiàn)象 C.動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層與植物的分層有關 D.喬木層的疏密程度不會影響草本層的水平結構 答案 D 解析 森林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條件的影響,具有垂直分層現(xiàn)象,A項正確。森林群落中的動物因受食物等因素影響,也具有垂直分層現(xiàn)象,B項正確。動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層與植物提供的棲息場所和食物有關,C項正確。喬木層的疏密程度會影響樹下光照的強弱,肯定會影響草本層的水平結構,D項錯誤。 3. (xx福建卷,3)科技人員選取某地同一自然條件下三處不同類型的茶園,進行物種豐富度的調查,結果如下圖。據(jù)圖判斷正確的是 ( ) A.純茶園物種數(shù)變化幅度最小,不易產(chǎn)生暴發(fā)性蟲害 B.杉茶間作園各物種的種群密度在10月份時最大 C.梨茶間作園的營養(yǎng)結構在6月份時最為復雜 D.人類生產(chǎn)活動不會改變茶園的群落結構 答案 C 解析 純茶園內的物種豐富度較小,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在三種茶園中最低,容易產(chǎn)生暴發(fā)性蟲害,A項錯誤。據(jù)圖可知,10月份的杉茶間作園的物種數(shù)量多,但并不能說明各物種在此時的種群密度最大,B項錯誤。據(jù)圖可知,6月份時梨茶間作園的物種數(shù)最多,此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較其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復雜,其營養(yǎng)結構也最為復雜,C項正確。人類對茶園除草和噴施農(nóng)藥等活動能減少茶園中的物種數(shù),所以人類的活動可以對茶園的群落結構造成影響。 題組二 種間關系 4. (xx海南卷,18)瘧原蟲在人體內只能進行無性生殖,在按蚊體內才進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瘧原蟲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瘧疾。在水中,按蚊幼蟲(孑孓)以藻類和細菌為食,同時又被魚類捕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A.瘧原蟲與人是寄生關系 B.瘧原蟲與按蚊是共生關系 C.藻類屬于生產(chǎn)者,孑孓和魚類屬于消費者 D.魚類與藻類既存在捕食關系,也存在競爭關系 答案 B 解析 瘧原蟲與人是寄生關系,與按蚊之間也是寄生關系。藻類能進行光合作用,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屬于生產(chǎn)者。孑孓和魚類是以其他生物為食的異養(yǎng)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屬于消費者。魚類以藻類為食,二者之間存在捕食關系。魚類與藻類生活在同一空間,會因爭奪生存空間、氧氣等有限的生存條件而產(chǎn)生競爭。 5. (xx大綱全國卷,3)一塊農(nóng)田中有豌豆、雜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屬于競爭關系的是 ( ) A.田鼠和雜草 B.豌豆和雜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細菌和其細胞內的噬菌體 答案 B 解析 存在競爭關系的生物有共同的生活資源,如食物、空間等。A項中田鼠和雜草是捕食關系,錯誤。B項中豌豆和雜草對光、水、肥、空間等資源形成競爭,正確。C項中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是互利共生關系,錯誤。D項中細菌和其細胞內的噬菌體是寄生關系,錯誤。 題組三 群落演替及土壤動物的研究 6. (xx海南卷,17)關于群落演替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人類活動可以影響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階段動物的分層比灌木階段的簡單 C.初生演替可發(fā)生在從來沒有植被分布的地帶 D.森林階段對太陽光的利用比灌木階段更充分 答案 B 解析 人類的活動可影響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響演替的速度。森林群落垂直結構比灌木群落要復雜,生活在其中的動物分層也比灌木階段復雜(多了棲居在喬木層的動物)。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方,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森林階段垂直結構層次明顯,各種植物對太陽光的利用比灌木階段要高。 7. (xx廣東卷,4)有關土壤動物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土壤動物群落不存在分層現(xiàn)象 B.土壤動物種間關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鹽堿度不同,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差異 D.隨機掃取表層土取樣,可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 答案 C 解析 任何植物或動物群落中都存在分層現(xiàn)象,A項錯誤;土壤動物種間關系主要為競爭關系,B項錯誤;土壤鹽堿度不同,其中的生物種類也有差異,故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差異,C項正確;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時,應將表層土上的落葉輕輕撥開,將取樣器來回旋轉按入土中進行取樣,D項錯誤。 【組題說明】 考 點 題 號 錯題統(tǒng)計 錯因分析 種間關系 2、3、5、13 群落的結構與演替 1、4、6、7、8、 9、10、14 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11、12、15 1. 關于群落的描述,不準確的是 ( ) A.水平結構上種群分布與土壤的濕度、光照強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長特點有關 B.同一時間栽培,長勢相同的人工馬尾松形成樹林,該群落不存在垂直結構的分層現(xiàn)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種豐富度越來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種間關系越來越復雜 D.沙丘上造林說明了人類活動可以改變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B 解析 任何一個群落都存在垂直結構的分層現(xiàn)象。 2. 如圖表示某地域中以濕度和溫度為變量,描繪出的兩個種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圍。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 A.甲種群與乙種群之間存在的只是競爭關系 B.甲種群在該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C.濕度和溫度相互作用是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決定因素 D.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乙種群具有更大的生存優(yōu)勢 答案 D 解析 由坐標圖可知,甲種群生活在相對低濕度、低溫環(huán)境中,乙種群生活在相對高濕度、高溫環(huán)境中,因此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乙種群具有更大的生存優(yōu)勢。 3. 某山區(qū)實施退耕還林之后,群落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演替發(fā)展為樹林。下圖中曲線甲、乙、丙分別表示群落演替的三個連續(xù)階段中優(yōu)勢植物種群的數(shù)量變化情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實施退耕還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動植物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 B.曲線甲、乙、丙對應的物種之間為競爭關系,第3階段群落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層現(xiàn)象 C.演替中后一階段優(yōu)勢物種的興起,一般會造成前一階段優(yōu)勢物種的消亡 D.該過程中,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會逐漸提高 答案 C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群落的總生產(chǎn)量增加,有機物總量增加,生物種類越來越多,營養(yǎng)結構越來越復雜,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越來越高。在演替過程中,后一階段優(yōu)勢物種的興起,一般不會造成前一階段優(yōu)勢物種的消亡,而是取代其優(yōu)勢地位。 4. 某地區(qū)將天然林全部砍伐后,大量單一種植沙拉楊。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天然林替換成沙拉楊林的過程屬于初生演替 B.天然林替換成沙拉楊林后物種豐富度增加 C.沙拉楊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要高 D.在沙拉楊林中混種其他林木可改善該地區(qū)環(huán)境 答案 D 解析 天然林替換成沙拉楊林的過程屬于次生演替;替換后該地區(qū)的物種豐富度降低,抵抗力穩(wěn)定性下降。 5. 在自然界中,每一種生物幾乎都受到周圍其他生物的影響。如圖1 表示甲、乙兩種生物之間的數(shù)量變化關系,在圖2所示的四個營養(yǎng)關系圖中,與其所表示的種間數(shù)量關系最相符合的是 ( ) 答案 D 解析 題圖1中,甲、乙之間為捕食關系(乙捕食甲)。圖2所示各選項的箭頭表示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關系;B表示寄生關系;C中甲、乙之間為競爭關系,而丙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非生物;D表示捕食關系。 6. 某棄耕農(nóng)田中植物種類在40年間的變化情況見下表。下列有關該地群落變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 年數(shù)物種數(shù)量植物類別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喬木 0 0 0 14 23 總計 28 30 30 56 76 A.物種多樣性趨于增加 B.該地群落發(fā)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D.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發(fā)生了變化 答案 B 解析 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隨著年份的增加,植物的總數(shù)逐漸增加,物種多樣性趨于增加;發(fā)生在棄耕農(nóng)田上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喬木的數(shù)量增加,說明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了;該表反映出了該地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發(fā)生了變化。 7. 演替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一個群落演替到與當?shù)氐臍夂蚝屯寥罈l件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演替就不再進行,并形成熱帶雨林、溫帶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頂級群落。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與演替之初相比,頂級群落的結構更為復雜和穩(wěn)定 B.形成哪種頂級群落與年平均氣溫和降雨量等氣候條件密切相關 C.頂級群落一旦形成,將永遠保持原狀 D.熱帶雨林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高 答案 C 解析 頂級群落若受到強烈的干擾,其群落可能發(fā)生改變;由于熱帶雨林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營養(yǎng)結構復雜,故其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高。 8. 森林被砍伐殆盡,一段時間后該處出現(xiàn)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 A.該群落形成過程中先出現(xiàn)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B.各種昆蟲進入不會影響群落對環(huán)境變化的抵抗力 C.演替過程中,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屬于較低等的生物 D.若有人類活動,則該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發(fā)生變化 答案 D 解析 森林被砍伐殆盡后發(fā)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先出現(xiàn)的生物最可能是草本植物;群落中物種增多可使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提高;演替過程中,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更容易接受到較多的光照,因而會取代草本植物;人類活動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進行。 9. 下列有關群落演替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群落中一個種群被另一個種群替代的過程叫做演替 B.在保留有植物繁殖體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為次生演替 C.在干旱的荒漠地區(qū),群落演替很難形成森林 D.人類活動可以影響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 A 解析 群落演替指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所發(fā)生的演替為初生演替,其他均為次生演替;群落能否演替至森林階段,主要取決于當?shù)氐臍夂虻葪l件,在干旱的荒漠地區(qū)很難形成森林;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10.以下關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群落演替的結果是一定能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過程中種群的基因頻率不會發(fā)生變化 C.大魚吃同種小魚是群落中的捕食關系 D.群落演替過程中其結構越來越復雜 答案 D 解析 群落演替的結果是由該群落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所決定的,故A錯誤。在群落的演替過程中,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在不斷變化,其結構越來越復雜,種群的基因頻率也在變化,故B錯誤、D正確。捕食屬于種間關系,大魚吃小魚為種內斗爭,故C錯誤。 11.在探究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實驗中,某小組設計的采集小 動物的裝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動物的趨光性 B.燈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蟲逃跑 C.金屬篩網(wǎng)阻止小動物向下移動 D.廣口瓶中需要加入體積分數(shù)為70%的酒精溶液 答案 D 解析 采集小動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動物的避光性;燈罩的功能是聚光;金屬篩網(wǎng)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動物可向下移動,便于收集;廣口瓶中加入體積分數(shù)為70%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動物。 12.下列有關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調查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標志重捕法、樣方法等 B.豐富度的統(tǒng)計方法有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C.調查土壤中小動物的類群豐富度,可用取樣器取樣進行采集、調查的方法 D.在白化病家族中,調查白化病的發(fā)病率;在人群中隨機抽樣,調查白化病的遺傳方式 答案 D 解析 調查白化病的發(fā)病率,應該在人群中隨機抽樣調查;調查白化病的遺傳方式,可在白化病家族中根據(jù)遺傳規(guī)律進行分析。 13.某校生物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對某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植物進行種群密度調查后,得到如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種群 4 490 4 120 67 10 乙種群 0 120 3 210 4 500 請根據(jù)以上調查結果回答下列問題: (1)甲種群與乙種群之間存在著________關系,可能是導致甲種群密度變化的重要因素;而影響甲種群密度變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還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項)。 (2)甲種群和乙種群作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產(chǎn)者,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種群生物逐漸減少,甚至可能滅絕,這對該生態(tài)系統(tǒng)可能造成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種群生物可能滅絕的內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競爭 寄生、捕食(答案合理即可) (2)能量和有機物 (3)只以甲種群生物為食的其他生物也隨之減少,甚至可能滅絕 (4)缺乏有利的可遺傳變異 解析 (1)分析表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甲種群與乙種群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因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影響一個種群數(shù)量變化的生物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競爭外,還有寄生、捕食等。(2)生產(chǎn)者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基石,它能為其他生物直接或間接提供能量和有機物。(3)甲種群生物逐漸減少,甚至可能滅絕,則只以甲種群生物為食的其他生物也隨之減少,甚至可能滅絕。(4)缺乏有利的可遺傳變異,可能是導致甲種群生物滅絕的內在因素。 14.下表是某地區(qū)森林群落演替過程中部分相關量統(tǒng)計,試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回答問題: 群落演替 灌草叢 針葉林 針闊葉 混交林 季風常綠 闊葉林 群落垂直結構 層數(shù) 2 3 4 5 葉面積指數(shù) 2.48 6.61 11.28 17.76 光能漏射率(%) 62.2 44.7 3.3 1.1 生 產(chǎn) 者 總初級生產(chǎn)量 (thm-2a-1) 17.43 55.50 116.61 150.81 凈初級生產(chǎn)量 (thm-2a-1) 1.50 14.52 23.88 26.00 總生產(chǎn)量/ 總呼吸量 1.09 1.35 1.26 1.21 注 葉面積指數(shù)指單位土地面積上的植物葉面積。 (1)該地區(qū)生物群落的演替類型屬于__________________;從數(shù)據(jù)上分析,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物種豐富度的變化趨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生態(tài)系統(tǒng)截獲光能的百分率________,總初級生產(chǎn)量增多,這可能與植物群落的垂直結構________________增多有關。 (3)生態(tài)系統(tǒng)總初級生產(chǎn)量指全部生產(chǎn)者(綠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而凈初級生產(chǎn)量指全部生產(chǎn)者固定并貯存的能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在由針葉林到季風常綠闊葉林演替的過程中,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生產(chǎn)量/總呼吸量有下降趨勢,試解釋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次生演替 隨著時間的推移,群落物種豐富度逐漸增加 (2)增大 分層 (3)隨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種類和數(shù)量的增多,全部生物的總呼吸量不斷增加,而綠色植物可利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總生產(chǎn)量的增加 解析 (1)表中數(shù)據(jù)表明該地區(qū)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由灌草叢開始的,因此,這種演替屬 于次生演替;在該群落演替過程中,群落垂直結構表現(xiàn)出層數(shù)增多,群落物種豐富度不斷增加。(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截光率=1-漏射率,因此,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隨著群落演替的進行,生態(tài)系統(tǒng)截獲光能的百分率增大,這可能與群落中植物種類增多、分層增多有關。(3)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方面是因為植物可利用的光能有限,限制了光合作用總生產(chǎn)量的增加;另一方面,隨著生物數(shù)量的增加,生態(tài)系統(tǒng)呼吸作用(特別是動物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總量增加,最終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生產(chǎn)量/總呼吸量下降。 15.根據(jù)教材中關于“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回答有關問題: (1)調查土壤中小動物常用________________進行采集、調查,而不適宜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原因是許多土壤小動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 (2)豐富度的統(tǒng)計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前者是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________________,這一般用于________________的群落。 (3)采集的小動物可以放入_______中,也可放入_______中。 (4)觀察時最好用________________。如用普通顯微鏡,可在________的物鏡和________的目鏡下進行觀察。 答案 (1)取樣器取樣法 較強的活動能力 身體微小 (2)記名計算法 目測估計法 數(shù)出各種群的個體數(shù)目 個體較大,種群數(shù)量有限 (3)體積分數(shù)為70%的酒精溶液 試管 (4)實體鏡 4倍 5倍 解析 (1)土壤動物往往身體微小,活動能力較強,一般不采用標志重捕法和樣方法進行調查,而常采用取樣器取樣法。(2)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是統(tǒng)計豐富度的常用方法。其中記名計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積的樣地中,直接數(shù)出各種群的個體數(shù)目,這一般用于個體較大,種群數(shù)量有限的群落。目測估計法是按預先確定的多度等級來估計單位面積上個體數(shù)量的多少。等級的劃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較多、較少、少、很少”等等。(3)采集到的小動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將活著的小動物放入試管中。(4)觀察時,常用實體鏡,如用普通顯微鏡,可在4倍的物鏡和5倍的目鏡下進行觀察。-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大一輪復習 第九單元 第32講 群落的結構與演替教案 2019 2020 年高 生物 一輪 復習 第九 單元 32 群落 結構 演替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262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