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1章 第1節(jié)地球的形狀與大小教案 (新版)商務星球版.doc
《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1章 第1節(jié)地球的形狀與大小教案 (新版)商務星球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1章 第1節(jié)地球的形狀與大小教案 (新版)商務星球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1章 第1節(jié)地球的形狀與大小教案 (新版)商務星球版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l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l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學目標】 1、通過本章節(jié)的學習,同學們知道地球的大小和形狀,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大致過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并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難點) 2、學會運用赤道周長、表面積和平均半徑等數學參考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重點) 【教學模式】合作探究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準備】地球儀、多媒體、地球衛(wèi)星照片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暑假中有許多同學都外出旅游了,但也有些同學沒有出去。不過不用遺憾,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去一趟地理科技館中的——“地球館”參觀一下。(展示館內展廳的組成) 請大家不要喧嘩,緊跟隊伍,我們要進館了! 首先讓我們進入第一展廳——“遠古的呼喚”。 利用學生喜歡參觀旅游的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 (一)遠古的呼喚 1、看圖說出遠古人們認為地球是平整一塊還是球體呢? 2、遠古人們?yōu)槭裁磿羞@樣的認識? 3、在《敕勒歌》中,有一句經典的詩句,最能反映古人對天地的認識,你知道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 (一)看后的直覺 學生觀看第一展廳的圖片,并閱讀P3“天圓地方”圖文資料,談自己的見解。 1、無論是古中國、古埃及、還是古俄羅斯、古印度等地區(qū)的人們認為地球是平整的一塊。 2、遠古的人們結論來自與眼睛的觀察,但是他們目視的范圍有限,在目視范圍內大地看起來是平的,因而,他們就得出了這一結論。 3、學生背誦:“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通過簡介世界不同地區(qū)的遠古人們對地球的認識,明白科技的重要。 過渡承接 古代的人們無法看到地球的全貌,如果你通過穿越到達了古代,想要告訴先民們大地并不是平面一塊,在沒有其它現代科技元素的情況下,你怎樣來證明你的觀點呢?(允許學生進行即興討論)讓我們到第二展廳——“彎曲的大地”來體驗一下,或許這里對你有幫助的。 (二)彎曲的大地 展示第二展廳1室 1、試描述航海圖片看到航船的過程,并解釋這是用來用來說明什么問題的? 2、雨傘和拱橋能用來做什么樣的體驗呢? 3、這一展室是想說明什么問題? 4、結合展品的啟示,能用你手中的物品來演示出你的觀點嗎? 5、展示第二展廳2室,自學“月食的啟示” 根據材料和月食圖片分析,這種現象能說明地球是個球體嗎? (二)看后的思考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后回答: 1、我們站在海邊看遠方駛來的航船,總是先看到桅桿,逐漸由上到下看到船身,最后看到吃水線。這說明如果地球表面是平的,遠看就可以看清整個船體,只有弧形的表面,才是逐漸看清航船的,從而證明地表是彎曲的。 2、由于拱橋是彎曲的,在拱橋兩邊相對而過的兩個人,總是先看到頭,再依次向下展現出來。 在撐開的傘面上,既可以做航船由遠及近的模擬實驗,又能通過改變自己站的高度,發(fā)現看到傘面的范圍也不一樣,即為“登高而望遠”。 3、通過以上的彩圖和體驗,可以說明地表不是平面一塊,而是彎曲的,甚至可能是個球體。 4、學生演示:在彎曲和平放的課本上,讓鉛筆(代指航船)輕輕走過,眼睛保持和桌面平行的高度,平放課本上,看到鉛筆沒變化,彎曲課本上是逐漸看清鉛筆全貌的。 5、學生通過閱讀教師給出的資料進行自學,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學生:只能說明地球有可能是個球體,也可能是圓餅等其它形狀,不能完全定下來。 正是人們通過生活現象的觀察和思考,并且敢于質疑當時所謂的“真理”才有效推動了思想的發(fā)展和科技進步。 讓學生去思考,去演示,增加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古代人們雖然在生活中有了這些發(fā)現,先賢們(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張衡等)由此提出了自己的新認識(如渾天說、球形等)。但是,一直以來就缺乏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讓人們信服。誰能用實際行動來證明這一切呢?時代在呼喚英雄,讓我們走進第三展廳——“勇敢的水手”。 (三)勇敢的水手 1、展示第三展廳,簡述歷史背景。要求學生閱讀課本材料。 2、展示航海圖片,鼓勵敘述簡述。 3、通過對這一史實的了解,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看后的行動 1、學生閱讀第4頁材料:“你們第一個擁抱了地球”,了解麥哲倫船隊首次完成人類歷史上環(huán)球航行的偉大壯舉和生命的代價。 2、由學生看圖,并根據提示敘述“麥哲倫航行”的故事。 3、學生談感受:追求真理、不畏艱險、勇于實踐、敢于克服困難等等。 通過了解麥哲倫船隊的航行,感受追求真理的獻身精神,激勵學生勇于探索。 航行之后,看似塵埃落定,水落石出——地球是個球體了??墒怯钟腥颂岢鲂碌馁|疑,地球也可能是圓柱、圓錐或圓臺等閉合的形狀也可以使人類完成航行。直到有一天,人類登上了太空后看到了什么?快到第四展廳“太空體驗艙”來吧! (四)太空體驗艙 1、漫漫的科學探索征程之中,需要不知幾代人的努力,你認為這一過程中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2、在這一科學事實的探索過程中,你能總結出人們對真理的追尋都經歷了哪些階段嗎? (四)看見的科技 學生說出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畫面。 學生:在太空中看起來地球就是圓圓的球體嘛! 只為這真實一眼, 卻為此等待千年。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啟示。 1、值得學習: 學生1: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認為正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會被推翻,所以我們要敢于質疑并勇于探索和實踐。 學生2:我們要相信科學,不能迷信和唯心,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會使我們對事物的本質認識地更深更正確。 學生3:追求真理很多時候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學習它們?yōu)榭茖W勇于獻身的精神。 2、科學探索階段認識: 學生: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從猜想—質疑—探索論證—結果—再質疑—再探索論證—新結果……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進程中。 當我們的眼睛看到地球整體輪廓的時候,雖然答案如此簡單,但為此的奮斗卻很漫長,學生很自然感受到追尋真理,需要堅持不懈。 學生總結認識過程,利于知識的掌握。 承接過渡 是的,就是因為人們不斷的質疑,才引導一代又一代的人進行探索,使我們的認識越來越接近事物的本質,越來越接近真理,從而,不斷推動科學的發(fā)展。 雖然我們看到地球是一個“正球體”,但在科學界早就存在著質疑,最著名的要數“地扁”和“地長”之爭了。接下來讓我們走進第五展廳——“奇妙的數字”。 二、地球的大小 (五)奇妙的數字 1、“地扁”和“地長”之爭 英國牛頓認為地球是“兩極略扁,赤道略鼓,赤道半徑長于極半徑”的球體。 法國卡西尼則認為是沿兩極伸展,極半徑長于赤道半徑的長形球體”。 (1)他們爭論的焦點是什么? (2)地球的形狀與兩個半徑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3)結合課本第5頁彩圖和數據,你來評判一下誰的觀點比較正確? (4)完成第5頁的閱讀,發(fā)表自己新觀點。 2、我來算算地球 (1)在初中階段我們計算時經常用到什么半徑呢? (2)如果用平均半徑計算赤道周長,看誰算的又快又準?(教師查看) 追問:赤道周長是多少公里,又是多少里? 詩句中“坐地日行八萬里”是指坐在哪里? 對比1:赤道相當于我們的學校的400米操場的多少倍呢? (3)要給地球做件衣服,你知道最省需要多大面積的布料嗎? 對比2:按照體積來說,地球相當于多少個月球? 小結,諧音記憶:我的姨姨(5.1億)參加了廬山起義(6371千米),粉絲們向她索要了4萬簽名(4萬千米)。 (4)展示地理歌謠 (五)看懂的數字 學生首先結合所學和小注,理清基本概念。 卡西尼 牛頓 注:圖中的橫線是指赤道半徑;豎線是指極半徑。(地心到兩極的線段叫極半徑,地心到赤道任一點的叫赤道半徑。) (1)赤道半徑和極半徑誰長誰短的問題。 (2)如果是赤道半徑長,地球的中部比較大,像是胖了一樣,就是赤道略鼓,兩極稍扁;如果是極半徑長,像是高瘦了點的長形球體。 (3)課本上的極半徑是6357千米,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赤道半徑長于極半徑,牛頓的觀點比較正確。 (4)雖然地球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但是由于地球的半徑差別相對地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日常中我們通常把地球看成一個正球體。 2、看書記數據,動手算周長 (1)我們經常用到的是地球的平均半徑,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2)26371千米3.14=40009.88千米。約為4萬千米。 學生完成后,再對比結果。 赤道周長:4萬千米=4萬公里 4萬公里=8萬里 詩句中“坐地日行八萬里”應該是指坐在赤道附近。 學生可以計算一下,也可以口算,感受這巨大的倍數關系。 (3)由于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所以最省也得需要5.1億平方千米的布料。 1/49 學生看圖展示,回答出49個。 重點記住: 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4)學生齊讀地理歌謠,強化本節(jié)課地理知識。 地球是個圓球體, 這個事實人共知; 探求地球形狀史, 偉人獻身我輩記; 六三七一是半徑, 五點一億表面積; 要知赤道有多長, 坐地日行八萬里。 運用“地扁”和“地長”之爭,將地球的形狀和地球的大小緊密的聯系起來了,使得這兩個問題并成了一個知識體系,相互關聯。 可以直接記數據,但是通過計算以后,學生對于需要記憶的數據更加深刻。 利用一些對比關系,讓學生認識到這種數據表述的大小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利用歌謠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五個展廳走來,人們的眼睛還是以前的那雙眼睛,但經過思考、實踐和科技發(fā)展,它所看到的世界已經完全不同。真是“年年歲歲眼相似,歲歲年年地不同”。那么,大家又都有哪些收獲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一下,小組選出優(yōu)秀選手,來給大家總結一下吧! 板書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第一展廳 第二展廳 第三展廳 第四展廳 第五展廳 遠古的呼喚 彎曲的大地 勇敢的水手 太空體驗艙 奇妙的數字 平面 凸面 球體 看似正球體 不規(guī)則球體 地球的形狀 地球的大小 【當堂達標】 1.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說明大地是球形的自然現象是( ) A.太陽東升西落 B.站得高,看得遠 C.水往低處流 D.日全食 2.“坐地日行八萬里“中的“地’’是指( ) A.北極點 B.南極點 C.赤道上任一點 D.地球上任一點 1、地球形狀和大小 3.下列關于地球大小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地球的最大“腰圍”是赤道 B.地球的赤道長度大約是4萬千米 C.地球的平均半徑大約是6371千米 D.麥哲倫船隊繞地球航行一周用了近三年時間,而今天,人們乘坐飛機繞地球一周的時間不足兩天,說明地球變小了。 4、地球形狀和大小 (1)地球的形狀: ①地球是一個 稍扁, 略鼓的不規(guī)則的 體。 ②認識過程: 日月形狀推測 環(huán)球航行 地球衛(wèi)星照片。 (2)地球的大?。? 在圖一中填出表示 地球大小的三個數據。 【教學反思】 本課借助參觀地理科技館的五個展廳:遠古的呼喚、彎曲的大地、勇敢的水手、太空體驗艙和奇妙的數字等館室來依次展示人們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地球大小的認識與感受。其參觀的順序正好是人類由直觀臆想到質疑猜想到論證實踐最后得以證實的完整過程,并引導學生認識到追求真理,探索世界是沒有終點的,因為還會出現新的質疑。通過這一過程,樹立和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索實踐的思想和意識,并啟發(fā)學生從中感受到人們對于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和獻身精神的偉大。 本課引入了“地長”和“地扁”之爭,目的是將地球的形狀和地球的大小另個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認識。在講授本課時,一要引導學生仔細看圖,積極思考,使五大展廳發(fā)揮其應用的作用,二要對某些概念性和知識性問題做好注釋或解讀,盡可能降低學習難度,增加學習興趣。三要在討論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交流,會有很好的效果。-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七年級地理上冊 第1章 第1節(jié)地球的形狀與大小教案 新版商務星球版 2019 2020 年級 地理 上冊 地球 形狀 大小 教案 新版 商務 星球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321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