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配圖復合形法減速器優(yōu)化設計
裝配圖復合形法減速器優(yōu)化設計,裝配,復合,減速器,優(yōu)化,設計
一、選題的依據及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產品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這就決定了未來的生產方式趨向多品種、小批量。在各行各業(yè)中十分廣泛地使用著齒輪減速器,它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機械傳動裝置. 它是機械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部件。目前,國內各類通用減速器的標準系列已達數百個,基本可滿足各行業(yè)對通用減速器的需求。國內減速器行業(yè)重點骨干企業(yè)的產品品種、規(guī)格及參數覆蓋范圍近幾年都在不斷擴展,產品質量已達到國外先進工業(yè)國家同類產品水平,承擔起為國民經濟各行業(yè)提供傳動裝置配套的重任,部分產品還出口至歐美及東南亞地區(qū),推動了中國裝配制造業(yè)發(fā)展。
圓柱齒輪減速器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機械傳動裝置。減速器是用于原動機與工作機之間的獨立的傳動裝置,用來降低轉速和增大轉矩,以滿足工作需要。在現代機械中應用極為廣泛,具有品種多、批量小、更新換代快的特點。目前生產的各種類型的減速器還存在著體積大、重量重、承載能力低、成本高和使用壽命短等問題,與國外先進產品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對減速器進行優(yōu)化設計,選擇最佳參數是提高承載能力、減輕重量和降低成本等各項指標的一種重要途徑。
目的: 通過設計熟悉機器的具體操作,增強感性認識和社會適應能力,進一步鞏固、 深化已學過的理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機械設計的一般方法,掌握通用機械零件、機械傳動裝置或簡單機械的設計原理和過程。對所學技能的訓練,例如:計算、繪圖、查閱設計資料和手冊,運用標準和規(guī)范等。學會利用多種手段(工具)解決問題,如:在本設計中可選擇CAD等制圖工具。了解減速器內部齒輪間的傳動關系。
意義: 通過設計,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獨立工作能力;通過實習,加深學生對專業(yè)的理解和認識,為進一步開拓專業(yè)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鍛煉動手動腦能力,通過實踐運用鞏固了所學知識,加深了解其基本原理
二、國內外研究概況及發(fā)展趨勢(含文獻綜述):
1、國外減速器技術發(fā)展簡況
齒輪減速器在各行各業(yè)中十分廣泛地使用著,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機械傳動裝置。當前減速器普遍存在著體積大、重量大,或者傳動比大而機械效率過低的問題。
國外的減速器,以德國、丹麥和日本處于領先地位,特別在材料和制造工藝方面占據優(yōu)勢,減速器工作可靠性好,使用壽命長。但其傳動形式仍以定軸齒輪傳動為主,體積和重量問題,也未解決好。最近報導,日本住友重工研制的FA型高精度減速器,美國Alan-Newton公司研制的X-Y式減速器,在傳動原理和結構上與本項目類似或相近,都為目前先進的齒輪減速器。當今的減速器是向著大功率、大傳動比、小體積、高機械效率以及使用壽命長的方向發(fā)展。因此,除了不斷改進材料品質、提高工藝水平外,還在傳動原理和傳動結構上深入探討和創(chuàng)新,平動齒輪傳動原理的出現就是一例。減速器與電動機的連體結構,也是大力開拓的形式,并已生產多種結構形式和多種功率型號的產品。
目前,超小型的減速器的研究成果尚不明顯。在醫(yī)療、生物工程、機器人等領域中,微型發(fā)動機已基本研制成功,美國和荷蘭近期研制的分子發(fā)動機的尺寸在納米級范圍,如能輔以納米級的減速器,則應用前景遠大。
2、國內減速器技術發(fā)展簡況
國內的減速器多以齒輪傳動、蝸桿傳動為主,但普遍存在著功率與重量比小,或者傳動比大而機械效率過低的問題。另外,材料品質和工藝水平上還有許多弱點,特別是大型的減速器問題更突出,使用壽命不長。國內使用的大型減速器(500kw以上),多從國外(如丹麥、德國等)進口,花去不少的外匯。60年代開始生產的少齒差傳動、擺線針輪傳動、諧波傳動等減速器具有傳動比大,體積小、機械效率高等優(yōu)點?。但受其傳動的理論的限制,不能傳遞過大的功率,功率一般都要小于40kw。由于在傳動的理論上、工藝水平和材料品質方面沒有突破,因此,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傳遞功率大、傳動比大、體積小、重量輕、機械效率高等這些基本要求。90年代初期,國內出現的三環(huán)(齒輪)減速器,是一種外平動齒輪傳動的減速器,它可實現較大的傳動比,傳遞載荷的能力也大。它的體積和重量都比定軸齒輪減速器輕,結構簡單,效率亦高。由于該減速器的三軸平行結構,故使功率/體積(或重量)比值仍小。且其輸入軸與輸出軸不在同一軸線上,這在使用上有許多不便。北京理工大學研制成功的"內平動齒輪減速器"不僅具有三環(huán)減速器的優(yōu)點外,還有著大的功率/重量(或體積)比值,以及輸入軸和輸出軸在同一軸線上的優(yōu)點,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國內有少數高等學校和廠礦企業(yè)對平動齒輪傳動中的某些原理做些研究工作,發(fā)表過一些研究論文,在利用擺線齒輪作平動減速器開展了一些工作。二、平動齒輪減速器工作原理簡介,平動齒輪減速器是指一對齒輪傳動中,一個齒輪在平動發(fā)生器的驅動下作平面平行運動,通過齒廓間的嚙合,驅動另一個齒輪作定軸減速轉動,實現減速傳動的作用。平動發(fā)生器可采用平行四邊形機構,或正弦機構或十字滑塊機構。本成果采用平行四邊形機構作為平動發(fā)生器。平動發(fā)生器可以是虛擬的采用平行四邊形機構,也可以是實體的采用平行四邊形機構。有實用價值的平動齒輪機構為內嚙合齒輪機構,因此又可以分為內齒輪作平動運動和外齒輪作平動運動兩種情況。外平動齒輪減速機構,其內齒輪作平動運動,驅動外齒輪并作減速轉動輸出。該機構亦稱三環(huán)(齒輪)減速器。由于內齒輪作平動,兩曲柄中心設置在內齒輪的齒圈外部,故其尺寸不緊湊,不能解決體積較大的問題。?內平動齒輪減速,其外齒輪作平動運動,驅動內齒輪作減速轉動輸出。由于外齒輪作平動,兩曲柄中心能設置在外齒輪的齒圈內部,大大減少了機構整體尺寸。由于內平動齒輪機構傳動效率高、體積小、輸入輸出同軸線,故由廣泛的應用前景。? 三、本項目的技術特點與關鍵技術? 1.本項目的技術特點,本新型的"內平動齒輪減速器"與國內外已有的齒輪減速器相比較,有如下特點:(1)傳動比范圍大,自I=10起,最大可達幾千。若制作成大傳動比的減速器,則更顯示出本減速器的優(yōu)點。(2)傳遞功率范圍大:并可與電動機聯成一體制造。(3)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比現有的齒輪減速器減少1/3左右。(4)機械效率高。嚙合效率大于95%,整機效率在85%以上,且減速器的效率將不隨傳動比的增大而降低,這是別的許多減速器所不及的。 (5)本減速器的輸入軸和輸出軸是在同一軸線上
三、研究內容及實驗方案:
研究內容:
1.采用復合形法,以體積最小為目標進行減速器優(yōu)化設計;
2.與常規(guī)設計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3.繪制減速器裝配圖及主要零件圖。
實驗方案:
1. 收集有關資料寫開題報告
2. 以減速器體積最小為目標函數建立優(yōu)化設計的數學模型
3.采用復合型法編寫優(yōu)化設計程序、計算
4. 計算減速器各項尺寸,并進行結果分析
5. 運用UG繪制減速器裝配圖及主要零件圖
6. 翻譯外文資料
7.撰寫畢業(yè)設計論文
四、目標、主要特色及工作進度
目標:本課題以減速器體積最小為目標函數,設計減速器的最優(yōu)參數,
繪制減速器裝配圖及主要零件圖。
主要特色:減速器體積小,重量輕,承載能力提高,降低成本
工作進度:
1. 收集資料、開題報告、外文翻譯 3,01-3.21
2. 建立優(yōu)化設計的數學模型 3.22-4.04
3.編寫優(yōu)化設計程序、計算 4.05-5.09
4. 減速器常規(guī)設計計算、結果分析 5.09-5.23
5. 繪制減速器裝配圖及主要零件圖 5.24-6.13
6. 撰寫畢業(yè)設計論文 6.14-6.27
7. 答辯準備及論文答辯 6.28-7.02
五、參考文獻
【1】璞良貴,紀名剛主編.機械設計.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孫靖民主編.機械優(yōu)化設計.第三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
【3】方世杰,綦耀光主編.機械優(yōu)化設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7.2
【4】王昆等主編.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5】劉瑞新,洪遠征等編著.Visual Basic 程序設計教程.第二版.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6】楊黎明主編.機械零件設計手冊.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6
【7】劉瑞新,洪遠征等編著.Visual Basic 程序設計教程上機指導及習題解答.第二版.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8】鄭貞平,喻德主編.UG NX5中文版三維設計與NC加工實例精解.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
【9】Carrol, R., and Johnson, G.,“Optimal design of compact spur gear sets”, 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transmissions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 Vol.106, No.1, March 1984, pp.95-101
畢業(yè)設計(論文)任務書
I、畢業(yè)設計(論文)題目:
復合形法減速器優(yōu)化設計
II、畢 業(yè)設計(論文)使用的原始資料(數據)及設計技術要求:
1、原始數據:
單級圓柱齒輪減速器,已知輸入功率P=22kW,輸入轉速n1=960r/min,傳動比i=4.5,
工作壽命10年,每年工作300天。
2、設計技術要求:
1)采用復合形法,以體積最小為目標進行減速器優(yōu)化設計;
2)與常規(guī)設計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3)繪制減速器裝配圖及主要零件圖。
III、畢 業(yè)設計(論文)工作內容及完成時間:
1. 收集資料、開題報告、外文翻譯(6000字符以上) 3.01-3.21(3周)
2. 建立優(yōu)化設計的數學模型 3.22-4.04 (2周)
3.編寫優(yōu)化設計程序、計算 4.05-5.09 (5周)
4. 減速器常規(guī)設計計算、結果分析 5.09-5.23 (2周)
5. 繪制減速器裝配圖及主要零件圖 5.24-6.13 (3周)
6. 撰寫畢業(yè)設計論文 6.14-6.27 (2周)
7.答辯準備及論文答辯 6.28-7.02(1周)
Ⅳ 、主 要參考資料:
[1] 璞良貴,紀名剛主編.機械設計.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孫靖民主編.機械優(yōu)化設計.第三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
[3] 方世杰,綦耀光主編.機械優(yōu)化設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7.2
[4] 王昆等主編.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5] Carrol, R., and Johnson, G.,“Optimal design of compact spur gear sets”, 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transmissions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 Vol.106, No.1, March 1984, pp.95-101
航空工程 系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專業(yè) 0781052 班
學生(簽名):
日期:自 2010 年 3 月 1 日至 2010 年 7 月 2日
指導教師(簽名):
助理指導教師(并指出所負責的部分):
機械設計 系(室) 主任(簽名): 賀紅林
附注:任務書應該附在已完成的畢業(yè)設計說明書首頁。
畢業(yè)設計(論文)
題目: 復合形法減速器的優(yōu)化設計
系 別 航空工程系
專業(yè)名稱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班級學號 078105206
學生姓名 戴曉思
指導教師 朱保利
二O一一年 六 月
單級圓柱齒輪減速器復合形法fortran優(yōu)化源程序
C ==============
PROGRAM COMPLE
C ==============
DIMENSION X(25),GX(50),XCOM(1250)
COMMON /ONE/ ITE,IXE,ILI,NPE,NFX,NGR
READ(*,*) N,KG,K
WRITE(*,10001) N,KG,K
10001 FORMAT(25X,'========== PRIMARY DATA =========='//5X,
1 'N=',I4,5X,'KG=',I4,5X,'K=',I4)
CALL MAISUB(N,K,KG,X,GX,XCOM)
STOP
END
C ===================================
SUBROUTINE MAISUB(N,K,KG,X,GX,XCOM)
C ===================================
DIMENSION X(N),GX(KG),XCOM(N,K),FXK(50),XR(25)
DIMENSION XO(25),XH(25),XL(25),BL(25),BU(25)
COMMON /ONE/ ITE,IXE,ILI,NPE,NFX,NGR
COMMON /TWO/ ISE
READ(*,*) (X(I),I=1,N)
READ(*,*) EPS
READ(*,*) KWR,ISE
READ(*,*) (BL(I),I=1,N),(BU(I),I=1,N)
WRITE(*,1010) (BL(I),I=1,N)
WRITE(*,1015) (BU(I),I=1,N)
WRITE(*,1020) EPS
1010 FORMAT(' BL:'/(5X,5E15.6))
1015 FORMAT(' BU:'/(5X,5E15.6))
1020 FORMAT(5X,'EPS=',E10.2)
ITE=0
NFX=0
IXE=0
RM=2657863.0
1025 CALL PRICOM(N,K,KG,X,GX,XCOM,FXK,BL,BU,RM)
IF(KWR.LT.0) GOTO 1041
WRITE(*,1030)
1030 FORMAT(/25X,'========== PRIMARY COMPLEX =========='/)
WRITE(*,1080) K
DO 1031 L=1,K
WRITE(*,1085) L,(XCOM(I,L),I=1,N)
1031 CONTINUE
WRITE(*,1035) (FXK(I),I=1,K)
1035 FORMAT(4X,'FXK:'/(5X,5E15.6))
1041 WRITE(*,1042)
1042 FORMAT(/25X,'========== ITEATION COMPUTE =========='/)
1045 ITE=ITE+1
CALL FXSEGU(N,K,XCOM,FXK)
DO 1050 I=1,N
1050 XL(I)=XCOM(I,K)
FXL=FXK(K)
SDX=0.0
DO 1055 I=1,K-1
1055 SDX=SDX+(FXL-FXK(I))**2
=SQRT(SDX/FLOAT(K-1))
IF(SDX.LE.EPS) GOTO 1210
IF(KWR.GT.0) GOTO 1056
IF(ITE/10*10.NE.ITE) GOTO 1090
1056 WRITE(*,1060) ITE,FXL
IF(KWR.LT.0) GOTO 1090
WRITE(*,1065) (XL(I),I=1,N)
WRITE(*,1070) FXL
WRITE(*,1075) (GX(I),I=1,KG)
WRITE(*,1035) (FXK(I),I=1,K)
1060 FORMAT(/1X,'***** ITE=',I4,5X,'FXL=',E15.7)
1065 FORMAT(' X :'/(5X,5E15.6))
1070 FORMAT(' FX:'/(5X,5E15.6))
1075 FORMAT(' GX:'/(5X,5E15.6))
1080 FORMAT(' XCOM: (K=',I3,')')
1085 FORMAT(2X,I2/(5X,5E15.6))
1090 LH=1
1095 DO 1100 I=1,N
1100 XH(I)=XCOM(I,LH)
FXH=FXK(LH)
CALL XCENTE(N,K,K,LH,XO,XCOM)
CALL FFX(N,XO,FXO)
CALL GGX(N,KG,XO,GX)
DO 1105 J=1,KG
IF(GX(J).GE.0.0) GOTO 1170
1105 CONTINUE
1140 PHI=1.3
1145 DO 1150 I=1,N
1150 XR(I)=XO(I)+PHI*(XO(I)-XH(I))
CALL FFX(N,XR,FXR)
CALL GGX(N,KG,XR,GX)
DO 1151 J=1,KG
IF(GX(J).GE.0.0) GOTO 1152
1151 CONTINUE
GOTO 1155
1152 PHI=0.5*PHI
GOTO 1145
1155 IF(FXR.LT.FXH) GOTO 1160
IF(PHI.LE.1E-10) GOTO 1195
PHI=0.5*PHI
GOTO 1145
1160 DO 1165 I=1,N
1165 XCOM(I,LH)=XR(I)
FXK(LH)=FXR
GOTO 1045
1170 DO 1175 I=1,N
BL(I)=XL(I)
BU(I)=XO(I)
1175 CONTINUE
DO 1180 I=1,N
1180 X(I)=XL(I)
ISE=1
GOTO 1025
1195 LH=LH+1
WRITE(*,1200) LH
1200 FORMAT(1X,'****** LH=',I2,'*****')
IF(LH.LE.K/2) GOTO 1095
WRITE(*,1205)
1205 FORMAT(/25X,'********** ITERTION ABORTIVE **********'/)
GOTO 1220
1210 WRITE(*,1215)
1215 FORMAT(/25X,'========== OPTIMUM SOLUTION =========='/)
1220 WRITE(*,1225) ITE,NFX,IXE
1225 FORMAT(' ITE=',I5,' NFX=',I5' IXE=',I5)
WRITE(*,1065) (XL(I),I=1,N)
WRITE(*,1070) FXL
WRITE(*,1075) (GX(I),I=1,KG)
RETURN
END
C ================================================
SUBROUTINE PRICOM(N,K,KG,X,GX,XCOM,FXK,BL,BU,RM)
C ================================================
DIMENSION X(N),XO(25),BL(N),BU(N),GX(KG),XCOM(N,K),FXK(K)
COMMON /TWO/ ISE
2020 IF(ISE) 2025,2050,2075
2025 WRITE(*,2019)
2019 FORMAT(5X,'READ XCOM (FORMAT: * )')
READ(*,*) ((XCOM(I,J),I=1,N),J=1,K)
DO 2045 L=1,K
DO 2030 I=1,N
2030 X(I)=XCOM(I,L)
CALL FFX(N,X,FXK(L))
CALL GGX(N,KG,X,GX)
DO 2031 J=1,KG
IF(GX(J).GE.0.0) GOTO 2075
2031 CONTINUE
2045 CONTINUE
RETURN
2050 CALL FFX(N,X,FXK(1))
CALL GGX(N,KG,X,GX)
DO 2051 L=1,KG
IF(GX(L).GE.0.0) GOTO 2075
2051 CONTINUE
GOTO 2095
2075 DO 2080 I=1,N
CALL RANDOM(RM,Q)
2080 X(I)=BL(I)+Q*(BU(I)-BL(I))
CALL FFX(N,X,FXK(1))
CALL GGX(N,KG,X,GX)
DO 2081 L=1,KG
IF(GX(L).GE.0.0) GOTO 2075
2081 CONTINUE
2095 DO 2100 I=1,N
2100 XCOM(I,1)=X(I)
DO 2110 L=2,K
DO 2105 I=1,N
CALL RANDOM(RM,Q)
XCOM(I,L)=BL(I)+Q*(BU(I)-BL(I))
2105 CONTINUE
2110 CONTINUE
LH=0
DO 2155 LL=1,K-1
LL2=LL
CALL XCENTE(N,K,LL2,LH,XO,XCOM)
CALL FFX(N,XO,FXO)
CALL GGX(N,KG,X,GX)
DO 2111 L=1,KG
IF(GX(L).GE.0.0) GOTO 2075
2111 CONTINUE
2115 CONTINUE
LL1=LL+1
DO 2120 I=1,N
2120 X(I)=XCOM(I,LL1)
2125 CALL FFX(N,X,FXK(LL1))
CALL GGX(N,KG,X,GX)
DO 2126 L=1,KG
IF(GX(L).GE.0.0) GOTO 2145
2126 CONTINUE
DO 2140 I=1,N
2140 XCOM(I,LL1)=X(I)
GOTO 2155
2145 DO 2150 I=1,N
2150 X(I)=XO(I)+0.5*(X(I)-XO(I))
GOTO 2125
2155 CONTINUE
RETURN
END
C ===============================
SUBROUTINE FXSEGU(N,K,XCOM,FXK)
C ===============================
DIMENSION X(25),XCOM(N,K),FXK(K)
DO 3010 L=1,K-1
KL=K-L
DO 3005 LP=1,KL
LP1=LP+1
IF(FXK(LP).GT.FXK(LP1)) GOTO 3005
W=FXK(LP)
FXK(LP)=FXK(LP1)
FXK(LP1)=W
DO 3000 I=1,N
X(I)=XCOM(I,LP)
XCOM(I,LP)=XCOM(I,LP1)
3000 XCOM(I,LP1)=X(I)
3005 CONTINUE
3010 CONTINUE
RETURN
END
C ====================================
SUBROUTINE XCENTE(N,K,LL,LH,XO,XCOM)
C ====================================
DIMENSION XO(N),XCOM(N,K)
COMMON /ONE/ ITE,IXE,ILI,NPE,NFX,NGR
IXE=IXE+1
DO 4015 I=1,N
XS=0.0
DO 4000 L=1,LL
IF(L.EQ.LH) GOTO 4000
XS=XS+XCOM(I,L)
4000 CONTINUE
IF(LH) 4010,4010,4005
4005 XO(I)=XS/FLOAT(LL-1)
GOTO 4015
4010 XO(I)=XS/FLOAT(LL)
4015 CONTINUE
RETURN
END
SUBROUTINE RANDOM(RM,Q)
C =======================
C =======================
RM35=2.0**35
RM36=2.0*RM35
RM37=2.0*RM36
RM =5.0*RM
IF(RM.GE.RM37) RM=RM-RM37
IF(RM.GE.RM36) RM=RM-RM36
IF(RM.GE.RM35) RM=RM-RM35
Q=RM/RM35
RETURN
END
一、選題的依據及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產品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這就決定了未來的生產方式趨向多品種、小批量。在各行各業(yè)中十分廣泛地使用著齒輪減速器,它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機械傳動裝置. 它是機械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部件。目前,國內各類通用減速器的標準系列已達數百個,基本可滿足各行業(yè)對通用減速器的需求。國內減速器行業(yè)重點骨干企業(yè)的產品品種、規(guī)格及參數覆蓋范圍近幾年都在不斷擴展,產品質量已達到國外先進工業(yè)國家同類產品水平,承擔起為國民經濟各行業(yè)提供傳動裝置配套的重任,部分產品還出口至歐美及東南亞地區(qū),推動了中國裝配制造業(yè)發(fā)展。
圓柱齒輪減速器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機械傳動裝置。減速器是用于原動機與工作機之間的獨立的傳動裝置,用來降低轉速和增大轉矩,以滿足工作需要。在現代機械中應用極為廣泛,具有品種多、批量小、更新換代快的特點。目前生產的各種類型的減速器還存在著體積大、重量重、承載能力低、成本高和使用壽命短等問題,與國外先進產品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對減速器進行優(yōu)化設計,選擇最佳參數是提高承載能力、減輕重量和降低成本等各項指標的一種重要途徑。
目的: 通過設計熟悉機器的具體操作,增強感性認識和社會適應能力,進一步鞏固、 深化已學過的理論知識,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機械設計的一般方法,掌握通用機械零件、機械傳動裝置或簡單機械的設計原理和過程。對所學技能的訓練,例如:計算、繪圖、查閱設計資料和手冊,運用標準和規(guī)范等。學會利用多種手段(工具)解決問題,如:在本設計中可選擇CAD等制圖工具。了解減速器內部齒輪間的傳動關系。
意義: 通過設計,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獨立工作能力;通過實習,加深學生對專業(yè)的理解和認識,為進一步開拓專業(yè)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鍛煉動手動腦能力,通過實踐運用鞏固了所學知識,加深了解其基本原理
二、國內外研究概況及發(fā)展趨勢(含文獻綜述):
1、國外減速器技術發(fā)展簡況
齒輪減速器在各行各業(yè)中十分廣泛地使用著,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機械傳動裝置。當前減速器普遍存在著體積大、重量大,或者傳動比大而機械效率過低的問題。
國外的減速器,以德國、丹麥和日本處于領先地位,特別在材料和制造工藝方面占據優(yōu)勢,減速器工作可靠性好,使用壽命長。但其傳動形式仍以定軸齒輪傳動為主,體積和重量問題,也未解決好。最近報導,日本住友重工研制的FA型高精度減速器,美國Alan-Newton公司研制的X-Y式減速器,在傳動原理和結構上與本項目類似或相近,都為目前先進的齒輪減速器。當今的減速器是向著大功率、大傳動比、小體積、高機械效率以及使用壽命長的方向發(fā)展。因此,除了不斷改進材料品質、提高工藝水平外,還在傳動原理和傳動結構上深入探討和創(chuàng)新,平動齒輪傳動原理的出現就是一例。減速器與電動機的連體結構,也是大力開拓的形式,并已生產多種結構形式和多種功率型號的產品。
目前,超小型的減速器的研究成果尚不明顯。在醫(yī)療、生物工程、機器人等領域中,微型發(fā)動機已基本研制成功,美國和荷蘭近期研制的分子發(fā)動機的尺寸在納米級范圍,如能輔以納米級的減速器,則應用前景遠大。
2、國內減速器技術發(fā)展簡況
國內的減速器多以齒輪傳動、蝸桿傳動為主,但普遍存在著功率與重量比小,或者傳動比大而機械效率過低的問題。另外,材料品質和工藝水平上還有許多弱點,特別是大型的減速器問題更突出,使用壽命不長。國內使用的大型減速器(500kw以上),多從國外(如丹麥、德國等)進口,花去不少的外匯。60年代開始生產的少齒差傳動、擺線針輪傳動、諧波傳動等減速器具有傳動比大,體積小、機械效率高等優(yōu)點?。但受其傳動的理論的限制,不能傳遞過大的功率,功率一般都要小于40kw。由于在傳動的理論上、工藝水平和材料品質方面沒有突破,因此,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傳遞功率大、傳動比大、體積小、重量輕、機械效率高等這些基本要求。90年代初期,國內出現的三環(huán)(齒輪)減速器,是一種外平動齒輪傳動的減速器,它可實現較大的傳動比,傳遞載荷的能力也大。它的體積和重量都比定軸齒輪減速器輕,結構簡單,效率亦高。由于該減速器的三軸平行結構,故使功率/體積(或重量)比值仍小。且其輸入軸與輸出軸不在同一軸線上,這在使用上有許多不便。北京理工大學研制成功的"內平動齒輪減速器"不僅具有三環(huán)減速器的優(yōu)點外,還有著大的功率/重量(或體積)比值,以及輸入軸和輸出軸在同一軸線上的優(yōu)點,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國內有少數高等學校和廠礦企業(yè)對平動齒輪傳動中的某些原理做些研究工作,發(fā)表過一些研究論文,在利用擺線齒輪作平動減速器開展了一些工作。二、平動齒輪減速器工作原理簡介,平動齒輪減速器是指一對齒輪傳動中,一個齒輪在平動發(fā)生器的驅動下作平面平行運動,通過齒廓間的嚙合,驅動另一個齒輪作定軸減速轉動,實現減速傳動的作用。平動發(fā)生器可采用平行四邊形機構,或正弦機構或十字滑塊機構。本成果采用平行四邊形機構作為平動發(fā)生器。平動發(fā)生器可以是虛擬的采用平行四邊形機構,也可以是實體的采用平行四邊形機構。有實用價值的平動齒輪機構為內嚙合齒輪機構,因此又可以分為內齒輪作平動運動和外齒輪作平動運動兩種情況。外平動齒輪減速機構,其內齒輪作平動運動,驅動外齒輪并作減速轉動輸出。該機構亦稱三環(huán)(齒輪)減速器。由于內齒輪作平動,兩曲柄中心設置在內齒輪的齒圈外部,故其尺寸不緊湊,不能解決體積較大的問題。?內平動齒輪減速,其外齒輪作平動運動,驅動內齒輪作減速轉動輸出。由于外齒輪作平動,兩曲柄中心能設置在外齒輪的齒圈內部,大大減少了機構整體尺寸。由于內平動齒輪機構傳動效率高、體積小、輸入輸出同軸線,故由廣泛的應用前景。? 三、本項目的技術特點與關鍵技術? 1.本項目的技術特點,本新型的"內平動齒輪減速器"與國內外已有的齒輪減速器相比較,有如下特點:(1)傳動比范圍大,自I=10起,最大可達幾千。若制作成大傳動比的減速器,則更顯示出本減速器的優(yōu)點。(2)傳遞功率范圍大:并可與電動機聯成一體制造。(3)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比現有的齒輪減速器減少1/3左右。(4)機械效率高。嚙合效率大于95%,整機效率在85%以上,且減速器的效率將不隨傳動比的增大而降低,這是別的許多減速器所不及的。 (5)本減速器的輸入軸和輸出軸是在同一軸線上
三、研究內容及實驗方案:
研究內容:
1.采用復合形法,以體積最小為目標進行減速器優(yōu)化設計;
2.與常規(guī)設計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3.繪制減速器裝配圖及主要零件圖。
實驗方案:
1. 收集有關資料寫開題報告
2. 以減速器體積最小為目標函數建立優(yōu)化設計的數學模型
3.采用復合型法編寫優(yōu)化設計程序、計算
4. 計算減速器各項尺寸,并進行結果分析
5. 運用UG繪制減速器裝配圖及主要零件圖
6. 翻譯外文資料
7.撰寫畢業(yè)設計論文
四、目標、主要特色及工作進度
目標:本課題以減速器體積最小為目標函數,設計減速器的最優(yōu)參數,
繪制減速器裝配圖及主要零件圖。
主要特色:減速器體積小,重量輕,承載能力提高,降低成本
工作進度:
1. 收集資料、開題報告、外文翻譯 3,01-3.21
2. 建立優(yōu)化設計的數學模型 3.22-4.04
3.編寫優(yōu)化設計程序、計算 4.05-5.09
4. 減速器常規(guī)設計計算、結果分析 5.09-5.23
5. 繪制減速器裝配圖及主要零件圖 5.24-6.13
6. 撰寫畢業(yè)設計論文 6.14-6.27
7. 答辯準備及論文答辯 6.28-7.02
五、參考文獻
【1】璞良貴,紀名剛主編.機械設計.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孫靖民主編.機械優(yōu)化設計.第三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
【3】方世杰,綦耀光主編.機械優(yōu)化設計.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7.2
【4】王昆等主編.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手冊.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5】劉瑞新,洪遠征等編著.Visual Basic 程序設計教程.第二版.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6】楊黎明主編.機械零件設計手冊.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6
【7】劉瑞新,洪遠征等編著.Visual Basic 程序設計教程上機指導及習題解答.第二版.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8】鄭貞平,喻德主編.UG NX5中文版三維設計與NC加工實例精解.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
【9】Carrol, R., and Johnson, G.,“Optimal design of compact spur gear sets”, 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transmissions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 Vol.106, No.1, March 1984, pp.95-101
收藏
鏈接地址:http://www.szxfmmzy.com/p-3757417.html